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西晉是歷史的波谷

歷史的發展軌跡,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歷史就是這樣,有前進,有倒退,有上升,有下跌,有波峰,有波谷。

秦代以前,流行分封制,魄力雄渾的秦始皇大筆一揮,把分封制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這是對的歷史趨勢,可惜秦始皇步子邁得太快,過猶不及,秦朝二世而亡。建立漢朝的劉邦吸取了秦朝的經驗教訓,同時推行郡縣制與分封制,也給了他的後人留下了蕃王割據、外戚專權和宦官亂政的遺留問題。漢帝國崩潰之後,中國進入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等割據政權其實都不過是皇權的碎片,畢生追求、維護皇權的統一而終不可得。最後,老謀深算的司馬家族渾水摸魚,竊取了最後的勝利的果實,建立了西晉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西晉的短命是司馬炎始料未及的

然而,西晉卻是一個短命王朝,之存在51了年,便被“五胡亂華”分裂成了南北朝時代。其最表層、最直接的的原因是那場持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任何一個政權在建立之初,都是有“長治久安”甚至“千秋萬代”的政治夙願的,為何西晉在立國之後的短短几十年內就會政治混亂到如此地步,從而家破人亡、身敗名裂呢?“八王之亂”發生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質變的背後都有量變的積累,偶然的背後都有必然的邏輯,西晉王朝的夭折,其背後必定有其先天性的不足,西晉政權的大廈轟然倒塌是因為其建立之初就有三道裂縫,這幾道裂縫在其後的歷史環境中逐漸被放大,最後以“八王之亂”的形式而火山爆發,徹底摧毀了西晉的政治建築。

01、第一道裂縫:得國不正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司馬家的傳統就是巧取豪奪

司馬家的桃子,是從曹家的樹上摘的。換句話來說,司馬炎當皇帝的本質就是篡位。當然,歷史上的每一個新政權都是通過消滅或者替代舊的政權而建立起來的,司馬炎自立為帝原本也是無可非議的,畢竟成王敗寇是歷史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但是,盜亦有道,司馬家族上位的過程比較不光彩——曹操當年雖然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人家接到漢天子的時候,漢朝基本上只剩下個空架子了,曹操是自己東征西討一點點打下來的地盤,所以曹丕登基時,大家基本上也還是比較心悅誠服的。可司馬家是怎麼上的位呢?靠的是陰險狡詐、宮廷政變、巧取豪奪!這讓天下人難以心悅誠服的。所以司馬炎因為得國不正而導致了西晉皇權的權威性明顯不足。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司馬炎其實心裡也不踏實

事實上,司馬家族自身對這個問題也是意識到了的,所以司馬炎在建立西晉的時候,在確定治國方針的時候就陷入了無比尷尬的境地,號召大家“忠君”肯定是難以啟齒的,畢竟司馬家的所作所為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司馬炎只能大力推行以“孝”治國,這也就產生西晉政權的第一道裂縫。這道裂縫對西晉政權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動搖了政權的穩定性

如果說司馬家建立西晉的這種“權臣自立”是合情合理的話,那麼晉朝不得不面對時刻防止別人“以彼之道還治其身”的尷尬,就如後世的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不得不用“杯酒釋兵權”來永絕後患一樣。

所以西晉政權中,皇權如果不能保持壓倒性的實力優勢,就隨時面對著被推翻的危險。

二、分散了政權的凝聚力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政權的穩定運行和維持,離不開一幫忠心耿耿的大臣們的扶持和分擔。所以,在封建制度的道德構架裡面,“忠”在政治中是備受推崇的,也是政局中保持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參數。

司馬家的得國方式恰恰暴露了西晉的政治軟肋,司馬炎無法號召天下臣民來忠於自己這個不忠的政權,這也讓西晉的政權在建立之初,就失去了政治穩定的凝聚力,他們只是一個沒有向心力的組織而已。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為臣者不忠,天下大亂

三、轉移了政治的矛盾性

古代的封建社會是“家天下”固然沒有錯,但是“國”與“家”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歷史上很多真正的忠臣,忠的是那個國家政權的本身,而不是皇帝的本人。這也是很多政權歷經磨難卻依然能夠旗幟不倒、民心不散的根本原因。

西晉政權,不敢言忠,只能言孝。孝也是倫理綱常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用來作為治國根本原本也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比如後世的大明王朝就是以孝治國。但是,司馬炎他忽略一個關鍵問題,古代的“孝”是被置於“君父”思想的框架之內的,忠君才是大孝,孝其實是忠的一種延續。西晉拋開忠來言孝,這種孝是狹隘的孝。

所以,西晉的國事很大程度上變質為了家事,國家矛盾轉移為了家族內部矛盾。這一點,對西晉政權的傷害是致命。

“八王之亂”其實翻來覆去都是一種家族內部矛盾在發酵,這種矛盾性質也使得沒有足夠的外力會來主動終止亂局。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得國方式對其政治走向的影響是深遠的。如大宋王朝因為“陳橋兵變”而得國,最後終其一朝也不敢信任武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所以,當司馬炎選擇匆匆登上權力寶座的那一刻開始,他所設計的西晉大廈已經產生了一道隱形的裂縫了。

02、第二道裂縫:殘缺的分封制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姓司馬的都有福了

在西晉建立之前,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無疑是郡縣制要更科學、更先進。所以,按照常理,司馬炎建立西晉不會去選擇開歷史的倒車,但司馬炎卻恰恰選擇了這樣一種後患無窮的制度。這也直接為“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

1、司馬炎為什麼要選擇分封制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分封制也不能保護司馬衷

前文已經說了,建立西晉的司馬炎其實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是心虛的,心虛讓他感覺他的家族權力是不安全的。這種心態讓司馬炎在設立政治體制時,過多地考慮了短期的安全性,而忽略了長遠的穩定性。

和劉邦的想法一樣,司馬炎只能相信“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這種老話,如果王室有難,只有同宗同族的藩王才會同心同德、全心全意地來勤王。而一想起曹魏那個輕易被自己廢掉的曹奐,司馬炎甚至更覺得自己走在一條無比正確的康莊大道上了。

但是,這顯然是司馬炎的一廂情願,他顯然忘記了漢景帝時“七王之亂”的慘痛教訓了。同時,體現司馬炎一廂情願的邏輯還有:網撒得寬,漏網之魚的幾率就會降低。司馬炎在位期間大規模分封諸侯王,把司馬氏宗族的好幾十個兄弟子侄封王。這樣,即使將來發生內亂,奪過來搶過去,皇位還是司馬家的。

司馬炎選擇了分封制,顯然基於一種一廂情願的邏輯,他認為只有同宗同族的司馬家的人在政治上才是可靠的,並希望藉此來對抗他的心頭之患——門閥士族

2、司馬炎的分封制有哪些變動?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司馬炎在選擇分封制時動了一點手腳

西晉帝國的諸侯王權力比較大,掌握著比較獨立的軍權、財權、人事權,這是事實,可是並沒有大到捅破天的地步。

因為分封諸侯王有利於拱衛皇室,可是也容易出現藩王叛亂的問題,我等肉眼凡胎能看到,司馬炎也能看到,為了杜絕這個問題,使皇位能夠順利在子孫手中傳承,司馬炎想了一些防止諸侯王尾大不掉的辦法,那就是——給予諸侯王比較大的權力,但是不能過大。

比如財權,諸侯王只能收取封國經濟收入的三分之一,另外的上繳國庫;

比如人事任命權,諸侯國內的核心職位由中央安排人選,中央安排的這些人既負責協助諸侯王治理封國,同時負有監視職責;

比如軍權,封國的兵力由中央調撥,大國兵力5000,中等封國兵力3000,小國兵力1500,諸侯王不能隨意出兵或者徵兵。

顯然,司馬炎的分封制是改良版的分封制,這種改良的設想也是美好的。但是,任何一種制度,如果失去了對制度執行者的約束力,那麼制度就會因為失控而迅速地放大其消極面。

而西晉顯然不具備這樣保障制度穩定無差別運行的條件和能力,所以,“八王之亂”隨之而來。

3、西晉的分封制是如何發揮負面作用的?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皇恩浩蕩滿足不欲壑難填

前文說了,西晉的分封制是改良的分封制,宗室王爺雖然有封地、封地上還有保衛王爺的軍隊,但諸王卻沒有自己封地上的治民權,軍隊的數量也受到嚴格限制——更要命的是,只有這些王爺你就國的時候這些軍隊才能到位,若要是平時在朝廷工作,那麼封地上只有一支少得可憐的治安軍。

所以這些王爺的權勢很多時候只是表面風光,相當於西晉朝廷給了這些王爺應有的平臺和榮譽,但限制了他們相對應的權利和待遇。這很快就造成了這些王爺們的心理不平衡。

今諸王裂土,皆兼於古之諸侯,而君賤其爵,臣恥其位,莫有安志,其故何也?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故也。——晉書·劉頌傳

所以西晉的這些王爺只要稍有能力和野心的,不是削尖了腦袋往中央鑽,就是握住實權往地方走。在慾望的驅使下、在政治的混亂中,這些分封制的產物——王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保家衛國,而是趁機撈權,不惜屢屢公然地破壞朝綱法紀(比如諸侯國的人事權就徹底被王爺們自己搶去了),從使得亂局更亂。

“八王之亂”的參與者正是這些分封制下的王爺們,也正是這些王爺們把立國不久的西晉迅速地帶到了無法存活的境地,但這些王爺們首先還要有製造禍亂的機會和實力,這些都是司馬炎並不完善的分封制賜予他們的。所以,分封制是西晉政權安全的第二道裂縫。

03、第三道裂縫:變異的九品中正制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西晉的九品中正用來堵路的

如果說第一道裂縫是西晉的基礎問題,第二道裂縫是西晉政權大廈的材料本體問題,那麼,這第三道裂縫就是西晉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當時西晉繼承並發展了曹魏的

“九品中正制”——繼承了其缺點,發展的,竟然也是其缺點!原本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是將人才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後經過地方推薦、中央評審,再選拔人才做官;但是晉朝的九品中正制,把地方推薦的權重給降下去了,然後把中央評審變成了重中之重。

於是,西晉的人才選拔就變得更有意思了:原來的九品中正制下,想做官,只要朝中有人,還是有希望的,並且人才的引向終點是朝廷。但是,到了晉朝皇室和士族貌合神離,皇室把評審的權力抓得太死,士子求官也變得異常困難了。而地方眼見推薦無效,慢慢的也懶得向朝廷推薦了。所以,西晉的九品中正制慢慢地成了一個空架子。

今臺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晉書·段灼傳

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蔭其親屬,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國賓、先賢之後及士人子孫亦如之——晉書·食貨志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人才流失是惡性循環

而且,西晉的朝廷實際上是兩種人的天下:一種是士族,一種是皇族。但實際上能夠影響國家命運的還有一種人:出身不好,但是能力超群的人。於是,西晉變異了的九品中正制開始發揮其破壞力了。

那些有能力的人,進入朝廷的機會越來越渺茫,只能退居其次,紛紛投靠那些有實力的王爺

——比如說孫秀,一介寒門,投靠了司馬倫,混成了他的親信,最後硬是靠著政變成了司馬倫背後把持朝政的男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孫秀等人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開始投身於各個王爺門下,準備“曲線救國”,用另一種方式在大晉的政治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華。這使得西晉的人才機制極度下沉。

人才下沉在和平穩定時期可能能夠起到發展地方經濟的作用,但是在禍亂期間,在這些人才的推動下,以下犯上的作亂就得到了更多技術支持,從而產生更大的破壞力。

縱觀整個“八王之亂”的過程,幾乎每一個叛亂的王爺背後都一個出謀劃策的“才子”,這不得不說西晉在運行九品中正制時出現了重大的偏差。

04、“八王之亂”的邏輯閉環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怎一個亂字了得

西晉的政治安全是存在天生的缺陷的,三道裂縫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最終催生了“八王之亂”這場時代的大動亂,並因此把中華民族帶到了“五胡亂華”的浩劫中。那麼,“八王之亂”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的呢?它和前面的三道政治安全的裂縫又是怎樣形成邏輯上的閉環的呢?

一、得國方式決定執政思路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司馬倫也曾渾水摸魚

公元290年5月,晉武帝司馬炎的人生即將走到盡頭,晉武帝作為一代開國君主,行將就木之際,記掛的是怎麼樣讓他開創的大晉帝業千秋萬代。但是他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所以他擔心大晉的皇權會怎麼遺失。

接班人就是那個後來說“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司馬衷固然天資差了一點,但是司馬炎也架不住他孃家背後的實力威脅,因為司馬炎的上位是得到過士族階級的助力和妥協的,而司馬衷的外公家楊家就是當時的士族代表。

司馬炎臨終,即使十分不願意,也依然不得不找一個士族代表的來輔政,思來想去還是外戚楊駿最合適,畢竟是自己的親岳父。但是為了安全起見,司馬炎還是安排了自己的親叔叔司馬亮來共同輔政。另外,司馬炎心裡想著還有自己封了那麼多的司馬家的王爺在外圍站崗,所以也就放心去了。

但西晉的國家政治口號就是言孝不言忠,所以楊駿憑藉自己的身份優勢,迅速開始專權。而被司馬炎寄予厚望的司馬亮壓根就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心驚膽顫之下,就撒手不管了,直接一走了之,跑到自己的封地去了。

西晉的政治思路就是既要依靠士族,又想防範士族,並且一開始就錯亂了。

二、國事變家事使得亂上添亂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以亂止亂,亂上加亂

原本楊駿專權是國家政治大事,但西晉以孝治國,國事就是家事,只要是司馬家的人理論上都是可以參與的。於是,司馬衷皇后賈南風坐不住了。這個賈南風成為皇后本來是皇權和士族之間相互妥協的結果。但當了皇后的她,自然不能看著她丈夫的權力被奪走(丈夫太傻,實際上奪走的就是她的權力)。

公元291年,為了扭轉楊家大權獨攬的不利局面,賈南風聯絡了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命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

於是,司馬瑋從荊州帶兵進入洛陽。得到了司馬瑋、司馬亮的支持後,賈南風又設計讓晉惠帝下詔書,宣稱楊駿謀反,除掉了楊氏家族。

楊駿既滅,按照司馬炎的遺詔,還由汝南王司馬亮輔政,文臣之首太保衛瓘協同輔政,楚王司馬瑋任衛將軍兼領北軍中侯,賈南風的親戚也擔任了若干要職。

政治大權開始重新回到司馬家族,但是混亂沒有因此結束,恰恰只是一個開始。司馬家族的王爺們一看有利可圖,紛紛加入了 這場權力鬥爭中來,從而亂中生亂。

三、名不副實的分封制滋生慾望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分封的王爺都想食肉糜

當年六月,賈南風和司馬瑋為了更加集中權力,又聯手以晉惠帝名義密詔殺了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

滅了司馬亮和衛瓘,賈南風又不放心司馬瑋手裡的軍權。所以就在殺司馬亮的第二天,賈南風用朝中老臣張華的計謀,以司馬瑋偽造皇帝手詔害死司馬亮、衛瓘之罪,將其處死。

至此,朝政大權被賈南風掌控,她的族親同黨多被委以重任,又起用張華為首的一些朝臣處理政務。

這是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死了兩個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歷時約3個月,禍事還控制在宮廷小範圍之內。

但是,賈南風有個心病:她沒有繼承人,也就是說她沒有兒子。更可怕的是,賈南風是一個見不得別人好的人,所以她再一次將罪惡的黑手伸向被看重的太子司馬遹。

先廢后殺,徹底將西晉的政權推向後繼無人的局面,於是那些司馬家的王爺個個覺得自己有機會、有資格去窺探皇權的寶座。

四、幕後謀士加劇了鬥爭的激烈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司馬越也沒贏

太子太傅趙王司馬倫在心腹謀士孫秀的策劃下慫恿賈南風殺死了太子,隨後又以為太子報仇的名義清除了賈南風一黨。

滅了賈南風后,司馬倫先自封相國,繼而廢黜囚禁晉惠帝於金墉城,自立為帝,封孫秀為相國。但是,司馬倫一黨的如此行徑又如何能服眾呢?於是許昌的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

在各自的謀士的提點和策劃下聯合起兵討伐司馬倫

司馬倫與孫秀舉兵反擊,戰敗,死者近10萬人。司馬倫被囚禁於金墉城,後被毒殺。

獨攬政權的司馬冏又招來了河間王司馬顒和長沙王司馬乂的討伐。殺掉司馬冏的司馬乂又招來司馬顒、司馬穎的聯合攻打,最後是東海王司馬越乘司馬乂軍疲憊,勾結禁軍將領,連夜捕獲了司馬乂,並將其交給司馬顒處置,結果司馬乂斃命。

司馬越又在隨後的權力分配中感到不滿,於是集結人馬討伐司馬穎。失敗之後,司馬越藉助鮮卑軍隊才擊敗司馬顒、司馬穎。

至此,東海王司馬越貌似成了八王之亂中最終的勝利者。但是,司馬越不久之後也在各方勢力的威脅下憂懼而死。

當然,在司馬家的王爺們相生相殺的過程中,每個王爺都有“幕僚”在推波助瀾,就連引入胡族勢力也是“幕僚”出的餿主意。

那些被西晉朝廷“拒絕”的人才用另一種方式在影響歷史。

綜上所述,“八王之亂”的邏輯閉環在於,西晉感覺政權的不安全,但又不得不依賴士族力量,同時為了防範士族勢力,大肆地培植宗族勢力,分封的親王在權力的分配中又難以找到平衡感,最後禍起蕭牆,衍生內亂,最後促成了西晉政權不安全的結局。

05、歷史感言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五胡亂華,再起禍亂

“八王之亂”是司馬家族皇室內部為爭權奪利而引起的相互間的大屠殺。八王之亂中的核心人物最後全都斃命,正是應了張養浩在《山坡羊·驪山懷古》中說的: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整個八王之亂從元康元年(291年)開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結束。晉武帝所構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基本被破壞殆盡,給後世留下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而更大的災難,即將來臨。

其直接原因就是西晉中央權力結構的崩潰,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西晉在立國的時候整個政治框架的搭建過程中已經出現了裂縫,並且在之後的運行過程中被擴散和放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八王之亂在歷史進程中是必然發生的,這一事件發生的責任也不應當由某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來承擔。

“八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淺析西晉政權安全的三道裂縫

士族崛起,歷史的趨勢無法阻擋

但是,從中我們也應該感悟到一點,在歷史的浪潮中,任何個人試圖去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或者掙脫道德束縛,都是不可行的,亦是可恥且可悲的。

司馬炎為了他的江山用盡了心思,算盡了陰謀,耍進了手段,但是西晉也只存在51年,且因內亂不止而在歷史上毫無存在感,更給歷史和人們帶來巨大的傷害,委實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