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后两句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蓝小鱼babe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因此好的诗不排斥议论和说理。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恰认理语入手,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当然再有情趣和理趣的诗都离不开彼情彼景。

那一年是元丰九年(1084),正是苏轼由黄州(现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改任为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刺史。团练副使是武官名,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无职掌,哲宗元祜中定为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北宋的刺史为虚职,无实职,相当于现在帮助市长处理文职的文员。可以说此时的东坡居士在仕途中依然处于低迷期,你说他的心情能好到哪里去呢?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异于常人也在此,。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正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一样,作者的心情应该是复杂多变,但最终都走向了豁达。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题西林壁》中作者喊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启示人们在生活中只有正视、侧看、俯视、仰望、遥望、近察每一件事,才能从不同方面了解事物,才能深入内部细察其精神实质,才能跳脱事物而总观其全貌。这何尝不是苏翁达观精神的体现,曾经他可以说超级学霸,虽位居进士第二,但欧阳修上报皇帝时却认为他远胜第一名,甚至预言他是未来的宰相之才。虽然他未实现欧的预言,但的确是北宋时期的名副其实的大才子,他的诸多作品都是在人生的贬谪途中完成,他若没有这份豁达,哪里能有旷世之作呢!


竹影清风20200126


《题西林壁》后两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包含了本义和引申义。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东坡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所写。庐山秀丽多变的山水风景触发苏东坡的诗兴,这首《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根据旅游途中所见所想的总结。后世人公认“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本义

由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知道,苏东坡他们游览庐山的过程中,对庐山的“面目”是有好几种感受的:有时候觉得是“山岭”,有时候觉得是“山峰”;远远看起来觉得“低”,走近了却有觉得“高”。

然而庐山还是这个庐山,为什么游览的过程中会让人产生这么多不同的感觉呢?苏东坡经过思索才明白:我之所以不能真正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一直在山里面,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不同的时候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呀!


引申义

苏东坡这两句奇思妙发,真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从游览山水之间总结出来的这个道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哲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从这两句有丰富内涵的诗里面给了我们什么启迪呢?它启迪了我们认识事物或为人处事当中的一个哲理——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需要走出狭小的范围,放开思想枷锁,摆脱主观成见,方有可能实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上来说,事物的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本质表现为真象的事物容易认识,本质表现为假象的事物就难以把握,所以方法论就要求我们要好像苏东坡这样,透过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以达到真正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谚语

例如:“坐井观天”

坐在井里面的青蛙看到的天是井口样子大小,而飞在天空的小鸟看到的天是无垠无极的。

这里阐明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永远在一个角度、一个位置、一个高度看问题,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又例如:管中窥豹 (有消极和积极两重含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消极:从管子里看豹,比喻见识狭小,看不到全面。

积极: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那如何避免“管中规豹”的消极作用,使他起到积极作用呢?关键就要学习苏东坡那样有追寻事物真相的理念,并积极分析,从而透过现象找到本质。

这也是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中理解到的另外一个道理,其实也就是马克思哲学里面的“主观辩证法”

其实,地球上给苹果砸头的人有无数,何独是牛顿发现重力呢?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采纳。谢谢


文药书生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作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是不相同。

我自己好迷惑啊,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既是写景诗,后两句又蕴含着深远的人生哲理。

这句诗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两个人下棋,都在看自己的棋子,都在思考自己怎样落棋子,而唯有观棋的更看得清楚,他能看出他们的漏洞,性急的恨不得去帮着拿棋子了。因为他看得比他们两个人更广更远。

人有时候,特别是遭遇挫折,走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会看不到方向,迷茫不知所措,这时候不要放弃自己,封闭自己,更要多交朋友,因为你需要他人给你指点迷津的。

这句诗更要你放大自己的格局。

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就是要放大自己的格局,要不断地开拓眼界,走出小我。

格局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苏东坡被贬政治上在走下坡路,而他却一步步突破自我,一步步成就更加旷达的他。


sddz以书润心


大家好,我是“沧浪有话说”的住持沧浪。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哲理诗。被广为吟诵,小学生都知道这首诗。宋诗里面,哲理诗不少。苏轼这首诗的后两句,更是经常被人引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

这两句作何解释?通常意义上,可以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来概括。

很多时候,人容易钻牛角尖,那简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非得一条道走到黑。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的思维固化了或者僵化了。陷入迷局,看不透事情的本质;或者是站得位置不够高,看不清全局。正如在明处察暗两眼一抹黑,而在暗处察明,一目了然。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遇到难解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去就地找方法,一是让自己先跳出问题之外,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症结;二站在自己所处位置的上一个层次去观察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谋全局才能取得全面胜利;站高一个台阶,才能想出谋全局的好的办法!归结起来就是:一要跳出来,二要站上去。

沧浪有话说

居一隅而怀全局,位低处而眼界放高,唯做到这个层次,才能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事业才能兴盛!


沧浪有话说


对于作者苏轼我们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了,那么要研究它的深层含义,当然是要从它显示的地点和时间来说,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我们所说的新闻三要素,时间地点人事。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官到汝州的路上,和朋友一起去庐山游玩的时候写着,这首诗的四句前二句表达了对庐山景观的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后人也将引申,为对一个事件的判断,要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后二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颇有哲学的意味。

它既表达了苏轼在庐山的美景之中,在自然之中,忘乎了我的存在,忘乎了形的存在,希望在这山水之间,远离政治的纷扰,又表达了一种自己在看山看水的时候,又何尝不就是在山水之中,在自然之中,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无法脱离自然而生存,人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无法离开社会而存活。

苏轼说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好像是道一样,是说不清楚的,是讲不明白的,就像老子所说,道吾不知名也!

但对一首诗,我们要整体的去观看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引发的感慨才引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事物,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去考量,它在这个整体观之下,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它,去了解它,这样的话才不会被一个观点,一个思想,一个面所屏蔽我们的眼睛和思想,发散性的思维是最为重要的!





青花有语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北京玄灵道人


很多人喜欢苏轼,不仅是因为他的诗词歌赋,更主要的是他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很接地气的生活方式。他有文人的雅兴,也有俗人的爱好,民间流传他的逸闻趣事不胜枚举。

作为北宋时期的文人,他有自己的最高理想,生活的主线是科考入仕,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当遭遇坎坷甚至挫败时,他失意不失志,依然能过上惬意的生活。

苏轼将他的人生体验写进了诗文,他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中发现人生的哲理,今天我们欣赏一首七言绝句《题西林壁》,感悟苏轼的惬意人生,并剖析其中的现实意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揭示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然而我们细细思考,对于人生终极命题我们始终不可能看透,我们常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的迷失者。

人类是有局限的,也是渺小和无知的。苏轼生活在北宋时代,儒、道、佛各有主张,他自小研修孔孟思想,而历经坎坷之后又继承了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同时他又常与佛印研讨佛学理论。

苏轼的人生是入世的,从首次出川科举入仕,到人生的终点,虽然历经坎坷,几经被贬和几度东山再起,他始终没有退隐山林,消极避世。

苏轼的人生是出世的。仕途顺达时,他疏浚河道、修筑长堤,受到百姓欢迎;而仕途坎坷时,他吟诗作画、纵情山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这首《题西林壁》一诗中,前两句不仅仅是游历山水的感受,其实更是人生的启迪。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人生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当我们评价别人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班门弄斧的误区,特别是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抖机灵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苏轼在后两句解释了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具有片面性的原因所在,庐山的真面目不容易看到,因为我们总在深山里游览,就像我们深入钻研一门学问,越深入往往也越片面。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的认知与我们的经历有关,也与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关,当我们喜欢碎片化阅读,或者喜欢阅读网络小说,由于文化偏食,我们与真相渐行渐远。

苏轼的经历和他的诗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生活态度,他始终不忘文人的使命,在仕途不懈追求,即使经历坎坷甚至危及生命也不放弃,在夹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虽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但又深入钻研道家思想和佛学理论,经过融会贯通,他既不迂腐、也不避世,更没有选择寂苦的生活,他对人生的看法是在峻峰之上,他看到了生活的全面。

他喜欢美食、纵情山水、饮酒赋诗、广交朋友,他看透了世间的真相,特别是对那些蝇营狗苟的人生不屑一顾,但他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始终过着惬意的生活。

苏轼的这一首小诗《题西林壁》,说的是游历的体会,说的是人生哲理,如果再深入思考,这首诗说透了生活和人生。即使今天看来,也具有现实意义。


千指魔音


很多时候,人容易钻牛角尖,那简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非得一条道走到黑。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的思维固化了或者僵化了。陷入迷局,看不透事情的本质;或者是站得位置不够高,看不清全局。正如在明处察暗两眼一抹黑,而在暗处察明,一目了然。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遇到难解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去就地找方法,一是让自己先跳出问题之外,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症结;二站在自己所处位置的上一个层次去观察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谋全局才能取得全面胜利;站高一个台阶,才能想出谋全局的好的办法!归结起来就是:一要跳出来,二要站上去。


久哥解读国学经典


《题林西壁》诗中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被我们引用,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在诗中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诗中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概括性的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庐山千姿百态的迷人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体会。之所以不能客观辨认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处其中,视野受到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山一峰一树,只是局部,必然带有片面性。从景到理,自然过渡,为读者说明了一个客观真理,让人遐想的空间较大。这不仅是作者对游山玩水即兴描述,也是对人生经验启迪的阐述。告诉我们看待问题要超越局限,摆脱偏见。

如近期的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梦在病毒阴霾中,假如,只是假如,当局者能根据当时的疫情以及8个医生的建议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也不至于造成党和国家的被动,也会避免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要想摆脱认识问题的偏见问题,就要“走出庐山”,识得庐山真面目。积累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知识,拓宽广度,向深里学,同时注重平时经验的积累,加强向身边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让后要不断地总结和自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地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出重大决策之前,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底。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避免造成损失和被动。



泉尚人家


提到这两句诗,让我们总能自然的联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人都真切的摸到了一部分,每个人都很自信的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的全部,其实这两句诗也有这方面的哲理。记得在安徽黟县的西递,在一个古宅子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作退一步想。一句俗话揭示了深邃的道理,凡事我们不要深陷其中,而是保持距离,有远观全局的站位,才能有更加理性全面的认识。就像佛家的那句偈语…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