基金经理人,那么厉害为什么还打工?

灯笼里的光


看了一些回答,那么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那就是,平台。
有的人离开了平台就如将士失去了战马,坦克缺少了炮弹。


用查理芒格的话说,这些所谓职业经理人就是在“捞灰金”,赚的都是管理费而不是投资收益,以大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他们自己管自己的钱未必能管的好。


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基金管理费,而基金赚取的收益基本归投资者所有。对于收益能力强的基金经理来说,高收益似乎自己的收入并无直接关系。


世界上没有神秘的事情,“神秘论”就是未开智的表现。
再大的基金公司,也是由一项一项业务,一个个岗位组成。


一直基金从成立到退出包含了太多的环节:资格申请,设计产品,方案落实,方案备案,募集资金,资金投资,管理,清算退出...

一支基金的团队包括:基金经理人选、交易员团队、研究团队、基金清算团队、运营团队、行政、人力、财务等…


A股目前个股有3000多只,假设一位基金经理每天能深度研究2只个股,那365日天天不休息,全部个股研究完都需要将近5年的时间,这里还不考虑公司基本面变化的情况。


实际上,基金对每只个股的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通常都需要做实地调研,并与管理层进行深度访谈,这样算下来,花在每只个股的时间就更长了。假设团队有10个人,那么每个人就能享受到10个人的调研成果,跟个人对比起来,就具有了规模效应。


对于基金公司,团队人员都是有明确的专业分工的,例如研究、投资决策、交易等等,团队各人员的配合最终导致了基金的最终表现。因此,对于一位基金经理来说,他也只是团队当中的一员而已,离开团队单打独斗难度很高。


以上,看到没有,职业经理人(也就是基金经理)是在一个大的平台上操作一个基金的投资方向,并且一个团队有很多个岗位,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离开了平台自己去做,起码也要搭建一个团队,成立一支基金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没有团队凭个人单打独斗,肯定没有在一个大的基金公司做更有成就。


这还不包括社会地位,个人成就感,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等等所带来的那种荣耀,所以,基金经理哪怕很厉害的基金经验为什么原因在基金公司一直工作的原因。


当然,除非个人有非常强大的人脉和融资能力自己出去单独建立一直基金。


所以,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一清流聊创业


其实我之前也有同样的困惑,基金经理人那么厉害自己炒股,安然自得不是更好吗。但是现实中基金经理厉害的人并不多,为人津津乐道的也就是“基金一哥”王亚伟,在掌管华夏大盘的那段岁月里,该基金的总回报率高达1027.87%,成为当时唯一一只累计净值在10以上的基金。

笔者认为基金经理人打工的原因:

一、高收入:首先基金经理是一份高收入职业,而刚出道的基金经理人实战经验并不强,而且资金也不够雄厚,去平台打工既有高收入,又能锻炼实战经验,何乐不为。


二、资源:作为基金经理人,平台会给予其更多的资源,让他进入基金财经圈子获取更多一线新消息,还有各研究人员团队配合,让他更好实行你的投资策略,形成你独有完善交易系统。


三、赢面大

:基金募资金额都几十亿元左右,让基金经理可以投资多元化,股票池较多,直接降低系统交易风险,获取收益的机会就更大。


四、知名度:初出茅如的基金经理人知名度较低,他可以依托着平台的优势靠业绩打响知名度,这样就可以去更高的平台,获得更高的收入及其待遇。而去年包揽前三甲广发基金经理刘格菘一下子知名度就提高,走进公众的视野,今年待遇肯定水涨船高!

而且随着知名度提高,基金经理也可以直接转私募:自2014年,第一批私募牌照发放后,大批基金经理“公转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公募一哥”的王亚伟,当年从华夏基金离职后,成立千合资本,目前已是百亿级私募。


甲先生520


基金经理属于高收入的金领阶层,投资是有风险的,能够获得基金经理,获得超高收入,何必自寻烦恼,去做投资,承担风险。

基金经理不仅仅收入高,地位也高,从收入来看,动辄都是百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万元,虽然工作压力不轻,但付出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另外部分基金经理还通过老鼠仓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虽然现在老鼠仓查的很严,可是被查老鼠仓终究是冰山一角,还会有少量隐蔽的很深的老鼠仓依然没有被发现,既有高工资,又有丰厚的老鼠仓收入,何必辛苦自己下海投资。

A股股市跌宕起伏,要想赚钱颇为不易,搞不好钱没有赚到,老本也会亏不少,基金经理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一点,但也很难规避系统性风险,别说一般基金经理,就是明星基金经理也不例外,碰到熊市,一样亏得裤儿掉。

16年那些重仓科技股的基金经理,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成为媒体的红人,可是科技股热潮退去,16年、17年、18年下跌,从明星基金转眼之间成为了收益率垫底的亏损基金,净值损失惨重。

如果急流勇退,自己投资,或者是成立私募,那么就会很惨,自己投资,恐怕老本亏不少,成立私募,净值大跌,恐怕要面临产品清盘,到时候收的管理费不够公司开销,也得自掏腰包。

所以很多时候,创业未必是最佳选择,尤其是高级打工者,收入丰厚,自己创业未必就会有打工的收益。


杜坤维


这位读者问:基金经理为什么要在金融机构工作?

首先,公募基金经理一般都要求硕士毕业或者名牌院校,从交易员或者研究员,然后到投资经理,基金助理,最后升级到基金经理。基金经理除了从业资格以外,必须具备能力、学历、和资历要求,私募基金经理主要是三种来源,券商、公募以及民间。券商和公募都是比较传统的渠道,民间大神升级上来的也不少。

公募基金应该说是国内做投资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金融投资机构,必须有金融全牌照。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12月31日,中国一共有131家公募基金公司,合计管理基金数量为5147只,管理基金资产净值130045.37亿元。从1998年到2019年,走过了20个年头,公募基金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从高校招揽人才,开始培养做研究员,再带到投资经理,接着到基金助理,最后到能独当一面的基金经理。2012年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87%的基金经理来自于这12所名牌大学。735名基金经理里,硕士占80.27%,博士占13.47%,本科占5.99%,罕见的是,里面居然有2名大专生。这个数据在大学扩招后,只会往上提,不会往下降,因为公募基金的门槛都是相对比较高的。

比如华夏基金要求基金经理,就是从美国名校毕业,从交易员,到研究员,到投资经理,然后进阶到基金经理的,应该说这是一条比较传统又坚实的道路,能够全方面的培养一个基金经理所应具备的投资能力,包括行业分析、数据分析、风险控制、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在获得这些能力之后,你还得交出让投资者和公司满意的业绩,否则即使你拥有再完美的简历,也没有立足之地。市场总是残酷的,不能赚钱的基金经理,对大家是没有用的。

所以总的来看,公募基金是比较传统的金融投资机构,因此其基金经理的普遍进阶路径也是非常传统的,一般都是从名校毕业,到研究员、投资经理、基金助理,最后成为基金经理。

私募基金经理的进阶之路——不问出身,业绩为王。私募基金是从民间私募,走到阳关私募,到现在的私募基金,经历了从鱼龙混杂,到有法可依的波折发展阶段。这里面除了传统的券商和公募基金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更让大众投资者熟知的应该是各类民间的大神。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来自民间的私募代表。他们都来自草根,没有太多正规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但是拥有丰富的证券投资经验,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一路成长过来的人。因此在2012年以前,你只要有业绩,也许你就可以通过和券商、信托合作,成为一名私募基金经理;但是随着私募基金法律法规的完善,私募基金数量开始急剧暴增,只要你能拉到资金过来站台,也许你就可以成为一名私募基金经理。因此私募基金经理的门槛其实是很低的,所以这里面也有不少浑水摸鱼的投资人。他们有着光鲜的履历和出色的口才,但唯独没有资产管理能力,但依然能够靠吃管理费过得相当滋润。包括公募和私募的基金经理,尤其是民间私募的成功也许更多是来自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漏洞或者特定的套利空间,一战成名,然后受到市场各路资金的追捧成神,随后跌落神坛。

应该理性地看待数据和事实也证明了,没有人能够在每一年都抓住市场的变化,成为冠军,我们只要每年取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就已经很不错了。

尤其是民间股神这一类的故事在资本市场上数不胜数,但却为人津津乐道,因为他们得收益率实在是让人不可不瞩目,谁不想一夜暴富呢?但事实告诉我们,在资本市场上不是比谁走得快,而是比谁走得远。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基金经理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金融论


基金经理是一份高收入人群,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领人群。为啥还要给别人打工了?我曾经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吧。

1.术业有专攻,能成为基金经理的人,在其专业领域都是佼佼者。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但是想要当老板所要求的就远不止这些,如果公司规模不大,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可能会涉及到财务,人事,法律,技术,运营和销售等等一大堆复杂的事情。有些人技术很牛,但不善言辞之类的。

2.资源。有这么一句话:今天你能混的好,资源都是公司给的,离开公司这个平台,你什么都不是!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比较合适!基金建仓的时候,大家都会看基金管理人是谁,这个选项也是大家会认真考虑的,大家不能无缘无故把辛苦钱投给一个没保障的公司代为管理吧!所以说资源和平台很重要!

3.运气。没有一定的运气是很难办事的。遇到一个合适的合伙人,能让你事半功倍,但是前提是你要能遇到啊!


你好橙子


对于事业而言,大致的选择也只有两种,要么打工,要么自己创业。

基金经理人是看上去光鲜的职业,好像都非常厉害,其实能够达到优秀境界的并不多。如果你去公募基金的年度业绩,跑不赢指数的也有很多,甚至有很多大幅跑输指数。这些基金经理恐怕算不上厉害吧?而且有很多新闻也可以查到,有些基金经理做老鼠仓也会亏得一塌糊涂,说明他们的水平也是非常一般。所以,任何领域优秀的人都是少数的,不够优秀的话,或许打工时最好的选择。

对于优秀的基金经理人而言,由于过人的技能和经验,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条件,是否适合创业呢?首先,创业意味着需要自己考虑方方面面,无形中就分散了精力; 其次,很多基金经理人取得优秀的业绩也与原来的工作环境密不可分,比如,强大的投研能力,公司后续基金的协助等,这些创业后都不具备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查一下王亚伟,原来华夏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出来创业后也泯然众人矣。

所以,光环都是远看才有的,创业有风险,真干需谨慎,打工是不爽,起码有工资。[呲牙]


主观的观


基金经理为啥出来打工。

公募图名,私募图利。

公募的考核机制是相对收益,跑赢指数,收入基本上是铁饭碗,一半固薪,一半奖金,基本上也就包个温饱。但是公募能画业绩曲线。基金经理们忍受着和自身创造价值的巨大差距打着工,就是等着有一天翅膀硬了,自己出去干。(笔者当年在公募,碰上牛市,管理费加专户业绩报酬给公司赚了六千多万,白纸黑字,但是奖金条就几十万,能咋办,呵呵一笑)。

私募的考核机制更鼓励绝对收益,不敢给客户亏钱,基金经理赚的是客户收益的分成是大头,这事您细品,为啥不做?万一碰到牛市,那私募的收入,主要是业绩报酬分成 那绝对是碾压公募的[灵光一闪]



郑宇光


这个问题很简单啊,你说那么多厨师,为什么没几个自己当老板呢?

我们只看到看似最重要的方面,其实还有很多综合环境没有考虑到。有的基金经理业务能力很牛掰,但是他的背后是基金公司的规模效应和其他分工的支持。比如我们都知道股票需要研究数据,分析数据,里面分工是很细的,很多基金经理只是把背后团队的研究成果综合一下而已。他做出的决策并不是个人决断的,而是背后基金公司的团队分工协作的结果。

从投资组合的建立,到投资标的的跟踪和研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投资、研究、交易的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队伍分工。

研究团队负责基本面研究,实地调研,高频跟踪。基金经理负责结合账户要求和市场环境维护组合,交易团队负责根据市场情况完成基金经理的买入或者卖出指令。

另外,专业的基金公司提供的平台和交易工具(简单来说就是所整合的资源),是普通人无法想象和拥有的。包括一手信息,规模效应带来的额外收益,专业的分工,庞大的资金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去零售市场买一斤土豆跟去批发市场买一吨土豆,单价完全是两回事。

简而言之,个人不具备团队所具备的成事之必要条件!


韩小寒233


看来你不解什么是基金,什么是基金经理。首先我们先了解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是具有法人主体的投资公司,是经过中国证监会批准注册成立的,只有合法的基金公司经过证监会批准才能向公众募集资金成立基金,也就是说基金公司的产品是它管理的每一只基金。基金公司有自已经营理念,管理模式,风控糸统,投研团队,监督系统等完善的管理体制。因此成立每一只基金都需要俜请基金经理,说到这里也你就明白了。基金经理只是这个基金的管理者而不是决策者,因为他的身后有整个公司团队做为支持,公司的投研平台会选出一揽子股票经过复杂研究模形,选出一个可以买入的股票池子,由公司风控委员会申核提供给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可以在股票池里选择根据自已的风格及能力的股票买入,他们没有权力随意买入。所以基金经理的身后是由整个公司团队支撑着,因为个人的能力无法战胜波动的市场,好的基金经理都是经过几次牛熊转换活下来的人,他们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有着超出常人的心里承受能力,有健康的心里素质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就是这样他们离开团队的支持,也无法战胜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个世界上人的能力是限。


坚守者


金融投资,是由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人脉互通等环节构成的,基金经理人只是做最终决断。离开众多因素,也就降低了成功概率,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成功需要概率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