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思維雖然看不見,但卻很有用

早上我在微信群看到一個“勵志”視頻,裡面一個四十來歲的女人對著鏡頭煞有介事地說:44年前,如果用1200元全部買黃金,現在將擁有上百萬元。44年前,用1200元全部買可口可樂股票,現在將擁有市值一千萬。44年前,用1200元全部買茅臺股票,現在市值一個億。。。

一股濃濃的成功學味道撲面而來,言語裡這位講成功思維的大姐分外得意,然而話裡的邏輯卻漏洞百出。

只看結論,不看前提,思維就沒有參與。

一,44年前是1975年,國有企業平均年工資580元,城鎮集體平均年工資是613元。這裡很多人被平均了,咱們先暫且不論,1200元就是一個員工一年不吃不喝的收入,與現在的1200元概念完全不同。

二,1966年5月-1976年10月是國內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請問一個小老百姓存了一筆鉅款,如何敢進行“投機倒把”?就算他想買黃金,想買股票,渠道何來?

三,2001年,貴州茅臺才在上交所上市,44年前如何買得?


「路途」思維雖然看不見,但卻很有用

包括目前很常見的各類投資騙局,都是以很高的回報來吸引投資者。眼見為實的直覺和相信自己可以賺了就跑的僥倖心理,終究讓數以百萬千萬計的投資人血虧。

這其中有很多騙局細想來並不高明,比如宣傳一年20%-40%的回報率,穩健又安全。這麼好的機會居然需要滿大街去售賣,要知道一向以長線穩健出名的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化收益也只是21%。

回報與風險成正比,這句話多數情況下都奏效,在面對高額回報時,多問幾個為什麼,搞清楚這個回報水平背後有著怎樣的支撐。


「路途」思維雖然看不見,但卻很有用

思維能力讓我們更接近對的事,然而沒有見過的事情確實會超出我們的認知。就像著名的“三季人”的故事,與一個春生秋死的三季人討論一年有四季,實在是不容易的。

想要提升思維的推導能力,需要聯結更多的事例去結合起來解讀。這個結論,在此時此地適用,在彼時彼地能否一樣。換了參與的人,換了某個前提的程度,換了涉及影響的因素,換了運作的模式,它是否依然奏效。

面對一個問題,一開始我們就能夠快速拿捏到合適的點是很難的,反覆的聯結推導練習會提升我們的敏銳度。


「路途」思維雖然看不見,但卻很有用

正如“示弱有助於溝通”這個結論,它當然有它的失效邊界,同樣它也有著大量的適用場景。在我們與愛人,父母,孩子,朋友溝通時,哪些不愉快的時刻是因為不願意傾聽和說話太強硬導致的,每一次這樣的聯結,我們腦海中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進而影響到我們“試試看”的行動,開始注意自己在溝通中的“柔韌性”。

思維的聯結推導,讓我們衝破自己固有的經驗範圍,更留意身邊生活中的事例,並以此來指導我們自己的生活。

在沒有人告訴自己正確答案的生活中,我們依舊需要做著各種各樣的選擇,怎麼看待問題,怎麼思考問題,都會影響最後如何去面對問題。


「路途」思維雖然看不見,但卻很有用

人的複利效應,就是我們每一次面對問題時的表現。在足夠長的時間裡,如果多數問題都處理得比較妥帖,複利效應就會凸顯,在幸福感,在財富積累,在個人成長,都會有所體現。同樣,在解決很多問題的時候發揮很不穩定,正負相抵,甚至負得更多,我們離我們想要的生活也會越來越遠。

路途研習社2019年版做了新的模式,就是側重在思維的聯結推導,讓我們學的東西更少一些,浮躁更少一些,但在一個點上的感受更深一些,這樣更有助於把所學付諸實施。


「路途」思維雖然看不見,但卻很有用

這不是一篇路途研習社的軟文,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模式門檻並不高,只是需要自律去做,因此對於有較強個人學習能力的朋友,完全可以在我說的這個方向自己去練習。

方法:即學到一個知識點或結論,回顧提供者(作者)的推導過程,尋找生活中的事例二次或者三次推導,思考這個結論的失效邊界(哪些前提和影響因素使之奏效),以自己目前的狀況如何切入運用,並在實踐中調整。

要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總是不容易的,致敬與我一樣,在路上的你們~


【路途心聲】

從經驗主義,直覺主義中走出來,擁有獨立的思維能力,進而使得生活中事情做對的多一點,做錯的少一點,這對我個人而言,就是學習最大的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