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好多庙里的老龟驮石碑是什么意思?

风161016992


事实上,驮石碑的那个动物并不叫老龟。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名叫赑屃(bixi)。


神兽赑屃的前生后世

赑屃是上古时代的神兽。龙生九子,第六子就是赑屃。

所以,如果观察动物形象,就会发现赑屃只是轮廓像龟(譬如都有龟甲),但整体的形象还是龙的形象。

根据上古传说的记载,赑屃曾经背驮三山五岳而兴风作浪。大禹将其收复后,为治水立下功劳。

于是,大禹就将赑屃的功劳刻在石碑上,让它自己背起来。这就是人们经常见到赑屃驮石碑的典故由来。

赑屃和龟很相近,但仔细看会发现两者根本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赑屃背驮石碑。根据《菽园杂记》的记载:

古诸器物异名,屃赑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石碑。

例如,在历朝历代的皇帝陵寝前,就有神功圣德碑,驮此种石碑者均为赑屃。

总而言之,赑屃驮石碑,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古代建筑了,希望大家说对它的名字。


HuiNanHistory


很多古庙的门口有一个石碑,石碑下面有一个乌龟,这只老龟被压在了石碑下面,那么这种老龟驮石碑是什么意识呢? 原来这只老龟不是真正的龟,它的名字叫霸下,也叫赑屃,是龙的第六个儿子。人们都熟知,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实际上,根据古代的传说,龙是个行为极不检点的神物,喜欢与各种各样的动物交配,与牛交配就生下了大儿子囚牛,与狮子交配就生下了五儿子狻猊,与乌龟交配就生下了霸下。所以说,霸下其实不是龟,而是一只杂交动物,它的母亲是龙,它的父亲是龟。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霸下的躯体,就会发现,它的身体是龟的,它的脖子以上包括头都是龙的,并且它还有锋利的牙齿,而乌龟是没有牙齿的。

霸下为何要驮着一块石碑?这其中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霸下天生就是一个有着神力的巨兽,并且天性顽皮,喜欢搬弄东西取乐,常常弄得山摇地动,天崩地裂,洪水泛滥,人们苦不堪言。而且,它搬弄的都是三山五岳,“三山”就是黄山、雁荡山、庐山;“五岳”就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霸下把山东的泰山搬到了陕西,把陕西的华山搬到了山东,还把安徽的黄山搬到了江苏。 天下被霸下这样一折腾,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这时,大禹正忙着四处治水,霸下老是这样搬弄不停,也害得大禹没法实行治水计划,于是就找到了霸下,教育说服了一通,要它别这样做,这是在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会带来灾难的,可是霸下根本听不明白。大禹没法,于是就要霸下帮他去搬东西。


霸下一听有东西可搬很高兴,就跟着大禹干了。 大禹需要堵洪水的时候,就要霸下把附近的小山都搬过来堵住,大禹需要疏导洪水时,就要霸下把挡水的东西都搬走,此时霸下就成了大禹治水的神器。因为有了大禹的帮助,大禹很快就成功的完成了治水的任务。现在也不需要霸下搬东西了。可霸下总是闲不住,还想去搬山玩,又要搞得地崩山裂,洪水成灾了。

大禹经过苦苦思考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的方法。它挑选了一座大山,并且在山体上刻下了碑文,还请太白金星施了一道符咒,瞬间山体的重量猛增,差不多有地球重,然后就把霸下找来,说这座山很碍事,要霸下把它搬走。霸下还以为这山和原来的山一样重,就连忙蹲下把山驮在背上,可是这座山太重了,它用尽全力,可怎么也立不起来了,想把它甩掉也甩不掉了,最后霸下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就这样被压着趴在那原地了。

从此以后,霸下背上一直背着一座碑,这就是老龟驮碑的来源。


因为霸下成了民间忍辱负重的象征,所以古代许多的大工程完工以后,都会将记载着功德的碑文放在霸下身上,象征着功德无量,利在千秋。

另外,霸下还有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古代的殿堂庙宇门前都有老龟驮石碑。


迷萌乐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我们去一些古迹游玩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石碑压在一只乌龟身上,看上去很有趣,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在历史资料上还真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细翻一下石碑的历史会发现,老龟驮碑其实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乌龟在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从历史资料上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对乌龟是非常崇拜的,它帮女娲补过天,它还在大禹治水的时候献上了“洛书”,这些虽然是神话故事,但足以说明乌龟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在夏商周时期,占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而占卜所用的工具之一就是龟壳,所以乌龟也是古代四灵之一,有着神圣的地位。到了封建时代,乌龟的身影依然出现在各种场合之中。

比如南北朝时期曾将龟形的符节作为授命的信物;武则天的武周时期,龟符则是调兵遣将的兵符;汉朝时期会在鼎上刻上龟纹表示至高的权力;唐朝曾有一段时间将代表官员职位的鱼袋改成龟袋。

最终将龟的地位推至高点的是龟趺(老龟驮碑)的出现,这种龟驮碑在汉朝末年就已经开始有了,最初的形象就是乌龟驮着墓碑,因为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可以用这种龟形墓碑的人也是有一定品级的官员。

龟驮碑的历史变化

我们观察龟驮碑的时候可以发现,有些驮碑的并不是乌龟,而是“龙龟”。

石碑下面的动物长着乌龟的壳,却有龙一样的头和脖子,这种动物有人称为“赑屃”,也有人称为“龙龟”,总之它与龙有关系,是龙与乌龟恋爱后产生的结晶,属于龙种。

不过龙龟驮碑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从现有的龟驮碑来分析,“龙龟驮碑”应该从元朝开始出现。至于这一过程是如何演变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有人认为是龟的神圣地位被淡化,因此将龙溶合进去变成“龙龟驮碑”,增加它的神圣性;也有人认为是在多种宗教信仰的环境下,由多种崇拜组合成一种新的产物,那就是龟与蛇结合成“玄武”,用它来驮碑增加神秘感和神圣地位。

结束语

乌龟在古代的形象是神圣且庄严的,它属于上古神兽之一,用它来驮石碑或墓碑更能彰显威严。比如武当山上的龟趺,就是明朝永乐年间制作,上面刻的是朱棣所下的圣旨,整个龟趺重达100多吨,石碑底下是一只“龙龟”。

龟驮碑是古代对龟崇拜的一种信仰,从龟驮碑到“龙龟驮碑”的变化,也向我们展示了“龟文化”的兴衰变革。如今我们对乌龟的印象就是长寿,已经没有了古代的那种神圣和威严。


水煮汗青


在我小的时候,依稀记得有座将军墓前有个王八驮着石碑,石碑上刻着碑文。(如图)


现在才知道这个像龟一样的动物学名叫赑屃(bi,li),别称蠵龟(xi,gui)。也就是一种海里的大龟。

传说中赑屃力大无穷,身上驮着三山五岳,在大禹治水时,刚开始和龙王一起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后来经过大禹的耐心说服教育,赑屃幡然悔悟,帮着大禹治水造福人民。

由于他力气很大,一些填海堵口等力气活都由它完成,为大禹治水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把水患治理好后,大禹论功行赏,赑屃被封为寿命最长的一种的动物,于是有了“千年王八、万年龟”之说。

赑屃力大无穷,治水成功后,赑屃吃饱了没事干,大禹怕它以后无事生非,就像小孩吃饱没事干搞破坏一样。

大禹于是产生了把赑屃的能量消耗掉的念头,当时大禹灵机一动,把一座山雕刻成石碑,把赑屃治水的功绩刻在上面,把石碑放在赑屃的背上,让其负重。

大禹这石碑重如泰山,只压的赑屃迈步开步,张不开嘴,想惹是生非也不能。

从这以后就形成了“王八”驮石碑的传统习俗。其实王八就是石碑的底座。

有种说法赑屃是龙的第六个儿子(龙有九子),名叫霸下,史载赑屃性情温顺,是龙之九子里面性情最为温顺的一个。



赑屃还是长寿、吉祥、走运的象征,据说摸赑屃能给人带来福气。我国古代的帝王死后,歌功颂德的石碑都由赑屃负重,意思是说,其功德业绩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  

赑屃看似像龟,其实还是有所区别的,赑屃有牙齿而龟没有,赑屃身上的鳞片也和龟的数目不一样。(如图)



总而言之,赑屃驮石碑寓意千秋功业世代永传的意思


秉烛读春秋


这个俗称为“神龟驮碑”,碑下之物形象似乌龟,有一排牙齿,还有龙首,在古建庙宇、祠堂、陵园中较为常见。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中关于驮碑鬼有如下记载:

“造赑屃鳌坐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于土衬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但此“龟”非彼“龟”,而是名为“赑屃”,或“霸下”,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关于赑屃的身份来历,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下面我们来一一解释:

『1』龙之六子

源自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所著《怀麓堂集》,载: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

因霸下在文中第六位出现,据此,后人便约定俗成,将赑屃说成是龙的第六个儿子,这个说法比较受世人认可。


『2』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凶兽

传说,在上古时代赑屃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常让它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退后,大禹担心赑屃继续作乱,便用顶天立地的巨大石块压在它的背上,上面刻上其治水的功迹,这样赑屃永远也不能乱动了。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所以没有流传开来。


『3』玄武

据传,玄武为龟与蛇的合体,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司北方。这种说法本就互相矛盾,因为汉朝以后道教将玄武吸纳为护法神,称执明神君,后为真武大帝,这就说明玄武已经由最初的灵物人格化了,阶品也升至北方天帝。而到了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因政治需要又近一步加封真武,在全国推崇真武大帝的祭祀与信仰。此后,真武信仰在中国流传极广。

个人认为,赑屃为玄武之说,似乎难以成立。

不管赑屃的来历如何,它都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没有对与错、是与非,感兴趣的自可以学习之。



花月白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看了许多答主的回答,基本认为驮石碑的不是龟,是龙的第六子霸下。但是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其实就是乌龟,它还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碑座兽。

大家都知道,华夏文明起源于黄帝(轩辕族),灵龟是轩辕族图腾。在先秦以及之前的时期,龟的地位是远远高于龙的,可以说龟是帝位和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龟被广泛用在墓葬之中,特别是汉代初期的墓葬,基本都是使用石龟、铜龟支撑棺床的,而龟碑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那时的驮碑龟也称为“龟趺”,它的超强负重来源于山海经中巨龟背负海上神山的传说。

到了汉朝刘邦以龙自称,这个时候龟的地位开始下降了。但是,皇子、大臣们使用的金印依旧是根据龟的外形制作,而龟驮石碑是皇族专有的权力。到了唐后期,也就是武则天的大周,甚至有明文规定:五品以上官员需要佩龟袋为标志,死后墓碑可用龟趺碑,皇帝的文字和国家重要文件须要公示并长期保存的也要用龟趺碑。可以说龟是尊贵、长寿、吉祥、力大等多种美好的象征,而人们对龟的崇拜也一直持续到南宋。

到了元朝龟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龟成了骂人的词。当然这与元朝的统治是分不开的,到了明朝时期,龟的地位又有所回升,而"龙生九子"的传说,也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应该说把驮碑龟称为"龙子霸下",是明朝中期才出现的说法。之所以把龟说成龙子之一,目的还是要强调龟驮石碑的尊贵地位。

关于"龙生九子"的传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音:牙字),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成语睚眦必报);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音:毕案),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 音:毕戏,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综上所述:龟驮石碑其实是尊贵之意!龟在元朝以前的地位是极为崇高的,在《辞海》以及《汉语大词典》中,关于“龟”的解释也有详细的介绍。


弹指千年


这个驮着石碑的并不是乌龟,而是龙的第六子霸下,它也叫龟趺、赑屃,样子长得很像龟,力大无穷,能够背负很重的东西。关于赑屃为何会背着石碑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在上古时期,霸下经常背着三山五岳出来兴风作浪,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多麻烦,后来被大禹治服,开始帮着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坚瓠集》云:“一曰赑屃【避戏】。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大禹治水成功后,担心霸下以后会旧病复发再出来捣乱,就想了个办法来压住它,命人搬来了一块大石碑,把霸下治水的功劳刻在了上面,从此以后就让霸下背着这块碑。

因为石碑太重,霸下就无法再兴风作浪,同时又让人们知道了他的功迹,这也正符合霸下的心愿,它对此也非常喜欢。

霸下和乌龟长得非常相似,很多人误把它当成是乌龟,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二者之间还是有着许多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它们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是不一样的。

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在一些庙院祠堂里,常常可以见到霸下驮石碑。据说触摸它还能给人带来福气,因此导游们还编了一个歌诀,“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所以我们看到的赑屃的头和尾被人们摸的光亮亮的,这也是人们祈求幸福长寿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关于霸下的形成还有另外两种传说

一是龙与龟的图腾的直接结合

霸下的形成是以龟图腾为主,龙图腾为辅的一个复合衍生族徽,是一个氏族的象征,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考证,应该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二是玄武说

玄武是龟和蛇的联合体,是古代颛顼族的族徽。

《文选》注:”龟与蛇交,曰玄武。“《礼记。典礼》注:”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孔颖疏:”玄武,龟也。“《后汉书。王梁传》:”玄武,北方之神。“

霸下驮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其中积淀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结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向往,值得我们永远去珍惜。(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这位提问的朋友可能没弄明白,其实,这并不是老乌龟,你说老乌龟沒事背一大石头干嘛?难道真是吃饱撑着?其实背石头的是龙。。

那么,有不少朋友要问,往往画上的,影视上的龙的形象都是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张牙舞爪,腃云架雾,威风凛凛的样子,这差别也太大了。其实忽略了一句古话,一龙生九种,九种九不同。这庙前背石头的龙是龙王的第六子,叫霸下,有称赑屃的。有锋利的牙齿,可是乌龟是看不到牙齿的。

椐说,这霸下凶猛异常,力大无穷却又非常玩皮,喜欢把大山搬来搬去。他这一搬只是花点力气,可天下苍生可就遭殃了,真正叫天翻地覆。后来被大禹收服,为大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就在庙前刻了他背石或背石碑的形象。到后来也被人们寓意辟邪、长寿之意。


车工00


古代好多庙里的老龟驮石碑,龟象征长寿吉祥,石碑记载重要文献,龟驮碑同时还有地位、财富、图腾等的引申含义,碑下这龟可不简单!



神龟助女娲补天

这龟在女娲补天出过场,在西游记中驮过唐僧师徒过河,如今其子子孙孙还在大江南北游玩嬉乐。

上古神话中,此龟是龙之九子之一,排名居首,叫赑屃,别名还有龟跌、龙龟、霸下,其首为龙,分有角和无角,一口利齿,旁有龙牙;其身为龟,龟背负河图洛书,麒麟尾随在后。

排名居首是曾在女娲补天时献出了四足撑天地!

上古神话中赑屃并不会潜水,喜欢背五岳三山长足在地上行走。

共工怒撞不周山后,天倾地斜,银河之水从天而降,为民生计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斩龟四足,重支天地。

补天后女娲开始治理水患,赑屃又驮息壤紧随其后。息壤可吸三江之水,又可填满深渊沉潭,是其重量相当惊人,也只有赑屃能驮。

赑屃头高高扬起,自视前方,四肢遒健有力,水患不除,便一步不止。

女娲娘娘为补偿赑屃的奉献,特赐其游水之技,可以水陆两栖,又赐洛图于背,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揭示天地之数。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旁白

女娲娘娘:你治水有功,可有所求?

赑屃:随母祖救世人,并没所求。

女娲娘娘:既无求,便赐你长寿,便赐你水能,可负天而走,天下去得!


助夏禹治水,背功德碑天下晓

夏禹治水时,赑屃再建奇功。

龟背洛图让大禹精通梳理之道,明白堵不如疏,逐步推进,先治水,后填土。

前有黄龙排水,后有赑屃驮土,息壤一落下,险渊深坑皆化为平地。随着一龙一龟的前行,大禹治水越来越轻松,水患得以控制,为民再造了一块极乐家园。

大禹治水成功,镌刻巨碑,记载赑屃的治水中的功劳和事迹,让其背负游历展示人间。

赑屃因为这块碑记载着自己的事迹,又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赞美,就变得小心翼翼,不会再任着性子背着三山五岳乱跑,造成一些意外或者灾难。

人们为纪念赑屃的功劳,后来在龟壳上刻下文字,作为文明的起始文字;又以龟驮碑来显示敬重,记载一些重大事件和功劳显著的人事。

因为赑屃善负重,被人称为龙龟,是“荣归”的谐音,喻义带成就而归,荣耀故里。

《山海经·北山经》云:“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赑屃是尊贵身份的象征,龟驮碑记载重要文献。

1、汉朝时太子、宰相、将军可用龟钮金印,作为身份象征,代表尊贵。

2、南北朝时期出现龟驮碑,为记载皇族轶事和贡献。

3、武周时期,规定国家文献、昭告用龟驮碑展示,五品高官可佩色袋标志,死后的墓碑可用龟蚨碑进行记载。

综上所述,龟驮碑既是文献的保存和宣扬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其存在可以了解历史上的人物生平,也可以研究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种不同于笔墨文字形成的独特文化,对历史、人文、考古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碑下龟名叫赑屃,神话中是九龙子之一,曾在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时做出了重要贡献,象征长寿吉祥、荣誉荣耀,又是高贵身份的象征,与记载重要文献的碑文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华夏文化独特的一种解答。


西游梦红楼


寺庙里的老龟驮石碑是很常见的。龟驮石碑在民间常被叫做‘王八驮石碑’。一般是用石头或者汉白玉雕刻而成。传说有辟邪镇宅、永世不倒、挡水挡灾等作用。百姓通常认为它有吉祥的寓意,不仅能看护寺院还能稳固一方水土。所以常被放到寺庙里当做神兽或者其它一些需要被庇佑的地方,比如有的桥梁旁边、交通要道的入口旁边、墓地等等。

龟驮石碑只是外形像龟而已,其实是一种神兽。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它和龟不完全一样呢。这种神兽的传说也有好几种,但毕竟是传说,个人觉得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说的最多的是老龟是龙的儿子之一叫‘赑屃’,它力气最大,总有使不完的劲。传说它帮大禹治水立了功。大禹看到它的力气这么大害怕它会生事,所以为了对它施加一定的束缚就以表彰为由,将一块刻有记载它的功绩的巨大石碑让它驮着。石碑很重,它的行动就受到限制了,时间久了便再也不能动了。启示人们它力大无穷,驮着石碑永远不倒,名传千古。由于它外貌像龟,后来人们就在建庙或其他建筑的一定位置摆上一座龟驮石碑(石碑上刻有经文或者历史功绩)的神兽,寓意永世不倒、世世传承。就这样经过历史传承,龟驮石碑成了不少古建筑中的一道景观,保留至今。

关于龟驮石碑的传说还有好几种呢,以上是传的最多的一种,传说毕竟无从考证,了解一下就好。传说中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下面几张龟驮石碑的图片可以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