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的本義是什麼,為什麼叫“芻狗”?

子夏故壇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這裡代指“道”或“自然。道,並不講仁義道德,並不特別地關愛人類。它只按照自己本來的樣子運行著,自然而然地產生著、養育著萬物,當生則生,當死則死。萬物在“道”那裡都如“芻狗(草狗)”一般。

治理天下的聖人,最大的德行就是按照“道”的這種秉性,順其自然地治理天下,不需要人為的“仁義道德”去幹預百姓的生活。在聖人眼裡,百姓(所有人)都像“芻狗(一種祭祀用的物件)”一般。

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的理論依據。

現在,我們提倡“小政府”“大社會”,制度設計上盡力減少政府對社會的干預,讓社會自己治理,應該是老子這種思想的體現。

老子的哲學觀點是唯物主義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的產生、運行、變化、消亡的規律就是道,人是自然的產物,一個人和一隻螞蟻比較,在“道”那裡都是一樣的。所以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必須符合自然規律,所以人最大的“德”就是一切按照“道”的樣子行事。人道符合天道就是德,這就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思想從根本上講是對的。但是他忽略了人的特殊性——人的意識進化到已經可以掌握自然規律、應用自然規律反過來改造這個世界。任何有機物種甚至病毒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一切為了自己種群的繁衍生息,這就是生命力的表現,也是自然規律在生命形態的物質上的表現。人類進化出來的高智慧就是人類的生存策略,現在看來很成功。由於老子忽略了這一特殊性,把“德”定義為純粹的“道”的摹本,看不到人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作用。

道家以外的各家,儒、墨、法…補足了這一點,尤其是儒家,強調人要有所作為,要治理天。但又有些極端,有時違背自然規律,比如“存天理,滅人慾”之類的主張。

人類社會在社會發展方面,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明誕生後的短短几千年,以科學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文明日新月異,人類從被食用的物種站到了食物鏈頂端。這一切是人類無比驕傲,無視自然規律對人類的制約,所以大自然過幾年就要懲罰人類一次,以示警醒。說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已經被“道”規定好了——生命必然向智慧生命進化,智慧生命必然創造高科技,高科技等都是人類的生存智慧,一定時候以後人類必然回頭過來尊重自然——在更高的層面上回歸到老子的思想:最好的“人道(德)”就是遵照“天道”。


mulin30311368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深刻理解這句聖人之言,有必要先深刻理解“芻”的本義和“芻狗”的意義。



“芻”的甲骨文字形是草和手的組合,象草在手指間。《說文》釋曰:“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傳統上把“芻”簡單地釋為草或拔草,實際並未真正領悟到“芻”字的深義。事實上,草在手指間是說草還未長高,不能遮覆手指,會意指青草,即幼嫩的小草,引申而泛指幼嫩的、未成熟的東西。如芻議(言),即指淺陋而不成熟的言論。



“芻”作為一個字根,在漢字造字中有廣泛應用。凡帶有“芻”的漢字,都有幼小、柔軟和未成熟的含義。如芻+隹=雛,隹是短尾鳥的總稱,雛就是指幼小未成熟的鳥類。如芻+糹=縐,縐就是指柔軟而容易團皺的絲織品。如芻+阜=鄒,阜指土堆,鄒就有土地狹小的意思。《釋名》:“鄒,狹小之言也。”再如芻+心=急,急是一種思慮未成熟,不知該怎麼辦的一種心情。如果考慮好不,胸有成竹,那一定是從容自如,又怎麼會急呢?



“芻狗”是“芻靈”的一種。所謂“芻靈”,就是指用柔草扎束而成的人或動物,為古人送葬之物,類似於今天的紙紮。《禮記·檀弓下》:“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鄭玄 注之曰:“芻靈,束茅為人馬,謂之靈者,神之類。” 孫希旦 集解:“塗車芻靈,皆送葬之物也。”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用於扎束“芻靈”的材料,必須是柔嫩的青草,而不能用枯敗的衰草。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古人認為幼嫩的東西才更接近於自然的狀態,接近於自然狀態,故幾於道,幾於道才能通神,能通神故謂之靈。老子論道常提到嬰兒,就是這個道理。人之初最接近於先天的自然狀態,這種狀態由於還沒有受後天世俗風塵的薰染,是純淨無邪的,故古人迷信嬰兒的心靈和神靈是相通的,嬰兒純淨的眼睛可以看到超自然的東西。是故古人祭祀祖宗,常以受祭者的孫子為“屍”,以溝通鬼神,與逝者對話。用柔嫩的青草紮成的人與動物的形象具有溝通神靈的靈性,故謂之“芻靈”。送葬時,“芻靈”可以引導並護送死者去該去的地方,所以很神聖。送葬完畢,“芻靈”也就完成了使命,變得無用了,於是被堆棄於一邊,最後一把火燒成灰燼,伴一縷青煙隨死者而去了。



狗是人類的朋友,為主人看家護院,隨主人圍田打獵,很受人類青睞,所以人死後,兒孫們都要用“芻狗”來為逝者送葬,希望“芻狗”在陰間繼續為主人服務。“芻狗”從制到棄再到灰燼,象徵事物從生到滅的一個自然的過程。《道德經》上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就是萬物與百姓都有其從生到死的自然演變過程,天地不干預、偏私萬物的自然演變,任由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不干預、偏私百姓的自然生活,任由人類社會自然發展。




子夏故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闡述老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關於這句話的意思,歷來有很多分歧,有人認為這是老子看不起孔子,鄙薄儒家的“仁義”思想。我不贊同這種說法。

那麼,老子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

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芻的本意是指喂牲畜的草,“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的狗。古代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用狗肉做祭品,後來慢慢演變為用草紮成的狗來代替狗肉,所以叫“芻狗”。

人們製作“芻狗”,並非出於喜愛之情,只是為了祭祀之用;祭祀之後,就把“芻狗”丟掉了,毫無顧惜之情,這也不是出於厭惡之情。人們做這一切都自然而然。

老子認為天地對於萬物也是如此,並不帶有主觀的感情偏好,春天萬物復甦,秋天葉落枝枯,天地並不會標榜一個“仁義”,當然也不是故意殘暴,都是自然規律。聖人對於百姓也應該如此。

那麼老子是不是用這話來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呢?非也。

老子反對的是那些打著“仁義”的旗號,標榜“仁義”,空喊口號,來滿足自己一己私慾的行為。

因為任何一種思想,無論多麼高明,在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走樣,從而產生弊端。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就會利用這些高大上的思想,做一些名實不副的事,嘴上說的是“仁義道德”,實際做的都是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有鑑於此,老子呼籲人們返璞歸真,不要標榜“仁義”,空喊口號,而要效法天地之道,讓百姓自然而然地發展,不要耍小聰明。


叔本華哲學智慧


“芻狗”的解釋很簡單,“芻”的本意是割草,也指用來為牲畜的草,引申一下,“芻狗”的意思就是用草紮成的狗。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對祭品非常在意,一開始,人們祭祀的物品是“三牲”,也就是豬牛羊。但是普通人連飯都吃不起,怎麼可能用豬牛羊來祭祀呢,於是大家就用狗來代替。再往後,乾脆真狗也不用了,就把草紮成狗的樣子,用來作為祭祀之物。

芻狗做好後,還沒有用於祭祀之前,是非常神聖的存在,大家絕不會輕易褻瀆,連碰有不敢碰,等到祭祀完了,芻狗也沒用了,扔在一旁看都不看一眼,可謂生得輝煌,死得悲涼。

如果你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那就想象一下花圈的作用。

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

原文

但是,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解,看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時候,就很容易望文生義,理解成聖人沒有仁義之心,把百姓當做狗。甚至認為,孔子提倡仁,老子卻說不仁,這兩位同志是不是死對頭?

這就違背了老子的思想。所以這句話到底該怎麼理解呢,我們先看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老子·第五章》

橐龠就是風箱的意思,風箱中間是空的,所以是“虛”,人們拉動風箱,只要不停止,它就會發出越來越多的風,所以叫“不屈(jué)”,就是不停止的意思。

這句話翻譯過來是:天地和聖人都一樣,他們是無私的,對待世間萬物,都跟對待芻狗一樣,沒有絲毫偏袒。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內部是空虛的,但只要你一動就會生出能量,話說得太多,聽得太多,到最後都會歸於窮盡,還不如守住自己的內心,保持平靜。

不仁

這段話的難點在於“不仁”二字。

聖人所講的“仁”,都知道是仁愛、仁義的意思,那麼不仁呢?就是站在仁愛的對立面,就是惡毒嗎?不是的,成年人的思想,不能非黑即白,黑白之間還有一片灰色呢。

仁愛與惡毒之間的灰色地帶,就是既不仁愛,又不惡毒,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仁”。

咱們普通人,在說到天地、說到聖人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進行道德綁架,覺得他們天生就應該對世間萬物有一種博愛,讓人如沐春風。這是不對的,天地和聖人又不是你媽。

所以這段話中所謂的天地和聖人不仁,是指他們不會干預制約百姓,而是讓其順應自然規律,自己發展,自力更生。

無為

我們如果能在前面的解釋中達成一致,就請繼續往下看。

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告訴我們,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而治”。這個“無為”,就是“不仁”。

在普通人的理解中,說起無為而治,好像就啥也不用做了。好像很輕鬆的樣子,漢朝文景二帝,可能是世界上最舒服的君王。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無為而治,是針對百姓而言,就像聖人不仁,也是針對百姓而言,無為就是說,對於老百姓,他們要種田織布,你就讓他們去種田織布,不要妄加干預,如果你非要讓人去砍柴捕魚,這就不對了。

所以你明白了吧?無為,不是啥也不做,而是不瞎比做。

就好比一些父母,明明孩子喜歡學鋼琴,非逼著去學奧數,這樣效果不但不好,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媽的乾脆起義了。



也可自話


芻,讀音為chú,本義應為拔草。

許慎《說文解字》認為,芻,是個會意字,從又從草。也就是說,“芻”字的下半部是個“草”,上半部是個“又”,即“手”的象形,指右手。這兩個部首合在一起後,表示以手拔草的意思。

由此可知,芻,作為一個詞,其詞性是動詞。而“以手拔草”的對象是草,因而,又出現了引申義:草,名詞。

在“芻狗”一詞中,用的是“芻”的引申義。“芻狗”,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用草紮成的狗的形狀。由於芻狗是在祭祀的時侯用的,因此,“芻狗”被理解為祭祀的用具。

芻狗在祭祀儀式開始前,大家都很珍惜,感覺很神聖,不去觸碰,而在祭祀完成後,就沒有用處了,可任人踩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話是說,天地無所謂仁愛,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任其自生自滅。統治者也沒有仁愛之心,對誰都一樣,就像對待無生命的芻狗一樣。



鬱津裡


芻,chú,一隻手正在拔(用來飼養牲畜的)草,割草、拔草;也指餵養牲畜的草。象形兼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又(手)從草,表示以手取草。

芻狗,就是用喂牲畜的草編織成狗的形狀。

相對於其他祭品,草狗是沒有什麼價值,用完付之一炬或丟棄。

那麼這句話“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是不是:聖人不仁義,對待老百姓像草狗一樣?

把老百姓當做草狗是沒錯,關鍵是“聖人不仁”,並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意思。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們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無為”,他的宇宙觀中最本源的是什麼?“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遵從“道”來自生自滅,不用“有為”來橫加干涉。你的“有為”只會違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並沒有好壞善惡忠奸,只有遵“道”無為和逆“道”有為。

那麼在老子的思想裡,人和芻狗有沒有區別?並沒有。天和地又有什麼區別,也沒有,不過都是遵循自然之道運轉的機器而已,自然也不會有任何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萬物,並不自以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情,生萬物而平等視之,任你自生自滅。“聖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管理百姓,也沒有偏頗輕重,一視同仁,任百姓休養生息。

所以,作芻狗沒什麼問題,只要聖人不折騰,天下就安生。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芻的本意是“喂牲畜的草”,也引申為割草這一生產採集行為。《道德經》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聖人見不到“仁”的存在,因為天下百姓都像沒有靈魂的庸庸碌碌的芻狗。

芻狗這種東西是古代祭祀使用的用草扎制而成的狗,用來代替狗來作為祭祀的貢品,在祭祀之前和祭祀過程中,芻狗因為是奉獻給神明的東西,所以普通人被說是觸碰,就是看一眼,也是被禁止的。

然而當祭祀過後,這些芻狗就被丟棄在地上,人們連看都懶得看一眼。

這是老子對“道”之衰微的慨嘆。

按套路來說,孔子講究“仁”,老子推崇“道”,而在《道德經》這本書中,老子對“道”的論述常常也會涉及到“仁”的存在方式和狀態。

所謂“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說“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

單說這句話有點斷章取義,我們把完整句式拿來說事吧: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全句意思: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通過以上論證,老子在向大家表明一種認知:孔子所謂的“仁”,在天地大道這個宏觀宇宙中,只是一個組成部分而已,最牛逼的還是“道”(天地的“仁”)。

O(∩_∩)O~


另類文史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話聯起來說,就成了譬喻關係。首先,老子以相反觀點提出,也就是以“不仁“,提出。那麼,還有一個"仁“的觀點。相反之,也就是"仁"。仁是一個放大關係,具各種表現形式,很難說完全,故,老子以"不仁"用"萬物"與"百姓“為依據辨析。單從"芻"字講,為草,這是字的本釋,如果我們用“草"本字講就無意義,況且草與狗合成詞,那麼"草狗"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草狗"能表達出意義嗎?又,有人說,草狗是古代扎的草靶狗,用來祭祀的,歷史上只有用牲畜祭祀的,不僅沒有草靶狗祭祀,用狗祭祀也沒有,用的是豬,牛,羊,活宰祭祀,也沒有形成草靶的。應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為“天地不仁,把萬物不當物"才正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應解為“聖人不仁,把百姓不當人"才正確,才說得通,才合情理。因此,"芻狗"一詞,不能用“草狗"和"草靶狗“理解並解釋。


古今336


“芻”的本意是草,“芻狗”即用草扎的狗,用以祭祀。

  •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是,聖人不對百姓表露出自己的愛憎,在聖人眼中,百姓的存在應該與芻狗一樣,生於有,歸於無,近於道。

  • 芻狗的存在相對於萬物來說是短暫的,相對於百姓來說是卑賤的,可有可無的。和水一樣,利他無我,甘於卑賤。從道的角度來看,芻狗的存在狀態是虛靜守中,更接近於道。


  • 下文“橐籥(風箱)”與“芻狗”存在的狀態對應。天地的存在就像一個風箱,風箱是有,風箱內的空間是無,天地這個風箱的鼓動是自然的,不為證明風箱的存在,也不為證明空間的不存在,無我無慾,所以天長地久。人的存在也像一個風箱,不同的是,人這個風箱的鼓動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鼓動出的風是各種情緒和慾望,所以人不能長久。



木正戰國


芻狗,祭祀用的一種祭品,用完則付之一炬。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簡單理解即聖人無二心,純一直心,即無心時,以百姓喻人身,任其自生自滅都不隨著。

實則是忘我,若認物為己則心為境所役,情被物所牽。

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若我是蝴蝶,則我已是夢裡物,蝴蝶是我,則情被他所牽,從此本末倒置,如楞嚴經棄之大海,惟只認一小浮漚為自,心中生心,而不認得造夢者是誰!

夢境裡皆是物,作不得真,萬物是為百姓,任其自生自滅而都不隨著,如同祭品,供天地之享用。如陰符經言:天地,萬物之盜也,如人之享食也!

如經言,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如道德經上言,天地依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簡單理解就是忘我,不被物之所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