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2020年,真是多事之秋啊。隨著這波蝗災蔓延亞非,已有多國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這不僅引發我們思考,既然蝗蟲“威力”這麼大,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過去是怎麼面對蝗災的?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蝗蟲趨水喜窪,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由乾旱地方成群遷往低窪易澇地方。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蝗蟲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2020 非洲蝗災線路圖


蝗蟲,俗稱“螞蚱”,主要分為飛蝗和土蝗兩個種類,中國的蝗蟲主要有西藏飛蝗、東亞飛蝗和亞洲飛蝗三種,蝗蟲的食物範圍主要是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豆類、菸草、蘆葦、蔬菜、果樹、樹葉、花蕾和果實等,在啃食期間,大量的蝗蟲足矣在很短時間內將植物全部吃完,是名副其實的害蟲。這玩意一隻就有一指多長(約7~8釐米),一天吃掉35000人份糧食,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達到1.5億隻,而且什麼都吃。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油炸蝗蟲


蝗災是世界性的災變,而且源遠流長,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 。中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繫。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鋪天蓋地


《詩經》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日本在《日本後紀》一書中首見蝗災。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因此當蝗災爆發時,古人都是趕緊逃荒,並不敢捉來食用的"。因為蝗蟲有群居的習性,且繁殖能力超強,能吃很多種植物,還有飛翔能力很強,其卵深藏於地下,難於被破壞更難於防治。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逃荒


中國蝗災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乾旱災引起的。發生的原因:暖冬後蝗災易氾濫,全球變暖,尤其冬季溫度的上升,有利於蝗蟲越冬卵的增加,為第二年蝗災的爆發提供“蟲卵”;此外氣候變暖、乾旱加劇,草場退化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將為蝗蟲產卵提供合適的產地,而且蝗蟲適應乾旱的能力很強,這是因為其他昆蟲和鳥類在此情況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蟲疾病的一種絲狀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數量大增。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總共發生過五百多次的蝗災,也就是說在兩千多年間的中華大地每五年間就要遭受一次蝗災襲擊。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民一定非常痛恨蝗災,那麼在沒有殺蟲劑和設備的古代,我們的祖輩又是如何消滅這些可惡的“吃貨”呢?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代人民的幾種滅蝗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祖輩的智慧。

第一種方法:人工撲打法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人工撲打


人工撲打法顧名思義就是用人力直接跟蝗蟲對抗,根據書籍《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具體的操作是村民們聚集在一起,然後把大概八尺長白色的布用竹竿撐起順著風向三面包抄,將將蝗蟲圍在一堆後,用工具撲打。這種肉搏的方法從春秋戰國年間就開始盛行。由於村民可以很快聚集在一起,並且這種方法操作簡單,工具容易獲得,所以成為了古代農村地區最常見的方式,也是中華歷史上最悠久最傳統的滅蝗方法。

第二種方法:壕塹掩埋法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挖坑掩埋


這種方法其實就是把蝗蟲挖個坑埋起來,因為人工撲打法實施雖然簡單,但人工直接撲打不僅非常累而且效果不是很佳。漢朝時期,我們的就想出了和蝗蟲硬碰硬,還可不可以給它們設個陷阱埋起來呢?於是就誕生了新的滅蝗方法“壕塹掩埋法”。這種方法需要在蝗蟲到達田地之前先挖一個大坑,然後把蝗蟲引誘到坑裡以後,馬上填埋起來。不過這種方法雖然殺傷力還可以,但要求有點高。不僅要提前挖個大坑,埋土時還一定要又快又厚,不然蝗蟲可能會爬出來。

第三種辦法:篝火誘殺法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篝火誘殺


其實這個方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想要實施,但是操作不成熟,所以沒有普及起來。終於在唐朝時,我們的祖輩終於設計出了成熟的“篝火誘殺法”。在書籍《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裡記載,“火燒蝗蟲”時一定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蝗蟲會被光亮吸引,所以要在篝火周圍設置密集的路燈火把。唐朝年間曾用此方法消滅過大批蝗蟲,並且直到農業科技比較發達的宋朝,依舊會使用火燒的方法防治蝗蟲。

第四種方法:墾荒除蝗法


沒有殺蟲劑的古代,我們祖輩消滅“蝗災”的錦囊妙計

去除蟲卵


這種方法其實是從一種名叫“據蟲除卵法”演變而來,開始大家為了防治蝗蟲於是大面積搜尋蝗蟲的繁衍地,趁蝗蟲沒有發育起來之前將幼卵全部燒死。但是這種方法效果不好第二年蝗蟲依舊會很多,而且尋找蟲卵的過程也比較辛苦。所以祖輩們就想到了更好的方法,那就是佔領蝗蟲的巢穴,也就是“墾荒除蝗法”。這種方法是將蝗蟲滋生的“菏澤”之地全部開發為農田,種植過程中不斷消滅蟲卵,同時在開荒地中種植綠豆,豌豆等植物,因為蝗蟲不吃這些植物,所以還可以用來做備用的口糧。這種方法被記錄進了在世界農業享有盛名的《農政全書》中,給世界各國防蟲治災都來了很大的參考價值。

到後來明清時期,祖輩們開始學著配置一些對蝗蟲有害的藥水,也就是我們後來所使用的“殺蟲劑”。不可上述這些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災情,但是並不能做的治本。真正的蝗災治理還得依靠現代強大的科技。但我們勇敢堅韌的前輩從不言放棄,不斷嘗試新的治理蝗蟲的方法,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生存不息,逐漸強大的原因。

當然現在之所以現在蝗災越來越少,無非是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了蝗災的問題——乾旱,蝗蟲這種災害跟人類農業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每次蝗災爆發的時間來看,人們早就注意到了嚴重的蝗災往往是伴隨著嚴重的旱災而出現的,古代書籍上記載的“旱極而蝗”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人類消滅了大面積的乾旱問題後,蝗災自然也就少之又少甚至消失不見了。但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不少專家預測,恐怕未來蝗災發生的規模會越來越大,對中國的糧食生產將造成嚴重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