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糧食總是不夠吃,他們為什麼不多開墾荒地?

餘兒談歷史


古代的時候糧食一直處於相對匱乏的狀態。特別是以前的水利設施差、病蟲害防治技術較為缺乏,乾旱、洪澇、病蟲害農業的安全生產有較大的影響。而且,最重要的是古時候農業種植都是以畜力為主,難以進行大面積的拓荒、開墾活動。

1、水裡設施差。農業生產離不開水的參與,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農業生產的最基礎的生產資料。在科技發達的當代,我們可以採取打井、修渠引水或者提水的方式來滿足農業生產灌溉的需求;也可以通過興修水利來完成蓄水和排水,滿足灌溉用水蓄積和排放減少洪澇和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但是在古代,由於水利設施的缺乏,只能在靠近水源地的附近進行農業種植的活動,比如說湖廣兩地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松嫩平原在松花江和遼河附近也是如此。所以,古代的荒地雖多,但是大多數的耕地不能滿足灌溉的需求,自然不會大面積的開墾。

2、病蟲害防治技術差。自古以來,農業生產就是靠天吃飯的行當。老天開心,就賞農民一口飯吃。老天不開心,病害、乾旱、洪澇以及蝗災就會不期而至。直至建國之後的二十年內,我國還有蝗災的發生歷史,也有大面積病蟲害高發而造成大幅減產、絕產的歷史。即便是現在的農藥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對草地貪夜蛾也如此的忌憚,更何況是沒有農藥的以前呢?開荒的心,誰都有,但是沒有那個實力和技術去抵禦未知的災害,也是影響荒地開墾的一個因素。

3、開墾效率低、難度大。古時候是農耕社會,農業生產期間的整地等工作量較大的工作都是依靠畜力來完成。所以,在古時候私自宰殺牛馬騾等畜力是違法的。即便如此,由於育種技術以及獸醫方便的缺乏,牛馬騾的存量也是不足的。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是無法開展大面積的開荒、拓荒工作。同時,牛馬騾的工作效率也是比較低的,和當今的機械力量相比不是同一等級。還有一點就是古時候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大部分管理措施,都是以人力為主。那時候由於戰亂、防疫以及醫療的問題,人口上沒有當今的數量。無法滿足大面積耕地管理對人力的需求。也是影響古代耕地數量增加的一個關鍵措施。

4、戰亂引起的人口大幅流動。古時候的戰爭是比較頻發的,從外族侵略中原,從東北的少數民族向關內侵略以及內戰,都會影響到人們的開荒積極性。性命尚且不保,誰還有心思去開發荒地。幾鋤頭下去,可能命就沒了。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古時候的荒地雖多,但是有能力、可開發的基數太低。這也是為什麼古時候的糧食總是處於緊缺狀態的一個原因。這個情況直至建國之後的70年代之後,才開始逐漸的緩解。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和古代相比,現在的生活,簡直太幸福了,珍惜!珍惜啊!




漁樵之人W


現在的土地不是增加,反而減少了,但糧食卻是富是的,何也,科學發展了!

我小時候,秋收割稻穀,一畝能有一石五,二百多斤吧,啊,產量不借了。現在呢,一畝田,商產雜交稻,種單季,畝產一千五百斤,那是平常事。

過去一干旱,顆粒無收,稻苗曬乾,只等下場雨,稻幹再長苗,收它百來斤,不錯啦。種得滿田畈,收不到一米甕,那時靠天吃飯!

現在呢,天早田地不早,溝渠水嗶啦啦,大小水庫皆有水!

過去碰蟲災,水稻倒伏一片,焦苗一片,死苗一片,現在呢,農藥一碰,蟲死一片,稻苗綠油油!

過去水稻種,苗兒長得矮,稻穗短,種得最好,畝產三五百斤,神矣。如今的新品種,高產雜交稻,畝產一千四五百斤,一般矣!肥料事,過去農家肥,現在化肥。種上十畝田,那點農家肥,只夠給田做香料。如今的化肥真見效,苗好杆粗穗長,喜煞人,又是大豐收。

大機器生產,勞力成本也省了,耕田機,播種機,收割機,百人比不了一臺機呵!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水平,確保了糧食的豐收。古人怎能跟今天比,畝產量提高至少十倍了!


江山毛春旺


個體經營;無力開墾造田、無力引水灌溉,不懂農藥是什麼,不明化肥為何物,更無法想象農業機械化;靠天吃飯。


覺醒207580216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種地:科技、資金、投入決定了產出!


舒言136


“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前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為什麼?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人呢?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農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裡共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孔新喜


現在我們的耕地非常緊張。緊張的原因,是因為人口很多,因此平均每個人的耕地很少。同時各種各樣的建設,比如修路建房辦工廠等等,又會佔用很多耕地。以至於全社會都在呼籲,要保護耕地。否則的話,我們將會落得個糧食不夠吃,再次鬧饑荒的危險。

但是,古代和現在剛好相反。古代的人少,地多,糧食卻也經常不夠吃,這又怎麼理解呢?

有人可能會說,古代地雖然多,但大都是荒地。這些荒地都不怎麼出莊稼,所以種了也沒什麼用,糧食依然不夠吃。

荒地不出莊稼可能是真的。因為荒地的泥土少,裡面會有很多石頭瓦礫,同時大樹的根鬚盤根錯節,要想開墾出來,確實不太容易。

同時,古代的生產工具很落後,從最初的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人類經歷了好幾千年的時間。在大部分時間裡,這些生產工具都很落後,無法用這樣笨拙的生產工具,把荒地開墾出來。就算是後來出現了鐵器,其實也很笨拙,其生產效率也不高。陶淵明曾寫過一句“晨起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詩句,他又寫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詩句,這充分說明,由於古代的生產工具落後,技術落後,就算非常辛苦,也沒辦法取得好收成。

當然了,有一利就有一弊。古代的荒地雖然不好收拾,卻也有優勢,就是腐殖質很多,這些腐殖質是天然的肥料,莊稼種在裡面,也會有收成的。再說了,古人擅長於刀耕火種,他們經常會放一把火,把山林給燒光了。接著,便在這種燒過的地上種糧食。同時,古人還擅長於廣種薄收,他們會撒出很多種子在裡面,隨便它生長。管理上也不會太在意。到了秋天的時候,能收多少就收多少。這樣一來,也能有一些收成,斷不至於太缺糧食。

有人可能又會說,古代的水利建設不好,莊稼缺乏灌溉,只能靠天吃飯。如果出現乾旱、水澇或者蟲災,就會影響莊稼的收成。這種情況,在古代經常出現。因此,莊稼欠收的時候總是非常多。

這個說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古代的水利設施確實不好,確實是影響收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戰國末期,為什麼秦國能夠快速地脫穎而出,就是他們進行了包括都江堰、鄭國渠在內的許多大興水利建設。而正是這樣的建設,才讓秦國有了豐富的糧食,才為秦國的南征北戰,做出了重要的保障。

但是,要進行這樣的大興水利建設,卻並不容易,因為那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而古代統治者可能修萬里長城,可能修阿旁宮,卻很少有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鄭國渠,也是因為韓國想騙秦國,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無心插柳的結果。還有京杭大運河,它是一個重要的灌溉工程。但是,當初隋煬帝修建的時候,並不是用來灌溉的,而是用來遊山玩水的。可見,古代的統治者們,確實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真心修建水利工程。

不過,雖說古代的水利設施不是很發達,古代的生產技術水平不高,造成古代農作物的收成不好。但是,真正讓古代總是缺糧的,卻主要並不是這些原因。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其一,統治者的折騰。

古代統治者,為了私慾,從來不會讓老百姓安心地進行農業生產。他們總會把老百姓徵集去打仗,去和別的國家和民族爭鬥,或者搶奪地盤打天下。就算不打仗,他們也會徵集老百姓去修建很多大型的,供統治者玩樂的工程。

本來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需要足夠的人力,並且需要青壯勞動力來從事農業生產,才會有好的收成。但是統治者把老百姓中的青壯年徵集去幹這樣的事情了,種莊稼的就少了,荒地就開墾不出來了,因而收成就不好了。

我們只需要看看古代的“文景之治”就明白了,只要給老百姓一些時間,讓他們安心地生產,他們就能讓莊稼獲得豐收,也就不差糧食了。

其二,統治者的剝削。

古代土地確實很多,但是,真正歸老百姓佔有的土地卻並不多。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裡。老百姓需要租種地主的土地,而且土地上的糧食,有很大一部分到了地主的手裡。而且越是到了王朝末年,這樣的情況越嚴重。

也就是說,實際上古代的糧食是不缺乏的。但是由於分配不公,大部分糧食在少部分人手裡,因而造成大部分人缺糧的現象。杜甫所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講的就是這樣一種現實。


張生全精彩歷史


結論:

糧食的短缺並不僅僅是因為耕地不足一個問題而導致的,之所以會有糧食短缺現象是眾多因素所決定的。

導語: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是百姓們賴以生存的基本。但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百姓們都會面臨糧食問題。饑荒問題時有發生,卻很難得以根本的解決。

分析:

  • 形成饑荒的原因:

饑荒的形成並非僅僅是土地耕種不足所導致的,導致饑荒的原因很複雜

  1. 導致饑荒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戰爭。我國自古以來戰爭不斷,真正和平的時間並不多。而戰爭一旦爆發最受苦的就是老百姓。杜甫的《兵車行》中就為我們清晰的描繪出了這一畫面。戰爭年代,百姓們的負擔要比和平時代重很多。他們既是統治者為了滿足戰爭需要的兵源,同時,統治者為了戰爭還會加重賦稅。這就造成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個是耕種人員減少,另一個自己辛辛苦苦種植的糧食被統治者所剝削。
  2. 戰爭還可以歸結成人為因素所導致的,自然災害就更是無法控制的了。眾所眾知,我國的黃河流域在古代經常會發生水患,除此之外,蝗災、旱災也在不停的傷害著古代的勞動人民。農民們一年下來種植的糧食,如果遇到了自然災害就會顆粒無收。
  3. 因為種植技術的不發達,農民們每年所種的糧食僅僅能夠滿足當年的需要,而無法有更多的儲備。即便偶爾有大豐收的時候,統治者們反而會在豐收年加大賦稅。農民同樣無法有糧食儲存下來。那麼一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就會出現糧食不足的情況。
  • 為什麼不加大開墾荒地:

開墾荒地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容易,它本身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

  1. 從種植上面來講,並非所有的荒地都適合開墾。如果想要種植糧食,那麼水源、土地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真正適合種植的土地其實並不多。開墾荒地的本身就存在了諸多的苦難,這些困難說到底還是因為生產力不足而造成的。
  2. 我還是想說一說戰爭因素,之所以要提及戰爭,是希望大家知道和平的可貴。因為戰爭的影響,老百姓們的生活不穩定,或者被強行徵兵,或者為了躲避戰亂而逃亡。總之,百姓們經常會處在流離失所的生活狀態中,哪裡還有心思去考慮開墾荒。
  3. 封建時代一直存在著的土地兼併。這種土地兼併在封建王朝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大地主與大官僚一直在通過土地兼併的方式,剝削著底層的勞動人民。即便有一些被開墾出來的荒地,也會被剝削階級使用巧取豪奪的方式變成自己的土地。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之所以會積極推行變法,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土地兼併所帶來的弊端。
  • 古人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而做出的努力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一些英明的統治者和擁有無窮智慧的勞動人民都在努力著

  1. 統治者中並非都是殘暴不仁的,那些懂得百姓疾苦的統治者,或是真心關愛自己的臣民,或是為了更好的維護自身的統治,他們會有意識的降低百姓的賦稅,為百姓提供比較安逸的生活環境。比如說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都是通過統治者上層減少老百姓的生存壓力,而使百姓達到安居樂業。
  2. 屯田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百姓的壓力。在屯田制產生之前,基本上都是由國家為軍隊提供糧草,而國家的糧草也是從百姓身上剝削所得。但是屯田制改變了這一點,屯田制是讓士兵和沒有土地的農民來專門為軍隊服務的。士兵沒有戰事的時候通過耕種而自力更生,那些耕種的農民也會免除他們的兵役和徭役。
  3. 在農作物的本身解決糧食問題。在《齊民要術》上有記載,百姓通過嫁接技術而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這些科學技術的提升,都是我國先人智慧的結晶。不僅百姓在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統治者以及有見識的官僚,也在開發新的農業技術,引進可以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用來解決糧食問題。

結語:

糧食問題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只要稍微有見識的人都會重視這一問題。而我國的先人們也在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解決這一問題。回到題目中所說的開墾土地這個問題上。其實歷朝歷代都有過開墾土地的記載,只不過限於生產力的因素,以及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剝削,僅憑著開墾土地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想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要從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兩個方面共同進步,才能夠徹底解決。

畫外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是李紳的《憫農》,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從表面上看,他雖然說得僅僅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但封建時代農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也都是像他所說的這個樣子。在戰亂不斷,科技水平不發達,官僚殘酷剝削的封建統治階段,農民很難有好日子過的。

《中國通史》


再言春秋


先科普一下,在隋朝滅亡時,當時國庫存的糧食都能叫唐朝吃五十年,這不是不夠吃吧?應該吃不了。

從秦說起,秦朝通過商鞅變法,糧食上取得了大的豐收,在糧食充足國力增強百姓富裕情況下,對各諸侯國發動戰爭,能取得對六國的勝利就是糧食儲備充足,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情況糧食能不夠吃嗎?沒有充足的戰略儲備糧,他敢對多國發動戰爭嗎?

各朝歷代除非連續災荒的因素, 沒有記載因糧食饑荒餓死了更多國民。古人都是將農業生產放在首位,歷朝始終想法擴大耕種面積增加糧食儲備,都因為缺乏勞動力才導致大片土地荒廢,中華民族在宋之前國力鼎盛,那時西方人也許是因糧食不夠吃,才會天天打仗。

清人入關國民人口首次過億,人口增長快原有土地,已經不能養活更多人口,特別是災年遇乾旱洪水鬧蝗蟲之年,就會產生糧食供應短缺造成了民眾捱餓的問題。人口增長過快缺少更多的慌土開發,這種矛盾延續到了民國甚至新中國建立之初。

其實,清朝之前是沒有更多勞動力去開發荒地種糧,清朝之後變成了沒有更多的荒地叫百姓開荒耕種,古代並不存在糧食不夠吃,還不開荒種地種情況。


破天曉


不是所有的荒地都可以改造成耕地,至今我國的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都還有大量不能耕作的土地。耕地對要水源,土質,積溫,氣候等等都有要求。再者,即便是荒地在古代也不是誰都可以開墾,那要取得政府頒發的地契才行。窮苦的百姓哪裡有錢買通官府,拿到地契呢?

古代糧食不夠吃的原因主要有六條:

1、生產技術落後,產量低;

2、稅負太重,常常產的糧食不夠交稅;

3、水災,旱災,蝗災頻發;

4良田被霸佔,老百姓只能耕種貧田;

5、戰爭頻發,百姓逃難不能安心種地;

6、徭役太盛,常常耽誤農時。

下面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福鹿宴”的由來

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克洛陽,此時就藩於洛陽的萬曆皇帝的三兒子福王朱常洵,這時的他正準備和兒子朱由崧及家人棄城而逃,結果兒子得以逃脫,而他卻因為三百多斤的體重跑得慢,被農民軍抓獲。

福王朱常洵被父親賜田二萬頃(三十萬畝),鹽引萬計(每引折鹽三百斤),明珠金寶以萬計。朱常洵從小嬌生慣養,他終日閉閣酌飲醇酒,所愛唯有美女、歌舞、金寶珍玩,對外界的亂象從來漠不關心。崇禎年間長江以北起義不斷,河南也遭大旱、蝗災,人們互相殘食,本地官員懇求福王開倉放糧以救濟災民,而他卻不準。在福王的眼中百姓只是草芥而已,他有數十萬畝良田,金碧輝煌的王府,金寶堆積如山的府庫,又可以販鹽收稅以充盈所需,這些草民的死活和他這個富甲天下的王爺沒有一點相干。

李自成在抓到福王時說:“你身為親王,富甲天下。在這如此饑荒之年,不肯拿出毫釐賑濟百姓!”。李自成命人打他四十大板後,接下來在王府中架起一口巨大的油鍋,在鍋下燃起熊熊大火,鍋裡面滿姜、蔥、蒜等佐料,幾隻鹿被殺死後切成塊放入鍋中,接下來是三百多斤的福王被剔去毛髮,拔掉指甲,肢解為數十塊投入鍋中與鹿肉同烹,名曰“福鹿宴”,並讓眾將士分而食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