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孩子,一个妈

王涵是一名小学老师,追求完美,性格要强。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是班级里的前三名。八十年代中期,她以应届的身份考上重点高中,但是家里没有钱,母亲把她送到中师,就这么下来当的老师。时过多年,每想到此事,王涵依然不能平静,美丽的瞳孔里若隐若现着泪花。

六个孩子,一个妈
六个孩子,一个妈
六个孩子,一个妈

说这些的时候,王老师的母亲也在身边,一直笑着。王老师的母亲姓温,40年前带着她嫁到一个偏远山村,不是为了爱情,而是因为爱。

温志兰出生在滨海社区,那时候还叫丁屯。有兄妹十人,生活艰辛。24岁的时候,经人介绍,温志兰嫁到本溪,生下女儿王涵。两年后,丈夫在本溪煤矿下矿井的时候没能回来。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

1976年,温志兰27岁,媒人介绍了一位比她大七岁的民办教师,姓王,住在归州偏远山村。她跋山涉水来到王老师家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世间还有如此贫穷的家庭,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躺在破旧的炕席上,不能动弹,四个小脑瓜倚在门后一声不响地看着她,面黄肌瘦。

王老师的前妻身体一直不好,病故之后,留下了四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6岁。

温志兰流泪了,当时就允下了亲事。温志兰想的是,如果我不与你结合,可能这个家都完了。她有一个两岁的女儿,知道母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温母亲怜爱这个家庭,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地嫁了过去。那时候她爱人一个月的工资是五块钱,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温母亲刻苦操劳,育儿养母,其艰辛可想而知。

兄妹之间,毫无嫌隙,温母亲将王老师的四个儿女视如己出,一视同仁。王涵说,自己当年考上高中时,姐姐没有考上,母亲把家里的钱拿出来,送姐姐去了一所中专,这样家里就没有钱再供自己念下去了,于是自己去了一所中师,后来到了小学当老师,一直到现在。

王涵还说,当年母亲为另一个姐姐找工作时,时值天寒地冻,东北大雪,在回家的路上,掉进了一个冰窟窿里,整个人像个冰人一样咬着牙回到家中,发着高烧,昏睡了三天三夜……王涵讲到这里时,已经哽咽了。王涵有一件事请始终弄不明白,妈妈不喜欢我吗?为什么对哥哥姐姐要比对我好?不过很多年过去,当年不懂母亲,读懂已是母亲。

后妈难当,温志兰偏不信。婚后一年,温志兰又生下了小女儿王晶,这个家庭一共有6个孩子。兄妹之间,有的是同父异母,有的是同母异父,有的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可在温志兰的眼里,他们都是她的孩子 。粮食不够,她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让孩子们吃饱;没有穿的,她就到亲戚家背回一包包的旧衣物,夜里带灯为孩子们改制衣服;温志兰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老人、丈夫和孩子们的身上,她也因此而得到了孩子们的尊重和依恋,当6个孩子甜甜地喊她“妈妈”,谁都看不出其中的内情。

八十年代中期,温志兰的爱人调到草房小学教自然,王老师的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据一位当时从草房小学毕业的学生回忆:他和蔼可亲,我们非常愿意上他的课,他告诉我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四年级的时候,有人在教室门前的柳树下,捉到了东北话叫做马蛇子的动物,兴冲冲拿给王老师,王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壁虎。有一个冬天,我从草房小学背着书包,经过一个逼仄的胡同,在路边的面包店里买一个五角钱的面包,穿过天山大街在一棵大杨树下和同学道别。跨过一道沟,天色渐晚,在两边都是槐树的林子里奔跑,然后奋力一跃,又一道沟被甩在后面, 我远远地看到王老师在树林里捡拾柴禾,东北的冬天冷, 第二天便看到王老师从家里拿来一堆堆小木头,用绳子扎上,给我们烧炉子。

温志兰在草房村开了一个小卖部,每周日自己骑着自行车往返六十公里,驮着饼干和面包,来到归州西边子的婆婆家,把东西分给老人和孩子们吃。

或者在自行车大梁上按一个小椅子,载着王涵,后边坐着婆婆,去熊岳赶集去。

家伟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上初中的时候,温志兰用自己的一点嫁妆,花了120元给他买了一辆白山牌自行车,上高中的时候,给他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上大学的时候,给他买了一架照相机……家伟16岁的时候,到外地上学,温志兰不放心,有机会就到学校去看望。尽管生活很拮据,但每次温志兰都要买些儿子最爱吃的东西和入时的衣服送去,令家伟的同学羡慕不已。直到现在,家伟的同学和朋友们也没有几个知道家伟的妈妈是他的继母。

公公晚年患有糖尿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领着公公去医院检查,端着尿液样品给医生时,医生对公公说:“你的女儿可真孝顺啊!”

温志兰笑了一下:“我是儿媳妇。”

【END】

六个孩子,一个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