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最後是怎麼死的?有何記載?

易經奇門國學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高僧玄奘,他孤身一人往返數萬裡取得佛經回到唐朝後,其譯經過程並不順利,因為太宗、高宗數次要求玄奘棄緇還俗,逼得玄奘想回到家鄉少林寺譯經,他是拼盡全部的力氣翻譯完部分經書的。




公元643年,滿載著657部佛經的玄奘啟程回國,歷經兩年的艱苦跋涉,於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長安,二月,唐太宗於紫微城儀鑾殿遭見玄奘,勉勵他放心翻譯經書、惠澤蒼生。

這一年,玄奘已經四十三歲了。

玄奘原想在家鄉洛州附近的少室山少林寺譯經,但未獲唐太宗允許,不得已又從洛陽折返回長安。唐太宗召玄奘回長安是有目的的。

他想讓玄奘棄緇還俗,太宗高度評價了玄奘西去求經的無私壯舉,但他又覺得玄奘若能還俗,必可成為輔國棟樑:

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



太宗勸玄奘還俗,是希望他能效命國家,造福百姓,太宗深感梁武帝崇佛導致國破身亡,因此他對復興中土佛教並沒那麼熱心,玄奘一路遊歷西域,對西域各國風土人情較為認識,讓玄奘還俗,其也不過是為了太宗經略西域充當顧問。但這顯然與玄奘歷經艱難險阻求取真經,弘揚佛法利樂眾生的初衷相違背,因此斷然拒絕了太宗的要求,答說:

玄奘少踐緇門,伏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玄奘之幸甚。”

此後唐太宗又數次力勸玄奘還俗,甚至還想在他親征高麗時候玄奘能在旁邊觀戰。太宗死後,繼任者高宗李治同樣希望玄奘能棄緇還俗,玄奘感覺在長安因為皇帝的干擾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正常翻譯佛經。

於是他先後兩次提出希望能回家鄉少林寺譯經,但都遭到了高宗拒絕,在兩任皇帝鍥而不捨要求玄奘棄緇還俗,譯經工作因此進展緩慢。



在太宗、高宗兩代皇帝不斷要求玄奘還俗做官的同時,玄奘通過在長安設立的譯經院,網羅諸國精通梵語譯者,先後於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組織譯場開始譯經。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夏,玄奘譯完百卷鉅著《瑜伽師地論》,太宗為此書撰寫了長達700多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

龍朔三年(663年),玄奘譯完600卷的《大般若經》,這部經書耗費了玄奘大量的精力,至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隨著身體的惡化,玄奘覺得時日不多了,但他仍然抓緊時間翻譯經書,麟德元年,玄奘耗盡最後的力氣翻譯完《咒五首》一卷。“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從此絕筆翻譯,並對徒眾預囑後事。



同年二月五日玄奘圓寂於玉華寺,享年六十三歲。根據統計,玄奘前後譯經論共75部,總計高達1335卷。

玄奘譯經之餘,還口述由弟子辯機筆授完成《大唐西域記》。


大國布衣


公元664年,62歲的玄奘仍然在玉華寺夜以繼日的翻譯佛經。

某天玄奘說夢到了佛塔倒塌,感覺自己命不久已,希望眾弟子一起加油,努力翻譯佛經。這個時候的玄奘就已經預感到了自己的死亡,拼命的翻譯佛經。

一天之後,玄奘不慎摔倒,腳踝受傷,從此臥病不起,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昏迷,經常說夢話:“吾眼前有白蓮花,大於盤,鮮淨可愛。”

在清醒的時候,他就告訴他的弟子,他看到了天上的神佛,下來迎接他。


在正月二十四的時候,他突然清醒了召集弟子。傳達自己的意志說,希望弟子能夠繼續發揚佛道。

在那之後,玄奘就不怎麼說話了,不求以後他擺出了標準的臥佛姿勢,再也沒有動過。玄奘的弟子半夜過來詢問:“師傅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這句話的意思是問玄奘是不是已經決定生到彌勒身邊?


玄奘回答:“得生”。一代高僧就此圓寂。

玄奘的死,很多原因是因為年輕的時候西天取經惡劣的生活環境,為身體埋下了病根,而且晚年生活政治上不得意還被皇帝針對,高僧也有難處啊。


替鯨照顧海


唐僧可以解釋為唐代的高僧,是一個泛稱,但在這是指的是唐玄奘(如圖)。



唐玄奘(602~664)是唐僧的法號,本名叫陳禕(yi),古洛州緱(gou)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現在偃師市有唐僧的許多遺址,比如唐僧墓就位於偃師市緱氏鎮,有興趣的親們可遊覽一番。

我們通常對唐僧西天取經的過程津津樂道,這是因為受電視劇《西遊記》的影響,人們對唐僧取經後的事兒知之甚少,比如唐僧是怎麼死的?我估計有許多人不知道。

下面我就跟親們聊一聊唐僧是怎麼死的

《西遊記》書中描述師徒四人取得真經後,如來佛祖對唐僧說:

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引自《西遊記》

什麼是旃檀(zhan,tan)功德佛呢?

簡單說就是三十五位佛之一,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能消過去,能阻止僧人的罪業。(如圖)


與此同時,如來封孫悟空為鬥戰勝佛,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沙僧被封為金身羅漢,白龍馬被分封為八部天龍。

值得注意的是,成佛後就沒有死這一說了,閻王爺管不著。所以《西遊記》中的唐僧不生不滅,一直不死。

真實的唐僧是肉身,雖然取回了真經依然要死,是不是很悲哀?悲哀的事還在後面呢!親們接著往下看。

話說陳家好像和佛有緣,唐僧的父親陳惠生了4個兒子,唐僧是第四個兒子,他的二哥陳素,10歲時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即長捷法師。

唐僧到了10歲時也在淨土寺出家了,跟著哥哥(長捷法師)研究佛經。這一年是唐僧人生的轉折點,所以唐僧把這一年,即公元612年(隋大業八年)牢牢記在心裡。(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14歲。)





唐僧果然有天賦,加上哥哥刻意培養,之後名聲大噪,不斷受到邀請去各地講經佈道。

唐僧一邊講經一邊深造,經過四五年的磨練和名師指教,他對“大小乘經論、南北地論、攝論學說”等有了很深的見解。

轉眼十年又過去了,唐僧在講經求學過程中,發現西方的佛學和中國的佛學有衝突有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說理論很混亂,各執一說,沒有統一的答案。唐僧這時產生了想去印度取經的念頭。

要去印度取經的想法萌生於公元627年(貞觀元年),這一年唐僧記得很清楚,李世民剛剛稱帝。

要去印度取經相當於出國取經,要出國必須有通關文碟,唐僧於是就向李世民請示“西行求法”。



你猜怎麼著?李世民竟然不批准,根本不是《西遊記》描寫的那樣——李世民很感激唐僧還和唐僧結拜為兄弟,御弟長,御帝短的叫,真實的歷史就沒那回事兒。

皇帝不批准我偷渡也要去,唐僧很執著。次年,也就是公元628年,27歲的唐僧背上行囊,不顧眾徒弟的勸阻,決然的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

唐代如果有直播,唐僧肯定會掙到大錢,為何這麼說呢?

因為他穿越了許多國家,見識了異域風光,這都是可以換成金錢的資本。親們可以查看一下世界地圖,告訴我從長安到印度有多遠?其中經過了哪些國家?

經過4年的跋涉,唐僧領略到了異域風光,瞭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31歲時(公元633年)終於進入了中印度。



當時的古印度面積很大,它是一個聯邦制的形式,由許多小國組成。唐僧遊歷了當時的十幾個小國家,每到一個地方就學習整理當地的佛經。

在印度經過了11年時間的整理、學習和考察,唐僧收穫滿滿的,到了公元643年,42歲的唐僧踏上了回國之路。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唐僧回到了長安。這一年他43歲。

也就是說從27歲踏上取經之路,經過了16年的學習和領會,唐僧最終帶著大量的經書和一些佛教文物回到了大唐。

唐僧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佛經佛典非常豐富,共有526箱、657部佛經,還有大量的舍利子及高僧遺骨。



講真唐僧對大唐的佛教事業貢獻巨大,接下來他要用畢生的精力把這些印度佛經翻譯成中文,以便在大唐推廣開來。

唐僧實指望皇上能支持他的事業,然而李世民對這些並不感興趣,就在唐僧回國的第二年,他提出讓唐僧還俗來朝廷做官。當時唐僧很愕然,隨即斷然拒絕了。

李世民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原來李世民對和尚很反感,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做法在他心中留下了陰影,梁武帝統治期間,全國各地建了許多寺廟,養了大批的和尚。

李世民害怕重蹈梁武帝的覆轍,老百姓都當和尚誰來種地呢?所以極力勸說唐僧還俗。



其實這還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李世民想經營西域、番邦這些地區,需要精通西域、中亞各國地理交通、民俗風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唐僧恰恰符合這些條件。

皇上需要唐僧幫助自己打江山,而不需要什麼狗屁的經文。

李世民從來不相信“仁慈”可以坐天下,假如李世民信佛,他就不會發動“玄武門之變”了,也就不會射殺哥哥、勒死弟弟、逼父退位了。

在以後的日子裡,唐僧逃避李世民的徵召,一個人跑到了嵩山少林寺閉門譯經。

李世民信奉武力,手持利刃磨刀霍霍,唐僧一心向善,教導人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兩種不同的思想發生激烈的碰撞,唐僧在李世民的政治壓迫和威逼之下戰戰兢兢翻譯著經文。唯恐有一天惹怒李世民。



李世民對唐僧確實很惱火,但障於情面又不便動他,就在這時候發生了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和唐僧的高徒——辯機和尚通姦的事兒。

辯機是唐僧翻譯經文的徒弟。李世民的小女兒高陽公主主動勾引辯機,二人偷情被李世民偵知。

本來唐朝公主十分濫情,公主與和尚私通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李世民借題發揮腰斬了辯機。其實這是李世民變相向唐僧施壓,唐僧比誰心裡都清楚。

也許是上天保佑唐僧,他的徒弟辯機被殺半年後,(公元649年)李世民突然病逝。



李世民52歲就死了,任誰看來都不正常,當時有人說是如來佛保佑唐僧而改變了李世民的壽命,否則,按李世民心黑手辣的行事作風,唐僧早晚會被他殺死。

這下好了,唐僧可以全心全意的翻譯他的經文了,他要在有生之年把這些印度經文翻譯成中文,這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作。

暑去寒來,15年的光陰匆匆而過。

在唐僧62歲時,從印度帶回來的所有佛經終於譯製完成。此時耗盡了他的最後一點精力,看著自己的成果,唐僧含笑坐化而死。

唐高宗李治輟朝三日,朝野為唐僧送葬者達百萬餘人,高宗將火化後的唐僧遺骨葬於西安東郊滻(chan)水東岸的白鹿原上。


秉燭讀春秋


我覺得,這道題是想問,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是怎麼圓寂的(在佛教中,高僧大德一般不說死,而是圓寂)。

《西遊記》中的唐僧因被封為佛,不會死

如果是問《西遊記》裡面的唐三藏,那肯定是沒有死的。

根據《西遊記》第一百回“徑回東土,五聖成真”的記載,唐僧是被如來封為了“旃檀功德佛”、“正果了本位”,隨後留在瞭如來佛的身邊。(小說與電視劇完全不同。在電視劇中,唐僧是留在長安講經說法。其實,在小說中,唐僧把經文送回長安之後,就被八大金剛帶回了靈山)。

《西遊記》中的唐僧,前世原本是如來佛的徒弟,金蟬子,因為不聽如來說法,生出了輕慢之心,才被如來貶到東土。取經之後,功德圓滿,肯定留在如來身邊,長生不老。因此,就不存在死亡之說。

真實的玄奘晚年並不舒心,回到長安之後經受了一連串打擊

那麼,真實的玄奘法師究竟是怎麼圓寂的呢?

我們很多人受到《西遊記》的影響,肯定認為玄奘法師一生光明磊落,作為高僧大德,晚年一定是順利圓寂的。

但其實根據由玄奘弟子撰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晚年並不愉快,發生的幾件事直接導致玄奘內心悽苦不已,也直接促使玄奘圓寂的。

那究竟是什麼事呢?我們還要從頭說起。

話說玄奘在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偷渡出關,西行求法,歷經種種艱辛,終於在貞觀五年(631年)到達印度佛學中心——那爛陀寺,並在那裡學習了5年之後,於貞觀十七年(643年)學成歸國。

在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43歲的時候,帶著大量梵文經書回到長安,受到太宗李世民的熱情迎接。隨後,玄奘就被安排到了弘福寺,與許多僧人一起,開始了晚年的譯經生涯。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玄奘46歲,慈恩寺落成,玄奘成為住持,開始在那裡繼續翻譯佛經。

不過,從這個時候開始,玄奘開始接接二連三受到打擊。

第一個打擊是唐太宗的去世。

唐朝雖然篤信道教,把道教當成是國家宗教,但是太宗李世民卻對佛教也非常傾心。玄奘回國之後,太宗經常與其攀談,甚至想讓玄奘參與政治,輔佐自己,不過被玄奘拒絕。

玄奘翻譯佛經,也是太宗出面,由政府出資支持,供養這些僧侶。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享年五十三歲。由此,大力支持玄奘的帝王不在了。或許是玄奘覺得,新皇帝也許不再關心佛經翻譯工作,隨時有可能不再支持他們;也或許是玄奘看到太宗去世,深受震動,覺得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

所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自此之後,專務翻譯,無棄寸陰。”從那個時候開始,玄奘一門心思開始了翻譯,每天制定計劃,做不完就不睡覺。

大量的翻譯工作,開始逐漸損害玄奘的身體。

第二件事是玄奘晚年最看重的弟子辯機和太宗女兒高陽公主私通。

事發之後,辯機直接被腰斬。

這件事對玄奘打擊更大,或許玄奘覺得,自己晚年不再有衣缽傳人。

第三件事則是一場牽涉政治的論爭。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玄奘五十六歲。

此時的玄奘,已經翻譯了多部經典佛經,玄奘的影響也日益擴大,有了大批的信徒,就連日本、朝鮮、西域的僧人都來長安拜見玄奘。

於是,有人看不慣了。一位名叫呂才的文人,寫了一部書,批駁玄奘翻譯的兩本邏輯(因明)學著作《因明入正理論》和《因明正門理論》。

表面上是批判佛教的邏輯學著作,背後則是認為,玄奘的影響太大,很多人因為玄奘開始信仰佛教,這導致國家僧侶地位增高,人數增多,對皇權產生了威脅。

高宗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沒有支持玄奘,而是下令,讓玄奘與呂才進行辯論。玄奘此時應該也預感到,高宗開始對他產生了懷疑。

第四件事則是玄奘晚年的一個“汙點”。

有一位印度僧人福生,帶來了一千五百餘部佛經來到長安,也打算將其翻譯為漢文。

結果,這名福生遭到了玄奘的壓制,或許也可能是玄奘的弟子和信徒對他進行壓制,導致福生被迫離開長安,最後死在了南方瘴氣之地,而他帶來的梵文佛經,也被玄奘拿走。

這件事後來被傳開,對玄奘造成了不小的輿論壓力,也讓他內心很痛苦。

第五件事則是玄奘曾經給高宗上了兩道奏章,全被高宗駁回。

玄奘建議高宗,希望可以改變“先道後佛”的宗教政策,把佛教排到道教前面。但是,唐朝立國根本是道教,於是高宗直接將這個建議駁回了。

第二個則是希望高宗廢除僧尼犯法與百姓同罪的法律條文,給予僧尼“治外法權”。這一條同樣也被高宗駁回。

玄奘意識到,自己有可能不再受皇帝信任,於是內心更加不安。

玄奘晚年舊病發作,開始受到高宗猜疑

顯慶元年(656年),在這兩道奏章被駁回不久,玄奘西行求法,翻越雪山時染上的疾病開始發作。隨後,玄奘跟高宗要求,自己想離開長安,去嵩山少林寺閉門翻譯佛經。結果,高宗就連這個建議都不允許,親自給他回信,讓他不許去!我們推測,高宗是害怕玄奘離開長安,玄奘的弟子和信徒太多,脫離控制,萬一造反的話,高宗很難對付。

這件事讓玄奘內心更加痛苦。這一年十一月,玄奘再次發病,身體日漸虛弱,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玄奘的最後時刻,從意識到命不久矣到陷入昏迷

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六十五歲。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將命不久矣。他甚至跟弟子們說,如果我“無常”(即圓寂)之後,你們辦葬禮的時候,一定要節儉,使用最簡單的禮儀。

正月初三,玄奘的弟子懇請玄奘翻譯《大寶積經》,但玄奘卻說這部經體量太大,我“死期已至”,已經沒有精力翻譯了。此後,玄奘徹底停止了他將近20年的譯經工作。

正月初八,玄奘的一位弟子,突然夢到一座佛塔倒塌。玄奘說“此是吾滅謝之徵”,也就是說這是自己圓寂的徵兆。

轉天,玄奘突然在屋子後面的小水溝摔了一下,雖然只是腳上擦破了點皮,但引起了玄奘的病情急轉直下。

到了正月十六,玄奘陷入了昏迷狀態,口裡不停的說:“吾眼前有白蓮花,大於盤,鮮淨可愛”。

轉天,玄奘又夢見自己的屋子裡,出現了佛教裡極樂世界的景象:成百上千的人,身著錦繡服裝,不停的穿梭,屋子後面佈滿了金幡、旗幟,林間有各種各樣的音樂,門外有華麗的車子,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食物。

玄奘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正月二十四,玄奘開始了“迴光返照”,此時,他說出了最後的一段話。大意是:我自己的身體是不潔淨的,我已經厭惡了這個肉身。我在人間的事都已經做完了,我願把我的福德迴向給有情眾生。我希望大家能跟我一起到彌勒菩薩身邊,獲得最高的智慧。

說完這段話之後,玄奘就不再說話了,只是不停的口誦佛經。

二月初四夜晚,玄奘右手支撐頭部,左手放在左腿上,右脅而臥,準備圓寂。

二月初五晚上,有弟子問玄奘:“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

玄奘回答:“得生”。

說完之後,玄奘圓寂。一代高僧玄奘,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2歲。


兮兮說事兒


唐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是佛家三大翻譯家之一,他很有才華,據說能過目不忘,而且不需要什麼幫助就能直接翻譯佛經,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關於唐僧有很多傳說。

相傳唐僧是金蟬子轉世,金蟬子是佛祖的四大弟子之一,有一次佛祖講經,金蟬子就睡著了,佛祖看見後很生氣,就沒有叫醒他,等他睡醒了,佛祖就對他說:"東方需要一個傳道的人,你去東土傳道吧,經歷一番磨難,就知道真法難尋了,就不會偷著睡覺了"。於是,金蟬子就轉世投胎,成了唐玄奘。其實,這期間有一個故事,話說李世民得天下後,有一天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說:"您雖然取得了天下,但你也犯下了殺戮,需要開水路大會來度化亡靈,但本土都是小乘佛法,難以度人度己,需要派人到西天求得大乘佛法,才能度化眾生"。唐太宗覺得此道士說的在理,於是就尋覓取經之人。結果正好唐玄奘答應了,就將唐玄奘選做了取經之人,送唐玄奘上路的時候,唐太宗敬了唐僧一杯酒,唐僧說"貧僧是出家之人,不能喝酒",但唐太宗說"這是素酒,也是送行酒,必須得喝",然後唐太宗從地上抓了一點土,放進了酒杯之中,對唐玄奘說:"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說完唐玄奘就騎著白馬上路了。

在西遊記中,唐僧有四個徒弟,分別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但真正的唐僧取經只有他一個人,當然還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就是唐玄奘身邊有四位神仙,日夜保護著唐僧,因為神仙會隱身,所以人們看不見他們,但唐僧能看見,所以唐僧就領著四個兄弟去了西天,在路上降妖除魔,最終到達了西天。


唐玄奘是世界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有關他的生平故事和文化功績,已出版了很多著述,或強調他西行求法,或著眼他翻譯佛經,或研討他創立教派。對比之下,對玄奘晚年的活動和思想,學術界研究的卻不多。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 年)正月二十四日,在印度留學取經達19 年之久的玄奘,載譽回到京城長安。玄奘從印度帶回來了520 夾共657部佛經和150粒如來肉身舍利以及七軀金、銀或刻檀佛像。貞觀二十年(646 年)七月十三日,玄奘將《大唐西域記》和新譯成的五部佛經一起呈獻給唐太宗。貞觀廿一年(647 年),唐太宗緊急命令玄奘會同道士蔡晃、成英等組成一個30 多人的譯經班子,將老子《道德經》翻譯成梵文,玄奘反對以佛教理論比附道教本義,與譯經道士發生爭論,但唐太宗的敕令迫使玄奘不得不“奉詔”翻完,並很快由王玄策第二次出使中印度帶走。玄奘還被迫將一本來路不明又與自己法相宗對立的《大乘起信論》由漢語翻譯為梵語,也帶到印度。

唐高宗李治繼承帝位後,對玄奘恩寵不減,批准他在慈恩寺西院營建佛塔,安置佛經、像及舍利,以防火災。高宗原擬建高30 丈的石塔,後因費用太多而改用磚造,仿照印度窣堵波式設計塔形,每層中心藏存舍利粒。塔建成後,在南面刊刻褚遂良書寫的《三藏聖教序》《述聖記》兩碑,作為皇家支持佛教的護身符。玄奘由於擔任慈恩寺“上座”,這座由高宗李治為紀念她母親長孫皇后建造的大寺有幾十個院落,1899 間房屋,寺院內僧人各種事務都要請他來往諮稟,平常各寺院印經、造像等事也都要請他最後定奪,皇宮內還不停有宦官來請他做功德,每天忙忙碌碌應付雜事,使他無法專心致志於翻譯事業,開始有了超脫現實的打算。但他的一切經濟來源包括造塔、寫經、塑像,都少不了皇帝和王公大臣的資助,這就使他又不能脫離現實。

顯慶三年(658 年)玄奘隨高宗返回長安後,又與朝廷史官們一起編撰了《西域圖志》,朝廷還經常派人向他諮詢西域、印度等問題,把他作為政府的專家對待,這都打斷或影響了他的譯經工作。特別是要新譯、重譯的經卷還很浩繁,住在京城無法專心譯經,他身體也衰老病侵,因而再次上表,措詞堅決,終於獲得唐高宗許可,率領弟子於顯慶四年(659 年)十月到原來的玉華宮後來的玉華寺翻譯經卷,這年他已經整整60 歲了。玄奘在玉華寺生活了四年零二個月,雖然他不分晝夜地辛勤譯經,但也只譯了從印度帶回經卷的11%,即75 部1335 卷。龍朔三年(663 年)他就疾病纏綿,麟德元年(664 年)二月五日,65 歲的玄奘圓寂於玉華寺肅成院,他不但超脫了現實,也超脫了世界。

唐玄奘對中國的佛教事業立下了巨大功勞,也修成了一代高僧。


燚燊焱炎火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的創始人,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禕,法名玄奘,13歲出家,24歲時就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門課程,而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為了探究佛教各派學說,於唐貞觀元年向唐太宗打報告,請求西行前往印度留學,唐太宗都沒有批,多次申請無果後,求學若渴的玄奘決定偷渡,私自前往印度,他一個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前後歷時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於貞觀十七年啟程回國,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七尊,經論657部。 貞觀十九年玄奘到達長安,此時唐太宗為了征戰高句麗,住在洛陽,立即詔令玄奘前往洛陽見他,唐太宗見到玄奘,深感欣慰,並問玄奘當年取經為何不告知朝廷,玄奘說,我再三陳表,但朝廷就是不批,沒有辦法,我只能私自前行。


玄奘想到家鄉附近的少林寺翻譯經書,那裡遠離市集,環境清靜,但唐太宗不準,他想讓玄奘棄佛還俗,幫助他處理政務,唐太宗的這些要求與玄奘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宗旨相違背,理所當然的遭到了玄奘的斷然拒絕,唐太宗仍不放棄,又想要玄奘隨自己一同前往遼東觀戰,也遭到了玄奘的拒絕。 唐太宗沒有得到他想要的,自然也就不允許玄奘回少林寺,只允許玄奘在長安的皇家寺廟弘福寺及大感恩寺等地譯經。

唐太宗及唐高宗李治之所以多次要求玄奘還俗,主要是因為唐朝初期對佛教並不支持,甚至排斥佛教,再加上唐朝多次受到西突厥的騷擾,先後多次發動戰爭,唐太宗非常需要精通西域、中亞各地地理、交通、民族風情、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人才,而玄奘沿途歷經西域、中亞等多地,對那裡的情況都非常瞭解,他是不二人選,唐太宗多次提出讓他還俗都遭到拒絕,因此玄奘想會少林寺的請求唐太宗也是不答應的。


玄奘無奈,只好潛下心來編譯佛經,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在貞觀二十二年將翻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送給唐太宗作序,唐太宗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後來唐高宗李治又為其撰寫後記《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都由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唐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後水渠時不慎跌倒,小腿被劃傷破皮,從此一病不起,至二月初五夜半時圓寂,據說當年有近百萬人為其送葬,這麼多人為一個和尚送葬,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遺產君


唐僧,原型玄奘,俗名陳禕,洛陽人公元602年出生,尊稱三臧法師,唐太宗時期西行五萬裡,前往印度拜佛求取真經,前後17年,於貞觀十九年,也就是645年,回到長安城,於是開始翻譯佛經,講解經義,培養了很多後生,一切費用從國庫掏,期間唐僧只回過一次老家,替俗家父母改葬,唐高宗下旨幫忙,有一萬多人參加唐僧父母的改葬儀式。

圖為唐僧西行及返唐路線圖。

完事後,唐僧返回長安城,繼續翻譯經文,到龍朔三年,也就是663年,完成《大般若經》,此時,唐僧主持翻譯工作已19年,共翻譯了佛經75部,並整理《大唐西域記》,唐僧的身體漸漸顯衰竭,有時需要休息好久才能繼續,公元664年,唐僧在走路跌傷,從此臥床不起,氣息越來越微弱,2月5日,唐僧在慈恩寺塔院,以“吉祥臥”的姿勢圓寂。

圖為東京館藏玄奘畫像。

以上記載唐僧的生平是602-664年,活了63歲,資料取自《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回鶻版。其實史書上對唐僧生卒記載有好幾種,其中《舊唐書》記載顯慶六年卒,時年五十六,意思是公元661年死的,活了56歲,後來證明都是錯誤的,661年死,是活了59,不是56,另外662年唐僧還在翻譯《大般若經》,沒有661死之說,而且《新唐書》裡面則沒能這段記載。

娑羅樹,佛教聖樹,圖為玄奘取經歸來時,在陝西玉華寺親手種植的娑羅樹,距今已1300多年。

而民間的史料,《玄奘傳》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年歲記載稍有差別,都指向龍朔三年,《寺沙門玄奘上表記》記載“十年有九,翻譯梵文千餘卷”,而玄奘從645回到長安到663去世,剛好19年,符合十年有九記載,特別是1930年出土的《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回鶻文,綜合史籍對勘,664年去世,活了63歲是可信的。


圖文繪歷史


唐僧是怎麼死的?這個且看 的解答:

在這裡作者很明白的告訴你們,唐僧沒有被妖怪吃掉!

這裡的唐僧指的是唐三藏,據記載應該是“安然離世”。據 記載,玄奘法師預知時至,唸佛往生於兜率陀天彌勒淨土,走的時候很安詳。臨走之前,他召集弟子吩咐了下身後事,然後詢問弟子,還有什麼問題,快些問,時間不多了!

唐三藏俗姓陳,名褘,他生於公元602年,圓寂於公元664年,一共在世間生存了出年,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是唐三藏出生的地方,在這個地方還有唐三藏法師的陵墓。


踮腳看世界


唐僧回國後的日子,過得不那麼舒心,最後是在憂鬱中病死的。

在死前最後一段日子裡,玄奘失去了自由,要在武裝守衛監視下緩慢的進行譯經,甚至得病了也得不到及時治療。(皇室確實派出了御醫,但卻是在他死後2天才姍姍來遲)

玄奘最後死的地方,是在今天陝西的銅川市玉華山。這裡一度是唐朝皇室避暑勝地,但另一方面,這裡到了冬季又非常冷,而玄奘西行時留下了畏寒的毛病,一到冬季就發病不過,所以把他安排在這裡生活,其用意無疑是有問題的。

玄奘死在公元664年的2月5日,一年裡最冷的時候。

而玄奘死後的葬禮,其實也辦得不符合他的身份,雖然出現了成千上萬的民眾自發為他送行,但送葬行列裡詭異的沒有出現一名朝官。也沒有人敢出面為他撰寫塔銘墓誌。大家都知道----皇帝李治不喜歡他。

等他死後,皇帝宣佈西行帶回來的佛經翻譯工作隨之結束,所以取經帶回來的經書大部分實際都沒有翻譯完。


至於唐高宗為什麼這麼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索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西遊記後沒寫的事——玄奘和尚不為人知的淒涼結局》,而在問答裡我只是簡單說一下:


最大原因,是玄奘的歸來,引起了唐朝的宗教狂熱從而引起了皇權的警惕。而對於世俗化的唐朝政權來說,在朝廷之外出現另一個精神崇拜中心是非常危險的。


但經過巧妙的談判,玄奘和李世民達成了一定默契,在李世民老年時,玄奘和李世民的一批臣子相處得不錯,而且李世民本人也因為玄奘,慢慢的對佛教產生了好感。


玄奘因此一度向李唐皇室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佛教地位的要求:如讓佛教徒在司法審判中享受特權,放開對佛教寺廟數量限制等等,他希望佛教能替代道教,成為唐朝的國教。


但等到李世民於649年駕崩後,接任的新皇帝李治,卻是個崇信道教的皇帝。


於是無論從宗教角度和世俗權力角度,佛教和玄奘都要靠邊站,於是李治對玄奘採取了表面熱情但私下打壓的態度。

參考文獻:

《玄奘法師與唐太宗、高宗——初唐政教關係的個案研究》

《玄奘的最後十年_655_664_兼論總章二年_669_改葬事》_劉淑芬


閉家鎖的紅楓


唐僧我們大家有的人可能知道,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那麼唐僧最終真的成仙了嗎?他又是怎麼死的?對他有什麼特別的記載嗎?其實唐僧也不是西遊記裡面的“金蟬子”他只不過是唐朝一位很普通的僧人而已。

唐僧在沒有出嫁的時候他的名字叫做陳玄奘,是唐朝李世民時期的一位普通的僧人。本人特別的聰明好學在他特別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把佛家裡面三種佛經給融會貫通了,所以後人也稱他為三藏法師。

但是唐三藏對待佛學已經到了一種近乎痴迷的狀態,一心想著能夠把天下的佛學全部的都學到手。他也曾經多次的像唐朝的有關部門進行申請,希望能夠去學習西方的佛學。但是唐朝在那個時候吧其實對佛家並沒有多少的興趣。再加上西方老有一些國家隔三差五的來騷擾唐朝的發展,所以當時唐朝的有關部門就沒有批准唐三藏的申請。

不過這三藏法師對佛學已經到了一種近乎痴狂的地步,沒有申請成功唐三藏就著手“偷渡”去了當時的西域,在西域唐三藏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甚至毫無保留的把當時西域所有的佛學鬥學了一遍,幾年以後唐三藏從西域又再次的回到了唐朝並且隨行而來的還有幾百部從西域帶來的經書。

回到了唐朝以後的唐三藏受到了唐王李世民高度的欣賞。多次的邀請唐三藏能夠還俗成為一名大唐的官員然後幫助李世民好好的治理國家,不過多次的都被唐三藏拒絕因為他只是一個專心於佛學的僧人,不想過多的浸染俗世的一些事情,唐三藏請求李世民還能給他一個稍微安靜一點的思廟,讓他能夠潛心的研究自己喜歡的佛學。不過他的要求也沒有得到李世民的批准。十分生氣的李世民只是讓他在長安中的一座繁華的思廟中暫住。

在這種事事不如意的情況之下唐三藏依然監守著自己的本心,專心致志的研究自己手中的經文希望有一天能夠把自己手中的經文發揚光大。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藏不斷地努力當下很紅,經文最終形成了可以讓每個唐人閱讀的書,三藏法師最終因為一次踩滑摔斷了的腿,然後就很快的去世了。去世的時候三藏法師整整62,歷史對其記載也是特別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