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破马其顿方阵?

小坤001


从古至今,对于战争来说,战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冷兵器盛行的古代,人们为了提高获胜的机率,相互作战时经常会采取排兵布阵的方式。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排兵布阵一直以来都是作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战术,因为在摆阵者看来,好的阵法如同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来自古希腊的马其顿方阵,它能够轻易打败人数众多但较为混乱的敌人。那当我们面对如此厉害的阵法时应该怎样破解呢?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首先要对马其顿方阵要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要知道它的奥秘之所在,最后才能找到其破解之法。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一种特殊战术,是希腊重步兵方阵经过改良后的方阵。

在荷马时期,战斗双方在进行作战时都是一群人冲上去一团乱的互相厮杀,场面非常混乱,无法控制,领导者无法对其军队进行有效指挥,所以取胜的几率也完全看老天安排。

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看到如此混乱不堪的作战方式时眉头紧皱,为了提高作战的胜率,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军队整齐有条理,这种做法不但便于指挥而且还能更好的相互保护和共同进攻,这就是所谓的马其顿方阵。

这种新的作战方式刚开始就发挥了它强大的优势,以至于敌人听到这种阵法时都会不战而栗。



这种方阵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威慑力,它的阵形是怎样的呢?

马其顿方阵的方阵布置也是非常的独特,不仅整齐有条理,而且方阵的形状也很特别。

马其顿方阵的每一列都有16个人,横队的长度要根据主战场的情况而定。每个士兵都配有6米多的长矛和圆盾来作为武器,前五排士兵将长矛持平对准前方敌人,而后排士兵则将长矛以不同的角度向上倾斜,形成五层有层次的矛阵,在战斗当中如果前排士兵被击倒,后排士兵能够及时的接替前排士兵以确保队形的完整性。

而且马其顿方阵为了保护方阵的侧翼和后方不被敌人所破坏,一般会在战斗开始前安排一些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一个差不多8个人的横队,然后在又让辅助兵在方阵前面排列一队散兵横队,最后在方阵两边配置一些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对方阵进行保护。


除此以外,马其顿方阵还需要和骑兵进行紧密配合,因为单纯的依靠方阵来取胜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马其顿人在作战时通常会把方阵排成不同的阵形,形状像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这种阵形的好处是它们的斜面都一致向外,在进行作战时就能根据具体需要从某一侧对敌人进行包围。

尽管如此,马其顿方阵还是有它的缺点之处存在的,马其顿方阵这种方阵防御性和攻击性很强,但它的灵活性很差,场地的局限性也很大,这些缺点也正是破解它的突破口。

如果想要破解它,比较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它阵地前挖几个大坑,在坑底放一些尖刺物和易燃物,这样就可以破坏它方阵的整体推进,在方阵两侧用骑兵放箭进行干扰,等阵形被破坏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攻击然后一举拿下。

还有一点就是马其顿方阵贴身攻击性强但是它的远程能力弱。只要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用远程武器慢慢消耗方阵的势力。可以试想一下,几百支火箭射到方阵中将会有怎样的场面。士兵们可能会因此混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最后肯定一败涂地。



不仅如此,马其顿方阵要是碰上中国秦朝的箭阵,估计也会被打成马蜂窝。

总体而言,再厉害的方阵也有它的破解之法,如同再难的数学题也同样有解一样。世上没有无敌的方阵,战场上地势条件复杂多样,所以需要根据特殊情况做出调整。


历来现实


马其顿方阵看上去就像是人肉坦克一般,令人心惊胆寒。然而,尽管它称雄一时,但终究还是存在着诸多弊端,在敌人了解了这一阵型后,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打破了马其顿方阵坚不可摧的神话。

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阵型,称为“钻锤战术”,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马其顿方阵。这种阵型共设16排,每排设16人,共有256名士兵,方阵中的士兵均装备有厚重的盔甲。

为了提升攻击和防御效果,方阵中的士兵采用长短相间的武器。外围士兵配备盾牌、短剑、短矛,内部士兵手中的长矛依次加长,使得整个方阵就像一个行走的巨型刺猬,以密集阵型跑步向前推进,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不过,步兵方阵在战场上机动性差,容易遭到敌方弓箭和骑兵的冲击,所以在方阵后方还设有八排轻装长矛病,在方阵两翼也有骑兵和长矛并进行保护。如此一来,整个方阵最具攻击力的部位就是正前方,其左右和后方主要其防护作用。

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来看,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其左右和后方,尤其是两侧的骑兵。因为一旦驱散了方阵防御的两翼,手持长矛、配备重甲的士兵,很难灵活调转方向,将瞬间暴露于敌方的攻击之下。

马其顿方阵还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它合适在平原作战,可一旦遇到山地、丘陵,便会使得其杀伤力大打折扣,很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窘境。

也正因如此,在公元前168年时,曾经骄纵一事的马其顿方阵,在于罗马军团交战时遭遇了滑铁卢。由于罗马军团掌握了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所以在交战时先避其锋芒,重点进攻其左右两翼的骑兵,在驱散了骑兵后,整个方阵内的步兵便只能被动挨打了。

另外,在应对这种步兵方阵时,还有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用远程武器进攻。比如投石器、弓箭,都是对付步兵最为有效的攻击性武器。对于马其顿方阵而言,尽管士兵配备有盾牌和重甲,但由于阵型密集,更容易成为对方的活靶子。

其实,在军事史上,并没有哪一种方阵能够占尽一切优势。马其顿方阵是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其诞生之初,确实如同人肉坦克一般,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可是,一旦敌人熟悉了这一阵型,它的优势也就不再具备了,势必要退出历史舞台。


史海烂柯人


马其顿方阵威力强大,士兵们队列密集,用超长的长矛组建出密不透风的阵型,依靠这种军阵,亚历山大纵横欧亚,几乎从无敌手。

但是,我们还是别想多了,马其顿方阵虽强,却不代表这种阵型就真的无敌,亚历山大许多时刻的成功,源于他个人敏锐的战场直觉,以及他对士兵的统驭能力。实际上马其顿方阵早给人破了许多次了。

比如亚历山大最出名的“高加米拉之战”,此战马其顿军以较少的兵力打得波斯军队如土鸡瓦狗,大流士还差点让突阵的亚历山大一矛掷死,其中马其顿方阵的应用被认为居功至伟。

然而翻翻历史便可知道,这一战实在是险恶无比,马其顿人的方阵更是被波斯军队撕得千疮百孔,至今仍说不清亚历山大的胜利,究竟是马其顿方阵厉害,还是波斯人自己出了岔子。

波斯人拿来对付马其顿方阵的东西很简单粗暴,就是“战车”和重骑兵,依靠冲击力巨大的骑兵,高加米拉之战一开打,波斯人就突破了马其顿人好几道阵势,将亚历山大打得欲哭无泪,连本阵大营都让波斯人给占了。

可以说,如果波斯人不是因为贪财到处扒拉马其顿人的财物,而是抓紧时机将马其顿人持续分割,一鼓作气的灭杀的话,亚历山大也就没有啥机会了。

正是因为波斯人的愚蠢和散乱,给了亚历山大破釜沉舟的机会,他用2000近卫骑兵反突袭了大流士的中军,还差点杀死对方,继而因为大流士的逃跑,造成了波斯军队整体崩溃,这才来了个兵败如山倒。

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马其顿方阵,其实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并不算太出色,反倒一度被敌人揍得不要不要的。决胜的是亮剑精神和骑兵战术,步兵方阵只是个防御体。

实际上,马其顿方阵并不算什么非常牛的东西,宋朝禁军组成的阵图更加庞大和富有功能性,除了密集的长枪之外,还有远超马其顿人的铠甲,且还具备当世无双的远程攻击能力。但这样一只军队却在面对北方骑兵攻击时缕缕丧师辱国(过于迷信阵图、布阵也是主要原因)。

原因很简单,打败宋军的往往不是面对面的战斗,而是战略。北方辽,金,蒙古普遍采用了高机动战略来拖垮宋人的大军,而非一开始就硬碰硬。

他们会选择避开宋军锋芒,引他们拉长补给线,然后通过具备优异机动力的骑兵日夜骚扰,继而切断漫长的补给线。如此,无论你多强的步兵,始终被骑兵黏住追打,步兵追不上骑兵,更无法在追击中维持阵型,他们也逃不脱骑兵的追杀,最后精疲力竭,士气崩溃,被骑兵轻易破阵,追着绞杀殆尽。

其实不光是宋军,包括汉军在内的所有中原王朝步兵,都有几乎相同的作战经历,而且它们简直对这种高机动战略无可奈何。包括同样用强弩和战车给匈奴带来极大杀伤的李陵,他最终也被游牧民族的“蘑菇战术”给打败。

一切的战术在战略面前都是乏力的,马其顿阵过于古旧,它早已不适合后世的战争形态了。


王司徒军武百科



马其顿方阵被证明是古代最好的防御编队之一,这要归功于它细长的长矛(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的5米长到公元前274年的7.5米长),而且它的队形非常紧凑。长矛可以让方阵将敌人挡在攻击范围之外,不知疲倦毫不费力地击退对方部队的冲锋,以无与伦比的效率打破骑兵和步兵的每次正面进攻,同时几乎没有伤亡。方阵可以用他们长矛的青铜尖来阻挡最强大的敌人冲锋(大部分是骑兵的,但有时战车和大象),而且马其顿方阵以正面攻击几乎不可战胜而闻名。



马其顿方阵是坚守阵地的理想部队,因为只要他们保持良好的凝聚力,他们就能把对手击退,让他们在几乎无限长的时间内保持在攻击范围之外。在公元前198年罗马军团的塞萨利围攻战中,马其顿方阵被证明在冲锋时几乎是不可渗透的,即使是由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也是如此。罗马人在突破城墙后设法闯入了这座城市,但随后面临着马其顿征方阵的密集队形。罗马人试图进入长矛中间,但最终被前排士兵牵制住了,他们用短剑与闯入方阵的古罗马军队短兵相接。



马其顿方阵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到希腊、现代土耳其、埃及、叙利亚和波斯,一直到西印度边境,统治了欧洲、北非和亚洲战场大约两个世纪,从公元前358年创建到公元前2000年,马其顿方阵一直保持着完全不被任何非马其顿军队打败的地位。

但是马其顿方阵的形成也有它的缺点。虽然马其顿方阵从正面冲锋时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但其后方和侧翼非常薄弱,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装甲和盾牌非常轻,在近战战斗中提供的保护非常低。像这样的轻装部队保护方阵的侧翼,不太可能防止危险的敌人包围行动。 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和他的帝国的崩溃后,导致了第一次相同训练和武装方阵之间的战斗。



两个马其顿方阵之间的交战只取决于交战部队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被证明是非常漫长、犹豫不决和致命的。作战往往会延长,以获得相对方阵的优势,从而引发军备竞赛,这只会限制方阵的耐力和武器本身的抵抗力。亚历山大死后的五十年里,长矛的长度增加了一半,在公元前274年的埃德塞围攻战达到了7.5米。步兵的盔甲和盾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重,因为他们的敌人不再是重装步兵或波斯轻步兵,而是其他马其顿方阵,他们可以用同样长的长矛攻击他们。这种新装备在战斗中非常不舒服。但是由于当时对机动性和灵活性的需求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整个已知的世界都在使用越来越重的马其顿式步兵,所以方阵放弃了机动性和对抗更灵活部队的效能,以提高方阵作战的效率。

马其顿方阵成为问题的时间越长,士兵的机动性现在由于武器过长而受到极大限制。后来的方阵不得不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战斗,因为它不能像过去那样反应迅速。与早期马其顿方阵不同,马其顿方阵在东部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作战,人数远远超过对手,但总是获胜,而后来的方阵现在凝聚力非常脆弱。较重的方阵面临着亚历山大方阵从未经历过的问题,这只能用他们的装备太重而无法正常战斗来解释。经过长时间的训练,5米长的沙里沙看起来轻巧,但是7.5米长的长矛,不管士兵们准备得多充分,都不能轻易使用。


方阵不能像过去那样自由机动,他们的速度大大降低,为了保持整齐的队形,他们必须在完全平坦的战场上战斗。如果战斗的地形不平坦,方阵的队形非常容易崩溃。在罗马军团中向后撤退之后,方阵不得不在罗马军队后面泥泞的山坡上追击撤退的罗马步兵。方阵被他们过长的长矛弄得杂乱无章,组织变得混乱,最后被他们更灵活的对手屠杀了。这样的问题似乎从未在亚历山大的方阵中发生过(格兰尼克斯战役,海因斯佩斯河之战)在战斗中保持良好的秩序,例如在梯队中采用危险的队形(高加米拉战役),后来的方阵被证明几乎无法掉头。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首先为亲们科普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奥秘,才能有办法破之。

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龙木之后,“天门阵”很快也就破了;三国时,诸葛亮的老丈人了解“八卦阵”的秘密,他能轻松把困在阵中东吴大都督陆逊从生门领出去。

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重步兵的一种作战阵法,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有条不紊作战,士兵可以一抵十(见下图)



在荷马时代(前1100~前800年,对应我国的周朝时期),双方开战都是一窝蜂的互砍厮杀,场面很混乱,无从指挥、作战效率很低。

另外由于青铜器和铠甲的出现,这些东西被武装到了士兵身上,防御能力提高了,但笨重限制了单兵的活动,灵活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想出一个办法,假如把单兵排列在一起过,士兵之间就能够起到相互保护和共同进攻的目的,然后安排骑兵保护好两翼和后翼,这岂不是一个攻无不克的阵法吗?

经过演练,公元前七世纪,令罗马军队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就此。诞生了。

马其顿方阵中的士兵都携带长矛和盾牌,长矛长度在14到18英尺(1英尺=0.3048米)14英尺相当于4.3米。

常规阵法是每64名士兵为一排,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第二排的士兵则是讲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见下图)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补上,与此类推。如此看来头一排或边上的是最危险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一般有经验丰富的士兵站位。

马其顿方阵能否大显神威,靠的就是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齐头并进,不能临阵逃跑,对于临阵逃跑的士兵基本是就地砍死,旁边的骑兵有保护和监督的作用。

“方阵”刚开始时发挥了惊天地泣鬼的作用,毕竟是一个新的作战方式,杀敌效果相当显著,它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

随着敌人对方阵的深入了解,破阵的方法也就出现了。



我们来看方阵有那些漏洞?

“方阵”在整齐统一指挥上无懈可击,士兵也不敢轻易逃跑。当时前进的方阵就像一具超级坦克,无坚不摧。但是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那就是笨重不灵活。

假如换做我破阵,我命令士兵不要和“方阵”正面交战,避其锋芒。方阵前排都是近5米的长矛,硬碰硬无异找死。

首先不要理会方阵,第一目标是消灭方阵的护翼骑兵,这好比是消灭航空母舰的护航和补给,航空母舰威力巨大,没有保护和弹药等于一尊废铁。同理,方阵失去了护翼骑兵等于任人宰割的羔羊。

方阵护翼骑兵被我消灭后,下令第二梯队士兵手持宝剑和盾牌杀入阵中心,越往里杀越安全。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方阵士兵手持长矛无法转身。此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发生了逆转,宝剑发挥了它的灵动性,笨重的长矛反倒成了累赘。(见下图)



亲们脑补一下《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手持宝剑在曹营杀的七进七出的场景。



假如我能用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破方阵易如反掌,免去了士兵持短刃的肉搏战,埋伏一支强弩军,等方阵进入埋伏圈,万弩齐发,方阵士兵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马蜂窝。

事实上,当弓箭出现后,威力无比的“马其顿方阵”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秉烛读春秋


太简单了破这种阵,首先马奇诺方阵是步兵方阵最厉害的一种,全是以长枪组成方阵,当敌兵部队接近马奇诺方阵时,会进行一轮短暂的长枪投射消耗敌人,之后再以长枪组成方阵稳步推进可以说敌人还没近身就被刺死了。

破这种阵很简单,在我们中国就有一个天之骄子发明了一种战术,这个人就是成吉思汗,这种战术叫“放风筝”

首先部队必须每人配马,每人配一把远射程弓箭

齐全后就开始作战,当马奇诺方阵进入射程后进行齐射打完就跑,按照这个方式不断的进行远程消耗,敌进我跑,敌退我打,消耗的差不多了当敌人身心俱惫时再用凿穿战术+箭头战术(就是前面全是死士最凶猛的骑兵进行破阵)然后来回凿穿 方阵必破 败兵勿杀驱赶其去下一个方阵 必然兵败如山倒


视频之眼


马其顿方阵如同一个移动的刺猬,但刺猬的缺点是什么?移动速度太慢。在当时条件下,投石机不一定发明了,在野战情况下,如果不借助天时,地利,不借助火,烟等情况下最好就是以快打慢,以长克短。将马其顿方阵引离里基地,以弓箭限制其随意机动,破坏其后勤补给。几天就把他们饿死了。


陈严


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马其顿人创立的步兵方阵战术,既然是战术,有优点的同时必然有其缺陷。具体到马其顿方阵,有利地理条件下的剑盾步兵突击战术或者弓骑兵战术就可以很好地将其破解。为方便理解,龙马君将引用具体战例加以说明。

何为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其实一个战术体系,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持巨型马其顿长矛和圆盾的步兵组成的大型方阵,还有三部分组成:一是伙伴骑兵,这是经过充分训练的马其顿贵族组成的精锐骑兵部队,是突击和敌人溃散后的追击力量;二是轻装步兵,他们持有较短的矛和较大的盾,机动性更好;三是辅助兵,他们主要装备投射武器。

对军事战术比较了解的读者老爷此时肯定已经能猜出这一战术体系是如何实施的:骑兵部队主要负责冲击扰乱敌方阵型,长矛步兵方阵主要负责像一堵墙一样压迫敌方,两者密切配合。打个比方,长矛步兵方阵犹如斩肉的案板,而精锐的伙伴骑兵就是那把斩肉的菜刀。轻装步兵与辅助兵则主要负责掩护长矛步兵方阵,弥补后者机动力与对投射武器防护力的不足。

破解方法一:剑盾步兵战术

公元前197年,马其顿王国与罗马共和国在色萨利(在今希腊)交战,是为库诺斯克法莱战役。此战中,双方各约3万人,罗马军的主力是两个罗马军团以及差不多同等数量的意大利同盟国部队,即2万余剑盾步兵;马其顿方主力是16000名长矛步兵方阵。双方骑兵,弓兵部队数量大致相同,罗马还有有努米底亚象兵部队。

战役打响后,初期马其顿军占优,罗马军节节败退,但马其顿方阵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地形崎岖,方阵出现散乱,方阵左翼被突破,持巨型长矛的马其顿步兵一旦丧失队形,近身战斗中完全不是剑盾步兵的对手,左翼开始崩坏。马其顿军试图重组队形,但重组过程造成了更大的混乱,右翼也被突破,阵型被撕裂,随后演变为屠杀,马其顿军全线崩溃,损失高达13000人以上,而罗马军损失不到1000人。

分析:马其顿方阵机动力有限、阵型转换相对困难,一旦地形受限,方阵出现散乱,容易被适于近身格斗的兵种突入,从而溃败。

破解方法二:弓骑兵战术(帕提亚战术)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在卡莱交战,是为卡莱战役。罗马军为7个军团,约4万人。主力为配备长方形木盾、标枪和短剑的步兵方阵,有少量骑兵。帕提亚军主力为轻型弓骑兵,并有部分防护良好的重甲骑兵,不带2万人。此战中,罗马军虽然不是标准的马其顿方阵,但经过数百年的演进,罗马方阵的配置更合理,防护更佳,作战能力更强,库诺斯克法莱战役即可为证明。因此,此时的罗马方阵可以看成加强版的马其顿方阵。

此战中,帕提亚弓骑兵面对数量和质量均占绝对优势的罗马军队,始终未与其发生接触,而是以弓箭骚扰攻击。由于准备充分,由驼队不断补给弓箭,帕提亚军队得以不间断的骚扰罗马军。

罗马军队始终无法与帕提亚军队直接交战,方阵的威力无从发挥,在出击的骑兵部队被帕提亚重甲骑兵击败后,罗马面临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

如果寻求决战,则由于机动力较差,是否决战的决定权在帕提亚军队;如果移动,则队形会发生散乱,帕提亚弓骑兵将可以发挥火力,逐渐消耗罗马军;如果以严密方阵防守,虽然可以有效抵御弓箭,但等同于被围困,补给将迟早耗尽。最后,缺水少粮的罗马军崩溃,仅有不到一万人幸免于难。

分析:包括马其顿方阵在内的任何步兵方阵有存在机动力不足的问题,如果敌方将机动力与远程火力相结合——比如帕提亚弓骑兵,步兵方阵的劣势将无限扩大,最终被不断消耗而失败。因此,罗马军队后来吸取了这一教训,在军团中大幅度增加弓箭手、弩炮、投石机等远程武器比例,并开始配备重甲骑兵。

总结

由上可知,马其顿方阵虽然是种经典的步兵战术,但是并非不可战胜,过于依赖精锐骑兵的配合、过于依赖高度组织化的阵型、机动力差,地形适应能力差、对远程武器应对能力较差等缺陷均可加以利用,剑盾步兵战术以及弓骑兵战术就是经过实战检验的破解之法。


龙马人文历史


马其顿方阵严格说来是一种阵法,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流行于当时的马其顿国,由国王腓力二世创建,经腓力二世国王的儿子亚力山大发扬光大,让马其顿方阵达到顶峰,创造了辉煌的马其顿文明。

马其顿方阵鼎盛时期对应中国的战国晚期,差不多相当于秦国的秦孝公到秦惠文王时期,马其顿方阵虽然在欧洲非常历害,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拿到战国时期的华夏大地来,就是一个笑话,分分钟被吊打。



首先来了解一下马其顿方阵的原理和结构,是如何动作的。

简单的说,马其顿方阵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方阵组成的军阵联盟,一个方阵差不多是8192人,其中包括:4096名重装步兵,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1024人的骑兵团。



其中4096名重装步兵是主力,重装步兵的武器就是将近4米长的长矛,长矛需要用两只手才能握住,左臂上用皮带挂着一个盾牌,盾牌的直径差不多是60厘米,作战时,重装步兵在最前,用近4米长的长矛组成方阵迎敌,与其它兵军协同作战。

轻装盾兵是辅助重装步兵作战的部队,由于重装步兵的武器太长,机动性非常差,因为轻装盾兵在作战时负责对付冲到跟前的敌军,协助作战,轻装盾兵配备短兵器及盾牌。



辅助兵配备标枪、弓箭等武器,也是辅助重装步兵作战的部队。

骑兵团主要配备长矛的骑兵,机动性最好,负责对付侧翼及后方的敌军,协同其它部队共同作战。

四个方阵组成一个方阵联盟,一个方阵联盟差不多就是32768人。



马其顿方阵的主要优点就是协同作战,步骑配合,在正面战场从正面攻击,很难击败马其顿方阵,因为方阵4米长的长矛阵,就算是重装骑兵冲锋也难以伤害到马其顿方阵,4米长的矛骑兵根本无法近身就被长矛刺穿身体。

但是马其顿方阵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机动性极差,虽然方阵两侧有骑兵护卫,但是如果敌方从两翼或侧后,冲破了马其顿方阵的骑兵阵地,剩下的重装步兵就只有被屠杀的份。



马其顿方阵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对地形非常敏感,适合在平原地区野战,因为马其顿方阵要发挥最大效果,必须保持阵型完整,而阵型完整在平原地区是好保持,可是一旦进入山区、丘陵或沼泽地带的话,阵型无法保持,只能乱成一团,一乱就无法保持阵型,就容易被敌方冲散。

回到题目上来,怎么破马其顿方阵?



一、谋略完胜

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军事思想不知道领先马其顿方阵多少年,一部孙子兵法完虐马其顿方阵,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已经大行其道,你马其顿方阵不是阵法历害嘛,不与你硬碰硬,而是使用各种计谋来对付。

可以将马其顿方阵引入地形复杂的山区、丘陵或沼泽地带,让其队形展不开,先来一阵箭雨,尤其是把秦军的箭阵拖出来,你盾牌再历害,总有护不住的地方,再用步兵攻击重装步兵,骑兵攻击骑兵,让其彻底完蛋。



一计不成,再来一计,九九八一计,看你马其顿方阵再历害,也只能被攻破。

二、正面野战

除了使用计谋,就算是正面野战,我大秦铁军也是完胜马其顿方阵,就不说别的,就拿秦国来说,只要用战车兵+箭阵+骑兵+步兵就能攻破马其顿方阵。

中国人从来不傻,不会拿正面去冲击马其顿方阵,采用迂回+强攻的方式,马其顿方阵两侧不是有骑兵吗?我用秦国战车兵冲击骑兵,战车兵通常是由2到4匹马组成,有3个士兵,一个负责驾马,一个手持弓箭,一个拿枪或矛,冲锋时,一人射箭,战车兵简直是早期骑兵的克星,三打一,骑兵肯定被冲散。



紧跟着战车兵身后的是秦国骑兵,马其顿骑兵一被战车兵冲散,秦国骑兵就开始冲击马其顿方阵侧翼的轻装盾兵和辅助兵,简直是屠杀啊,哪里敌得过秦国骑兵,骑兵身后还跟着大量的弓箭手和步兵,只要突破了马其顿的侧翼,那整个方阵就是被屠杀的份,因为马其顿的重装步兵不善长近战。

三、阵法对阵法

马其顿方阵不是阵法很历害吗,我现在就用阵法对阵法,就用秦军方阵对战马其顿方阵,都知道马其顿方阵的长矛有4米长,可有人知道秦军方阵的长矛有7米长吗?秦始皇兵马俑中已出土近7米长的长矛,说明当时已经有这么长的武器了。



秦军方阵最前面是步兵手持近7米长矛,长矛兵身后是弩箭阵,弩箭有效射程达150米左右,两侧是骑兵、战车兵及步兵。

长矛对长矛,谁的更长,谁的赢会更多一些,而且秦军的弩箭射程在当时无人能及,放眼整个欧洲,也没有射程这么远的弩箭,两阵对战时,接近射程,秦军弩阵先行发射,弩的力道远远大于箭,马其顿人的盾牌都不一定挡得住,搞不好被射穿。



马其顿人射程不够,伤不到秦军,秦军已靠弩阵大量射伤马其顿人,再靠近时,长矛对长矛,马其顿人同样占不到便宜,接下来的战争可想而知了,马其顿人完败。

而且秦军是军功授爵制,虎狼之师,最喜欢抢首级,拿去换爵位,无法是武器,还是激奋及纪律性,秦军不输马其顿人,战胜马其顿简直是易如反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马其顿方阵是亚历山大东征时期战无不胜的杀手锏,在当时的世界来说,马其顿方阵是最为优秀的重步兵方阵。

马其顿方阵的特点

马其顿方阵是古代最好的重步兵方阵,特点就是攻防能力极强,弱点就是移动速度非常慢。

马其顿方阵的士兵手上都有6米多的长矛,前排士兵配有坚硬的盾牌,基本是在对方冲过来的时候,前排的士兵用盾牌挡住对方,然后后面的士兵用长矛刺杀敌人,从而造成敌人的大量杀伤。

当然,虽然这是一种攻击和防御完美结合的阵型,但是很多时候也要看指挥官的水平,好的战术只有在优秀的指挥官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阵型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发挥到了极致,当然,马其顿方阵只是亚历山大获胜的一个方面,亚历山大能够赢下一场又一场的战役,还在于他完美地运用了骑兵,在他的部队当中,往往配有大量的骑兵,他的战术就在于,把马其顿方阵放在中间,骑兵在两翼,有的时候也会大部分骑兵安排在一侧,敌人的正面进攻由马其顿方阵挡住,然后他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在对方露出间隙的时候亲自带领他的精锐骑兵杀向对方的主将,或是杀到对方背后,打乱对方的布局,实现正面马其顿方阵,后面骑兵冲杀的效果。

所以马其顿方阵能够获胜,其实只是一半,另一半的原因就在于骑兵的运用。

我们看一个战例

如高价米拉战役战役,是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帝国时候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一场主力对决。

图中这个形状代表步兵,粗线条为重步兵,细线条为轻步兵。

图中这个形状代表骑兵。

红色为亚历山大方,紫色为波斯帝国军队。带星号的是国王亲自带领的军队。

这是战役开始的情况,亚历山大把骑兵布置在两侧,中间是马其顿重步兵。刚开始的时候,是由亚历山大亲自带领的伙友骑兵在右翼对战波斯帝国的左翼骑兵。

然后波斯帝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亚历山大在面对对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主要靠马其顿方阵稳住了阵线,防住了对方的进攻,在这个过程中,波斯帝国的阵线出现了空档,亚历山大亲率精锐的伙友骑兵杀向了波斯国王大流士。

大流士三世在好几次和亚历山大对战中,都丢下了部队独自逃跑,这次面对亚历山大亲自向他冲来也认了怂,逃跑了,战场局势也就是瞬间发生了变化,波斯帝国军队从战场溃退,亚历山大获得了胜利。

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马其顿方阵厉害,其实是亚历山大的战术厉害,马其顿方阵并不能独自获得战争的胜利,只是其中一半的因素,另一半因素是在于骑兵。

对付马其顿方阵的最有效方法——轻骑兵

对付马其顿方阵的方法有很多,网上也说了很多情况,那么我只说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轻骑兵,当然是能够骑射的轻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不论是对付重装步兵还是重装骑兵,轻骑兵从来都是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当然这也需要指挥官有足够的能力指挥作战。

具体作战战术就是轻骑兵冲到马其顿方阵面前就放箭,放完了就跑,这样马其顿方阵根本追不上。然后再折回来再放箭,然后再跑,如此反复,马其顿方阵虽然防御力强,但是也经不住不断的弓箭袭击,打的时间长了就会精疲力尽,而且伤病满营,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发动进攻,就基本职能被屠杀了。

这样的战例是有的,如公元前53年的卡莱战役。

当时是罗马帝国对战安息帝国,罗马帝国主要是重步兵,有50000人,安息帝国触动了10000人,都是骑兵,其中重骑兵1000人,弓骑兵(轻骑兵)9000人。

安息帝国的战术就如上我所说的,接近了就放箭,然后就跑,如果反复下来,罗马帝国的重步兵基本都被打残,而罗马帝国的军队也追不到安息帝国的骑兵部队,就这样等到罗马帝国的军队都精疲力尽的时候安息帝国军队发动突击,一举歼灭了罗马帝国军队,此战罗马帝国死亡45000人,被俘5000人,全军覆没,而安息帝国仅仅伤亡3800人。

这种战术就等于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只有轻骑兵打到重步兵,重步兵打不到轻骑兵,所以战争的结局一开始就注定了,只可能是轻骑兵获胜,而重步兵没有获胜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