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民族品牌“被退市”,創始人辭職,匯源果汁怎麼了?

28年民族品牌“被退市”,創始人辭職,匯源果汁怎麼了?


作者 | 鄧雙琳


停牌近兩年,匯源果汁沒有迎來複牌,卻接到了一張退市的函件,掙扎了許久的朱新禮和他的匯源帝國終究是走到了日落時刻。

2月14日,匯源果汁(01886)被取消上市地位。

匯源果汁發佈公告稱,公司接到聯交所發出的函件,指出由於公司證券於聯交所的買賣已自2018年4月3日起暫停;及公司無法於2020年1月31日前履行復牌條件及於聯交所恢復證券買賣,聯交所上市委員會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決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

香港聯交所(港交所)在函件中指出,如匯源果汁決定不根據上市規則第2B章申請將除牌決定提呈至聯交所上市複核委員會複核,匯源果汁股份的最後上市日期為2020年2月28日,匯源果汁股份的上市地位將自2020年3月2日上午9時正起取消。

而就在取消上市公告發布的兩天前,匯源果汁公佈了一份董事會人員調整公告:朱新禮辭去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授權代表及策略及發展委會主席等職務;朱新禮之女朱聖琴辭去執行董事的職務。

匯源果汁成立於1992年,是中國果汁行業的代表品牌,也曾是一代人的記憶。“喝匯源果汁,走健康之路”、“有匯源,才叫過年”……一句句朗朗上口的經典廣告詞映襯了匯源果汁曾經在國民心中的地位。


而如今提起“匯源”二字卻令人倍感唏噓——自2018年3月因一筆短期貸款違規被停牌以來,匯源果汁開始急速跌落,市值暴跌,創始人朱新禮41億元人民幣資產遭凍結。


這個成立近30年的民族品牌早已不復往日輝煌。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從“國民品牌”到停牌退市,從“果汁大王”到他人口中的“老賴”,朱新禮和他的匯源帝國究竟是哪一步棋子落錯了?


28年民族品牌“被退市”,創始人辭職,匯源果汁怎麼了?

導火索:42億違規貸款

直接的導火索緣於2年前的一筆違規貸款。

2018年3月,在未經董事會批准、未簽訂協議,也沒有履行相關披露義務的情況下,匯源果汁向匯源集團旗下的關聯方北京匯源出借42.75億元人民幣貸款。這一行為違反了港交所上市規則中關於關聯交易申報、股東批准及披露的條款,匯源果汁被港交所宣佈停牌。

2020年1月31日,匯源果汁發佈了一份獨立調查報告,該報告詳細解釋了這筆貸款是如何借到了關聯公司北京匯源飲料手中。

獨立調查報告稱,2017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沒有任何管理層審批的情況下,集團資金中心通過4家集團內公司的9個銀行賬戶分66次轉賬給4家關聯公司,合計42.83億元的款項,當中總金額為9564元的利息收入沒有記在集團賬上。

正是這筆違規貸款將匯源果汁一步步推上了退市的末路窮途,而後又因這筆違規擔保,使其捲入先鋒集團P2P網信平臺的兌付風波。

實際上,匯源果汁自2011年起就被曝光負債增加、其後拋售旗下子公司並大幅裁員。據匯源果汁發佈的未經審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匯源果汁總負債高達114億元,資產負債率51.8%。其中83.51億元人民幣通過銀行、公司債券、融資租賃等渠道的借款。

2018年4月19日開始,匯源果汁一次又一次宣佈延後披露2017年報,到了今天,匯源果汁依然沒有發佈2017年、2018年業績和2019年中期業績。

2019年底,朱新禮也因德源資本被法院查封,41億元人民幣資產遭凍結。


28年民族品牌“被退市”,創始人辭職,匯源果汁怎麼了?

時代拐點:可口可樂收購失敗

如今的好壞罪罰暫且不論,朱新禮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個有膽識的人——他生於山東省一個小縣城,學過駕駛,跑過運輸,還當過村主任。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如同眾多中國傳奇商業故事的主人公一樣,他果斷辭職下海,想方設法讓縣城一個瀕臨倒閉的罐頭廠起死回生,併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

匯源果汁的高光時刻在2007年。很多人都還記得2007年匯源果汁在香港上市時的盛況,那時的匯源果汁在港交所創下規模最大IPO紀錄,上市當日大漲6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到6.40億元。

而如今,匯源的銷量和同一年代下海的宗慶後的娃哈哈、鍾睒睒的農夫山泉早已不在一個量級。這一切的拐點出現在2008年,

匯源尋求可口可樂收購失敗——這是匯源發展史上永遠都繞不開的故事,也是朱新禮至今都無法介懷的遺憾。

2008年9月,可口可樂有意以200%的溢價,每股12.20港元、總價179.2億港元全額收購匯源果汁。


這是當時可口可樂在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一筆收購計劃,也是當時金額最大的外資企業全資收購中國企業的交易。

那次收購,被匯源果汁創始人朱新禮看作是解決匯源產品單一問題的絕好契機,並且可以幫助匯源果汁走上國際舞臺。

在收購談判期間,可口可樂認為雙方銷售渠道存在嚴重重合,為了滿足可口可樂方的要求,匯源果汁砍掉了16年建立起的銷售體系,裁撤商超渠道、省級經理以及大量基層銷售,員工人數從9722人一年內降到了4935人,銷售人員則從3926人削減到1160人。

除此之外,在併購前的準備階段,朱新禮已經提前佈局,開始上游建設,投入20多億資金,在湖北、安徽、山東等地建設了水果加工基地,發展水果品種改造及深加工,甚至還叫停了匯源的新品研發。

然而這一看似強強聯手的併購聯姻卻招致了民眾的強烈反對,當年一項由近7萬名網民參與的調查顯示,高達82%的網民反對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


這項收購最終以夭折收場,2009年3月,商務部依據《反壟斷法》叫停收購案。

損兵折將,一場下來,匯源果汁元氣大傷。

收購案流產後,2009年,匯源業績首次出現虧損,淨利潤-0.99億元。和可口可樂交易未果後,匯源還不斷出手甩賣資產。其中,2012年出售合營企業,入賬9000萬元;2013年出售成都和上海的兩個工廠,入賬6.5億元;2014年至2016年,匯源均有出售資產動作。

2009年至2016年,八年時間裡,匯源果汁有七年扣非淨利潤處於虧損狀態,業績多年都沒有緩過來,政府補貼和變賣資產成了企業淨利的主要來源。

28年民族品牌“被退市”,創始人辭職,匯源果汁怎麼了?

朱新禮與匯源的掙扎與自救

鉅額債務、股票暴跌、違規貸款……匯源的日子並不好過,一場場危機壓得匯源喘不過氣來,朱新禮必須要找到自救的辦法。

2013年前後,匯源通過陸續拋售旗下的12家子公司,獲得28億交易額。

企業管理上,朱新禮也採取各種措施改進管理。他曾幾度嘗試放權,將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試圖擺脫家族式管理的弊病,但都沒有成效,這還造成政策無法連續,精力和資金被白白耗費。

內部頑疾纏身,外部的競爭壓力也與日俱增,康師傅、統一、娃哈哈都在果汁產品上蠶食匯源的份額,單一化的果汁廠商已經無法面對飲料市場上乳製品和功能性飲料的爭奪。


在這種壓力下,匯源先後收購冰茶品牌“旭日升”和主打烏龍茶飲的“三得利”中國,但在經營上都失敗了。

無奈之下,時隔11年,匯源開始第二次賣身,與第一次意氣風發想要進攻全球市場的野心不同,這一次,匯源是在生死一線間,不得不賣。

匯源果汁債臺高築,僅2019年,匯源果汁就將有四支共計30億元債券將要到期。為了應對債務危機,匯源果汁嘗試與新三板公司天地壹號合作。


2019年4月26日,匯源果汁宣佈與天地壹號成立合資公司,根據公佈的框架協議,天地壹號等以現金方式向潛在合資公司出資人民幣36億元,佔股60%;匯源果汁則以資產出資方式出資24億元,其中包括匯源果汁的商標。

但三個月後,該計劃也以失敗告終。

匯源果汁28年的路走得坎坷,作為旁觀者我們看得唏噓,這場危機究竟能否度過,屬於匯源的新時代,是否還會到來?

有觀點稱,朱新禮父女此番辭任,也是匯源果汁自救的手段之一:朱新禮父女退出以後,為新的戰略資本騰出空間,更有利於新的資本進來,對匯源果汁的發展也有支撐。而朱新禮雖然退出了公司董事會,目前仍為匯源果汁最大股東,不排除以其他方式影響公司重大決策。

至於這番操作能否力挽狂瀾,還需時日驗證。


《為什麼中國喝匯源果汁的人越來越少了?》瞭望智庫 庫叔

《36億“賤賣”,國民飲料匯源果汁為何衰落》中國新聞週刊 劉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