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会读孩子读过的书吗?

好奇人生彭琪皓


作为家长,都会关爱孩子,自然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一草一木都在父母眼里被刻录,你就是孩子的U盘,即使内存不是很大,储存孩子中学段的一些生活、学习用品还是没有问题,孩子需用什么东西,你马上告诉或者拿出来。

孩子在学习,你只能静悄悄在一边看看他的一些书籍,包括学习笔记,还要看看孩子书写的是否公正,难看的文字一会完了再告诉他有时间好好练习一下。总之,孩子的一切东西你都想知道,可是到了高中你这个“家长牌”的U盘因内存小系统老化不能升级被淘汰了。

从此孩子的一切,好像你慢慢就不知道也知道不了啦。再后来他们什么时候回家你都不知道。唉……

没事看电视听歌吧!……《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sx晋说真话


我很少读孩子读过的书,我夫妻俩都是辅助孩子学习,还在网上给孩子报读了猿辅导!因为小孩子的思维和成人还是有区别的,有时他们会提一些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问题。我们永远不要因为答不上来或者孩子没完没了的问而烦躁去骂他。如果他问问题老是碰壁,以后再遇到问题,他也就不敢随便再问了。久而久之他连问问题的习惯也没有了。那是及其可悲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其实孩子长大了不可能什么都能干,人一辈子只要能干好一两件事也就足够了,如果一个人能干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那就很幸福了。不同的人兴趣爱好不同,往往是只有一个人擅长什么就对什么感兴趣,越感兴趣就越擅长,这样才能在某个领域出人头地。





贱爆笑料


孩子的书,我很少读,因为本身我就是个书不离手的人,所以孩子书上的知识点,我已经烂熟于心了,她不懂的,过来问我,我一般都可以给解答。她读的课外书,我偶尔会翻一下,看一看内容,也就是浮光掠影。作家长的,陪读子女是一种关爱,但是,要有度,不要过度干涉他们的学习。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名校,有个学生家长,不仅孩子的书要读,连课都陪着听,学校布置完了作业,还要完成他布置的作业,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厌学了。我的女儿是很反感我在她学习上指指点点的,因为,孩子有了独立意识,他们想的和我们也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所以,要给他们独立空间。独立安排自己的读书学习,如果真有了困惑,再耐心解答。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要根据他们的学习兴趣,思考习惯,让他们自己选择书看,有些书,我们不爱看,也不要横加指责,只要不是三观不正的书,任尔东南西北风吧。有时候,过于负责任,事必躬亲,手把手,反弱了他的独立性。不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还他们一份天真烂漫,一份自由的天空。


飞鸿一现


我的小孩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前,我一直是她生活中的妈妈,学习上的知心伙伴。在这十多年的陪读中,由于我的参与:1.让幼儿到小学阶段的她感觉到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渐渐培养了学习的自觉性;2.也让我温故而知新了许多自己以前沒有学好的知识,从而设身处地了解到小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她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3.让独身子女的她从心里上从未感到孤单与无助。


来福林66


当然会!必须会!而且还会!

首先必须赞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提得很棒!我在回答其他问题时,说实话,是几乎不需要思考的,只是把知道的东西表达出来即可。

而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一会儿。

我读过太多孩子书架上的书了,比如下面配图的这几本,还比如《偷影子的人》《平凡的世界》《梵高传》《摆渡人》等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事情,比如优秀的书籍。回过头来,带着人生的阅历读这些美好的、经典的,甚至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带来更加丰富的精神收获。

我总结这收获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拾梦。比如读《偷影子的人》,被作者笔下的文字营造出的氛围,一步步带入曾经少年的梦幻中,感受匆匆而过却没有留下太多思考,如今只能追忆的青春的纯真与美好。

第二种:补课。在成长中总会因为贪玩,错过一些经典没来得及阅读;比如《平凡的世界》,厚厚的书读起来却无比畅快淋漓,将自己对于社会变迁的认识和感悟与书中孙家人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如同在眼前铺开一部巨幅画卷,带着你走进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读这样的书常常令人陷入沉思。

第三种:美好的享受。读完《梵高传》,看到工地围栏的塑料布上粗糙地印刷着梵高的画,我都会驻足下来,回想书中描写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的场景、心境和彼时的个人际遇;在尘土飞扬中,感受艺术气息,世界似乎更加美好,这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

......

孩子的书架还在更新,我愿意读孩子读过的、正在读、准备读的书;我很想回到青春年华,与孩子成为同学;如果我俩是同学了,会是班上最要好的朋友吗?这个问题,我想过很多次......





蓝日


从共有性来讲,只要是父母已经把教育孩子上升为科学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高度了,就一定会有共读的书目,因为这些父母已经对科学育儿有了一个比较宽泛的认知,他们非常清楚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顺序上来讲,可能就要根据各年龄段而有所不同了。

从共读的顺序上看,分年龄段会有所不同

  • 对于10岁前的孩子

大部分给孩子选择的读物都要由父母首先阅览过之后才能放心地给孩子读,这个阶段父母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似乎扮演更多的是把关者、护航者、甄别者。这是由于10岁之前的孩子无论从社会经验还是思维认知都非常有限,对于读物内容的判别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是孩子自己无法正确处理的这个角度而考虑的。所以就需要作为法定监护人和教育责任承担者的父母来为其护航。

但这里的护航只是对于那些读物内容不健康的书籍进行剔除,而并不是限制孩子读物所涉猎的范围,也不能只给孩子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读物,除了每年官宣的各年级阅读书目之外,还要引导孩子大范围的阅读,也就是说对于领域是不限制的。只要孩子有点兴趣,就不要干涉。一般父母容易犯的错是,孩子过早涉及了比较深的东西,或者当前还未接触到的学科,又或者干脆和现在的学习没有多大关系的内容就干涉不让孩子读了,这都是错误的。

父母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个阶段的书籍通常在父母看来是非常简单的,比如说幼儿的图画书,可能那么大一页就没几个字,大部分是图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孩子独自看,而是需要父母引导孩子对于图画中的内容展开多角度、多维度的想象和启发,这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比如对于一年级的桥梁书,有注音的书籍,父母都不能一下子甩给孩子自己读,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发现书中的故事其实很小时就给孩子讲过了,但现在是把好看的有大量图画的书改成了有大量汉字注音图画特少的书籍,这个时候孩子是非常不适应的,仍然需要父母陪伴走一段,否则这个阶段是最容易使孩子丧失读书兴趣的时候。

  • 对于10岁以后逐步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这个阶段会出现孩子先读,父母需要依然把关而后读或者是父母先读觉得内容不错而转介给孩子读这两种情况,在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这两种形式都会比较普遍。这个阶段虽然父母仍然延续了10岁之前的把关者、甄别者、护航者的角色,但度上可以适当地开始放松些了,需要把更多的甄选权利给到孩子。

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从心理上来讲,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权,也发展出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此时他们更需要自己去鉴别书目的内容和适读性,既能提升他们的各项鉴别能力,也能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一定程度上父母放手,由孩子们自己去判定读物的可读性是非常不错的方法。

另一方面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能够帮助父母转换教育的固有心态,使亲子关系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在10年左右的养育过程中,父母已经习惯了用一种事事过问、亲力亲为的方式来照顾孩子,但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确是要换种养育方式的,父母很难一下子转换这种习惯,所以很多家庭在这个阶段会陡增很多教育问题,大部分都源于父母的角色无法短期内有效转换导致的,根上是父母无法做到放手。使得亲子关系、家庭关系都紧张起来。

对于这个阶段的读物,父母和孩子都要进入到一种彼此讨论、彼此提问的高度了,而不能是之前的单向引导。也就是说对于内容双方都需要同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需要提出自己年龄层考虑的问题让对方知晓,这是一个有效而必要的沟通过程。在沟通中父母需要遵照引导孩子稳定三观的前提来给予孩子建议,但并不是强制认同或者思想上的控制压制。

  • 对于进入高中高年级段或者大学之后的孩子们

对于这些即将成年和已经成年的大孩子们,则很多是孩子读过的书觉得不错,反过来介绍给父母再读的情况会比较多些。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所涉猎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深度已经不是多数父母能够企及的了,无论对于自然的了解,还是人文社会的认知深度,又或者是某一科研领域,他们都会大量涉及,甚至是小众读本,而且他们本身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要比父母快太多了,所以可能会在不同的领域中看到不错的书籍,再转介绍给父母。

但在孩子们看来是宝贝的内容,可能在父母这代看来没有多大兴趣。但父母一定不能用我老了,看这些有啥用啊等托辞来打击孩子的热情。请这个阶段的父母记住:孩子们在给父母介绍某本书时,一定不仅限于介绍书这件事,而是书里所表述的某种理论观点,或者思想精髓,可能这些内容是之前父母从来没有和孩子讨论过的,也可能是在孩子的记忆中父母在这块的认知比较欠缺的,又或者是书中表述的某种心理内容是孩子一直想向父母表达而未说出口的但确实想让父母知晓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读大孩子们推荐的书,也要重视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可能那些里面蕴藏的就是孩子曾经的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父母不理解的,那么就借这个机会来重新了解一下孩子吧,也是一个弥补和不留遗憾。


从这三个阶段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即使在读书这一件事上,父母都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而有所角色的变化、内容的变化、做法的变化,所以教育孩子那么多内容,父母群体是有多么不容易啊。从婴幼儿时期的事无巨细到青春期的大胆放手再到成人后的反哺,二十多年间,孩子变化巨大,父母又何尝不是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被迫改变和调整呢,不过,幸运的是每次改变和调整都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这就值了!

愿您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幸福一生!



旮旯里的神仙洞


如果你不读孩子读过的书你就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不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读孩子学习的书有些课内阅读题你就没法辅导,不读孩子课外阅读的书你就不了解孩子读的书内容,无法因材施教。因此,必须读孩子读过的书,和孩子共同探讨,指导孩子写出读书心得,以丰富孩子的思想内涵。


猪笼草98710081


读,孩子读的书基本都读,主要是了解孩子兴趣所在,同时帮助孩子应该怎么读书,同孩子一起读,告诉孩子读书划重点,了解书中故事的历史背景,产生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最后总结,读完书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吸引孩子是哪些内容,,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如何读书的好习惯。











戈壁石


之前会建议孩子读我推荐的书,但是有的她不喜欢,只爱看一些我眼里浪费时间的闲书,为此辩论过好几轮[可爱] 后来转念一想,我们小时候也不会一上来就读世界名著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书籍三观正确,培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有何不可呢,让读书成为每天离不开的事情获益更大!



口腔郑医生


我会读孩子读过的书,还会陪着他一起阅读!

作为孩子父母在假期陪孩子一起读书期间,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从事课业学习。当然,对于即将面对高考或者中考的孩子,另当别论。

而对于那些并非即将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同学们,家长完全无需太过严格,更不需要要求孩子,只能阅读和学校课业相关的内容。单纯阅读课内的读物,或许会在短时间内,对孩子的阅读水平很有帮助。但从长时间来看,却反倒是在打消孩子的阅读兴趣。

父母陪孩子读书,总的目的还是应该以提升阅读兴趣为主。只有阅读兴趣提升起来了,孩子们才会更愿意读书。从长久来看,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