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寄生虫》反映了韩国怎样的社会现象?

北秋读书


《寄生虫》是近期关注度十分高的一部电影,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一种奖项,观影之后,也给每一个观众留下了很多探讨的空间。

这部电影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呢?小编说一下个人的理解。

一、社会阶层

《寄生虫》这部电影,主要反映的就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阶层。

上层社会:如朴社长一家,住豪宅,有司机,有管家

底层社会:如金基宇一家,住地下室,为解决温饱而活

影片讲述了金基宇一家,机缘巧合的全部在朴社长家得到了工作,从此一家人便仿佛寄生虫一般的依附于这个贵人一家而生活,更机缘巧合的发现了另一对寄生于这个家庭的前任管家夫妻俩。底层之间为了利益相互算计,底层与上层之间的阶级冲突,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而影片的海报,也隐喻的说出了不同阶层的区别。上流社会的人们穿着鞋,而底层社会的人们在这里只能光着脚。



二、隐喻和讽刺

影片中的很多物品或是场景,也都在体现着“阶层”的差距

1、石头

金基宇的朋友敏赫送给他一块石头,说是可以提升运气,金基宇从此视为宝贝一般。

在石头带来的好运下,金基宇顺利的得到了工作,获得了有钱人家女儿的喜欢,还把家里人也都带进富人家得到了工作。幻想不久的将来就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却因一场暴雨浇灭了一切。

暴雨中石头浮出水面,证明了这其实是一块假石头,可金基宇依旧紧紧地抱着石头不肯放手,其实,他不愿放弃的,是好不容易能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后来,这块石头更是险些要了金基宇的命。

影片结尾,金基宇在经历这一切后,终于看清现实,把那石头丢进了水里。这时的他,更加明白,那个高不可攀的上层社会,或许自己终其一生也无法走进。



2、气味

通常,人们通过言行举止,消费水平,穿着打扮等等去判断一个人的贫富。而《寄生虫》这部电影中,却将“气味”作为了穷人的象征。朴社长的小儿子最先闻到了金基宇一家人有着相同的气味,那是长时间生活在地下室的味道,更是穷人身上无法抹去的味道。朴社长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这种味道的介意,也正是因为对这种味道的嫌弃,触碰了金基宇父亲最后的底线,挥刀砍向了他。

曾经颇受好评的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过一句经典的台词“世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而《寄生虫》这部电影中,虽然没有如此直白的台词,却通过“气味”这个隐喻,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演绎的淋漓尽致。



3、楼梯

朴社长一家住的豪宅,进门之后,要向上走很多层台阶才能到达庭院。每次金基宇来家中做家教,都要走上楼梯去到大女儿的房间。影片中给了很多次这样上楼梯的特写画面。

而暴雨之夜,金基宇一家三口跑回自己那个地下室的家,画面中的三人,一直在不停的下楼梯,下楼梯,下楼梯。

这个也是对于不同阶层的深深刻画。而身居地下室的那些人们,或许永远都难以逾越那高高在上的阶梯。



而这张卡通版的海报,也是深刻的描绘出了上层与下层的阶梯



三、经典台词

金基宇的妈妈有两段台词非常经典

1、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懂吗?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很善良,超级善良。

2、钱就是熨斗,能躺平一切褶皱



这部影片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绝对值得N刷。以上就是小编的一些个人见解。也欢迎朋友们一起来探讨。


神童撩片


《寄生虫》这是一部太过黑暗而不被公映的电影,反映了韩国的社会现状,富人与穷人、上层人与底层人生活差距的缩影。

什么是信仰?

当一家四口,全家失业,蜗居在地下室,上网还得蹭,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环境。信仰就是能够走出地下室,在阳光下感受温暖,感受一下从未体验过的生活。什么手段、造假、伪装都先放一边,先活下来。

什么是阶层?

一家四口通过各种手段,混进朴社长家里服务。虽然金司机跟随在朴社长身边,享受着生活优厚的资源,但终究不是一类人。底层人身上那股恶臭,长期在地下室,底层环境生活的气味,上层人闻一下就能分辨出来,这是一种任你怎么洗都洗不掉的味道。

什么是善良?

不是因为善良才有钱,而是因为有钱才善良。有钱人体面地善良,穷人善良地体面。各自安守本分,各司其职,不要跨越红线。有钱人努力保持克制的优越,穷人努力保持克制的伪装,多好!

什么是差距?

底层人不应该也不能够享受温暖的阳光,哪怕一刻的虚假的自我陶醉,也会立刻被现实见光死。就像那些长期在阴暗地方生活的蟑螂一样,只要人来了,一开灯,立马跑得无影无踪,更别说勇气。上层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笃定的信心和底气,是底层人再怎么伪装也学不来的。

什么是人性?

人性是自私的,这种自私在面对大是大非,重大利益面前最能凸显。

雯光为了让自己老公躲避债务,偷偷把他藏在别墅的地下室。忠淑为了不让自己家人暴露,一脚把雯光踹下地下室。凯文老师为了掩盖自己伪装的身份,拿着石头准备到地下室把雯光他们干掉,却被逃出来的雯光的老公用石头砸倒。在雯光老公冲出去,捅死了基婷,随后被忠淑用烧烤叉捅死,最后朴社长过来拿车钥匙时,闻到了倒地的雯光老公身上那股恶臭时,金司机看到后似乎意识到事情要败露,于是拿到捅死了提供自己优厚环境的朴社长。人性在重大利益面前,往往选择自私。

最后,金司机躲在地下室,每天给儿子发信号。人性虽有自私黑暗的一面,但爱和希望能带来光明。

最后,这部电影讲得挺现实的,揭露社会阶层,不同人的生活状态。知道真相而不放弃生活,知道位置而不失去希望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心心相印李星辰


看完《寄生虫》这部电影,有自己的一点理解,一点看法,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这部电影是讲述的韩国历史,韩国在历史上是东亚的殖民地。这部电影是从一座别墅开始的,别墅的第一任主人叫南宫贤子,从名字来看好像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从下人的口中得知,这栋别墅是在日据时代开始的,最先拥有这栋别墅的是个日本人。别墅的第二任主人是一个叫朴社长的一家,在这个朴社长来之前有一个人在这栋别墅的地下室住了四年,这个住在地下室的人还曾今在台湾开过一家蛋糕店,蛋糕店倒闭之后就到了这家地下室生活。

朴社长在韩国是开了一家电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的跨国大公司,朴社长的公司原始积累是来源于美国,由此来看他是亲美的,从细节就能看出来,他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的就是英语。其实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他属于外来入侵占据了原住民国家。而韩国是亚洲最大的原住民国家,在韩国建国之初是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因此韩国的制度是受到美国的约束。朴社长一直认为在美国的庇护下就没有什么问题,什么也不害怕。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两家人在地下室打架,一个已经寄生在朴社长家很久了,另一个也想餐食。一家是唱着日本的歌曲,代表日本,一家的装扮是半岛北边的国家,他们打架就是在说明半岛的战争。主角想有一天能买下别墅,救出地下室的父亲,问题是他没有钱,所以别墅就是指的半岛。《寄生虫》就是在说明韩国的悲惨寄生史,因为没有钱,一切都是幻想,想要获得养分还的宿主给他们。


FC影视


一边是水淹陋室,一边是生日聚会。

一边是冰冷坚硬的体育馆,一边是豪华柔软的后花园。

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

他们蹭网、住地下室、为了一份工作不择手段。

当你觉得他们已经够惨的时候,电影突然反转:他们还不是最惨的,还有更惨的。

你富,就一定有比你更富的;你穷,也一定有比你更穷的。

贫富差距就像无数面墙,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

这面墙,任凭风吹日晒雨淋也岿然屹立,纹丝不动。

朴夫妇看起来傻乎乎的,可他们还是越来越有钱;金基泽一家聪明过人,可还是翻不了身。

你以为找个好工作,有份好薪水,就摆脱了贫穷的身份,其实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却洗不掉已经融入血液的地下室的气味。

你爬了十层楼、二十层楼,可能才刚刚到达别人的地下室。

他们是虫子,所以他们生活艰难;他们是虫子,所以什么都杀不死他们。



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


《寄生虫》中,金家人为了把彼此全送进肥缺,欺瞒了朴先生一家,且无情赶走了阻碍他们的人。被蒙在鼓里的朴氏夫妇,却总是优雅客气,也给予他们信赖与礼遇。相形之下,贫者似乎贪婪自私,富者却雍容大度。

当金家人的生活到了舒适的新维度。在一次闲聊中,金母对于大家暗地的各种筹画相较于富商一家的毫无防备,感慨地说,“太太虽然有钱,可却是很善良的呀!“

金基泽随即纠正她,不是“虽然有钱,却很善良”而是“因为有钱,所以善良。”

这个逻辑的厘清,似乎奠定了这家人行为的合理性,无论作为一种抗议或仅仅是求生存的不得不为。

人性本善吗?若真如此,是贫穷让我​​们无法善良吗?

当一个人连日常生活温饱都顾不得了,还能如此善良吗?若是因贫穷导致的不善良,所做的一切不得不为是可以被合理化的吗?

或者说,通过「因为有钱,所以善良」的界定,与其说导演奉俊昊要扭转观众认同,赋予角色们行为正当性,不如说,他严厉批判了这样一个世界——不仅让我们穷蹇痛苦,甚且毁坏我们的人格,让我们变得狰狞不堪。

空间美学和环境因素

「因为有钱,所以善良」这句哀伤却又血淋淋的一句话,确实揭示了《寄生虫》里所呈现的贫富阶级价值差异观。

当富人享有备受尊敬的社经地位,开名车住豪宅,天天吃管家精心烹饪的佳肴时,同样在社会求生存努力的贫穷家庭,却抱着一颗不知价值究竟为何的造景石头,祈求上天降下好运。

所以《寄生虫》藉由裹着幽默糖衣的故事框架,讲述一段流露黑暗与绝望的故事。然而电影里究竟谁是真正的恶,谁又是真正的善,奉俊昊不刻意分化,而是一点点累积的小错误,慢慢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这是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

《寄生虫》娱乐和艺术性兼具,对导演奉俊昊来说,描述穷人和富人之间差异的故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雪国列车》),但他要说的正是这个时代的故事,好像有点希望却又没希望,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当下穷蹇痛苦,甚至让每个人都显露狰狞一面的原因。

“我们正生活在这个随着时间推移,差距越来越大的时代。这是一部十分韩国式的电影,充满了韩国特色细节。但同时也有全世界非常普遍的问题,所以这部电影对我个人而言是十分有意义的。”奉俊昊说道。

谈及创作灵感概念,奉俊昊表示是来自于装饰印花艺术Decalcomania,此种技法在韩国则被用于墨水画纸转印,将画上的图像经折叠后,复印所得到的对称图像。

这样的创作形式启发了他——影片中两个家庭看起来相似,甚至可能相同,但实际上并不一样。

电影一开头镜头由低处向高处的镜位,住在半地下屋的底层贫穷感。

金家人在昏暗的豪宅客厅享用美酒美食,却在主人返家后匆忙逃窜,就如同开了灯的蟑螂,受到惊吓四处躲藏。

金家三人在大雨中奔回家,金基宇下楼梯时看着大水冲刷着他的白布鞋,暗指着来自底层的人们,总该要回到底层,无论怎么刷洗,都改变不了出身贫穷的真实。

奉俊昊最擅长「空间」堆积,而成就情境魔法的幕后推手则是美术指导李河俊,由于《寄生虫》是奉俊昊所有作品中室内戏最多的电影,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让观影者能迅速知晓双方家庭的生活地域与差别,「环境」自然显得相当重要。

电影一开始,我们得知金家居住的半地下室极其污秽,也揭示了他们是苦苦挣扎的阶层。选择以韩国特有的半地下室作为陈设背景,仿佛蒙上一层灰、不见天日的穷酸味,就这么透过屏幕飘散出去。

《寄生虫》剧组选在首尔近郊区的一处小区,由实景和搭建的场景拼合而成金家四人所居住的半地下室,带有斑驳发黄的白瓷砖、摇摇欲坠的门窗与让人有些起鸡皮疙瘩的浴厕空间,形塑出一个独特又具有真实感的空间来开展故事。

“在团队搭建期间,也因为不间断下雨,导致场景得不停维修,但也正因如此,让这一处半地下室显得更加有沧桑贫穷感。”美术指导李河俊说。

而有别于金家穷困的房屋样貌,过着上流日子的朴家,气派豪宅加上宽敞的大庭院,整体视觉明亮又看来舒爽,为了凸显加强双方家庭的对比。

奉俊昊也要求这幢华美屋邸每个角落都要呈现不一样的感觉,他对空间是很执着的,加上故事有六成皆发生在这栋大宅中,因此如果看来不够严谨,电影就呈现不出写实与紧张感。

为了成就导演心中理想的画面,李河俊下了不少功夫,咨询了许多建筑师,只为将有钱人家的房子真实呈现出来,而洗练简约的屋宅设计,不仅看来不会太土豪,又相当耀眼。就连出任2019年坎城影展主席的大导演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对剧组能够建构出如此完美的空间赞赏不已。

当然有了精良设计的空间还不够,在陈设上也大量使用了昂贵顶级家具、家用电器和道具填满偌大房子,并装饰着奢华壁纸和画作,从玄关到酒窖无一处不放过,即便是花园里的树木草地也是设计团队精心挑选的。

当然,豪宅里的每一帧画面,配上柔和明亮的光线,看来就像是陶瓷娃娃,但贫穷地下室也不代表没有可以很浪漫的机会。

电影里的「水」也是相当重要的元素。

不时有在家前面乱撒尿的酒醉男子,金家父子为了驱赶,而拿着冷水朝他身上泼洒,那透过半地下室小窗框所见着的场景,从一种半俯仰角度窥探,湿透的地面与朦胧的灯光,搭配上慢速的水泼洒镜头画面,这是金家最快乐也最诗意的场景。

除了此场景,「水」在电影里无谓是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一场漫天大雨倾泻而下,对富人家庭来说,可能就像是生活中不经意的浪漫巧遇;而对贫群家庭而言,则是有如末日般的灾难。

而为了强调两个世界的距离,相隔两个居住地点之间的路,是一条连绵弯曲的斜路,金家想要混进近在咫尺的上流朴家,能做的就是要不停地向上爬。

金家的人常下楼梯,朴家的人常上楼梯。这就是阶级。

金钱、权力、人性、阶级...这部片蕴含了所有对于此类型电影会有的基本意象,但却加入了一个崭新的元素——气味。对于金家,它代表着本身的阶层含义,也代表着无法掩盖的穷酸味。用在朴氏夫妇上,就像是他们对阶级的嫌恶反应,在这个文明社会里,我们可以想尽办法让自己看起来跟其他人差不多。

但气味是骗不了人的。

的确,钱就像熨斗可烫平一切,然而再如何同进同出,「气味」是骗不了人的,无论我们如何以礼相待,维持住那条无形的阶级线,人性都会令我们在无意之间,逾越了分际,将那些无形的阶级与气味,勾画出丑陋的样貌。

无论金家住上了怎样的豪宅,但观众总会想起影片开篇晾在屋顶上的旧袜子、醉汉尿在家门口、消毒水喷洒满屋、马桶喷出淤泥积水等所有有画面的「气味」。

窥见资本主义的「希望工程」

金家本来就是在社会上是被剥削的一个群体。为了改善生活,不断把在朴家工作的人赶走,在屋里制造需求,扮演起「资本家」的角色。

讽刺的是,朴家原本是在社会剥削这类人的,却意外地成了金家的工具,浑然不知任由他们摆布,帮助他们富起来,反过来招致家破人亡的下场。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一下子模糊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可是剥削别人的源头,真的存在于这两帮人当中吗?

这个相悖但又相依的命题,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一个高深论点。

在影片的末尾,大房子下一家的主人是个德国人,但按照空间的设定,哪一国人并不重要。

屋里的厨房冰箱够大,必定有足够的食物养活金爸。反正有人居住,他便能继续寄生。这也是全电影中,最有趣的一点。

养活他的是拥有富人象征的房子。这个解读下,反而把「寄生虫」的比喻发挥得淋漓尽致。

若金家是寄生虫,房子才是宿主,那屋内的主人只不过是人体内的器官。器官的营养被吸干(像弄得朴家家破人亡后),便换上一个新的屋主,只要有新的补上,房子(身体)的符号价值得以延续。

长年居住密室的金爸爸透过摩斯密码来与墙外的儿子沟通。儿子回信时,向爸爸提出一家团聚的方案,便是用十年时间挤身上流社会,光明磊落地搬进爸爸「寄生」的屋子。当电影播放着一家团聚的一幕,观众想必希望这家人的愿望能成真,不用再被命运折腾。这愿景随着画面聚焦回写信的儿子身上时迅即被打破。

影片即结束。

导演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结束故事,仿佛暗示:「我」没有别的方法,只能抱着希望力争上游,因为这是「我」唯一知道的出路。

若然电影要继续,不难想像,金基宇往后将会很努力考进知名大学,一边念书一边做几份兼职,毕业后进入大公司,在升职加薪...这些情节我们根本不陌生,因为这就是现代人的生存写照。

电影结局能与观众产生不少共鸣,背后承载的是现代人于牢固的社会结构前的无力感。按照结构主义的思维去解释,复杂的社会因素决定了人的意识。若沿着此思路推进,「力争上游是唯一出路」的诱因,实则离不开资本主义的运作。

这又是个沉重的话题。

马克思说,只要一个社会制度能赚钱,法律会不断巩固既有的社会结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阿图塞在「巩固」的动作上,进一步延伸了意识型态国家机器的概念。

他的「意识型态国家机器」强调,我们的意识和行为背后有一套看不见的预设支配着,目的是巩固现有的社会结构。在这个背景底下,唯一知道要做是力争上游的想法是资本主义意识型态的展现,受其影响的都会规律地遵行,来保持正常运作。

我们一方向面会认命,认定功成名就离自己很远,但又认为向上流动是理所当然。希望上流的一群人,只能盯着眼前那不可能得到手的饵物,在滚轮上努力地跑,不断消费来推动齿轮,令它畅顺运行。

是不是感觉很矛盾!

若聚焦回房子与屋内的人之间的关系,房子隐喻了资本社会。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结构上,每个个体看不到改变的希望,让我们看到金基宇的下场,看得很无力、无奈。

《寄生虫》摆脱不了以上流为主的生活想像,失去了能动性,使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

一方面像一条精虫无情地往上游;另一方面落得金爸爸的下场,依附着这个庞大结构(房子) 生存,逃离不了。我们开辟不了一种非往上流的生活方式或想像,因为力争上游的想法无时无刻地被巩固。

或者说,只要产生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的想像时,身边总出现一班人,迫使你的想像夭折。

若满足于或只追求小确幸,会被长辈用“我是为你好”的方式,骂你没出息;又或者想过一种无资本主义的生活,这帮人立刻向你扔出一系列不可行的现实问题,向你的想法进行人工流产。简单如向你吐嘈,已经足以传递“不可以这样”的讯息。

任何抹杀孕育可能性的行为,间接地把力争上游的想法加深,表现出意识型态机器正在运作。需知道这群“医科圣手”当中,可能也有大部分人曾是生病的一群,被告知各种的不可能。意识型态机器的威力在于,把异己消除后吸纳体内,然后壮大自己。就像一个小孩用黏土堆砌出一个个人,然后把这些制成品捏成一团。每当你的想像被绞碎,机器体内的螺丝便锁得愈紧,塑造出的现实愈牢不可破。

这是「寄生」,也是「共存」。

作为精虫出生的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突围而出,反招致徘徊在剥削与被剥削(器官和寄生)之间。

正因如此,观众从戏中的人体、器官和寄生虫的意象,对号入座,引起共鸣。写实的感觉由然而生,令现实被进一步确认,我们的无力感也自然看似理所当然。

正如你认定自己身体有问题引致不育,实际上只是习惯把被喂饲的避孕药当饭吃而已。

奉俊昊在《寄生虫》中想说的大抵是如此。






小宝哥866866


影片讲述了无业游民的一户穷人,几经与IT公司老总一家的接触后,因为阶级差异而发生的一连串意外事件。两家人从素不相识到亲密接触,再峰回路转,双方都发现维持这种关系所要牺牲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时,穷富两方的矛盾开始爆发。

所描述的矛盾并非人与人、家与家,而是代入穷人与富人的视角来讨论阶级矛盾。“因为有钱,所以善良。”彻底控诉了贫富差距为穷人带来的,不只是生活上的困顿,甚至还造成人的品格的扭曲,让这些社会底层的人,必须不择手段的用诸如欺骗、犯罪这种“不善良”的方式才能生活下去。

《寄生虫》反映了阶级差异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的矛盾,并反映了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






91年李乐


《寄生虫》是由奉俊昊执导,宋康昊、李善均、赵茹珍、崔宇植、朴素丹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9年5月21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2019年5月30日在韩国上映 [1-2]  ,2019年10月11日在北美上映。

影片讲述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的一家四口,原本全都是无业游民。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后,一家人的生活渐渐起了变化

《寄生虫》展现的是韩国底层民众为了完愿阶级跃迁的目标,从而使用诡计前往富人家庭任职各种工作,并从中赚取高额薪酬的过程。

而为了映射出阶级的矛盾反差,奉俊昊导演更是安排主角一家人居住在“地下室”,这家人不仅只能通过悬挂高墙的窗户采光,上网的流量也只能盗窃邻居家的,也时常会被醉酒佬的排泄弄脏,而每到下雨季节,整个房子都会被浸泡在雨水当中,着实凄凉。

它刻画的主角一家人的心路历程也确实能够在社会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相似的模样。

基宇为了实现命运的变迁,已经反复N年徘徊在高考学年,因为他知道现阶段的社会,名牌大学的学历就代表了一切,一场考试就能决定未来的人生走向。

对于高考的看重,国内情况我就不多说了,相信你我都能有深刻的体会。但经济发达的韩国地区呢?其实他们现在的处况很有可能就是未来我们将会迈进的惨状---





90九林


《寄生虫》这是一部太过黑暗而不被公映的电影,讲述的是韩国的社会现状,富人与穷人、上层人与底层人生活差距的缩影。

什么是信仰?

当一家四口,全家失业,蜗居在地下室,上网还得蹭,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环境。信仰就是能够走出地下室,在阳光下感受温暖,感受一下从未体验过的生活。什么手段、造假、伪装都先放一边,先活下来。

什么是阶层?

一家四口通过各种手段,混进朴社长家里服务。虽然金司机跟随在朴社长身边,享受着生活优厚的资源,但终究不是一类人。底层人身上那股恶臭,长期在地下室,底层环境生活的气味,上层人闻一下就能分辨出来,这是一种任你怎么洗都洗不掉的味道。

什么是善良?

不是因为善良才有钱,而是因为有钱才善良。有钱人体面地善良,穷人善良地体面。各自安守本分,各司其职,不要跨越红线。有钱人努力保持克制的优越,穷人努力保持克制的伪装,多好!

什么是差距?

底层人不应该也不能够享受温暖的阳光,哪怕一刻的虚假的自我陶醉,也会立刻被现实见光死。就像那些长期在阴暗地方生活的蟑螂一样,只要人来了,一开灯,立马跑得无影无踪,更别说勇气。上层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笃定的信心和底气,是底层人再怎么伪装也学不来的。

什么是人性?

人性是自私的,这种自私在面对大是大非,重大利益面前最能凸显。

雯光为了让自己老公躲避债务,偷偷把他藏在别墅的地下室。忠淑为了不让自己家人暴露,一脚把雯光踹下地下室。凯文老师为了掩盖自己伪装的身份,拿着石头准备到地下室把雯光他们干掉,却被逃出来的雯光的老公用石头砸倒。在雯光老公冲出去,捅死了基婷,随后被忠淑用烧烤叉捅死,最后朴社长过来拿车钥匙时,闻到了倒地的雯光老公身上那股恶臭时,金司机看到后似乎意识到事情要败露,于是拿到捅死了提供自己优厚环境的朴社长。人性在重大利益面前,往往选择自私。

最后,金司机躲在地下室,每天给儿子发信号。人性虽有自私黑暗的一面,但爱和希望能带来光明。

最后,这部电影讲得挺现实的,揭露社会阶层,不同人的生活状态。知道真相而不放弃生活,知道位置而不失去希望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图图翔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起初是名字吸引了我,以为是偏商业片,(还以为会跟美国的毒液或者日本的寄生兽类似)没有Ky的意思,结果并不是,具体是什么类型,本人也不知道应该把它归为哪一类。面对电影里的种种情节,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实紧密相扣,引人深思!

昏暗的滤镜,阴暗的地下室,整体氛围感觉很压抑。电影全片主要围绕两个家庭,基泽一家四口的无业游民、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另一家朴社长一家则是上流社会的代表。这是两极分化的社会的缩影。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熨平。

基泽是无业游民,忠淑是链球运动员退役,儿子高考四年未中榜,女儿有艺术天赋却没钱学。他们是社会底层的代表,四个人挤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每日都在为生计发愁。儿子有一个给富家太太的女儿补习的机会,他借此想把一家人全部“弄”到这家别墅里。情节很紧密、逻辑很通畅,过程很复杂,但现在看来,这全部的过程就是一个寄生的过程。

他们一家四口住进别墅之后就膨胀了。他们聊天时说过,蟑螂一开灯就东躲西藏;果不其然。

他们很惨,但有人比你们更惨,能做的就是改变。

影片中,富人给人的感觉很傻,他们真的是傻吗,我不这么认为。

本片最妙的戏剧冲击点是“气味”,富人三番五次强调基泽身上有一股异味,很难闻,但具体又说不出什么味道。看过的应该都知道这是地下室的气味、蟑螂老鼠的气味、底层的气味。这是上层对底层的歧视,同样充满偏见。这里寄生虫又变成了富人,附着于穷人榨取他们身上的价值来维持其生活。所以究竟谁是寄生虫?对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寄生虫。


励志二加一


电影名叫《寄生虫》,其中用大量镜头描写了韩国贫民区的情况,数不清的台阶,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阳光照射的半地下室,遇到大雨就被污水浸泡,人满为患的体育馆,电影里的寄生虫显而易见,回到现实到底谁是寄生虫却一言难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寄生虫》融合了奉俊昊导演多年来对韩国社会的思考,电影也实力展现了韩国社会阶层固化,上下阶层贫富差距之大。

电影在戛纳电影节展映结束后,在场的观众连续鼓掌长达10多分钟,也算是对这部电影的一个肯定了。这也充分说明了,韩国出现的社会问题在欧洲同样存在着,甚至更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