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倩女幽魂》中燕赤霞一個道士卻拿著金剛經?

1994天才


作為一個資深的吃瓜群眾,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說,《倩女幽魂》這部電影,87版張國榮和王祖賢,午馬等人的《倩女幽魂》是非常經典的一部電影,在《聊齋》等鬼故事系列中,至今也沒有幾部能如此的經典。人鬼情未了這一直是人們所喜愛的話題!這部電影和普通的電影不同,香港一般電影拍攝時間僅僅三到六個月,而《倩女幽魂》除了大量的前期準備時間外,還足足拍了八個月之久!監製徐克,導演程小東對藝術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電影在拍攝過程中也是不斷地修改劇本,不斷的完善情節,這才成就了今天的《倩女幽魂》!

其中,由午馬飾演的燕赤霞,一定給人印象深刻!手持佛教《金剛經》,我覺得和燕赤霞這個道行很高的道士角色並不矛盾和衝突。首先,《金剛經》是佛教中具有大智慧的經書,可以讓人成功通往西方極樂,金剛都是非常強硬之意,可以說是佛教的經典著作。儒釋道思想一直都是很好的交融,三者在一起能夠和平共處,並不是水火不容!燕赤霞口中所說的咒語:“般若波羅蜜”也是佛教用語。作為一個道行很高的道士,燕赤霞肯定是精通了道教和佛教的精髓的!

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電影《倩女幽魂》折射的是八九十年代香港導演、演員對於仙俠佛道的觀點,而並非是清朝(古代)人們的觀點。

在《聊齋志異》原著中,燕赤霞其實不是道人打扮,而是書生打扮,手中更沒有拿著什麼《金剛經》。

日暮,有士人來,啟南扉。寧趨為禮,且告以 意。士人曰:“此間無房主,僕亦僑居。能甘荒落,旦晚惠教,幸甚。”寧 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幾,為久客計。是夜,月明高潔,清光似水,二人促 膝殿廊[8],各展姓字[9]。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寧疑為赴試諸生, 而聽其音聲,殊不類浙。詰之,自言:“秦人[10]。”語甚樸誠。

在《聊齋·聶小倩》故事原文中,燕赤霞其實是一個操著陝西口音的“士人”,即讀書人。

古代的讀書人怎麼會法術呢?其實,早在唐朝李太白筆下,讀書人中就有劍仙,“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古代讀書人經常遊學在外,除了會四書五經,很多人也會學一些奇門術數傍身。

故事中的燕赤霞,就是一個貌似書生的奇門“術士”!

後文中燕赤霞也自稱是“劍客”,身背劍袋,曾斬殺許多妖魔。

女鬼聶小倩則稱之為劍仙,她評價破爛劍袋說:此劍仙將盛人頭者也。

在電影《倩女幽魂》中,導演延續了香港電影一貫的道士降妖捉鬼的觀點,將燕赤霞定位為道士,不過,又因為八九十年代佛門大昌,道門衰弱,佛門壓道門一頭(在86版電視劇《西遊記》中,就過分拔高了如來佛祖、觀音菩薩的地位),因此在電影中,道士燕赤霞在乾坤劍法沒用時,只能用出《金剛經》這等大招了。

在《倩女幽魂》第三部中,更是直接請出和尚,用佛法才徹底將樹精姥姥鎮壓。


葉之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考察一下倩女幽魂的歷史背景。從電影的歷史背景來看,是明代。

其次要分析一下中國古代三教融合的情況。儒家在漢武帝時期取得正統地位,道教在東漢末年興起,佛教從東漢時期開始傳入中國,到魏晉時期日益興盛。在南北朝時期,三教之間紛爭不斷。但同時又相互交流,日益融合。從唐代起,三教融合成為主流。金代末年,王重陽創立道教全真派,與傳統的正一派一道成為道教的兩大流派之一。全真派的特點,就是三教融合,不僅學習道教的經典,也學習儒教和佛教的經典。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也是全真教學習的經典之一。同時全真派的道觀管理制度大量借鑑了佛教的寺院管理制度。可以說全真教是佛教化的道教。電影中雖然沒有明確說燕赤霞是全真派弟子,但是這個細節與全真派的修行方法是一致的。

最後結合以上兩點來看,以明代時期背景來看,這種行為是符合歷史的。

當然也要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電影製作人員本身並沒有特別在這個細節上下功夫。之所以呈現這個細節,不過是對現實生活之中佛道雜糅的無意識反映而已。


用戶4325101516


《金剛經》向來是中國社會祈福、祝壽、鎮宅、避邪的第一大法器。



在中國古代乃至現代,上至帝王將相、名流士人等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百姓之家等大眾,無不推崇《金剛經》、奉持《金剛經》。這部經典歷經千年已經深深地融入進中國的文化信仰之中。

說實話,佛家的《金剛經》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雖然三足鼎立並舉,但具體到驅邪降魔這一點上來,《金剛經》是其他兩部經典所無法比擬的。

眾人皆知,持誦《金剛經》有極大功德。每日一句《金剛經》,能讓我們內心更強大,讓生活從此大不同。 《金剛經》為何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金剛經》原文是這樣寫的: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香港的鬼狐片中,多是儒釋道雜糅,這與中國社會的民間信仰的複雜與融合是一致的。別說迎合這種大眾消費的電影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哪一部不是各路神仙一起上。

個人認為,在香港這種類型題材的電影中,最終的結局都要歸於佛教。正如,玉皇大帝在大鬧天宮中的那句經典臺詞——

“快去請如來佛祖!”



而這一點在周星馳的電影中表現的極為明顯。《大話西遊》裡的“生死輪迴”,《功夫》裡的“萬佛朝宗”,等等,基本上就是香港電影在宗教層面闡釋的縮影。



所以,燕赤霞手持《金剛經》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在老百姓心中,不管什麼經典不經典,能降妖除魔,管用就行。

不看廣告,看療效。


大先生的故紙堆


這種現象非常符合中國的現實國情,中國儒釋道文化不管是在上層還是在下層都有非常深入的結合。

比如紅樓夢裡秦可卿的葬禮上,既有和尚來唸經又有道士來做法,同時也有儒家的禮節在裡面,這種儒釋道合流的情況在中國非常普遍,電影表現的非常正確,沒有什麼瑕疵。

和尚也要讀別的書籍,比如道家和儒家的,博覽群書對於那個時代有追求的讀書人來說很正常。

當然金剛經本身非常好,本身已經超出了宗教的範圍,當然過多的話我就不說了,免的引起道家人士的不愉快。當然和尚也肯定會去閱讀道家的書,而且佛教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叫了凡四訓,但書是一個儒生寫的。

在中國儒釋道三教合流是常態,都可以說在中國融合的非常好,百姓日用而不知。


昭烈名臣


《金剛經》是佛經漢朝傳入我國最早的佛經之一。也是負盛名的一部佛經,當初傳入時普通的僧侶、居士時都會研讀。

其實,《金剛經》沒有通常被渲染得那樣神秘,整部經書篇幅不長,是用佛陀與須菩提二人的對話的形式一點一點地講道理。 講的是什麼呢?

燕赤霞在降妖是的一段是這麼說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偈子被金庸拿來寫在武俠小說裡。因為它寥寥數語,就把佛學“緣起性空”的道理講明白了。

不光金庸常用,古人也常把它當成學習和思考人生的“聖經”!所有的教派都是教人與人為善,思考人生,都有很多想通的地方。

“一切有為法”和道家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暗合,都是說“道”和“法”無處不在。

又說“道可道,非常道。可描述的就不是道。它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道,宇宙萬象都是它的表現。”種種思想都有共通之處。

釋、道、儒是很多古人都會研讀的內容,在中國很多文人在這三方面都是大家。比如蘇東坡和佛印的很多趣事,所以在古代會同時學習三教的東西是很正常的事情。


全真教是道教主流教派,開宗祖師王嚞,道號重陽子。最早創建全真教時定了三本經要求入門弟子都要學,就是是儒家的《孝經》、佛教《金剛經》、道家《道德經》。後來他的弟子的丘處機一脈傳下來又叫龍門派。

所以,電影《倩女幽魂》中燕赤霞估計也是道家或龍門派的後裔。他用《金剛經》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孤獨倒班人


因為金剛經就是道經,說清靜平等。《金剛經》非集結經論,為道士以佛論道。大道為公,清靜平等則意志成行,大道在人行。

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麼心?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平等心。注意,大道為公,平等為仁道即人道。

二、無得無說分第七:“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本心如此,本性如是,不刻意地有目的地行為就是如此。這個“無為”與《道德經》的“無為”取同義,都是平等、無差別。所以接下來,依法出生第八:“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佈施無關福德,從心而行。是“我願意”,不為是求福德而行。以本真天性行事,是為德道。

三、一相無相分第九――平等無別,所以不要執著於相,不執所以心空。莊嚴淨土分第十,怎麼莊嚴淨土?生清靜心。注意呀,道門說清靜心!平等無別、無為所以心清靜。清靜所以無憤懣爭鬥心,清靜則志意治。所謂“火燒功德林”,無非是大怒傷肝,肝主謀――這是《三皇內經》裡關於人體修神養生的要義。

四、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持經讀誦就是尊重正教,故法身非相(第二十六)“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道在自修,平等無別,沒有度人只有自度。

五、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寂滅即是涅槃!平等心當然不執著於相,所以是“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離相,跟具足相與否也沒有關係,所以“於法不說斷滅相”。平等心即趣入涅槃,自己就是佛,還要求佛幹啥哩?有求,就不平就不成道。紅塵三千,為道成而來。

六、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平等,所以需要授記。“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平等心即諸法如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一體同觀,心無所住,所以不可得三心。“說有佛法者,即為謗佛”!佛無佛法!道有法,意成法成。

七、一合理相分第三十:“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一合相,則是不可說,即“抱一”,也是“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又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因無為法而有差別”,就的本真區別造成了德行道的區別。貪著其事就是凡夫,貪心是過度非分之想,“嗜慾淺者天機深”!道在清靜志意治,意志成行,大道至矣!

八、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生平等心的人,“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平等所以無別。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執為妙,“無慾觀妙,有欲觀徼,妙徼同出,異名為玄”。

九、法會因由第一,述佛陀衣食行坐之間開示。萬物含道,隨處可行道。


節度使95


道士拿金剛經,是可以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寫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為道所化。

和尚拿道德經,也是可以的。《金剛經》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記載到"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修行的內容可以是各種善法,只要從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角度切入即可。


萬法歸一。修行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必須達到共同且唯一的狀態。《道德經》第十四章形容此狀態,"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金剛經》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形容此狀態,"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量子科學也與之非常接近了。


因為宇宙真理是唯一的。不同的經典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闡述這唯一的真理。為什麼要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呢?因為我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就決定了必然如此,這也就是分別心。由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所有方法皆是不完美,都是認知真理的一扇窗戶。完全可以從別的窗戶裡去看看真理是長什麼樣子的。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相互協助。最終我們都是去登上宇宙真理這座巍峨山巔的。所以,有一天,看到一位道士拿著《聖經》,也不必驚訝。

感謝提問者,在翻閱回答時找到兩位觀點相近的朋友,心裡非常歡喜🌹🌹。


麗天先生


我覺得,純粹就是劇組沒有在意這種小細節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金剛經》作為佛經,可能在民間流傳和影響力相對來說要比其他佛經要廣,婦孺皆知。所以可能劇組一時疏忽,拿出一本金剛經作為道具。我看其他回答者,闡述牽扯到了什麼儒釋道三教合一。儒家思想文化什麼時候牽扯到斬妖除魔祛邪鎮災了?佛教戒律皈依三寶後,禁止信仰其他外道。就是成為佛門弟子,則更不可能還是道士身份。為了所謂的優質回答,寫出唯美不切實際的片段害人害己!

如果說,燕赤霞手捧一本《聖經》,你們說三教合一思想的會不會說出中西結合效果更好的觀點?

如果我是導演劇組,肯定讓燕赤霞手持一本《楞嚴經》,楞嚴經才是最正統的“破魔大全”!

《楞嚴經》的緣起是佛陀弟子阿難被淫戒所困,佛陀命文殊菩薩前往救助併為阿難開示禪定、破魔神咒。由此,應阿難之請,佛陀示現了七處破妄、顯見、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聖自證境界及楞嚴法門。最後,佛陀又說五十種陰魔事,因此《楞嚴經》的基本結構正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被稱為“破魔大全的寶典,諸魔的剋星”。

而燕赤霞口中的“般若波羅蜜”,則是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然,我覺得,影視中為追求藝術效果,另外般若波羅蜜可能“朗朗上口”,所以也會經常出現般若波羅蜜這樣的咒語。

而“天地無極乾坤借法”出自道教隱宗中的太乙天尊的《太一拔罪斬妖護身咒》,在南北朝時期特別有名。全文咒語如下:

操天道、化兩儀,生陰陽、轉乾坤,應赦令。

天地無極,乾坤借法;法由心生,生生不息。太乙天尊,急急如律令!

乾坤無極,風雷受命;龍戰於野,十方俱滅。太乙天尊,急急如律令!

伏化天王,降定天一;天地玄黃,陰陽妙法。太乙天尊,急急如律令!

天羅維網,地閻摩羅;慧劍出鞘,斬妖誅精;一切災難化為塵。太乙天尊,急急如律令!

而燕赤霞,無論答者如何描述牽強附會,他都是一個道士。再次重申,皈依三寶皈依佛門後,肯定不會是道士!作為影視,肯定要追求視覺的藝術,如果鑽這個牛角尖不放,會很累。至於為何是金剛經,這顯然是一個bug!


用戶3554045492


為什麼電影《倩女幽魂》中燕赤霞一個道士卻拿著金剛經?

電影《倩女幽魂》中,午馬老師的演技確實爆棚,一首《道道道》唱盡人生哲理。午馬老師飾演的燕赤霞,是個大鬍子的遊方道士形象,他的法器、符籙都是道家法術,唯獨拿著金剛經有點不倫不類。其實,原著中的燕赤霞,真是個道士麼?

蒲松齡先生寫道,燕赤霞來的情景是這樣的,“日暮,有士人來,啟南扉。”寧採臣與之見禮,相互寒暄,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寧採臣懷疑他是個赴考的諸生,但是口音上又不像浙江地區,燕赤霞自己說自己是“秦人。”

這裡提供了幾點信息,燕赤霞是士人,外貌像個赴考的書生,而且是陝西地區的人。

什麼是士人呢,就是古代對讀書人的尊稱和統稱,按照儒家的學說,“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孟子對士人情懷的概括,也反映出古代士人階層的中國文化屬性。因此,燕赤霞作為一名士人,是有著儒雅高潔的氣質在身,所以,後來寧採臣會猜疑,他也是一個赴考的書生。

為什麼燕赤霞要特別點明他是“秦人”?因為陝西在道教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時,老子入關撰《道德經》 五千言,確立了道家學說;秦漢之際,有大批的方士活躍於終南山與華山之間;至魏晉,出現了著名的漢中天師道,道教信仰傳播至關中;隋唐間,終南山樓觀道,影響遍及朝野;金元時代的全真道,發源於陝西,風行於全國。

由此可見,陝西自古以來,始終作為道家流派的核心而存在。那麼,燕赤霞是不是道士呢?從他的裝束來看,可以推斷燕赤霞應當是一個來自三秦大地的方術師。《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宗毋忘、正伯僑、羨門子高等人“為方仙道,形皆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顯然,燕赤霞走的也是方仙道這一路。

《莊子》載,“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對此,成玄英疏曰,“方,道也。自軒頊已下,迄於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古代把治方術的人稱作“方士”,看作是法力高強的仙人,能夠降妖伏魔。

可以說,方術是比道教法術更加古老的法術流派,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樸素的巫術。方士實戰中,可以利用的法寶利器,就沒有什麼宗派門閥之分,不管佛法道教,能降服妖魔的就是好招。由此而言,燕赤霞用金剛經也不足為怪,民國時期的許多法師用十字架驅魔,也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