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武士情節


在戰火紛飛的日本,武士的情懷應該得到中肯的評價。帶刀的人可以是強盜,可以是海賊,也可以是武士。我常常感慨,為什麼日本武士總是離不開悲慘的結局。曾經,感嘆真田幸村孤守大阪對抗德川時候的執著,“明知無勝算,只為真田之名響徹日本”,以至於玩遊戲的時候也經常會去選擇弱勢的“真田一門”。也感動過九州戰場上高橋紹運的堅持,700人對抗2萬人的壯舉。更不能釋懷山中幸盛的絕唱,“嚐盡世間七難八苦的夙願”只為心中之“義”,所以他守著“尼子”家最後的希望,孤獨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我常常嘲笑武士的愚笨,常以百十人對戰數千敵人,不能勝而羞憤切腹自盡。難怪日本史上凡是厲害的人大多沒有善終的。或許戰敗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似乎很平常吧,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云云。可是武士們往往會選擇切腹的下場,無法承受戰敗的恥辱。傻得憨厚,傻得可愛。


也許武士道的彼時就是我們夢寐的更加久遠的曾經,那個禮樂尚在,人心淳樸的中華文明!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和大家相同,我對於日本的仇恨從小就根深蒂固。讀著我們的近代歷史偶爾也會感嘆民生何其艱難,國民何其不爭之實。說來慚愧,自己到了那個年代也不見得會是英雄。但反思總是難免。為什麼我們的仇恨延續了這麼久?為什麼那個時候的日本能夠如此強盛?泱泱中華四萬萬人為什麼會如此不堪一擊?七武士的故事也許能給我們答案。


關於電影


七武士,人人不一,我們不必深究每個人的名字。他們本領有高有低,性格也各不相同。都留存著那個時代武士特有的驕傲和勇敢。不計報酬,守護一個村子,殺死來搶掠的40多騎強盜。最終付出了4個人的代價。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故事其實很簡單,電影卻長到了近三個半小時。我想如果你把它當做自我審視的過程,就不會覺得簡單。


對於現代浮躁的我們,7比40似乎不算什麼難事。我們看慣了玄幻仙俠,抗日奇俠,會說:“切!這點差距算什麼本事!”7個徒步的人,殺死40個騎馬的強盜,這才是電影裡真實的故事。幾乎不能完成的任務。我想如果你認真靜下心來去看這部電影,就會發現它是如此真實。真實到每一個情節都來得毫無做作。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七武士》是黑澤明大師的另一部代表作(上次我們說過《羅生門》)。拍攝在1954年,黑澤明雖然意圖將這部片子拍成徹底的娛樂動作片,但事實上,整部作品仍充分流露著黑澤明式的人道精神。這也使它經歷大半個世紀之後依舊不朽。


電影獲得了第29屆 (1957)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的提名;第19屆 (1954)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影片。它的魅力不止於這些獎項,日本《電影旬報》評選的日本百部電影第一名。幾十年來電影的內在含義不斷被人挖掘,人們從它那裡不斷獲得新的認識。這就是黑澤明大師智慧和魅力所在!


片子裡打鬥的場景由於技術的原因,並沒有什麼特效。但是初次看過之後,依然讓我震撼,震撼於它的真實。這部電影,拋卻深刻的人性哲思,即使從動作片的角度看也屬精品。七武士的劍術指導是香取神道流繼承人劍術十段大師杉野嘉男,所以時隔60年,今天看來,劍術的對決依然引人側目。場景佈置上導演黑澤明也是花了很多心思,試圖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能夠有種身處電影之中的感覺。三船敏郎、志村橋、宮口精二等人出色的演繹也是這部影片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地方。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也許只有經歷沉思寂聽之後,我們方能在不真的電影裡發現比我們眼前更加真實的世界。這是我的觀影感觸。


階級與人心


武士們在村子裡積極備戰,菊千代(三船敏郎飾)穿著盔甲進屋,這些盔甲是村民殺害落難武士們留下的。矛盾終於凸顯出來了。這裡的武士,誰沒有落難的時候?落難人最能體會當時的心情。怒火終於爆發。武士們不計報酬不畏生死,來這裡保護他們究竟為了什麼?


“我真想殺掉這條村的人。”一向樂觀的平八說。菊千代忿然。


“哈哈,好哇,哈哈哈!你們把農民當做是什麼?以為是菩薩嗎?簡直笑話。農民最狡猾,要米不給米,要麥又說沒有,其實他們都有,什麼都有。掀開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儲物室,一定能發現很多東西,米、鹽、豆、酒......哈哈!哈哈哈!到山間深谷看看,有隱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是最會撒謊,不管什麼他們都會撒謊!一打仗就去殺殘兵槍武器。聽著!所謂農民,最吝嗇,最狡猾,懦弱,壞心腸,低能,是殺人鬼。別笑死我了。


但是......是誰令他們變成這樣的?是你們,是你們武士!混蛋!為了打仗而燒村,蹂躪稻田,恣意勞役,凌辱婦女,殺反抗者,你叫農民怎麼辦?他們該怎麼辦?!”痛哭......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菊千代雖然一心想躋身武士的行列,但是始終沒有擺脫農民的影子。這個形象的設立,也正體現了導演對消除階級的一種願望。菊千代的存在的確消除了武士和農民見巨大的隔閡,使得他們最終得以團結,消滅山賊。只是,他最終沒有逃離死亡的命運。(這也說明了他與武士們之間依舊存在一道不可見的鴻溝,不能逾越。或許只有死亡才能讓他成為夢想的武士。)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影片結尾,七武士只剩下三個,還有山坡上四個插著劍的墳塋。農民們集體唱著慶祝的歌曲,下地跳舞、插秧,再不理會為他們豁出性命的武士。志乃從勝四郎身邊匆匆走過,也投入到歡樂的氣氛中。只留下失落中倖存的三個武士。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這次也算是打敗仗吧。”


“什麼?”


“我是說,贏的是那些農民。不是我們。”


風吹過光禿的山坡,插著武士刀的土包邊,塵土紛紛揚起,故事到這裡也該結束了。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或許人心無論何時都是為己多一些吧。武士們不顧生死地奮戰,換來的是農民冷漠的眼神,頗有些“兔死狗烹”的悲涼。如此結尾正反映了黑澤明內心深處的悲劇情懷,這一點在他晚年的另一部傑作《亂》中得到了更加華麗地體現。曾經有朋友和我聊人性,我說:“人性不敢深究,越接近真實,你就越接近崩潰。”我想,也許那個人,也有如此感覺。


武士的結局


記得在大學的後兩年,我非常迷戀阿湯哥的一部電影《最後的武士(Last Samurai)》。為了維繫曾經的理想,明治時期最後的武士們拿起刀劍,完成了最後一次華麗的衝鋒。這次面對的不是先祖們面對的弓箭、盾牌和稀疏的鐵炮。是每分鐘300發的機槍和成群結對的加農炮......戰後,勝本的侍劍放在了天皇的面前。終於,這個國家沒有捨棄武士最後的尊嚴,明治維新的烈火下鍛造出一個奇蹟般的帝國。之後的歷史不用我說,大家都清楚。可是電影畢竟是電影,現實呢?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我寧願相信是有這麼一個壯烈的結局。然後他們的精神就如螢火一般飛入每個生人的心中。好讓久遠流傳下來的堅持,能夠繼存下去。


可是我們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武士的命運開始就是註定。從平安時代末,源賴朝創立鎌倉幕府,確立武士制度。就決定了他們的角色——“當權者消滅敵人的工具”。再美好的騙局都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工具就總有被遺棄的一天,這也是武士們生命一開始就譜好的劇情。“武士的消亡”誰又能逆轉呢?這些在《七武士》的結尾正是說的這些。


最終無人再理會武士們,農民的敵人沒有了,就不再需要武士。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那麼我們該怎樣去對待武士呢?


《最後的武士》,粉色白色的櫻花交雜著紛紛落下,燈火下孩子寫下了“侍”,勝本說:“這就是武士道!”,守護的意思。或許他們的精神並沒有消失。


只要如武士一般有堅持、忠誠、勇氣與決心,並用一生守護下去,它就沒有消失。


黑澤明《七武士》:為武士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