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给打活了?

汉史趣闻


巨鹿之战作为埋葬大秦帝国的关键之战,一开始其实六国反秦大军是没有占到上风的,相反当时秦军已经占据了主动权。

可偏偏楚军里边有个项羽,此人的存在,确实直接左右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凭借敢于破釜沉舟的魄力,项羽率领不到三万大军,击溃秦军二十万,并且消灭了其主力,可谓是将秦国最后的希望给灭亡了。

而巨鹿之战也是项羽的成名之战,且似乎这个传奇才刚刚开始,因为项羽一生中,又多次以一人之力,左右战场胜负。


彭城之战,刘邦率领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占领了当时项羽的都城彭城,此时的项羽正在伐齐地。

得知彭城被攻陷,项羽出人意料的没有慌张,没有逃避。直接选择了三万骑兵急行军,悄无声息的回到彭城。

于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以少胜多的战役被打响,项羽击溃五十六万联军,仅仅是用了三万骑兵。

由此可见项羽的军事才能,以及其极高的人格魅力,这些都导致了项羽左右了几场战斗的胜负。



然而命运似乎也在同项羽开了个玩笑,当他如日中天的时候,韩信作为一个新星,也开始了渐渐升起,光芒更是压住了项羽。

韩信先是取赵地,以刘邦为诱,将项羽吸引在鸿沟,牵制在鸿沟。而韩信则攻取了北方,平定了北方。


当战略上开始碾压项羽的时候,项羽这般英雄,竟也走到了末路,且悲凉的很!四面楚歌之下,项羽也是潸然泪下。


小司马迁论史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这样的一场典型的战役。我们都知道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指挥的一场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

这一次战役,毛泽东仅仅带领三万工农红军,就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二十万大军。这一次战役还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当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

恰恰也是这一次战役,成功的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为早起的工农红军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为何要说要说那时候的战役是一个死局,又是如何被毛泽东打活了的呢?

原因就是在四渡赤水之战打响之前,工农红军是有李德和博古直接领导的。

本来工农红军的数量是有八万多人,但是,在他们错误的指挥下,工农红军的数量锐减到了三万人。

这种情况下,若是在不想一个解决办法,很有可能工农红军就会全军覆没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遵义会议的召开,工农红军把毛泽东给选举了出来,让他当了党和军队的绝对领导人。

正是毛泽东的出现,他带领工农红军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然后让工农红军迅速发展壮大的。

当然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被选举出来这件事,国民党蒋介石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工农红军就剩下三万人了。

于是,他就派了二十万大军,让他们来剿灭工农红军。

在蒋介石看来二十万大军,打三万工农红军,这个仗不论怎么打,都是会取得胜利的。可是,当毛泽东接手工农红军的时候,这个时刻工农红军的战斗力就不一样了。

因为毛泽东是最优秀的军事家,他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时候,以运动战为主,集中我军主要兵力,给予敌军以沉重的打击。

正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他们游走在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边防线上,对国民党反动派实施了各个击破的战役。

最终工农红军经过四渡赤水之战,彻底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这一次战役的伟大胜利。

也是这一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想要一举歼灭工农红军的美梦。为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说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在毛泽东带领下,把一个死局给打活了的一场伟大的战役。


史学达人


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美军已经逐渐摸清我军的“星期攻势”,在我军攻势稍缓时,美军立刻反动反击,致使我军出现较大伤亡。

由于美军及联合国军是全副武装的机械化部队,追击速度极快,需要一支韧性部队打狙击战。



彭德怀也此下了死命令,由第十九兵团“死守铁原十五至二十天”。铁原至金化一线是朝鲜中部的铁三角,如若丢失,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将一马平川向北方挺进。

具体承担阻击任务的是傅崇碧的第六十三军,他的部队刚刚打了月余的仗撤下来,还没喘过气,无论兵员、武器弹药还是粮草,都还没得到补充,全军算上迫击炮,也就200多门。



而美军来势汹汹,范佛里特的四个整师近五万人,携火炮1600余门、坦克300多辆,加上空军的支援,正向着铁原近25公里的防御阵地压迫而来。

以疲惫之师当敌满血精锐,无疑是个死局,然而志愿军战士们凭借英勇顽强的战斗,愣是把美军死死钉在铁原,彻底把第五次战役打活了。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原本没有把握,觉得阻击任务不可能完成,但彭德怀将军狠狠地说,“就是把六十三军打光,也要再坚守铁原十五至二十天”。

战斗开始,美军一上来就集中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疯狂倾泄在我军阵地上。粗略计算,平均一公里就有300名美军,铁原一线终日火光冲天、浓烟蔽日。



我军在用血肉身躯与敌钢铁长龙殊死搏斗,短短三天,一八九师就坚持不住了,前沿阵地一天内几次易手,双方士兵的尸体层层叠叠,无情的火炮又将其炸开,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一八九师从营、连不断重组建制,但最后连机关人员都参战了,然而阵地还是在全员牺牲后丢失。

待一八八师接替阵地时,一八九师仅余一个团的兵力,但他们依然保持战备,随时再次冲进地狱与美军死拼。

一八八师同样打得艰苦。郭恩志时任八连连长,他巧妙地运用地形构筑防御阵地,连续打退了美骑兵一师两个连的多次进攻。

他不断鼓舞已经前后作战四十天的战士,趁着夜色摸到美军营地骚扰,始终坚持战斗着。



后来,美军在一次进攻中投入了一个营的兵力,飞机、坦克都来助阵,八连的一个机枪手被炮火直接掀翻。等到他再次从泥土里爬出来,20多个美国大兵已经走到眼前,弹药手已经牺牲,这名战士便自个端着机枪,向收割小麦一般将眼前的美军撂倒。

在全连仅剩五十发子弹之际,连长郭恩志还在鼓励着他的士兵,唱着革命的歌曲,举起身边的石头砸向美军。



最后趁着友军增援,八连将最后一枚反坦克手雷扔向敌军,竟奇迹般冲出敌军包围,此时他们以一个连的兵力在敌人大规模进攻下,在阵地上坚守了两天,简直“集结号”现实版。

彭德怀将军的指挥所就设在距离铁原不到百里的地方,他不断打电话严令第六十三军,必须坚守阵地不准后退。



残酷的战斗结束了,我军在铁原整整坚持了十天,彭德怀将军来到前线,看望第六十三军的官兵。官兵们浑身衣服早已破烂不堪,沾满血水,将军动情地说道,“祖国感谢你们”,顷刻间,所有人都泪如雨下,为了他们牺牲的战友。


春秋正义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最精彩的战役之一,把明明就几乎是死局的局面给盘活了,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四渡赤水之前,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总兵力从8万人锐减到3万人,当时领导层的李德等人不顾现实,仍然试图北上和红2、6军团会合。而在中央红军北上的路上,国民党准备了30万大军等候着红军。

显然以当时红军的实力,如果强行北上势必让红军彻底覆灭。危急时刻,毛泽东站出来,提议改向国民党军队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争取主动。毛泽东建议红军西进的提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在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也确定了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的总原则。而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就是四渡赤水。

从1935年的1月中旬到4月中旬这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军事部署,以赤水河为中心,发起了四渡赤水战役。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面对十倍于己的国民党敌军,在贵州、四川、云南边境的广大地区,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在运动中消灭大量国民党军队,始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使得中央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革命保留了希望的火种,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袁卫宇


千里进军大别山。国共战争进行了一年,我军歼灭蒋军百万,由一百万迅速发展到了两百万,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是,面临最为严峻的问题,即我军的胜利的代价,是失去了大片的根据地,主要交通线与中大城市全部失去,人力、财力空前紧张,鱼多水少。反观蒋军方面,在国际上有几乎取之不尽的美国援助,在国内有80%以上的国土与人口这样的雄厚财力可供战争征用,蒋委员长对我军的歼灭战,并不介意,只要在解放区打,只要解放区愈打愈小,终归最后的失败还是你,不是我,必然与第五次江西剿共结果一样。而当时蒋军的军队是我军的两倍,四百万,武器装备先进,兼海空军优势,更主要的是蒋军扩大战略预备队的人力物力远在我方之上。为了粉碎蒋军的战略企图,即在人力物力上彻底打垮我军,做为全军统帅毛主席,内心万分焦急,曾多次电示各野战军,应主动出击外线,将战争引向国统区…而当时部队对外线出击,抵触情绪十分强烈,最主要的是伤员,只能舍弃,非常影响士气…但是,部队不敢于外线作战,最终是一盘死棋,毫无疑问,重蹈江西红军失败覆辙…正当刘邓中原野战军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歼敌最多的鲁西南大捷(歼敌六万五千),全军胜利欢庆之际,毛主席一份十万火急电令:中原野战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向蒋介石的深远大后方出击。目前,我本人每发完电报,即焚毁,随时准备应付万一…毛主席当时只以少数警卫部队吸引二十三万胡宗南大军,身处最危险之地。阅电,刘伯承与邓小平面面相觑…国共决战最为壮烈的一举:千里进军大别山。中原野战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所有重武器,纵队打成了师,师打成了旅,平均三万多人的纵队,只剩万余左右…但是,将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打活了,将解放区大约34个旅、师的蒋军重兵,牵回国统区,使得整个中原战场上的蒋军的军事压力大大减轻,我陈谢兵团与山东陈粟华东野战军,不失战机,迅猛向中原外线跟进出击,攻克开封,歼灭寿区年兵团,使得三支大军,在中原战场上,呈“品"字形攻势,迫使整个中原战埸蒋军全面转入防御…而当毛主席悉知刘邓野战军胜利进军大别山、并站稳脚跟、开避二十多个县的根据地时,无比兴奋,是这样的高度评价:这是二十多年来蒋介石统治的失败,是人民解放军扭转了其反动统治战车的车轮,并使之于走向彻底的覆灭…当时三大战役尚未打响,毛主席己经预见到了蒋介石统治的必然覆灭…使得蒋委员长让战争永远在解放区内进入、彻底破坏我人力物力的战略之企图,完全归于失败…刘邓中原野战军的这一壮举,从全局致強大蒋军于死命…彻底打活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为此,中原野战军将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沒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胜利…



高友峰1


谈起这种局面,让笔者想到了当初看到的一个传奇,属于我们国家的传奇,仅仅领先5分钟到达战场,就改写了一场战役;这是一场步兵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在其中但凡有一点纰漏,得到的可能就是另一个结果。

首要开头自然是介绍时间线,时间分割回首到1950年的11月底,也就是第二次战役的最后关头(这个时间点第二次战役是什么应该不用我多说了,不明白的去百度吧)。


这是一场异常关键的战役,这也是扭转朝鲜战局决定性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直接收复平壤、元山港、兴南地区及沿海港口。

11月底,司令部所有人都在默念,甚至询问:“113师到底来了没有?到了没有?”

战役前夕,本不可完成的作战

第二次战役到了关键时候,为了围歼美军的第八集团军,朝鲜志愿军重新制定了第二次作战计划,这一次作战计划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把包围圈给死死的合拢,绝对不能让美军有机会南逃。

这一次计划的主要目的地有两个,即“三里所、龙湖里”;所有人听到这两个地方的时候都傻了,不单单是地名的问题,而是因为到达这两个地方是真的要跨越山河,并且给的时间仅仅只有14个小时,14小时要急行军70多公里,背负物资弹药徒步前行。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这个艰巨的任务给到了王牌38军,并由38军传达通知:“113师,沿安里山、船街里于28日拂晓之前进至三所里、龙湖里、阻击南逃北援之敌”。

面对如此严峻的命令,整个113师没有一点异议,表示了坚决执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役已经进行到最后关键时刻,不得马虎。

韩先楚与38军谈此次奔袭的重要性:
这场战役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能不能早日胜利也就看这一次的了,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一场战役的关键点在于三所里。
三所里的地理位置是南有大同江天堑,敌人一定从这边过不去;北部有兄弟山,能够卡住公路,让美军没办法南逃,只要卡住三所里,我们就一定能大胜。

这一次要在三所里阻击的美军,一共有三个师,这三个师携带有300多辆的坦克,400多门火炮,算是主力中的主力;113师只有可怜的十几门迫击炮和少量反坦克手雷。

拿最少的资源去做最多的事情,或许这才是我们国家军队的最强所在,奉命前行的113师开始了艰难的14小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王牌队伍身上。

决策,最后的动员

38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将所有重任安排到了113师身上,113师没有任何异议,直接收拾行囊物资准备出发,开始了与美军争分夺秒。

113师先头团团长朱月清,向他的营长们下达了这么一个指令:“我们边走边吃饭,边走边下达任务,绝对不可以停一个脚步,也绝对不可以让一个人掉队。”

时任副师长的刘海青率领338团作为前卫,整个团为了便于前行,所有人只带武器以及弹药,轻装前行,在前行之前告知所有团长:“每个营和连都要组织好尖刀前卫,假如遇到了敌人,前卫上,然后部队单位营以及连继续跟进,不可恋战,必须要记住我们这一次的使命。”

在一连串的命令下,志愿军113师在山路上展开了高强度急行军,所有人都是精锐,所有人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113师没有现代化如卡车这种装备,有的仅仅只是两条腿。

绝命14小时,步兵的最高历史辉煌

113师一路边打边跑,一路行军,遇上了数股南韩散兵,在这种局势之下还一步不停的向三所里奔袭,有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下了,就此不起;一些战士因为长时间的急行军疲倦到了极点,就直接躺在了路中间,让队友狠狠踩自己几脚,清醒后继续疾行。

这并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炮兵,炮兵要携带沉重零散的迫击炮部件,还要携带大量的炮弹,这些人腰都被压弯了,但是却肩负着更重的使命,他们绝对不能脱离队伍,因为他们是队伍中最核心的一小部分。

113师到达三所里要经过长安山,这是一座海拔1250米的山脉;当时所有的军官都在前面开路,战士一个人拉着一个人,组成了一条人形链条,113师已经即将油尽灯枯。

在高强度的急行下,所有人都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上到师长、下到炊事员,所有人的思维都陷入了凝滞状态,脑海中只有三个字在回响,那就是“三所里”;这个时候的113师,靠的已经不是体力在前行了,而是靠着惊人的意志力在支撑前行。

没人想到,短短的14小时,113师的所有官兵在悄然无声下创造了历史奇迹,这个奇迹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的军队打破。

最美妙的5分钟,振奋军心的电报

“我部先于敌军到达三所里!
敌军马上就要经过三所里,敌人企图从三所里进行撤退。
请指示我部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

简短无比的几句话,让整个司令部的人齐声欢呼,喜极而泣,因为所有人司令部的人都知道,在这一刻,战争的咽喉已经被我们抓住了,几万美军的败逃,已成定局。

激动的副司令邓华称:“这是奇迹、神迹,仅仅14小时,用双脚边打仗边行军72.5公里,并且还属于地图的直线距离,这就是奇迹。”

113师用自己的铁脚板奔跑了一昼夜,在领先敌军5分钟的情况下,赶到了三所里的作战区域,仅仅只是比美军快了那么5分钟,这是救命的5分钟,因为这5分钟足以改写这场战役。

看似不起眼的5分钟,成为了美军拼死也无法逾越的高墙,美军三个师被113师牢牢摁死在了三所里之外。

拼命急行军14小时,才争取到了5分钟的时间,不得不说当时若是有一点纰漏,后果就不堪设想;最后5分钟,到达极限的113师战士全体进入阵地组织防御,创下了历史高峰。

结言(后记)

113师靠着三所里,卡住了美骑1师、美2师、25师、英国27旅、土耳其旅和韩国1师6师,数目不低于5万人,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提前的5分钟,直接奠定了后续的胜势。

看看后面的战役,那些永载史册的战役:三所里大战、龙源里阻击战、血站松骨峰...

这些战役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扬我中华之威,证明了我中华军魂之脊梁。

38军战果:

击毙敌军70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火炮239门、汽车1500辆(打完仗的不用走路回去了),直接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师,在这一场战役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远距离的穿插和拼死阻击,让敌军整个西线彻底动摇,只能狼狈后退。

这一场战役,才是死局之中谋求破局,正是因为113师的合力,才将这一半死局面彻底盘活,真可谓是铁打的部队,永固的军魂。


笔下点史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的一生,打了很多有名的战役。但是,在他看来在所有的这些战役当中,最让他得以的一次战役就是四渡赤水之战。

不得不说四渡赤水之战,就是这样一个本来是死局的战役,但是,最后经过毛泽东的指挥给打活了。

正是四渡赤水之战的胜利,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为日后红军队伍的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为什么毛泽东会把四渡赤水之战看的如此的重要呢?

原因就是这一次战役,是以少打多,而且是在工农红军十分弱势的情况下,取得的伟大的胜利。

毕竟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是用了三万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而取得的胜利。

更加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工农红军是小米加步枪的阵容,他们能够打败拥有机枪大炮的国民党反动派,这种人数不如人家,武器装备不如人家的情况下,竟然取得了胜利,当然是不容易的了。

可以说四渡赤水之战,是可以和巨鹿之战、背水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的战役相比美的,因为他们都是典型的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那么为何说四渡赤水之战打响之前,是一个死局呢?

原因就是李德和博古德错误领导,那时候正是他们两个领导着工农红军和国民党打仗的。

但是,他们在领导指挥方面出了问题,导致了工农红军的人数从八万锐减到了三万。短短的数月之间,让工农红军的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若是工农红军在有他们两个领导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被推举了出来,成为了党和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恰恰也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蒋介石派了二十万国民党军队,来对红军实施歼灭。

对于当时的毛泽东来说,想要打败他们当然是不容易的了。毕竟三万对二十万,这个实力对比太过于悬殊了。

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可能。毕竟毛泽东是最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最后经过毛泽东多次的研究,他找到了可以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战术。这个战略战术,就是集中我军主要的兵力,以运动战为主。对国民党大军实施各个击破,然后最终达到对他们歼灭的这一结果。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国民党意想不到的时候,毛泽东带领着工农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彻底的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了四渡赤水之战的伟大胜利。

因此说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历史上典型的把一个死局打活的一场伟大的战役。这一次战役之后,工农红军的数量迅速扩大了起来。


汉史趣闻


常上将的野望

这个故事发生1946年6月,那一年踌躇满志的常凯申特级上将准备刷一个新副本——剿匪平乱,对于这个副本常上将是有充分信心的。地狱难度的抗日战争老子都赢了,延安那群土鳖充其量也就够个普通难度......

然而平生崇拜曾国藩的常上将依然决定效仿偶像,结硬寨打呆仗,以绝对优势兵力将对手彻底碾压。于是他调集26个师共30余万人将中原解放区团团围在不足200公里的狭长地带,彼时中原解放区只有6万来人。

怕不保险的常上将又让人挖出10万多条战壕,修建6千多座碉堡,以宣化店为中心,形成了连续几道封锁线,这套包围手段可谓至矣尽矣。就等着7月1号一声令下,30万大军将中原解放军彻底碾粉末。

解放军的应对

对于老对手的动作润公一直心知肚明,5月2日就给中原部队发电报“万不得已向西突围方针甚好”,6月23日再次发电报“同意立即突围”。这段时间中原解放区也没闲着,复原1万多战士,转移了上千伤员,充分做好了轻装突围的准备。

6月24日一纵队司令下达了突围命令,由皮定均率领第一旅向东伪装主力,务求拖住对方,掩护中原主力向西转移。对于皮定均旅来说这是一个悲壮的任务,7千多人的部队要迷惑30万大军,赢得3天的时间谈何容易,即使成功了自己也很可能陷入重围,这几乎是一个必死之局。

话虽这么说,皮定均依然没有对命令有任何怨言,在那一代军人心里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支撑,当牺牲不可避免,皮定均更希望由自己开始。当晚他就和政委徐子荣一起制定了作战方案,三个主力团分别向正东、东北、东南三个方向移动,摆出与敌决战的架势,把敌军的目光吸引到东线,造成大部队集结向东突围的假象。

暴雨中的集结

吐槽机觉得制定这个计划之初皮定均应该是抱着彻底牺牲的心态,本就不多的部队分成三路,还要做出佯攻突围的姿态,一旦接战三个团必然各自被死死咬住,再难脱身。只是皮定均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在战前准备会上集体研究出阻击任务完成后立刻杀个回马枪,收缩到刘家冲集结,找时机继续向东突围的策略。

6月26日,被迷惑几天的国军开始进攻,上午试探性的攻击后,下午发动猛攻。皮定均的支撑点式防御结构充分利用了各个小山包的高度优势,交叉火力封锁下敌军进展缓慢。但也正如他担心的一样,三个主力团全被咬住了,根本撤不下来。

就在皮定均一筹莫展的时候,天上乌云密布,积压几天的暴雨开始倾泻。这个红小鬼出身的军人眼前一亮,赶紧下达命令,全线突击!把敌人打远一点儿,然后留一个营阻击,立刻回撤到刘家冲!

皮定均的铁胆

为什么皮定均要把集结点选在刘家冲呢?这里面还真有点门道,那是一个在黑松林里的小山村,只有6户人家,特别适合藏兵。更主要的是这个村子位于敌军主力的结合部,南北两侧都是公路,皮定均是在玩一手灯下黑。

这是一步非常险的棋,敌人会不会发现且不论,这招对士兵素质的要求接近变态的程度。他们不能说话,不能吸烟,不能生火做饭,连咳嗽都必须用厚布死死的捂住,更重要的是保障运输的骡马同样不能弄出大动静。可怕的是皮旅把这些全都一丝不苟的完成了,所谓精兵怕不过于此。

27日清晨,十几万国军在两侧的公路上频繁运兵,皮定均终于有时间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惑敌和阻击任务均已完成,大部队已越过成汉铁路,根本联系不上,无法得到指示,于是他决定用电台呼叫延安。延安的回复很快,也很简单,两个字——快走!

三次变向的皮氏走位

28日清晨,皮旅突然从刘家冲冲了出来,一路向西南急行军,打了对手一个冷不防,直接绕过敌新13旅在余家集的堵截,插入周家山以西。继而向九龙山扑去,歼灭敌军一个连后神奇的绕到了新13旅的背后,这次变向一下打乱了对方的节奏。

29日皮定均又来了一个90度大转弯,直接越过东南方向的潢麻公路,以急行军跳过整编72师的三路合围。气的72师师长杨文瑔差点没把电话砸了,赶紧下令新13旅继续追击,并把14旅调到黄土岗堵截。

当然我们知道皮定均又变向了,他改东南为正东,直接顶着14旅防线边缘冲了出去,顺手还让侦察队化装成敌方谍报队,把旗杆店给骗下来,抓走24个俘虏。连续三次变向后,皮旅来到了大牛山前,山脉阻隔,走位是作用不大了,该拼实力了!

翻山越河的三场恶战

大牛山山高林密,是天然的阻击阵地,国军在6月30日已经占据了制高点,对皮旅呈夹击之势。一旦在这里把速度降下来,很可能被后面的追兵赶上,被彻底合围在山脚。大雨滂沱中皮旅近两昼夜的狂攻,于7月1日夜翻越大牛山。

7月10日,皮旅再次遇到和大牛山同样的情形,清风岭制高点提前被敌军抢占,只能强攻。皮旅二团兵分两路,用柴刀在树林中硬生生开出一条道路,杀上山顶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激战两小时后成功抢下山顶阵地。

越过清风岭后连续高强度战斗的皮旅不可避免的开始疲惫,在渡过淠河时险些酿成大祸,渡河过程中敌48师部分军队抢了过来,几乎完成了半渡而击的战术。皮定均的细心再次发挥了作用,他让人找到上游几百米处河水教浅的地方,几千战士趁夜手拉手悄悄渡过了淠河,皮旅终于甩开敌正规军来到东山坡。

杀出重围

离开东山坡后皮定均再次玩了一手经典的走位,先想东南方向机动,吸引桐城敌军后立刻北进,于7月13日攻陷民团把守的毛坦厂。在毛坦厂短暂修整期间皮定均下令轻装突击,抛弃一切不必要的物资,自带武器弹药和粮食,加快行军速度。

7月15日,皮旅急行军50公里冲入华亭镇,随后再次转向直扑东北方向。这支部队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前进,7月19日抵达距津浦铁路只有20多公里的红心铺,只要越过津浦铁路就可以进入苏皖解放区,胜利就在眼前,但他们还得闯过最后一关。

7月20日,津浦铁路之战打响,国军也明白这是最后堵截皮旅的机会,连装甲列车都拉了上来。双方围绕着铁路展开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最终皮旅以集束手榴弹炸跑了装甲列车,在上午10点全旅穿越津浦铁路,彻底杀出重围。


就这样皮旅且战且行24昼夜,横跨鄂豫皖三省1000多公里,大小23次战斗后达到苏皖解放区,途中伤亡掉队人数不足2000人,三个主力团5000人整建制从30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中杀了出来。吐槽机想所谓死局求生,所谓战争奇迹,大抵莫过于此吧?皮定均将军这套微操走位堪比润公在赤水的神作了吧?


历史吐槽机


临阵易将,转败为胜

陈 辉

临阵易将,犯兵家之大忌。但事实证明主帅打败仗,必须易将才能扭转败局时,应及时换将,坚决换将。

如何易将,关键是分析胜败原因。如果优势战败,这个将必须换;如果即将全线崩溃,或主将一筹莫展,此时也须换将,打开新局面。

1、北非战役后换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在北非战场,连连败北,英国首相丘吉尔改任蒙哥马利后,扭转战局。

蒙哥马利来北非之前的北非战场英军。1940年7月,意大利最先发起进攻,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时机也很好,英法在秀节节败退。1941年2月,“沙漠之狐”德国隆美尔将军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军队,在德意联军的攻势下,英军开始从利比亚败退。

这个时候,丘吉尔蒙哥马利出现了。他指挥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全部获胜,是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

2、列宁格勒战役换将。又称列宁格勒保卫战、封锁列宁格勒。从1941年9月9日开始至1944年1月27日全面结束,纳粹德国50万士兵伤亡或失踪,苏联350万士兵伤亡或失踪,另有100万多万列宁格勒市民死亡。

列宁格勒战役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包围战。

希特勒妄图占领城市,进行长达900天的围困作战。列宁格勒在被围困期间,城外的沙皇的宫殿和其他历史名胜大部分被抢劫后摧毁。许多工厂,学校,医院等民用基础设施被空袭和远程大炮摧毁。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约7000至10000名居民。

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即今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200多年来一直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发源地,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它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共有十条铁路线贯穿其间,其中十条铁路线把列宁格勒同莫斯科和苏联其他些经济地区联结在一起。同时,它还是波罗的海的一大重要港口,是苏联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

1941年8月下旬,希特勒在北翼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在巴巴罗萨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摧毁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

苏军担任列宁格勒防御任务的是西北、北方2个方面军,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和10个装甲旅,由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

1941年9月8日,德军开始大规模包围该城,切断了列宁格勒及其住宅区的对外物质补给线,列宁格勒危在旦夕的时候。苏最高统帅大本营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由原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出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斯大林紧急召见朱可夫,对他说:“你到列宁格勒去,接替伏罗希洛夫指挥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

朱可夫立即提出,必需坚决保卫列宁格勒,直到最后一人。随后朱可夫对方面军进行了改组,费久宁斯基任副司令员,霍津为参谋长,并当场撤换了第42集团军司令员伊凡诺夫少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员谢尔巴可夫少将的职务。朱可夫又同助手们连夜制定了一份城防计划:从市区防空部队撤出部分高射炮,将其配置在列宁格勒最危险的地域,对德军坦克实施直射;以波罗的海舰队的全部舰炮支援乌里茨克—普尔可沃高地的第42集团军;在各主要方向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布设地雷、设置电网;从卡累利阿地峡抽调第23集团军部分兵力支援第42集团军,加强乌里茨克地区的防御;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和军事院校学生组建5到6个步兵旅。

经过朱可夫带领广大军民的顽强抵抗,列宁格勒转危为安,战局稳定下来。关键时刻,斯大林又将朱可夫调去负责莫斯科保卫战。

由朱可夫扭转战局的列宁格勒,最后由苏军转败为胜。1月27日列宁格勒解放日,被俄罗斯联邦政府设为“俄罗斯军人荣誉日”。

3、斯大林格勒战役换将。苏德战场,苏军连连败退,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生死关头,斯大林改派朱可夫,转败为胜。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德军动用总兵力计60个德国师,其中10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还有有43个师的附庸国部队,共有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7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640架作战飞机。

1942年5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发起前,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联红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了苏军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围苏联红军大部被歼。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苏联红军共有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

战役发展到苏军被动的时刻,斯大林几次换将。1942年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员斯大林格勒战役指挥部。1942年8月5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

1942年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重新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22日突破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第14装甲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1942年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又临时换将,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1942年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并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1942年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要求立即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击,以缓解当地紧张局势。

1942年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由于准备仓促,反击未达到预期目标。当晚,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1942年9月6日,苏联红军再次发动进攻,再次失败。1942年9月10日,苏联红军试图从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第62集团军的联系,又遭到失败。1942年9月12日,苏联红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从南面突进到伏尔加河,把守卫城市的第62集团军同战场上的其他部队分隔开来。

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轴心国部队共有50多个师,其中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苏联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虽有120个师但人员缺额严重,实际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万余人,1000余门火炮,120辆坦克。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9月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在朱可夫的领导下,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并举行了大反攻,从1942年的7月到11月,德军共丧失七十万官兵,一千多辆坦克,二千多门大炮和一千四百多架飞机。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胜利属于前线总指挥朱可夫领导的苏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作为最经典战役载入世界名战史。(完)


陈辉纪实


1948年初,毛泽东要派粟裕带三个纵队南下过江,调动国军主力回防江南,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但粟裕经过深思熟虑,认为三个纵队十万人左右,到江南将减员过半,形成不了战斗力,不能调动中原战场国军三块硬骨头十八军.第五军.第七军回防江南,同时后勤补给.伤员安置都成问题,粟裕因而向中央军委斗胆直陈,拒绝带三个纵队南下过江,建议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