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進士三甲,分配是不是品級有差距?為何三甲同進士能進翰林院?

軍史墨客


明、清採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進士科按錄取等級分為三甲,三甲進士會被分別授予官職或選入翰林院實習,分配的部門不同,其官秩品級也是有差別的。

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頒佈《科舉條格》,對科舉考試的舉行時間、應試資格、考試內容、錄取名額、出身等次及科場禁例都作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尤其是在錄取名額和出身等次兩個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數據: 每科錄取進士一百名,其中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六品官,二、三名稱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七品官;二甲十七名,賜進士出身,授六部、詹、翰、科、道七品職事;三甲八十名,賜同進士出身,分發地方為縣令、縣丞、主簿,官秩為從七品到從八品。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增設翰林院庶吉士。選取進士入翰林院及承敕監等近侍衙門培養歷練,俱稱庶吉士。這一時期的庶吉士,都帶有實習性質。永樂二年(1404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授予一甲三人官職的同時,從二甲十七人中選“文學優長,書法端楷”的十名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讓他們繼續在翰林院進修。又從三甲八十人當中選出二十人,授予“行人”之職,在各衙門實習政務。以上三十人均稱庶吉士。

此後,明朝各代皇帝改進庶吉士制度。所選庶吉士先統一進入文淵閣學習,司禮監每月供給筆墨紙硯,光祿寺負責保障一日三餐,禮部按月發放燈燭津貼白銀三兩,工部負責提供住宿房舍。皇帝經常親臨文淵閣召集庶吉士進行考試。庶吉士五天休一次假,外出遊覽由錦衣衛提供車馬和隨從。待遇是相當優厚。

清朝的科舉制度完全沿襲明制,在此不復贅述。庶吉士制度的確立,是明清時期人才培養的一項特色政策,儲備人才,再加以精心培養,提高了封建官員的綜合素質,起到了穩固皇權統治的作用。


棒槌襖襖


明清時的進士及第按照名次排位共分為三甲,其中頭甲只有三位: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是在通過京城會試後的再參與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由皇帝本人親自遴選出來的。除此之外就是二甲了,二甲的中舉者會被賜予“進士出身”。通常來說,頭甲的三位都會分別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和翰林院編修。可不要小看這些職位,翰林院實際上就相當於中央政府的秘書處,雖然起始品級不算高但都是被當做重要文官崗位的繼任者培養的。另外,二甲進士出身的中舉者也不錯,大多也會留在翰林院擔任庶吉士、侍讀等職位。留在翰林院哪怕職務不如頭甲中舉者,也意味著留在京城且能夠時常出現在朝廷重臣的眼裡,如果做得不錯,提升是很快的。我們熟知的曾國藩、李鴻章等清代名臣都是二甲進士出身。至於三甲中舉者,則只能被授予“同進士出身”,大多隻能被授予外放知縣等基層官職。許多人脈缺乏者還只能被派往偏遠地區甚至回家候補,等到有了空缺的知縣崗位才能實授。

當然,至於個別同進士出生也進翰林院者肯定是少數。這些人不是能得到朝廷重臣特別的賞識就是人脈關係深厚,總之這種情況出現肯定是很少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國家缺乏人才的時候翰林院的選拔標準肯定會放款。類似清朝初年天下安定不久,極其缺乏人才。類似康熙年間的名臣于成龍這樣的副榜貢生也能得到任職知縣的機會,所以,如果中了三甲同進士出生者,留在京城進翰林院的機會也是有的。


子夜羌笛


呵呵。

明清時期,進士分配有品級差距。

通常,狀元授從六品翰林院修纂,榜樣探花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三年到期則另外授予職務。可別小看從六品,隋唐宋代狀元進士一般只初授九品,少數才是八品。

不過,明清時期的前三甲官運都比較差,翰林院研究學問的後果就是晉升艱難,多數人到老也就混一個三品,出將入相者,是絕少。


第4至60是二甲進士,號進士出身,61之後是三甲,同進士出身。



此時,吏部要組織一次庶吉士考試,通過者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人數不多,十來個。統一分配六部學習,從七品。這些人號稱儲相,這是三甲同進士也能入翰林的由來。

正所謂,非進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入閣。





庶吉士能在300人中當選,個人領悟力,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及能夠接觸部院首長的機會是遠大於其他進士的,也大於前三甲。運氣好的話,20年左右就有機會入內閣。

其餘二甲三甲,少部分終身不仕,大多數分配到省州府下任從七品職務,三年後統一晉升正七品,然後出現科晉差異。

一般情況下,二甲到老能晉升四品。三甲就比較慘,混到五品都很難。


四川達州


分配當然是有品級差距的,以明代為例。

明代進士授官,按科舉成績分配。新科進士按殿試名次,共被分為三個批次: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進士有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均直入翰林院,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和探花授官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二甲進士共數十名不等,授官六部主事或知州(均為正六品)。三甲進士通常在百名以上,授官包括大理評事、太常寺博士、推官、知縣(均為正七品)及中書舍人、行人司行人(均為從七品)。

明代黃養蒙《吏部職掌》:

一甲三人,第一名,從六品,授修撰。第二、第三名,正七品,授編修。二甲進士在內除主事,在外除知州。三甲在內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舍人、行人等官,在外推官、知縣。

一甲進士官階雖低,但翰林院為政府儲才養望之所,職位清貴。明英宗後成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進士以入翰林院為傲,且明清諡法循規:不入翰林不諡文。古代文臣士大夫對於身後名極為看重,以死後能諡“文”為莫大榮耀。

第二個問題,為何三甲同進士也能入翰林院,則源於明清兩代的庶吉士制度

明英宗以後慣例,科舉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

清雍正以後,選官更為嚴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

。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牧荑


這與明清兩代的選官制度有關。明清兩代,各省舉人赴京應進士考試的,稱為會試,會試由禮部主辦,被錄取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從康熙五十一年,訂立複試制度。道光二十三年定製,各省舉人到京後,一律要先複試,未經複試,不得參加會試。複試成績分三等,與以後的等級和授官有關。會試錄取者,要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進士出身。其中一甲第一名欽點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但是殿試傳臚(即唱名)後三日,還有一次朝考。朝考分一二三等,與功名無關,是為了選取翰林院庶吉士及授他官。總起來共考四次,即複試,會試,殿試,朝考,四次考試綜合成績優秀者,雖功名不在一甲,也可進入翰林院。所以有一甲,二甲,三甲同入翰林院的現象。進入翰林院官職品級雖不高,但升遷機會多。而且明清兩代,未經翰林,不得入閣,所以進入翰林院仍是讀書仕進者清睞的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