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倩女幽魂》中燕赤霞一个道士却拿着金刚经?

1994天才


作为一个资深的吃瓜群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说,《倩女幽魂》这部电影,87版张国荣和王祖贤,午马等人的《倩女幽魂》是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在《聊斋》等鬼故事系列中,至今也没有几部能如此的经典。人鬼情未了这一直是人们所喜爱的话题!这部电影和普通的电影不同,香港一般电影拍摄时间仅仅三到六个月,而《倩女幽魂》除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时间外,还足足拍了八个月之久!监制徐克,导演程小东对艺术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修改剧本,不断的完善情节,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倩女幽魂》!

其中,由午马饰演的燕赤霞,一定给人印象深刻!手持佛教《金刚经》,我觉得和燕赤霞这个道行很高的道士角色并不矛盾和冲突。首先,《金刚经》是佛教中具有大智慧的经书,可以让人成功通往西方极乐,金刚都是非常强硬之意,可以说是佛教的经典著作。儒释道思想一直都是很好的交融,三者在一起能够和平共处,并不是水火不容!燕赤霞口中所说的咒语:“般若波罗蜜”也是佛教用语。作为一个道行很高的道士,燕赤霞肯定是精通了道教和佛教的精髓的!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网游魅力达人


电影《倩女幽魂》折射的是八九十年代香港导演、演员对于仙侠佛道的观点,而并非是清朝(古代)人们的观点。

在《聊斋志异》原著中,燕赤霞其实不是道人打扮,而是书生打扮,手中更没有拿着什么《金刚经》。

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趋为礼,且告以 意。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晚惠教,幸甚。”宁 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 膝殿廊[8],各展姓字[9]。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宁疑为赴试诸生, 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秦人[10]。”语甚朴诚。

在《聊斋·聂小倩》故事原文中,燕赤霞其实是一个操着陕西口音的“士人”,即读书人。

古代的读书人怎么会法术呢?其实,早在唐朝李太白笔下,读书人中就有剑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古代读书人经常游学在外,除了会四书五经,很多人也会学一些奇门术数傍身。

故事中的燕赤霞,就是一个貌似书生的奇门“术士”!

后文中燕赤霞也自称是“剑客”,身背剑袋,曾斩杀许多妖魔。

女鬼聂小倩则称之为剑仙,她评价破烂剑袋说:此剑仙将盛人头者也。

在电影《倩女幽魂》中,导演延续了香港电影一贯的道士降妖捉鬼的观点,将燕赤霞定位为道士,不过,又因为八九十年代佛门大昌,道门衰弱,佛门压道门一头(在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就过分拔高了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的地位),因此在电影中,道士燕赤霞在乾坤剑法没用时,只能用出《金刚经》这等大招了。

在《倩女幽魂》第三部中,更是直接请出和尚,用佛法才彻底将树精姥姥镇压。


叶之秋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察一下倩女幽魂的历史背景。从电影的历史背景来看,是明代。

其次要分析一下中国古代三教融合的情况。儒家在汉武帝时期取得正统地位,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佛教从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到魏晋时期日益兴盛。在南北朝时期,三教之间纷争不断。但同时又相互交流,日益融合。从唐代起,三教融合成为主流。金代末年,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与传统的正一派一道成为道教的两大流派之一。全真派的特点,就是三教融合,不仅学习道教的经典,也学习儒教和佛教的经典。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也是全真教学习的经典之一。同时全真派的道观管理制度大量借鉴了佛教的寺院管理制度。可以说全真教是佛教化的道教。电影中虽然没有明确说燕赤霞是全真派弟子,但是这个细节与全真派的修行方法是一致的。

最后结合以上两点来看,以明代时期背景来看,这种行为是符合历史的。

当然也要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电影制作人员本身并没有特别在这个细节上下功夫。之所以呈现这个细节,不过是对现实生活之中佛道杂糅的无意识反映而已。


用户4325101516


《金刚经》向来是中国社会祈福、祝寿、镇宅、避邪的第一大法器。



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人等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等大众,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这部经典历经千年已经深深地融入进中国的文化信仰之中。

说实话,佛家的《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虽然三足鼎立并举,但具体到驱邪降魔这一点上来,《金刚经》是其他两部经典所无法比拟的。

众人皆知,持诵《金刚经》有极大功德。每日一句《金刚经》,能让我们内心更强大,让生活从此大不同。 《金刚经》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金刚经》原文是这样写的: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香港的鬼狐片中,多是儒释道杂糅,这与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的复杂与融合是一致的。别说迎合这种大众消费的电影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哪一部不是各路神仙一起上。

个人认为,在香港这种类型题材的电影中,最终的结局都要归于佛教。正如,玉皇大帝在大闹天宫中的那句经典台词——

“快去请如来佛祖!”



而这一点在周星驰的电影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大话西游》里的“生死轮回”,《功夫》里的“万佛朝宗”,等等,基本上就是香港电影在宗教层面阐释的缩影。



所以,燕赤霞手持《金刚经》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在老百姓心中,不管什么经典不经典,能降妖除魔,管用就行。

不看广告,看疗效。


大先生的故纸堆


这种现象非常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儒释道文化不管是在上层还是在下层都有非常深入的结合。

比如红楼梦里秦可卿的葬礼上,既有和尚来念经又有道士来做法,同时也有儒家的礼节在里面,这种儒释道合流的情况在中国非常普遍,电影表现的非常正确,没有什么瑕疵。

和尚也要读别的书籍,比如道家和儒家的,博览群书对于那个时代有追求的读书人来说很正常。

当然金刚经本身非常好,本身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当然过多的话我就不说了,免的引起道家人士的不愉快。当然和尚也肯定会去阅读道家的书,而且佛教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了凡四训,但书是一个儒生写的。

在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是常态,都可以说在中国融合的非常好,百姓日用而不知。


昭烈名臣


《金刚经》是佛经汉朝传入我国最早的佛经之一。也是负盛名的一部佛经,当初传入时普通的僧侣、居士时都会研读。

其实,《金刚经》没有通常被渲染得那样神秘,整部经书篇幅不长,是用佛陀与须菩提二人的对话的形式一点一点地讲道理。 讲的是什么呢?

燕赤霞在降妖是的一段是这么说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偈子被金庸拿来写在武侠小说里。因为它寥寥数语,就把佛学“缘起性空”的道理讲明白了。

不光金庸常用,古人也常把它当成学习和思考人生的“圣经”!所有的教派都是教人与人为善,思考人生,都有很多想通的地方。

“一切有为法”和道家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暗合,都是说“道”和“法”无处不在。

又说“道可道,非常道。可描述的就不是道。它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道,宇宙万象都是它的表现。”种种思想都有共通之处。

释、道、儒是很多古人都会研读的内容,在中国很多文人在这三方面都是大家。比如苏东坡和佛印的很多趣事,所以在古代会同时学习三教的东西是很正常的事情。


全真教是道教主流教派,开宗祖师王嚞,道号重阳子。最早创建全真教时定了三本经要求入门弟子都要学,就是是儒家的《孝经》、佛教《金刚经》、道家《道德经》。后来他的弟子的丘处机一脉传下来又叫龙门派。

所以,电影《倩女幽魂》中燕赤霞估计也是道家或龙门派的后裔。他用《金刚经》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孤独倒班人


因为金刚经就是道经,说清静平等。《金刚经》非集结经论,为道士以佛论道。大道为公,清静平等则意志成行,大道在人行。

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心?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平等心。注意,大道为公,平等为仁道即人道。

二、无得无说分第七:“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本心如此,本性如是,不刻意地有目的地行为就是如此。这个“无为”与《道德经》的“无为”取同义,都是平等、无差别。所以接下来,依法出生第八:“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布施无关福德,从心而行。是“我愿意”,不为是求福德而行。以本真天性行事,是为德道。

三、一相无相分第九――平等无别,所以不要执着于相,不执所以心空。庄严净土分第十,怎么庄严净土?生清静心。注意呀,道门说清静心!平等无别、无为所以心清静。清静所以无愤懑争斗心,清静则志意治。所谓“火烧功德林”,无非是大怒伤肝,肝主谋――这是《三皇内经》里关于人体修神养生的要义。

四、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持经读诵就是尊重正教,故法身非相(第二十六)“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道在自修,平等无别,没有度人只有自度。

五、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寂灭即是涅槃!平等心当然不执着于相,所以是“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相,跟具足相与否也没有关系,所以“于法不说断灭相”。平等心即趣入涅槃,自己就是佛,还要求佛干啥哩?有求,就不平就不成道。红尘三千,为道成而来。

六、究竟无我分(第十七):平等,所以需要授记。“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平等心即诸法如义,“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体同观,心无所住,所以不可得三心。“说有佛法者,即为谤佛”!佛无佛法!道有法,意成法成。

七、一合理相分第三十:“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一合相,则是不可说,即“抱一”,也是“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又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因无为法而有差别”,就的本真区别造成了德行道的区别。贪著其事就是凡夫,贪心是过度非分之想,“嗜欲浅者天机深”!道在清静志意治,意志成行,大道至矣!

八、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生平等心的人,“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平等所以无别。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执为妙,“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妙徼同出,异名为玄”。

九、法会因由第一,述佛陀衣食行坐之间开示。万物含道,随处可行道。


节度使95


道士拿金刚经,是可以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为道所化。

和尚拿道德经,也是可以的。《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记载到"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修行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善法,只要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角度切入即可。


万法归一。修行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必须达到共同且唯一的状态。《道德经》第十四章形容此状态,"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形容此状态,"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量子科学也与之非常接近了。


因为宇宙真理是唯一的。不同的经典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去阐述这唯一的真理。为什么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呢?因为我们认知事物的方式就决定了必然如此,这也就是分别心。由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有方法皆是不完美,都是认知真理的一扇窗户。完全可以从别的窗户里去看看真理是长什么样子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协助。最终我们都是去登上宇宙真理这座巍峨山巅的。所以,有一天,看到一位道士拿着《圣经》,也不必惊讶。

感谢提问者,在翻阅回答时找到两位观点相近的朋友,心里非常欢喜🌹🌹。


丽天先生


我觉得,纯粹就是剧组没有在意这种小细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金刚经》作为佛经,可能在民间流传和影响力相对来说要比其他佛经要广,妇孺皆知。所以可能剧组一时疏忽,拿出一本金刚经作为道具。我看其他回答者,阐述牵扯到了什么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思想文化什么时候牵扯到斩妖除魔祛邪镇灾了?佛教戒律皈依三宝后,禁止信仰其他外道。就是成为佛门弟子,则更不可能还是道士身份。为了所谓的优质回答,写出唯美不切实际的片段害人害己!

如果说,燕赤霞手捧一本《圣经》,你们说三教合一思想的会不会说出中西结合效果更好的观点?

如果我是导演剧组,肯定让燕赤霞手持一本《楞严经》,楞严经才是最正统的“破魔大全”!

《楞严经》的缘起是佛陀弟子阿难被淫戒所困,佛陀命文殊菩萨前往救助并为阿难开示禅定、破魔神咒。由此,应阿难之请,佛陀示现了七处破妄、显见、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圣自证境界及楞严法门。最后,佛陀又说五十种阴魔事,因此《楞严经》的基本结构正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被称为“破魔大全的宝典,诸魔的克星”。

而燕赤霞口中的“般若波罗蜜”,则是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然,我觉得,影视中为追求艺术效果,另外般若波罗蜜可能“朗朗上口”,所以也会经常出现般若波罗蜜这样的咒语。

而“天地无极乾坤借法”出自道教隐宗中的太乙天尊的《太一拔罪斩妖护身咒》,在南北朝时期特别有名。全文咒语如下:

操天道、化两仪,生阴阳、转乾坤,应赦令。

天地无极,乾坤借法;法由心生,生生不息。太乙天尊,急急如律令!

乾坤无极,风雷受命;龙战于野,十方俱灭。太乙天尊,急急如律令!

伏化天王,降定天一;天地玄黄,阴阳妙法。太乙天尊,急急如律令!

天罗维网,地阎摩罗;慧剑出鞘,斩妖诛精;一切灾难化为尘。太乙天尊,急急如律令!

而燕赤霞,无论答者如何描述牵强附会,他都是一个道士。再次重申,皈依三宝皈依佛门后,肯定不会是道士!作为影视,肯定要追求视觉的艺术,如果钻这个牛角尖不放,会很累。至于为何是金刚经,这显然是一个bug!


用户3554045492


为什么电影《倩女幽魂》中燕赤霞一个道士却拿着金刚经?

电影《倩女幽魂》中,午马老师的演技确实爆棚,一首《道道道》唱尽人生哲理。午马老师饰演的燕赤霞,是个大胡子的游方道士形象,他的法器、符箓都是道家法术,唯独拿着金刚经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原著中的燕赤霞,真是个道士么?

蒲松龄先生写道,燕赤霞来的情景是这样的,“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采臣与之见礼,相互寒暄,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宁采臣怀疑他是个赴考的诸生,但是口音上又不像浙江地区,燕赤霞自己说自己是“秦人。”

这里提供了几点信息,燕赤霞是士人,外貌像个赴考的书生,而且是陕西地区的人。

什么是士人呢,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尊称和统称,按照儒家的学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孟子对士人情怀的概括,也反映出古代士人阶层的中国文化属性。因此,燕赤霞作为一名士人,是有着儒雅高洁的气质在身,所以,后来宁采臣会猜疑,他也是一个赴考的书生。

为什么燕赤霞要特别点明他是“秦人”?因为陕西在道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时,老子入关撰《道德经》 五千言,确立了道家学说;秦汉之际,有大批的方士活跃于终南山与华山之间;至魏晋,出现了著名的汉中天师道,道教信仰传播至关中;隋唐间,终南山楼观道,影响遍及朝野;金元时代的全真道,发源于陕西,风行于全国。

由此可见,陕西自古以来,始终作为道家流派的核心而存在。那么,燕赤霞是不是道士呢?从他的装束来看,可以推断燕赤霞应当是一个来自三秦大地的方术师。《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宗毋忘、正伯侨、羡门子高等人“为方仙道,形皆销化,依于鬼神之事”,显然,燕赤霞走的也是方仙道这一路。

《庄子》载,“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对此,成玄英疏曰,“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古代把治方术的人称作“方士”,看作是法力高强的仙人,能够降妖伏魔。

可以说,方术是比道教法术更加古老的法术流派,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朴素的巫术。方士实战中,可以利用的法宝利器,就没有什么宗派门阀之分,不管佛法道教,能降服妖魔的就是好招。由此而言,燕赤霞用金刚经也不足为怪,民国时期的许多法师用十字架驱魔,也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