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到底流向哪里了?

往事如风2212


说起传国玉玺,都知道这是皇权的象征,这块小小的玉玺见证了中原大地近千年的王朝的兴衰起落 ,但是在一场乱世中,传承千年的传国玉玺却就此失踪,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传国玉玺的故事。

在赵国被秦国灭了之后,那块绝世美玉就落到了秦国的手里,等到秦始皇称帝之后,就让书法大家兼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用小篆来雕刻,上面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上面还雕刻有双龙戏珠的造型,还刻有三条波浪。自此这块玉玺就成了皇权的象征,可以说玉玺在谁手上,谁就是皇帝,谁就是正统。关于秦始皇和传国玉玺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秦始皇一次乘船渡江的时候,突然波涛汹涌,船眼看就要翻,这是秦始皇把玉玺扔进水中来祈求神明保佑,但是玉玺就这样失踪了。

但是八年之后,传国玉玺又出现了,不过秦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在刘邦攻占咸阳之后,玉玺就落到了西汉的手上。但是这块玉玺在西汉的命运也是有点惨,当时西汉的太后王政君放任外戚王氏掌权,结果助长了王莽的野心,她没有想到王莽会想要篡位,一怒之下就把玉玺给砸缺了个口,之后王莽就让人用黄金补上。

等到刘秀杀了王莽,玉玺就在东汉开始传承,但是东汉的乱世又让这块玉玺不得安宁了。在袁绍杀进皇宫之后,这块玉玺就失踪了,之后却被孙坚意外给找到了,可惜他没拿多久就被袁术抢走了。袁术拿了玉玺之后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皇帝,就拿着玉玺称帝了,袁术挂了之后,玉玺就到曹操手里了,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之后再上面刻了字,表示这是汉传给我魏的,不是抢来的,之后西晋也这么干了。

在西晋大乱之后,玉玺落到了后赵石勒的手上,不过还是被人弄回了东晋,之后一直在南朝传承,最后被统一中国的隋朝拿到了。但是当时在隋朝的皇室们逃到突厥之后,李唐就没有玉玺了,不过在萧皇后回来之后,李世民终于得到了玉玺。

但是在唐末的乱世里,后唐皇帝李从珂抱着玉玺自焚之后,玉玺就不知所踪了。,一般认为传国玉玺灰飞烟灭,再无踪影。有人考证说玉的熔点很高,绝非一场大火可以烧掉,即便烧掉了玉,镶在玉玺上的那块金子也应该能找到,但都没有史料证明这些线索。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玉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

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但乾隆钦定御玺时,却认为这块玉玺“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钦定为赝品。

所以传国玉玺至今是迷啊



啥都涉猎点


五代时期的后唐。\r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r

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hero7895


传国玉玺大家都知道在唐末就已经消失不见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 ,在唐以前是不是就已经消失不见了呢?

为什么在明以前就可以造假,为什么在唐以前就不可以造假呢?一个一个的朝代更替,一个一个的朝代的没落,为了保持朝代的正统性,延续性,难道就不可以弄一些假的东西来糊弄百姓呢?如果在座的各位当上了这个开国皇帝,你没有正统没有家室你 你没有玉玺你会不会造一个假的东西来糊弄百姓呢?,所以说在这之前传国玉玺到底已经去向何方,也不得而知!现在的我们也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毕竟在现在他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除了在它身上的迷信色彩,其也没多大的价值!


小胖的小日记


根据历史记载: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名用和氏璧打磨雕刻而成,被视作是中国皇帝正统的凭证。

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领军攻入灞上,秦王子婴跪下捧出传国玉玺献给刘邦,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派弟弟王舜找太后索要传国玉玺,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扔在地上,玉玺摔破了一个角,王莽命工匠用黄金修补。东汉末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幼帝出逃,玉玺失踪。(又有小说记载汉献帝时,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天早晨一个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就派人下井,发现一个投井自尽的宫女颈上系着一个小匣子,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汉献帝延康元年,献帝被迫让位给曹丕建魏,曹丕令人在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后五胡乱华直至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隋炀帝杨广被杀后,萧皇后带着太子元德与传国玉玺逃到漠北突厥。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将传国玉玺献给唐太宗。后来唐朝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此后玉玺下落众说纷纭。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这块玉玺“奇迹”般地多次出现。一、北宋哲宗时,有一名叫段义的农夫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献给了皇帝。宋靖康元年,金兵攻入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玉玺被大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二、南宋德二年(1276年)正月,元朝攻灭南宋,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投降。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去世,据说传国玉玺埋在忽必烈墓中。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确实没有得到传国玉玺。明清两代,偶尔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会、仿造之赝品。三、民国时期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古董商人铁宝亭携带大量珍宝乘坐“万里号”轮船南逃,据说要把传国玉玺献给蒋介石。在山东荣城湾搁浅玉玺在混乱中丢失,可能是随船沉没。

这就是真真假假的传国玉玺最后的下落。




仲林0901


传国玉玺,为中国皇帝的信物,历代正统皇权的象征。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相传由和氏壁所雕成(一说是蓝田玉),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玉玺字迹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以及“受(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三种说法。

历史 秦汉 秦以前,民众喜欢用金属玉石雕刻为私人印信,按照个人喜好通常都有龙或者是虎作为装饰。秦以后,政府禁止皇帝以外的人以金玉作为私人印信,皇帝所用的印信被称之为“玺”。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秦始皇将其琢为传国玺,替代遗失的“九鼎”作为天子的象征,又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又称之为“天子玺”。秦二世死后,秦王子婴将传国玺献于汉高祖刘邦。王莽篡汉后,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皇太后大怒,掷玉玺于地,摔崩一角,王莽命人以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玉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王莽败亡后,玉玺落入更始帝刘玄手中,后来刘玄被赤眉军打败,玉玺落入刘盆子之手,后赤眉兵败,献玺于汉光武帝刘秀处。

三国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爆发董卓讨伐战,孙坚军率先攻入洛阳城,《后汉书》、《山阳公载记》、《吴书》、《资治通鉴》皆记载孙坚军进入洛阳后获取传国玺,但后来被袁术夺取,作为称帝的凭据,袁术死后被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当时曹操得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此玉玺得重归汉室。《江表传》和裴松之认为孙坚发现传国玺之事为假,《江表传》案《汉献帝起居注》的文字“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玉玺于阁上”,又太康之初孙皓投降时送金玺六枚,没有玉,表明孙坚发现传国玺这件事是假的;裴松之认为孙坚在反董义军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传国玺而潜匿不言,则为阴怀异志,怎么能称得上忠臣,就算如虞喜所说天子六玺和传国玺不同,孙皓投降时确只有六玺没有传国玺。虞喜《志林》、赵一清则支持孙坚发现传国玺,虞喜《志林》认为天子六玺和传国玺并不是一个概念,传国玺不在六玺之列,皇帝平时使用六玺办公,并不使用传国玺;赵一清批驳裴松之忽视了范晔《后汉书》中徐璆盗袁术传国玺献给曹操一事,还以吴亡不见传国玺为由反驳是得其一而忘其二。不论如何,最终传国玺仍从汉室手中传给曹魏,西晋篡魏后,玉玺归晋。

两晋与南北朝

西晋以后传国玺的下落有多种说法:

西晋永嘉之乱后,晋怀帝被俘虏,玉玺归前赵,后赵石勒灭前赵得此玺;其字迹为“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后于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并于五胡处流传,最后传到冉魏。冉魏因战祸求乞东晋军救援,玉玺又归于东晋。东晋时从五胡处夺回后便流传于南朝。

前秦苻坚被姚苌所杀时,玉玺被苻坚所埋藏。

北魏太武帝时于泥像中找到二方玉玺,字迹皆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中一方旁边还加注“魏所受汉传国玺”。

北齐在侯景败亡后辗转得到他在南朝梁所夺取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

隋唐五代

隋朝统一后,传国玺为隋朝所承袭。后来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带玉玺逃入漠北突厥处。唐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皇后与隋炀帝之孙杨政道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到唐朝,至五代十国之后失去踪影。

失踪

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多种说法:

五代十国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失踪。

五代十国后晋出帝被辽太宗在公元946年俘虏时丢失。

辽朝保大二年(1122年),辽天祚帝遗失传国玺于桑干河。

元顺帝逃回漠北时失踪,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清朝史料亦有记载,但元编《辽史》并不支持此说法[14]。且清乾隆也否认自蒙古得到的是真正的传国玺。

宋哲宗时,曾宣称有人发现了传国玺,送至朝廷,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祸,徽宗、钦宗被俘虏,金兵攻破大梁,“传国玺”也被金兵掠走,从此销声匿迹。

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 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

由于传国玺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再现

北宋绍圣三年时,农夫段义宣称无意间发现了疑似传国玺的玉印,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是朝野不少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靖康之乱时,金兵进入汴京,这块“传国玺”也消失无踪。

明弘治十三年,陕西巡抚熊翀进献白玉玺一方,书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礼部尚书傅瀚奏曰其不合《辍耕录》所载传国玺受命宝,且人君治天下以德不以玺,高皇作玺亦足以为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万世,请不用此印。明孝宗从其言,藏而不用。

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多尔衮出兵蒙古林丹汗部,苏泰太后持元传国玺出迎并投降,次年皇太极据此称帝,但该玉玺于乾隆时期鉴定为赝品。事实上这方常见于皇太极圣旨的宝玺,印文是小篆文“制诰之宝”,应当是林丹汗仿明朝的“制诰之宝”伪造的,而并非《辍耕录》所载之鸟虫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受命宝,也非元朝常用的叠篆印玺,一切都是标榜身份正统性的政治操作,此印于乾隆朝废而不用,但后又宝于盛京凤凰楼,为盛京十宝之一。


清乾隆三年,督河高斌进献碧玉玺一方,书鸟虫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雕刻古泽可爱,颇有秦汉古意,与《辍耕录》所载传国玺受命宝也颇为吻合。然清高宗认为此亦非秦传国玺,只是好事者仿古所作,且“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而当作玩物始终未用作国宝。


孤胆骑侠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蒙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皇帝亦淡出中国历史,更无所谓“白版”不“白版”矣


东哥身边的人和事


传国玉玺我感觉在汉朝就已经丢失,很可能就在秦王宫。原因很简单:史书记载传国玉玺有4寸见方,而现在出土最厚的玉璧才只有30mm厚,如果传国玉玺真是和氏璧制成。根据印信通常的高宽比根本就达不到4寸见方。再则根据出土的吕后印只有28mm见方,可以推断传国玉玺即使比它大也不会大到那,更可以推断司马迁所说的传国玉玺已经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了。


闲谈空谈


传国玉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


繁华古城


想说一个人不识货,大家都会说他有眼不识金镶玉,而这里的金镶玉说的就是传国玉玺了,至于传国玉玺的最终下落,历史上众说纷纭,历史上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从此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平头哥vvip


如果认为传国玺是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而丢失的话,那么丢失的地方在洛阳。之后好几次所谓“献宝”活动牵扯到玉玺则是什么地方都有,不过还是以关中和豫西为主。后唐刚刚灭亡,辽国就从后晋手里得到一枚传国玺,先不说真假,这个玉玺最后也丢失了。后来以为忽必烈死后又有一个,不过没有被认证过。当时的人当然以为元朝用的那个是真的,貌似朱元璋还很遗憾没找到传国玺。后来直到皇太极制服察哈尔部得到了玉玺,不过乾隆年间也被认为是假货。最后清朝灭亡后又有N路人士在故宫希望能找到这个传国玺。

考虑到王莽时代传国玺就被摔坏一角,然后曹魏和后赵都在玺肩上刻字,然后又经过后唐的战火。后来不断有人声称找到,但是找到的东西也不断的被毁坏,所以很可能已经被损坏了。尤其是隋文帝和元朝的伯颜都曾经把缴获的其他朝代玉玺磨平销毁。考虑到这些行为的草率性,尤其是伯颜的那一次,所以传国玺搞不好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被人为破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