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援鄂医疗队随行记者夫妻,并肩作战采访“疫线”


贵州援鄂医疗队随行记者夫妻,并肩作战采访“疫线”

2月15日,在贵州援鄂医疗队居住地凤凰山庄,贵州省广播电视台记者刘粒粒正举着话筒采访,而给她摄像的既是她的同事,也是她的丈夫——梁林杰。

27岁的刘粒粒和29岁的梁林杰同在一个部室,“我们水平相当,在一起能很好地配合。采访过程中,他能读懂我的眼神,而我也能了解他的镜头语言。”刘粒粒笑着说。


贵州援鄂医疗队随行记者夫妻,并肩作战采访“疫线”

贵州援鄂医疗队随行记者夫妻,并肩作战采访“疫线”

三个月前,他们如愿拿到了结婚证。本打算今年初一去双方亲戚那拜个年、初二在家包顿饺子吃,再做一些有年味的新闻。结果,疫情来袭,新婚夫妇的“甜蜜计划”被搁浅。

鄂州急需援助、贵州医疗队即将出发的消息传来,二人第一时间找领导报了名,“我们真的特别想来鄂州看看。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能够见证贵鄂携手抗击疫情,是我们的荣幸。”

2月11日晚6点30分,刘粒粒在下班途中接到通知,7点半要赶往机场去鄂州。怕误了飞机的刘粒粒火速冲回家,拎起行李箱往外冲。

贵州援鄂医疗队随行记者夫妻,并肩作战采访“疫线”

贵州援鄂医疗队随行记者夫妻,并肩作战采访“疫线”

1件卫衣、2件毛衣、1双鞋……由于时间紧迫,刘粒粒来不及带全换洗的衣服,“领导把全台仅有的15只KN94口罩塞给了我们,同事帮我们备了一盒吃鸭脖子的手套,让我们做好防护。”

12日凌晨4点,刘粒粒二人随着队伍抵达鄂州。住宿地热水充足,洗漱用品一应俱全,刘粒粒开心地说。

在鄂州的第一天,刘梁二人跑了6个地方,发了6篇报道。

“一天6至7则报道是常态。”刘粒粒介绍着他们的工作,写贵州医疗队的故事、拍新媒体视频、写手记……“别看一条短短的电视新闻,光导入导出素材都要花2小时。”转钟前入睡成了一种奢侈。

“刚来时,去了超市,大米、青菜、水果啥都有。直到前天,我们听闻居住地附近有确诊患者时,有些紧张。”即便如此,她还是很想进入ICU,甚至进入感染病房看看。“记者就是想离现场近点再近点。”

市三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他们连续4天都奔走在各医院之间。“内心其实很紧张,但一想到大家能通过我们的报道了解真实情况,一切都值了。”刘粒粒说。

采访到中途,刘粒粒出门接了个电话,回来时,记者瞥见她的眼眶红润润的。“是我妈打来的。”刘粒粒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解释道,“我妈叮嘱,每天要给她打5秒的视频电话,我到今天才敢和她视频,她一看到我就会哭。”

梁林杰一边安慰她一边说,本来不爱吃米饭的刘粒粒为保持体力,每餐强行要求自己吃完2碗米饭,“把自己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

当被问及新婚夫妇一起并肩作战会不会更甜蜜时,刘粒粒笑道:“要甜蜜就会在贵州甜蜜啊,来鄂州不是甜蜜的,是做同事的,我们很专业,一定要相信我们。每天都会给对方加油鼓劲。能在鄂州并肩战‘疫’,也让我们更坚定了携手走一生的信心。”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吕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