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思维虽然看不见,但却很有用

早上我在微信群看到一个“励志”视频,里面一个四十来岁的女人对着镜头煞有介事地说:44年前,如果用1200元全部买黄金,现在将拥有上百万元。44年前,用1200元全部买可口可乐股票,现在将拥有市值一千万。44年前,用1200元全部买茅台股票,现在市值一个亿。。。

一股浓浓的成功学味道扑面而来,言语里这位讲成功思维的大姐分外得意,然而话里的逻辑却漏洞百出。

只看结论,不看前提,思维就没有参与。

一,44年前是1975年,国有企业平均年工资580元,城镇集体平均年工资是613元。这里很多人被平均了,咱们先暂且不论,1200元就是一个员工一年不吃不喝的收入,与现在的1200元概念完全不同。

二,1966年5月-1976年10月是国内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请问一个小老百姓存了一笔巨款,如何敢进行“投机倒把”?就算他想买黄金,想买股票,渠道何来?

三,2001年,贵州茅台才在上交所上市,44年前如何买得?


「路途」思维虽然看不见,但却很有用

包括目前很常见的各类投资骗局,都是以很高的回报来吸引投资者。眼见为实的直觉和相信自己可以赚了就跑的侥幸心理,终究让数以百万千万计的投资人血亏。

这其中有很多骗局细想来并不高明,比如宣传一年20%-40%的回报率,稳健又安全。这么好的机会居然需要满大街去售卖,要知道一向以长线稳健出名的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化收益也只是21%。

回报与风险成正比,这句话多数情况下都奏效,在面对高额回报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搞清楚这个回报水平背后有着怎样的支撑。


「路途」思维虽然看不见,但却很有用

思维能力让我们更接近对的事,然而没有见过的事情确实会超出我们的认知。就像著名的“三季人”的故事,与一个春生秋死的三季人讨论一年有四季,实在是不容易的。

想要提升思维的推导能力,需要联结更多的事例去结合起来解读。这个结论,在此时此地适用,在彼时彼地能否一样。换了参与的人,换了某个前提的程度,换了涉及影响的因素,换了运作的模式,它是否依然奏效。

面对一个问题,一开始我们就能够快速拿捏到合适的点是很难的,反复的联结推导练习会提升我们的敏锐度。


「路途」思维虽然看不见,但却很有用

正如“示弱有助于沟通”这个结论,它当然有它的失效边界,同样它也有着大量的适用场景。在我们与爱人,父母,孩子,朋友沟通时,哪些不愉快的时刻是因为不愿意倾听和说话太强硬导致的,每一次这样的联结,我们脑海中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进而影响到我们“试试看”的行动,开始注意自己在沟通中的“柔韧性”。

思维的联结推导,让我们冲破自己固有的经验范围,更留意身边生活中的事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

在没有人告诉自己正确答案的生活中,我们依旧需要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怎么看待问题,怎么思考问题,都会影响最后如何去面对问题。


「路途」思维虽然看不见,但却很有用

人的复利效应,就是我们每一次面对问题时的表现。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如果多数问题都处理得比较妥帖,复利效应就会凸显,在幸福感,在财富积累,在个人成长,都会有所体现。同样,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发挥很不稳定,正负相抵,甚至负得更多,我们离我们想要的生活也会越来越远。

路途研习社2019年版做了新的模式,就是侧重在思维的联结推导,让我们学的东西更少一些,浮躁更少一些,但在一个点上的感受更深一些,这样更有助于把所学付诸实施。


「路途」思维虽然看不见,但却很有用

这不是一篇路途研习社的软文,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模式门槛并不高,只是需要自律去做,因此对于有较强个人学习能力的朋友,完全可以在我说的这个方向自己去练习。

方法:即学到一个知识点或结论,回顾提供者(作者)的推导过程,寻找生活中的事例二次或者三次推导,思考这个结论的失效边界(哪些前提和影响因素使之奏效),以自己目前的状况如何切入运用,并在实践中调整。

要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总是不容易的,致敬与我一样,在路上的你们~


【路途心声】

从经验主义,直觉主义中走出来,拥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得生活中事情做对的多一点,做错的少一点,这对我个人而言,就是学习最大的益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