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古诗十九首》虽然违礼却被传颂至今的现象?

李升瑞


悲剧意识:试答《古诗十九首》“违礼”而长久的生命意义。

《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魏晋的五、七言诗,实居承先启后的地位,最早见录于梁代萧统所编《文选》中。

由于这十九首诗的艺术性都比较高,思想内容和风格也比较接近,所以此后它们就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人们专门研究的对象。古今都有不少论者写过评论文章,对于它们的评价问题还曾引起过一些争论。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反映东汉下层文人生活的抒情诗,抒发了贫士的生活际遇与世俗情感。

应当从以下方面思考《古诗十九首》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文字风格以及深藏着的“生命价值”:

(1)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探究梳理《古诗十九首》的社会背景、思想背景与汉末的文学思潮。在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汉末文人逐渐走向文学自觉的时代。

(2)从题材类型与主题取向分析《古诗十九首》的题材选择:表面上“思妇诗”和“游子诗”体现的是知识份子怀才不遇的悲情,其主题取向则是悲剧意识的展现。

(3) 《古诗十九首》所体现的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将各篇诗歌串联起来,便是一组将人生的苦痛以文学的美感体现出来的悲诗。

(4)从感情和表现形式看,《古诗十九首》的意象清晰地分别为对“自然界的物象”与“非自然界的物象”所营造的意象的刻画。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中下层知识分子为谋求前程而外出闯荡的咏叹之作,其情感思想因客观再现了外出谋生者的心路历程。对历代具有类似人生体验的游子具有恒久魅力,虽穿越千年,至今仍大量被当代流行歌曲所借鉴,在广大听众中激起强烈共鸣。

其中,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士人在封建社会里建构的人生理想轰然倒塌,这样的痛苦加速主体思想的萌发,带来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对“游”的表现大量出现,处处展现出在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过程中,对生命、人生、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和寻找,却又失落、彷徨甚至苦闷的内心世界。


古道长河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十九首》的很多内容不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们所看重和推崇,但是其中很多故事却是源远流长,在街头巷尾、市井村郭得以广泛流传,还被艺人搬上了戏坛和舞台,通过说书、戏曲的形式进行传颂,而成为妇幼皆知,万口传颂爱情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读而不厌。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成熟,在我国诗歌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古诗“本来是后代人对古代诗歌的一种称呼。虽非一时一人所作,却有着比较统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其内容基本上是游子和思妇的牢骚不平、哀愁苦闷,这正是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

《古诗十九首》成诗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这种本来就带着极大弊病的选举制度日遭破坏,一切官职都成了统治者谋取私利的工具,甚至公开标出价钱卖官贩爵。

在这种情势下,当时游宦之风极盛,一些读书士子为了求得甲官半职,不得不离乡背井,游说于官宦之门,希冀通过官宦的援引,得以进身于统治集团的行列。《古诗十九首》语言自然、优美、简练,篇篇都从心田自然流出,从口中自然吟成。有时虽也运用一些典故、成语,但都化为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见斧凿痕迹。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何为《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这些诗共有十九首,一般认为是汉朝的一些无名诗人所作。最早由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昭明文选》,并命名“古诗十九首”。历代都对古诗十九首有很高的评价,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作者不可考,大抵成于东汉文人之手。最初收入《文选》时,没有著录作者的名字。刘勰首倡“两汉”,又说《冉冉孤生竹》一篇是傅毅所作,王世贞猜测“杂有枚生或张衡、蔡邕作”,徐陵《玉台新咏》以为其中八首为汉初枚乘所作,但是后人多认为这种说法不可信。

现在一般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人们根据诗歌内容题材和语言风格方面的特征,推测它们产生于东汉末期前后。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人们仍然对这些诗歌的作者有许多猜测和争论。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推测“十九首”最晚的作于西晋,但仅是推测,缺乏实证。例如,有些人认为这些诗歌都出自文人之手,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诗歌的语言显然是经过锤炼的,不像典型的民歌;但也有人认为古诗十九首有鲜明的民歌特色,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诗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一般人的感受和境遇。锺嵘《诗品》:“古诗其体源于国风”,王士祯《渔洋诗话》云:“风雅后有楚骚,楚骚后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

古诗十九首每一首古诗都没有诗题,后人为区分的方便把每首诗的“首句”用作诗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题材内容包括羁旅行役、羁旅愁怀,游子怀乡、居人念远;乡愁闺怨、闺人怨别、离别相思;自伤所遇、宦途失意、游宦无成;抒写友情,慨叹人生短促,亦有追求享乐名位和服药求仙。诗歌思想感情复杂,共同特征是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易逝,表现出无限感伤。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意悲而远,善用比兴,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诗句融情入景,写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也有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叙事,如《西北有高楼》。手法或婉转含蓄,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或感情真率直率,如“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

古诗十九首遣词用字朴淡,语言不假雕饰,浅近自然,多用叠字,语句却又异常简炼,含义丰富。

作者不可考的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已达到成熟期,是五言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到极高的评价。

古诗十九首有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质,又有文人的锤炼,是汉乐府光辉的总结,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历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些五言古诗,上承《诗三百·国风》之余绪,下启建安文学之诗风,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历代的诗评作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评价大多都认为,古诗十九首语言质朴直率,意境深婉,是五言诗中的极品。

例如,钟嵘《诗品》中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中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胡应麟《诗薮》中则说:“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近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近代学者梁启超、罗根泽、俞平伯等学术大家,皆著文参与了讨论。梁启超认为“十九首”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 处”。张中行认为,古诗十九首“写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种感受,用平铺直叙之笔,情深而不夸饰,但能于静中见动,淡中见浓,家常中见永恒”。

希望这个回答可以对你有帮助。也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


土豆先森的留学日常


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地起源于民间。《诗经》中虽有不少五言的句子,但不能算五言诗。真正的五言诗出现在稍后的民间歌谣中,例如楚国的《孺子歌》、汉成帝时童谣“邪径败良田”和《尹赏歌》等,前一首带有语助词。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民歌入乐。其中五言形式的乐府歌词渐为文人所熟习。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试行模仿,于是有了文人的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虽然很不成熟,却是最早完全用五言形式写成的作品。从此以后,作者渐多,到东汉末年,文人的五言诗大量出现,而且在艺术技巧上极为成功。

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现今流传的西汉文人的五言诗如苏武、李陵的作品都是后人依托的,根本不可信。《玉合新詠》把《文选》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八首及另一首古诗“兰若生春阳”题为枚乘所作,更是设有根据魡。所以“成帝品录”的“三百余篇”中,沒有文人的五言诗。

钟嵘说:“五言居文词之要,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语言角度看,五言句所包含的词比四言句更丰富,伸缩性也较大,所以在表达上确实更灵活,更方便些。这是五言形式为作家所乐用的主要原因,也是五言诗为什么发达的原因。

现存有主名文人五言诗数量很少,但大体可以看出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发展过程。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张衡《同声歌》颇有艳语,而感情真挚,词采绮丽。秦嘉《赠妇》则造语纯朴,情词感人。蔡邕《翠鸟》、郦炎《見志诗》、赵壹《疾邪诗》、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饶》等,表现了文人如何向乐府民歌学习而技巧日益成熟。其中《羽林郎》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都很突出,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其中一部分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髙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未年的作品。它旣非西汉人所作,也非“建安中曹(植)、王(粲)所制”。这些作品大都是中下层文人在乐府民歌流行的时代制作的。《古诗十九首》以外少数标题“古诗”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与十九首一致,当是同时人所作。

“古诗”的思想内容:(一)反映士人仕途失意的形形色色思想。有的怨游官无成,怀才不遇,如《西北有高楼》、《桔柚垂华实》,这些诗反映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的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有的反映士人在宦途钻营,企图先据要津以及得意后弃朋友如敝屣的情况,如《今日良宴会》、《明月皎夜光》。还有一些作品充满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思想,如巜驱车上东门》等,这是处于危机四伏、朝不保夕时代的剝削阶级沒落思想的反映。(二)写相思离别的,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等,情致缠绵,这和东汉未年士人的游宦生涯以及社会的动乱有关。(三)其他:爱情诗和反映人情世态的诗,如《迢迢牵牛星》、《采葵莫伤根》等。

“古诗”的艺术特色。词近意远,语短情长。平淡中见深情“不必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耐人回味。“古诗”学习了乐府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保有民歌自然素朴的优点。“古诗”又吸取了《诗经》、《楚辞》的艺术营养,使诗歌艺术获得丰富和提高。既学习民歌,又能独辟蹊径,富于创造性;既精于语言的锤炼,又能返于自然,保有质朴的特点,这就是“古诗”高度的艺术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表现。

“苏李诗”绝非苏武、李陵所作,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与“古诗”相类,当和“古诗”同时或稍晩。它可能是众多“古诗”的一部分而被讹传为苏、李之作。“苏李诗”有的抒发游宦无成的感慨,而大部分则述游子之思、亲朋离别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的描写到游子遭受的饥寒及社会动乱和残破的景象.

“古诗”是一批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它对建安、魏晋南北朝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古诗”中的相思别离之作对后世影响尤大。


文藻巧翁


其实无可厚非,因为这些作品都很优美。存在即是合理啊!比如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被人称为亡国之音。

可是后代依旧有人在唱这一类的歌曲。

唐代诗人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宋代王安石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吴激有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后庭花的句子。

虽然说是讽刺,都莫不是当时社会繁荣到了极致而对这种艺术的认可吧!


半世飞仙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东汉末年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感。刘勰曰:《古诗十九首》直而不散,婉转附物,怊(cha0)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曰:《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选,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从两位名家的评论中可知,它被传诵至今,主要是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逢春186177958


无非说其中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游)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之类。你读读《玉台新咏》丶《花间集》丶《草堂诗余》等等古人的爱情诗,有几首是献给未婚妻和已婚老婆的?古丶今丶中丶外,爱情百分之九十以上不都是偷情的诗吗?还怪巜古诗十九首》何以流传?中国的帝制社会,给文人留下的就这么二分土地!读一读周宻编的又由厉丶查二位做笺和《绝妙好词》,真感到在民族危难和压迫中还有那分拈花惹草的闲心!但他们又能做什么?岳飞又怎么样?陆游丶辛弃疾又能干出几分事业?

弃书而叹,而已!


用户3253102189658


怎么看待《古诗十九首》虽然违礼却被传颂至今的现象?

“古诗十九首”很多都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感情,违礼却符合人性,礼法只是对人思想行为的规范,并不全部都符合人的本性,也不是完全正确,汉代时期,中国的文化高度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有一些人看重男女之间的爱情,追求爱情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经常会因为战乱和生计所迫导致夫妻生离死别,也有一些游子常年在外,丈夫思念妻子,妻子想念丈夫,这种深切思念的感情无人诉说,唯有通过诗句来表达。

还有一些是描述对友人的怀念,也有一些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这些都是人们对真实情感的抒发,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很多人产生共鸣,所以能够流传至今。

“古诗十九首”一方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诗人对窘迫现状的无奈和对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不忿,渐渐放弃了原本坚持的美好追求,进而转变成颓废和及时行乐的心态。

“古诗十九首”在文学上是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思想上,让后来的一些人给自己 "逃避现实,自甘堕落" 作为借口,也起了一些消极的作用。


非羊日记


1.它是文人五言诗的开端,代表着早期五言诗的最高创作水平。五言相对于四言表情达意的力度要强很多,形式上具有开创性。

2.《古诗十九首》里面表达的离别相思,人生苦短,仕途不顺失忆苦闷等情感具有生发的力量,直到今天依旧能让人找到共鸣,能够打动他人。可见内容上有其深厚的意义。

3.它还很好的延续了《诗经》中温柔敦厚的风格,审美上深微幽婉,有些独特的美学价值。


荆棘丛中的小野花


中国东汉时期以前 ,诗歌还没有形成格律,以先秦之前的文言文形式为主,句式字数不定,其中包括长短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体诗。

古体诗主要以叙事为主,到东汉时,一些作者将乐府诗和民歌的表达方式做了调整,变成了以五言句式和抒情为主的诗歌 ,是五言诗最早的形态和成就,也因此改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风貌。古诗十九首的更大意义在于对诗歌的后续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作品的传颂并不是很普遍,更多的应用于对诗歌发展和创作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