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怎么了,警察局长威洛比?”
“无人被逮捕。”

“强奸致死。”

女主角米尔德雷德的女儿死了,被奸杀,且被烧焦。警方始终找不到凶手,她不能接受,于是买下三块广告牌,写上了上面的三句话,隔空控诉警方,在小镇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这就是电影《三块广告牌》故事的开始。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本片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是编剧出身,此前两部口碑不俗的代表作《杀手没有假期》和《七个神经病》,也都是他自编自导。

麦克唐纳擅长把人物安置在一个充满尴尬的荒诞情境当中,去观察和捕捉人物状态,《三块广告牌》十分典型。

全片有多次的“人设”反转,你永远想不到后面要发生什么,这不是一部典型的“政治正确”的电影,但是带给人的思考和震撼却是深远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电影。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1、愤怒的母亲:怼天怼地的背后,是对自己的无法原谅

女主角米尔德雷德在剧中是一位孤独的母亲,因为在整个小镇上没有一个人支持她。

案发地点在高速公路,女儿惨遭奸杀,这放到任何母亲的身上,都难以接受。整整七个月,案子悬而未决。

米尔德雷德满腔的愤怒,无处发泄,她租下来马路边的三个广告牌,在广告牌上严词质问警察局长威洛比。

威洛比在镇上口碑很好,是一位人人称赞的好警官,并且他身患癌症,已经晚期。现实的情况使米尔德雷德的做法显得不近人情。

于是大家对米尔德雷德由同情转为敌意,开始指责她的行为,可米尔德雷德不在乎,她不需要同情,只想要真相。

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她像一只彻底愤怒的斗牛,对一切的阻止她的人展开攻击。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面对癌症晚期的警察局长,她回答“整个小镇的人都知道你快要死了,所以在还活着的时候赶紧干点正事吧。”

她去看牙,牙医刚张嘴说了一句“我想提醒你,威洛比先生在镇上有很多好朋友”,她就用电钻在牙医手上钻了个洞。

神父去她家试图劝导她,被她怼得哑口无言。

送儿子上学因为“三块广告牌”被攻击,她毫不留情,朝着那几个学生一一开踢。

近乎暴虐的攻击,想毁灭世界的愤怒,遇佛杀佛的偏执。其本质,终究都是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绝望。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她一点就爆的愤怒里,不只是对外界,更是对自己。

女儿生前她们相处并不融洽,出事那天,叛逆女儿说要去城里,妈妈不同意她用车,她愤怒决定步行前往,并自我诅咒“希望我在路上被强奸”,米尔德雷德咬牙切齿“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强奸”。这是她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

结果,一语成截,生活就是这么让人无语又无奈。所以她那滔滔江水般的愤怒,与其说是对外界,不如说是对自己,是对自己的谴责和憎恶,是对自己的不原谅。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愤怒到底是什么?】

从心理学上来看,愤怒是当个体遭受到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而感到自己的愿望受到压抑、行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时表现的极端情绪体验。

愤怒是一种极端负面的情绪,所以它让人不适,但是愤怒往往揭示更深的需求。

愤怒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情绪,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硬币的上面是愤怒,而愤怒的下面一般都有深层次的恐惧。

米尔德雷德愤怒的另一面,是对女儿永远离开人世,而她永远无法弥补的恐惧。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2、生活的真相:善恶不是泾渭分明,人性的复杂才是核心底色

影片的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痛苦无助的母亲,看到她竖起广告牌,我们将愤怒指向了警察局长。

可是随着剧情的继续,我们发现警察局长威洛比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警察

,他已经做了所有他能做的。而且,现在的他已经是癌症晚期。

观众的指向立马转变:他已经做了他该做的,犯罪的是罪犯,又不是他,何苦这样去逼他呢?

但是当观众了解了这位愤怒的母亲的脆弱和软肋时,发现更加不忍苛责她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很快,事件迎来了第二个转折,警察局长在陪妻子女儿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后,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彻底颠覆了观众的预期,观众原本期待的警察发力,追捕凶犯的故事并没有开始,警察局长居然就自杀了。

即便他的死跟米尔德雷德无关,但是人们依然觉得警察局长很冤

性格粗暴直接的警员迪克森,他将警长之死归咎于那三块广告牌和它的主人广告商威尔比,他将威尔比一顿毒打,从二楼窗户丢了下去。

警察的粗暴,让小镇居民之前对警方的好感消失殆尽,迪克森的形象急转指甲,他也因此被警局辞退。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你以为反转就到这里?并没有。

米尔德里德在怒火中烧之际,纵火烧了警察局,而正在读遗书的迪克森对此浑然不知,在无意间成立了而被烧伤的受害者。

我们对于善恶的观念再一次被颠覆,谁善谁恶?难以回答。

故事的结尾,迪克森试图帮助米尔德里德找到杀人凶手。以前势不两立的两个人,最后选择站在了一起。

我觉得这正是这部电影深刻的地方,我们总认为,善是善,恶是恶,但是《三块广告牌》却用一个不断反转的故事告诉我们:善与恶的界限却并非总是像我们想象中的“快意恩仇”一样泾渭分明,难以捉摸的复杂性才是真实的人性底色。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3、摒弃非黑即白的善恶观: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关于“善”与“恶”的揭示,是本片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它看似在演绎某种过于讽刺的荒诞,但这种荒诞其实恰恰是我们意识不到的真实。

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操着各种各样的口号,站在道德制高点,坚信自己掌握的正义和真理不容质疑。

可是,这种非黑即白的善恶观,不但幼稚,而且危险,因为人性极其复杂,当你以为你掌握正义的时候,“恶”很可能在悄悄滋生。

就像网络上的那些自以为是的键盘侠,凭着对于事件只言片语的了解,就开始用道德的大锤捶打事件中的人。言之凿凿的正义,却掩盖不了作恶的本质。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在新闻《菖蒲河老情人》中,讲到了一位胡大爷,他62岁,是一名退休工人,前几年老伴去世,他开始疯狂寻求弥补,采访中,他直言自己现在疯狂的时候可以一天4次。节目播出后,很多人说他为老不尊,老流氓。

但是被大众忽略的是,老年人爱与性的需求背后,藏着独居生活的巨大孤独。

胡大爷的老伴儿有心脏病,给老伴儿治疗的那10多年,胡大爷一直陪着老伴儿住在医院里头。老伴临走前,胡师傅说:"到那边有人欺负你,先忍着,过几年我去了收拾他们"。直到现在,他的兜里都装着过世老伴的照片。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对病榻上的妻子而言,他是个忠贞、体贴的丈夫;仁至义尽之后,生命所剩无几,他开始对所失去的进行自我补偿。

这也是一个老年人,在生命进度条末端,激发出的对生命最原始的渴望——爱与被爱,以及生理需求。

真实的人性是复杂的,如果我们带着狭隘的偏见去理解一个人的侧面,是很难接近完整的事实真相的。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两元对立法,是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当然也是最偷懒的放方法,它将一切事情简单化,却忽视了人是最复杂的动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维人格架构,区别在于三者之间的协调完成程度如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一个人,是容易的,但是当我们越洞察人性的复杂,就会越少因为某一个侧面而评判一个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4、人生的真相: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并不是每一个迷茫都有答案。

在我理解,这是一部有点丧的影片,但是这无可厚非,因为我们的真实生活就是有很丧的侧面,它不过用一种看似戏谑的方式来演绎了这种真实。

女主角用不停激怒别人的方式,

来掩盖内心的崩溃,回避内心的自责。

观众对警察局长充满期待,等着他微笑战胜病魔,抓捕凶手;但是,他选择了在马厩旁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

迪克森开始时浑浑噩噩,后面终于脱胎换骨,他信心满满想要抓住凶手,证明自己时,所有人包括观众等待着正义的到来。

可是抱歉,那句“正义可能会晚来,但永远不会迟到”并没有真实地发生,命运无情嘲讽了他们。

每个人都很无力,但最终,他们接纳了现实。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电影结尾,迪克森问米尔德里德,“我们要去杀了那个人么?” 米尔德里德回答:“谁知道呢?”然后露出整部电影里唯一的笑容。

我们不知道最终他们会不会去杀了那个人,但是在那一笑中,或许他们接受了这一切,接受了即便万分不公,那也只能接受的事实。在经历过了对抗与谅解之后,人物迎来了真正的内心平静。

人生的真相不正是如此吗?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并不是每一个迷茫都有答案。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高潮迭起、反转不断的电影。除了微笑着走下去,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5、跳出剧情本身,探讨电影《三块广告牌》讲故事的艺术手法

说到“讲故事”,绕不开一个人罗伯特·麦基,他被誉为好莱坞编剧教父,他写的《故事》一书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 麦基故事理论的精髓,可以提炼成一句话,那就是"冲突颠覆生活"。

《三块广告牌》就很好地诠释了“冲突颠覆生活”这一原理,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剖析。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01、遵守"困境原则",细化和累积困境。

对一个故事而言,转折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折是否出乎意料。

故事中的困境和波折,就像一个个钩子,牢牢勾住观众的注意力,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怎么样了?问题解决了吗?

所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困境原则",不断强化一个人经历中的困境,通过困境来制造转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本片中,困境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米尔德里德想要寻求真相的困境,还是警察局长癌症晚期的困境,以及迪克森转变态度,想要自我实现的困境,每一个困境都展现得张力十足。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02、细化情绪,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带入。

专业编剧发现,要想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需要触及人类最强烈的三种情感,分别是生、死和爱。这是故事进入别人意识里三个最快捷的入口。

《三块广告牌》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三个入口。

故事的大背景是女主角的女儿被奸杀,她要调查真相,这里有一处充满迷雾的死亡;警察局长开枪自杀,这里又涉及到死亡;女主坚强甚至有些残暴的行为背后,是对女儿深深的愧疚和爱,这里涉及到“爱”;而最终不论是女主还是迪克森,他们都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和解和救赎,这里涉及到“生”。

正是因为这些情感渲染得足够到位,所以观众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03、控制"困难出现的频率",遵循3分钟定律。

专业人士经过研究发现,3分钟一个小高潮,是最符合观众收视心理的节奏。如果你的故事里全是转折,观众会受不了,因为太烧脑;可是如果间隔太长,节奏太慢,观众会感到无聊,放弃跟随。

这也被称为“3分钟定律”,相当于给困境原则加一个刹车,目前大多数电影和美剧都遵循着3分钟的原则。

在本片中,3分钟定律也贯穿始终,你永远猜不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故事在不断地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反转,你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但是又说不出到底是哪里不对。只能跟着编剧的思维,一步步追随剧情的演进。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04、在观众心中制造逻辑真空和情感真空。

“冲突颠覆生活”之所以有无限魅力,是因为它在人们心中制造了真空,人们可以容忍错误、悲伤等负面信息,但是不能容忍意识中存在真空。

凶手到底是谁?案件到底能不能水落石出?这个逻辑真空让人们受不了,只能一步步跟着剧情发展往下看。

另外,情感真空同样让人难以忍受,这个痛苦的母亲最终究竟该如何安放她的愤怒?那个潦倒的警察最终能否重回警局,找回自我?总之,剧中人物的悬而未决的情感,像一个个钩子,钩住了观众的注意。

《三块广告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无可奈何才是人生真相

结语:

不论从对人生真相的揭示、对人性的剖析,还是影片整体的节奏和反转的设置,《三块广告牌》都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佳作,推荐给你。

END.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500强集团品牌公关经理,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 ,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