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腹黑”吗?为什么?

莱茵之缨


导读:

世人都爱读曾国藩,曾国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曾国藩勤实,一辈子信奉“勤能补拙”“大巧若卓”,讲求“事必躬亲、下笨功夫”,万事从细节着手;曾国藩坚毅,慎思笃行,做决定前反复思考、再三权衡,一旦下定决心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曾国藩是一个理学大师,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生活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实践上“但问耕耘,不讲收获”,集程朱理学、申韩法学、黄老修身之学于一身,修身、齐家、治国皆有所成,被称为封建王朝最后半个“圣人”。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或许本文可以为您解读曾国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就是一个集优缺点于一身的综合体,封王拜相、人生赢家的曾国藩也不例外。是人总有腹黑的一面,像曾国藩这样位极人臣者,没有腹黑的一面,在那个龙蛇混杂、天翻地覆的年代,要想干一番事业是不可想象的。只不过,曾国藩做得十分巧妙,能够成事,更能树立道德楷模,圣贤子弟,忠君爱国的形象。曾国藩的腹黑是比较隐蔽的,考其成长史,有几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出山时机有考究。

曾国编练湘勇并非自京城受命,而是在湖南丁忧时的临危受命。为什么叫临危受命?因为这是当时局势决定的,同时也是曾国藩等来的机会。曾国藩本是京官,因母亲去世而回湖南守制。当时,太平军已经形成规模,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逃。曾国藩所在的湖南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沙战役得以保全省府,但总体形势仍然岌岌可危。当时的情况下,正规绿营军战力低下,朝廷军队又远在两江地区跟太平军周旋,顾不了湖南一隅。湖南只有依靠自身力量保卫乡土。这就需要一个地位和声望都足够的人来牵头,这个人只能是在家守制的曾国藩。但是曾国藩有讲究呀,不能你地方巡抚一声召唤就出来呀。这既不符合身份,也于今后开价不利,于是他再三以为母守孝为由推脱了巡抚的召唤。其言辞之悲戚,情义之恳切,简直连他自己都要感动了。其实此时出山,曾国藩地利和人和都占了,但还缺天时。

这个天时就是皇帝的钦命。因为就当时的情况,太平军席卷南中国,正规军眼看支撑不住,安徽、江西各地都已经开始大兴团练,湖南也是迟早的事。所以曾国藩在等待咸丰帝必然要来的召唤。果不其然,在曾国藩婉拒地方召唤不久,皇帝的钦命就来了,要他襄办湖南地方团练。钦命一来,曾国藩就不再守制,墨绖出山了。

二、有心打造曾家军。

地方团练,顾名思义是用来保卫乡土的地方武装。按照清朝军制,他们是不可以离开本土的。但是随着形势发展,曾国藩的湘勇不仅离开了湖南,还转战多地,一直打到天京!虽然这是皇帝被逼无奈允许的,但是随着曾国藩湘勇队伍的壮大,有件事情却始终让满人皇帝放心不下,不仅不放心而且还比较忌惮。那就是变湘勇为“曾家军”。对于这个问题,阁揆祁隽藻曾经密奏咸丰帝:“曾国藩不过一在籍侍郎,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百应,恐非朝廷之福。”可见朝廷对曾国藩是有提防的。

这种提防并非无的放矢,事实上,曾家军就在这种提防之下悄然形成。理由有三:曾国藩的三个亲兄弟都在他手下带兵,渐渐被培养成主力;在各类战斗中,曾家兄弟的补给和配给都是最优厚的;曾国藩还超出规制给每一个得力的部将授刀,使他们在效忠朝廷之外还多了一层感恩曾帅!如此有心,曾家军想不形成都难。

三、德音杭布之死有玄机。

德音杭布是皇帝安排在曾国藩身边的监军,作用就是监视曾国藩这个掌握重兵的汉人。但是,他却在曾的身边被人暗杀了!对于德音杭布之死,曾国藩当然不会承认是自己所为,但种种迹象表明凶手非他莫属。德音杭布是曾国藩的最大掣肘力量,且多次有为难之举。曾在江西时,进军不顺利,在地方上又被排挤,德音杭布不但不支持反而跟地方官员打成一片。就在德音杭布被暗杀前,他正同地方官密谋参曾国藩,想把曾搞倒,罗列的罪名有培植亲信,打造曾家军,有帝王野心等等,一个比一个惊悚。要知道,德音杭布可是咸丰帝安插的亲信啊,他这个奏本要是上去了,曾就是不死都要脱层皮,遑论建功立业。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德音杭布被人暗杀了。你说此事是否值得玩味呢?

四、表里不一的“两面人”。

曾国藩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上至皇上,下到僚属、乡里,没有人说他不好。 然而,是人都有两面性。世上有真君子、真小人和伪君子,真君子和真小人很容易识别,只有伪君子最难提防,因为不到最后一刻或者最关键的时刻,你看不到他的两面性。曾国藩很难用“伪君子”三字来形容,但他肯定不是真君子,也不是真小人。

“仁义”是传统伦理“五常”的核心,但曾国藩的有些行为既不“仁”也不“义”。

所谓“仁”,就是爱、仁慈。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常发恻隐之心,温柔宽裕,谓仁也。曾国藩对敌人不仅不仁,而且还特别残忍。曾国藩为曾家军订立了不成文的“军规”,对待太平军俘虏,无论老少,只要活捉一律腕目凌迟。手段相当凶狠,就连自己的兄弟都不忍劝阻,但曾不但不收手反而斥责妇人之仁!

孔子有云“君子喻於义,小人喻以利”。 所谓“义”,就是道义,广义上讲就是规则。官场有官场的规则,丛林有丛林的法则,江湖上的就叫道义。可是到了曾国藩这里,这个规则就只有在对己有利时才存,不利时则休。湖北巡抚青麟为太平军战败,丢了省城武昌,一路南逃,为曾国藩收留。青麟因战败而逃,几度打算自杀均被曾国藩劝下。为攻复武昌,曾国藩让湘勇假扮太平军,狡称青麟在路上被抓获,以此骗取太平军信任,青麟也可以将功补过。果不其然,湘勇里应外合一举收复武昌城。曾国藩声名大噪,但在其给皇帝的奏折中对青麟的功劳只字未提。朝廷秋后算账,赐死青麟。圣旨到了曾国藩手上时,曾觉得内心有愧,且害怕青麟在垂死之际将之前的谋划和盘托出,于是提前跑到青麟的寓所,谎称已代为上奏功劳,让其静等佳音。可惜了青麟为收复武昌把脑袋别在腰带上耍,临死前都在感谢曾国藩,却只得来一纸死刑判决。

结语:

曾国藩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满清鸦片战争之后短短几十年的大事,几乎全部都被他碰上了。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在清末中国那个多事之秋,曾国藩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起伏跌宕,击水于潮头,其人生轨迹绚烂闪光,如同烟花般明亮,同时其性格之多诡,正如烟花寂灭之后留给我们除了明眸的光亮外,还有浩瀚的黑洞,启发深邃的思考。我不想否认曾国藩是一个好人,也不否认他是半个“圣人”,因为曾国藩用他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在做一个好人的同时把事还做了”。





周周说古今


曾国藩“腹黑”吗?为什么?

晚清的朝政和军政体系可谓险恶,想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立住脚并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没有一番实干的作为和手腕,很难占得东风,甚至很难自保。曾国藩对待政敌,对待一些心术不正之人,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出手,就会被别人吃掉,所以他瞅准机会,对那些眼中钉、肉中刺逐个收拾,手段不可谓不高明。听小哲道来。

曾国藩的政客之路

曾国藩走上仕途比左宗棠快,道光十年(1838年)他中了进士,但30多岁之前他也一直碌碌无为。

太平天国时期,是曾国藩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始发光发热的阶段。此时他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攻灭了太平军,在大清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曾国藩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得益于他对官场有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主政,他以耐烦(要活着并好好做事)为第一要义,讲究勤俭节约,做官为民,他不但严于律己而且以德求官。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对晚清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权力,如诱人的毒药一般,深处庙堂,并非一湾波澜,更不是风平浪静,尤其是在晚清这特殊的政治角斗场,让曾国藩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并极力抗压。

收拾政敌毫不含糊

曾国藩的“腹黑”,不是自己的本性,可以说是身在晚清官场所不得不具有的基本生存条件。对待政敌他心里清楚,如果不果断出手,分分钟就会被置于死地。所以腹黑也好、报复也罢,只有这样才能得以活命。

晚清庙堂上,曾国藩比较牙痒痒地痛恨三个人,分别是:浙江巡抚王有龄,江苏巡抚薛焕,还有一个是两江总督何桂清。收拾此三人,曾国藩没有手软,毕竟是他们搞事在先。

话分两头,太平天国起事,曾国藩奉咸丰皇帝旨意,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因为平定有功,后来咸丰欲提他为巡抚之职。但此时清廷祁隽藻和彭蕴章在咸丰面前谗言,说曾国藩这个汉人不简单,他能在湖南一呼百应拉起湘军,日后必为大清之患。咸丰觉得祁、彭二人言之有理,遂收回旨意。眼看梦寐以求的官职就这么无缘无故成为泡影,这让曾国藩对祁、彭二人非常不爽,从此结下梁子。

在地方上,何桂清是最大的对头,他正是彭蕴章的党羽。

①先说说王有龄。对付王有龄,曾国藩采取的是“借刀杀人”。咸丰十年,何桂清升任两江总督,浙江巡抚由曾国藩部下罗遵殿担任。此人为官清廉、甚得民心。何桂清当然想分分钟除掉这个罗遵殿。随着太平军的来势汹汹,何桂清觉得这是除掉罗遵殿最好的时机。罗遵殿一边拼命死守,一边向江南大营求救。待援军张玉良到达时,何桂清“授意”王有龄,故意让王有龄留下张玉良两天,让罗遵殿不能及时突围。果不其然,随着杭州城沦陷,弹尽粮绝的罗遵殿和妻女也一起自杀殉国。

罗遵殿一死,王有龄立即补位,当上浙江巡抚,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仅仅一年时间,曾国藩就让发生在罗遵殿身上的命运,也同样发生在他身上,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861年,太平军为解天京之危,再度攻打杭州。此时的王有龄只能向湘军求救,可想而知,曾国藩给前去救援的左宗棠故意拖延,王有龄兵败自杀。曾国藩这招借刀杀人,替罗遵殿报了仇,之后左宗棠接替浙江巡抚的职位。

②薛焕,此人是江苏巡抚,也是何桂清的心腹。相比较而言,薛焕的下场比王有龄要好的多,曾国藩只是废了他。

时值江苏战事已经到了紧要的关头,而朝廷此时又非常器重曾国藩和他率领的湘军,所以此时清廷对曾国藩言听计从。曾国藩向清廷直言,说薛焕此人非常腐败,而且没有什么功绩,必须撤换。就这样,薛焕被废。薛焕也挺憋屈,奈何此时的曾国藩是抗击太平军的中流砥柱,得罪不得。薛焕一撤,曾国藩门生李鸿章接替了江苏巡抚的职位。

③最后说说何桂清。何桂清自江南大营溃败以后,逃往上海。在薛焕的帮助下,苟且在上海租界偷生,何桂清整个一个“落水狗”形象。

何桂清此时仍然在钻究他的人际关系网,仍然在为他的“弃城逃跑”而巧编谎言。他对清廷的混淆黑白让诸臣为之蒙蔽,也让清廷王室信以为真,他直言弃城是为了保存实力,确保朝廷饷源重地,待时机成熟,可望东山再起。

然而,曾国藩的一封奏折,直接要了何桂清的老命,何桂清苦心经营的关系网和编制的种种谎言,也付之东流。曾国藩在奏折上说:

“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

在曾国藩看来,这种逃跑无异于谋反,再多的理由都是借口。可见曾国藩如此“杀人诛心”的做法,实属高明。

(从左至右:花沙纳、何桂清、桂良)

看看世人评价: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对于曾国藩的“腹黑”说,您有何看法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山城小哲


不腹黑

曾国藩在晚清官场上纵横几十年,官场上的虚与委蛇,尔虞我诈肯定是有的,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也必然存在,他有过兴办洋务的功劳,也有过三次屠城的过错。但总体来说,不算腹黑

要看曾国藩是不是腹黑,得先明白“腹黑”是什么意思。腹黑来源于日本小说和动漫,意为表面友善而背后阴险狡诈的人,他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表面友善,一层是背后阴险。

首先,看曾国藩是不是表面友善,曾国藩被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谥号“文正”。得到了后世很多人的认可,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第一完人。他的家书和家训广为流传,从他的家书和家训来说都是劝人向善,催人奋进的,如:“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可以想见曾国藩当时是一副正直友善的模样。符合“腹黑”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表面友善。

那么,他是不是内心奸诈?有人说曾国藩是卖国贼,屠夫,送了他一个 “曾剃头”的绰号,这是不是构成他腹黑的证据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么三点:

首先,“天津教案”,曾国藩对外向西方列强赔款,对内镇压天津民众,这是他政治上的一个污点,但是他自己并不认为这么作是错的,他在家书中说“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便使夷人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虽然他这种说法实属荒谬,但是他自己认为这能使国泰民安,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所以只能说这是他认知上的一个错误,不是他腹黑的证据。

其次,三次屠城,湘军分别在九江,安庆,天京(现在的南京)进行过屠城,虽然领兵将领不是曾国藩,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屠城是曾国藩下的令,但至少是在曾国藩的默许下进行的,不然领兵将领不敢屠城,更不敢三次屠城。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在报复,我认为这是为了军饷。湘军的前身是团练,是一种村镇里面组织起来的用于自保的军事组织,他们不可能有什么崇高的信仰,也不可能心怀忠君爱国的大义,况且那时的清朝也不值得爱。他们凭什么给曾国藩卖命?无非为了钱,为了地位。怎么才能快速的实现这一目标?屠城。人全部杀光,财富全部抢走。屠城固然不对,但这并不能说明他阴险,只能说明他铁血。

第三 “曾剃头”的故事,传说曾国藩在驻守长沙的时候,建立了一个叫審案局的机构。大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短短半年就杀了200多人,其中有很多冤案,杀人就跟剃头一样,因此得了一个“曾剃头”的绰号,这成了他嗜杀的证据。他这种大肆杀人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阴险,只能证明他铁血。

综上,曾国藩虽然有功也有过,有人欣赏,也有人唾骂,整体来说,并不能算是一个“腹黑”的人


越说政史


中华古训:慈不掌兵,善不为官。义不理财,情不立事。曾国藩一生久历官场与沙场,人生这四件事哪个逃得逃?他在专制皇权与同僚中混迹、阅人无数,沒心机与左右逢源的处世之方,身家性命难保。他"腹黑”是最基本的"保身之举,"厚黑”也修炼的炉火纯青,不然,别说封疆大史,封妻荫子,就是老死田园也是奢侈的梦想。


午夜梦醒18


曾国藩是历史名人他饱读诗书,满腹经伦,军事、政政、经济都胸有成竹。他为官几十年老奸巨滑深谙为官之道。他的聪明才智使他不断升迁旁人莫及。他能够在外族统治中国的决策中心出谋划策,甚至亲自带兵剿灭起义的风起云湧的太平天国。确是当时满清的中兴重臣。

由于中国被满人统治了近三百年。这段历史有爱国主义的史学家很难表达。如果说外族入侵改变了国人忠于汉室的传统的依恋,则满人除了辨子斗笠短袖外几乎无一不归化。满清继承了汉人朝廷衣钵,行政、科考大都与前朝相似只不过凡事满人为贵,汉人是二等公民。能在朝廷为官已经是当时天下所有读书人唯一出路。而曾国藩不但搏取了功名,还因为善于抓住时机平步青云。他知识渊博,善使计谋因而在任上常让上司感到沉稳机灵,深受提拔。官场上混与老百姓之间来往天差地别,一朝不谨有的割职充军,有的没收家产以敬效尤,严重的则砍头示群,惨不忍睹。曾国藩却能如鱼得水,混得风声水起。这也因为满人人少统治中国感到力不从心,必需启用大批汉奸忠于清室。此时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已奴化的汉人知识分子,纷纷施展才能以求功名利祿,同时共同对付方兴未艾的太平天国,与众不同的曾国藩稳坐钓鱼台,时逢清廷政变兹禧成功掌权,並没有因此杀掉前任重用的曾国藩反而官升二江总督並统辖三省,如此身位更加显赫,权力威攝一时。他对太平军更加计谋用尽,废寐忘食。他与太平军作战常常自我解愁以败为荣,他极尚心计斟字酌句,曾无奈上报"娄败娄战",上面苦笑而已无言指责。这无非是小小的"腹黑"情急生智巧言戏语而已。不过由此可窥一斑而知全貌曾国藩十分腹黑,万分圆滑。

按理说腹黑人人有之,人都有算计的一面,这是自然天成,无可厚非。有的人不但有非分之想甚至还有险恶用心。如果有人用之常常得心应手这就未免太腹黑了吧。还有人娄试不爽于是善罢干休。但人心难测还有种种腹黑,难以启齿。一旦胆敢实施就会触犯法律难免绳之以法。

曾国藩看到了官场的阴险,人世的荣辱,用兵的狡诈。混迹于世,不但腹黑而且道貌岸然,因此成了一代中兴名臣。正如曹操一般:"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是最大的腹黑。也是那时代的英豪。


第N次接触


曾国藩心狠手辣不假,当初镇压太平军因杀人过多被时人称为“曾剃头”,但说他腹黑缺少事实依据。他为人基本上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对待上级和同僚也很少见他口蜜腹剑,暗地里落井下石的事情更是鲜见于史料记载。太平军被剿灭后,他的权势达到了顶峰,有人劝他取清而自代被他断然拒绝,要是换成其他野心家肯定是喜不自禁。他平时克己甚严,基本上坚持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言行得失,对自己的乖张错谬无情挞伐,对自己的检讨可以说是到了灵魂深处,这是任何腹黑的人都不可能有的。他留存于世的“曾国藩家书”导人向好劝人向善,被认为是励志经典和育儿真经,倍受世人推崇。

近、现代史上,毛泽东、蒋介石和梁启超等都把曾国藩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谥文正)。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黔达石业倪应


咸丰11年,也就是1861年的九月份,曾国藩率领自己的军队攻陷了当时的安庆,也是在这一年的十月份,慈禧和慈安联手恭亲王发动了一场政变。在政变中,他们杀死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最后,他们就开启了两宫垂帘听政的局面。在他们创立了当时的新的朝局之后。立马重用了曾国藩。在政变仅仅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上头就开始对他重用了,当时下了一套谕旨。上面让他成为了钦差大臣两江的总督并且能让他统辖着江苏,安徽,还有江西这三个省份,浙江全省的军务,也归他所管。

曾国藩在上位之后,对于他的眼中钉,终于要动手了。他的眼中钉有三个,一个是浙江的巡抚王有龄,一个是江苏的巡抚薛焕。最后一个则是何桂清。他最先对付的是王有龄。他对付王有龄的手段可是非常恶毒的,当初杭州受到了别人的进攻,王有龄死守着杭州这座城市,并向朝廷请求支援,曾国藩派自己的手下去支援,但他没有马上让他去,而是说要等一会儿再去。大家想想为什么要等一会儿。等了这一会之后,杭州城就失守了,而王有龄,则被敌军杀死。这样子杀人的名头落不到曾国藩的头上,还除掉了王友林。不得不说,确实是太狠毒了。

而废除江苏的薛焕,则是完全动了他个人的威望。在当时,江苏的战局已经非常吃紧了,而朝廷对曾国藩的又是加以重用,曾国藩也知道战争非常的紧要,他也不能耍一些什么鬼心思。但是他直言,薛焕这个人非常的腐败,劣迹斑斑,必须要换掉。朝庭虽然不想换掉它,但奈何当时的主要将领是曾国藩,朝廷怕他不高兴,所以还是答应了他这个要求。

最后一个何桂清。除他的时候,手段有点像现在常说的键盘侠。曾国藩上书朝廷,说这个人要谋反,而这个罪名是用心计去定罪的。什么叫做用心计去定罪,他说他看别人有谋反的心思,就强行给他加上了谋反的罪名,拿不出什么证据,但他却说他的心里想着谋反。他怎么知道他别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子虚乌有的背罪名,恐怕也没有几个人可以想得出来了。所以朝廷非常的震怒,马上杀死了何贵清。


无限风光7179


1.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2.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3.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

总结:其实说白了就是别傻傻的对人好,要有些城府,这里的城府不是说让你去害人,而是要会识人。因为成功的人,多数是有城府和腹黑的人


守望H麦田


打上引号的腹黑,怎么说呢?

觉得这个词不恰当,曾国藩记仇是真的:比如他让老师“背伞”的故事,小时候读书进步慢老师羞辱了他,他记了几十年。

在当时的环境下混,没有足够高的智商是不行的,曾国藩能作出那样的事业,智商肯定不低。

“腹黑”是个含糊甚至有贬义的词,用他来形容曾公并不恰当。


高高智商玩家


晚清的朝政和军政体系可谓险恶,想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立住脚并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没有一番实干的作为和手腕,很难占得东风,甚至很难自保。曾国藩对待政敌,对待一些心术不正之人,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出手,就会被别人吃掉,所以他瞅准机会,对那些眼中钉、肉中刺逐个收拾,手段不可谓不高明。听小哲道来。

曾国藩的政客之路

曾国藩走上仕途比左宗棠快,道光十年(1838年)他中了进士,但30多岁之前他也一直碌碌无为。

太平天国时期,是曾国藩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始发光发热的阶段。此时他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攻灭了太平军,在大清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曾国藩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得益于他对官场有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主政,他以耐烦(要活着并好好做事)为第一要义,讲究勤俭节约,做官为民,他不但严于律己而且以德求官。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对晚清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权力,如诱人的毒药一般,深处庙堂,并非一湾波澜,更不是风平浪静,尤其是在晚清这特殊的政治角斗场,让曾国藩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并极力抗压。

收拾政敌毫不含糊

曾国藩的“腹黑”,不是自己的本性,可以说是身在晚清官场所不得不具有的基本生存条件。对待政敌他心里清楚,如果不果断出手,分分钟就会被置于死地。所以腹黑也好、报复也罢,只有这样才能得以活命。

晚清庙堂上,曾国藩比较牙痒痒地痛恨三个人,分别是:浙江巡抚王有龄,江苏巡抚薛焕,还有一个是两江总督何桂清。收拾此三人,曾国藩没有手软,毕竟是他们搞事在先。

话分两头,太平天国起事,曾国藩奉咸丰皇帝旨意,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因为平定有功,后来咸丰欲提他为巡抚之职。但此时清廷祁隽藻和彭蕴章在咸丰面前谗言,说曾国藩这个汉人不简单,他能在湖南一呼百应拉起湘军,日后必为大清之患。咸丰觉得祁、彭二人言之有理,遂收回旨意。眼看梦寐以求的官职就这么无缘无故成为泡影,这让曾国藩对祁、彭二人非常不爽,从此结下梁子。

在地方上,何桂清是最大的对头,他正是彭蕴章的党羽。

①先说说王有龄。对付王有龄,曾国藩采取的是“借刀杀人”。咸丰十年,何桂清升任两江总督,浙江巡抚由曾国藩部下罗遵殿担任。此人为官清廉、甚得民心。何桂清当然想分分钟除掉这个罗遵殿。随着太平军的来势汹汹,何桂清觉得这是除掉罗遵殿最好的时机。罗遵殿一边拼命死守,一边向江南大营求救。待援军张玉良到达时,何桂清“授意”王有龄,故意让王有龄留下张玉良两天,让罗遵殿不能及时突围。果不其然,随着杭州城沦陷,弹尽粮绝的罗遵殿和妻女也一起自杀殉国。

罗遵殿一死,王有龄立即补位,当上浙江巡抚,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仅仅一年时间,曾国藩就让发生在罗遵殿身上的命运,也同样发生在他身上,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861年,太平军为解天京之危,再度攻打杭州。此时的王有龄只能向湘军求救,可想而知,曾国藩给前去救援的左宗棠故意拖延,王有龄兵败自杀。曾国藩这招借刀杀人,替罗遵殿报了仇,之后左宗棠接替浙江巡抚的职位。

②薛焕,此人是江苏巡抚,也是何桂清的心腹。相比较而言,薛焕的下场比王有龄要好的多,曾国藩只是废了他。

时值江苏战事已经到了紧要的关头,而朝廷此时又非常器重曾国藩和他率领的湘军,所以此时清廷对曾国藩言听计从。曾国藩向清廷直言,说薛焕此人非常腐败,而且没有什么功绩,必须撤换。就这样,薛焕被废。薛焕也挺憋屈,奈何此时的曾国藩是抗击太平军的中流砥柱,得罪不得。薛焕一撤,曾国藩门生李鸿章接替了江苏巡抚的职位。

③最后说说何桂清。何桂清自江南大营溃败以后,逃往上海。在薛焕的帮助下,苟且在上海租界偷生,何桂清整个一个“落水狗”形象。

何桂清此时仍然在钻究他的人际关系网,仍然在为他的“弃城逃跑”而巧编谎言。他对清廷的混淆黑白让诸臣为之蒙蔽,也让清廷王室信以为真,他直言弃城是为了保存实力,确保朝廷饷源重地,待时机成熟,可望东山再起。

然而,曾国藩的一封奏折,直接要了何桂清的老命,何桂清苦心经营的关系网和编制的种种谎言,也付之东流。曾国藩在奏折上说:

“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

在曾国藩看来,这种逃跑无异于谋反,再多的理由都是借口。可见曾国藩如此“杀人诛心”的做法,实属高明。

(从左至右:花沙纳、何桂清、桂良)

看看世人评价: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