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啥不黑项羽?

小僧吐蕃国国师大轮明王鸠摩智


刘邦为什么不黑项羽?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人性格坦荡

刘邦年轻时做过游侠,接触过很多新鲜事物。在这段过程中,他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豪迈起来,归乡之后,凭借着豪爽的行为做派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些人后来都心甘情愿为刘邦办事,可见刘邦性格是很真诚坦荡的。


二,抬高自己身价

项羽是何等英雄,破釜沉舟、彭城之战都是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之战,他的个人能力当时天下人有目共睹。能把这样的人干趴下,更加能说明刘邦的能力有多优秀,所以这种人没必要去黑,黑他就是黑自己。

三,安抚天下反汉势力

虽说楚汉战争刘邦赢了,可是遗留下的楚国残余势力还有齐国残党依旧藏在汉朝某些角落。要想把他们征服,刘邦首先得在道义上做好功夫。他不黑项羽给了这些反汉势力一个信号,让这些人知道他自己是海纳百川的,投降归顺不会被杀。


如史如画


项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黑项羽只会让刘邦自己更黑,这么简单的道理刘邦自然懂得。刘邦和项羽都是反秦的旗帜,黑项羽就会显得反秦不正义。秦朝已灭亡,很多锅可以让胡亥去背,刘邦连秦始皇都不黑,自然不会去黑项羽了。

刘邦曾在两军阵前列举项羽的十条罪状,这十条罪件件成立,已经完成了对项羽的批判。项羽死后,刘邦以鲁公之礼厚葬项羽,并亲自主持项羽的葬礼,哭得悲痛欲绝!项羽已经死了,再黑项羽没有好处,只有客观的评价项羽,才能彰显刘邦的皇帝气度!



大秦铁鹰剑士


所谓的刘邦不黑项羽,应该是说汉朝所修的史书为何不黑项羽。

1,事实上,真正的官方修史是从唐朝开始的,而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个人所著,受到朝廷的影响并不大。

至于刘邦,其公元前202年即位,公元前195年便去世了,在位七年,这一时期尚无史书的编撰,自然谈不上对项羽的摸黑了。

2,那么,司马迁对于项羽的记载是否属实呢?我们可以从一个人与司马迁的关系来看,这个人便是杨喜。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自刎后,有五个人参与了对项羽的分尸:

  • 汉军骑司马、后封中水侯的吕马童;
  • 汉将、后封杜衍侯的王翳;
  • 汉军郎中、后封涅阳侯的吕胜;
  • 汉军郎中、后封吴防侯的杨武;
  • 汉军郎中骑、后封赤泉侯的杨喜。

此后,五人皆因此而封侯。

注意这个杨喜,他因斩杀项羽被封为赤泉侯,而杨家也从此发迹,并最终成为两汉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东汉时期的杨震、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皆为杨喜之后。

不过对于本问题来说,之所以提到杨喜,是因为杨喜家族其实与司马迁关系匪浅。

杨喜的第五代孙叫杨敞,曾官至丞相,而杨敞的夫人便是司马迁的女儿。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何司马迁能对项羽之死描绘的如此活灵活现了。

也就是说,对于项羽的故事,司马迁确实因可能抱有同情之心而有所夸大,但基本史实应当不会错。

3,汉武帝当时看过《史记》吗?

陈寿的《三国志·魏书·王肃传》里曾记载:

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但以汉武帝的性格,其因李陵之事就对司马迁用了宫刑,如果真看过《史记》的话,司马迁怕是小命难保。

或者汉武帝可能只看过部分无关紧要的部分,当时之人对历史的记载还不像后世之人那么看重。

因此,司马迁√项羽的记载应当基本属实,刘邦在位期间尚未编撰史书,所以不存在要不要摸黑项羽的问题。此外,由于《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当时之人尚没有后世官方修史的概念。所以,司马迁对项羽刘邦争霸之事便记载了下来。


心向青山


有人提出“刘邦为啥不黑项羽”这么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解答大家的疑惑,寄暇学宫邀请了当事人刘邦亲自解答:

大家好,我是刘邦!

大家对于项羽的了解,是不是都从司马迁那儿来的?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我已经死了很久了,他怎么写我也管不着了!

很多人读书都不仔细,认为司马迁把我刻画成一个无赖的形象。可是司马迁明明写得很清楚嘛,本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就是说我还是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啊!哈,哈,哈……

请大家先别发弹幕!

好啦,就算我是有点儿无赖好吧!但是大家要知道,无赖不是无聊!我有那么无聊吗?

只有什么事儿都干不了的人才会无聊。我可是很忙啊!

你……都忙些什么……

忙什么?忙着争家产啊,还能忙什么!

我家老爷子以前老是说我“不能治产业”,所以我要抓紧时间问问老爷子:“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不整清楚了,老爷子还以为是我哥哥给整的呢。那我不就白忙活了嘛!我哥哥还活着,能跟我争产业;项羽已经死了,已经不能再跟我争了。

这事儿很重要,必须要整明白了。给大哥的儿子封爵,“羹颉侯”这个称呼也是需要花时间来想不是。

你们说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黑项羽?

喂,喂,大家别走啊……,后面我给大家上干货!

说句实话,我黑过项羽,不过那是在项羽活着的时候。

大家知道项羽屠城吧,其实我也干过这事儿。不过当时我和项羽都是一条沟里,哦,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事儿给扣到了项羽头上了。

大家都知道我曾经列数项羽的十大罪状吧?其中大部分都是真的,项羽自己都无法辩解。项羽就知道以势压人,所以只会用箭来射我,反而显得他无理。

想找一个人的过错还不容易吗?项羽就没想到用这个方法来黑我,只有我单方面去黑他。

要黑就要找个不会反驳的人去黑,这是黑人第一要诀!

项羽已经死了就不要继续再黑了,这是黑人的第二个要诀!千万要记住!

满朝文武谁不知道项羽是个什么人,老百姓也都是从那时候挺过来的,我还能再怎么继续黑!樊哙那小子好象还挺佩服项羽呢!

这时候再黑项羽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弄不好还显得我太小气。

再说我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剩下的精力还需要对付那些异姓王,还有北面的匈奴。

他们可比已经死掉的项羽更有威胁。

有些不太好去黑的人,就让老婆去黑他们,往往会收到奇效,这可是黑人的第三个要诀!

比如说韩信,吕后就办得很漂亮!

你说我容易嘛!哪有那闲工夫去黑项羽啊!

所以我按照鲁公的规格厚葬了项羽,这才能彰显我这个大汉皇帝的气度。

好了,就说到这儿吧!

喂、喂,关注一下再走呗!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刘邦为啥不黑项羽?我是墉上闲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往今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项羽好像跳出了这个怪圈,虽然失败后乌江自刎,给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

赞美项羽的古诗有很多,如杜牧《题乌江亭》“事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平。”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元量的《乌江》“平生英烈事无双,汉骑飞来肯受降。早与虞姬帐下死,不叫雪战到乌江。”

其实,项羽没被丑化最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汉朝及其以前的史官对史书的编篡有一种敬重之情,后代史官是无法比肩的。

公元前548年,齐国执政大夫崔抒弑齐国君主齐庄公。孔子称崔抒“弑君”应“伐乱臣”。太史如实记录崔抒弑君,被崔抒杀死,太史的弟弟继之如实记载又被崔抒杀死,后其弟又坚持如实记载崔抒弑君,崔抒无奈只好作罢。后世的史官敢冒死如实记载史实的已寥寥无几了。

其次,我们后世看到对项羽记载最祥实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呕心沥血一生的代表作。司马迁从20岁就开始游历全国,广泛接触人民群众生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过多次游览,其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获得很多重要的真实材料。只有不朽的人格才能创作出不朽的著作。《史记》被一代文豪鲁迅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综上所述,我们在《史记》里看到的项羽,应该是最真实没被黑的西楚霸王项羽。

喜欢我的作品欢迎留言批评指正。我是墉上闲人,谢谢朋友!






墉上闲人


主要是太史公的史笔严谨,是司马迁不黑顶羽,而不是刘邦不黑项羽。再者,项羽确实是英雄!虽说是悲剧式的,但他的个性有很多的闪光点。刘邦其实也是真的不想黑项羽的。大家堂堂正正。多好呀,何必用下三滥的手法抹黑对手。用赞扬败在手下的,失败了的对手,不是可以更显自己的伟大人格吗?

还有刘邦丶项羽是曾经的盟誓兄弟,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妻儿都沒有杀。刘邦心中是敬重项羽的,所谓猩猩相惜。只不过是互争天下。这一点与民国初期的各地的大军阀一样,胸襟博大。对失败了,下野了的失势对手决不斩尽杀绝,是值得君子们效法的。祈君子之风能够广植民心之中。


活化石吴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天下大势就如同三国演义中开篇的那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每当有一个新的朝代,也必将意味着上一个朝代的覆灭,新任的皇帝为了能够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所以对于前朝的一切都会将其覆灭,对于前朝的皇帝也会大加的抹黑。特别是那些和自己在争夺皇位中而正面对立的对手,在自己夺得皇位后也必定会让那些对手在青史中留下骂名,正所谓成王败寇的道理。

在秦朝结束时并未直接进入汉朝,而是有着一段楚汉相争的历史。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之间的斗争、当时秦朝之所以能够覆灭,正是因为出现了像项羽这般厉害的人物,使得秦军被项羽尽数坑杀。不过刘邦坐享其成,在项羽消灭秦军后并没有选择和项羽平分天下,而是想方设计的除掉他,虽然说项羽的实力比起刘邦来说要强大很多,但是项羽却是性情中人,即使自身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也没能将其发挥出来,反而在刘邦的计策中越陷越深。最终被迫乌江自刎。

按理说在这场楚汉相争中,刘邦作为胜利者史书由他书写,按照正常的剧情发展的话,那么项羽会被极力的抹黑来衬托出刘邦夺取天下的正义,可是刘邦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十分的尊重项羽。不仅没有将项羽的名声抹黑,而且还留下了“霸王”这样的美称,可见刘邦的肚量还是十分的大。不过这点也是建立于项羽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而刘邦也同样这么认为,所以并没有在史书中抹黑项羽的形象和名声。


天生无娇


一个是刘邦和项羽合作过,二人是同袍还约为兄弟。

如果说项羽是一个脑顶长疮、脚底流脓、浑身冒坏水的东西,那么跟项羽称兄道弟的汉高祖刘邦是什么人。

另一个是项羽的灭秦功绩,抹杀不了。

巨鹿之战打得太精彩,也太重要。这一战之后,秦朝就只能亡国了。但巨鹿之战的时候,刘邦偷袭关中去了,跟他没关系。所以,刘邦就是再不要脸也不能说巨鹿之战是自己远程指挥的。项羽的这功劳,刘邦抢不来也抹不掉。

第三个是刘邦的汉王是项羽封的,汉朝的名字都是项羽给取的

诸侯聚集咸阳,而后项羽宰割天下山河,刘邦被封巴蜀为汉王。所以,刘邦正式成为诸侯王,是因为项羽分封。而刘邦也就是顶着汉王的名号,统一了天下。就是为了项羽分封这个情节,刘邦也不能过分的黑项羽。

刘邦黑项羽,这件事会产生很多重要影响,而这些影响都是刘邦以及大汉朝所接受不了的。

即便刘邦很恨项羽,很有做这件事的动机,但是因为影响太不好,所以刘邦也不能做。



胖二哥胖嘟嘟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统治者,在经历一番争斗之后取得了胜利,一般都会对自己的对手采用最残酷的手法来折磨他们,更别说是对待他们的亲属,可能要永世为奴。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外,那就是汉高祖刘邦。

楚汉传奇一直都是评书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人们怎么诉说,刘邦作为最后的胜利者都有绝对话语权。但是和刘邦竞争的项羽不仅保住了身后名,更是让无数的人敬仰他,就连刘邦自己都说,项羽是大英雄!那为何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并没有诋毁项羽,反而善待他的亲族,并且让他们成为一方诸侯呢?

在项伯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这样的官位可能并不是一个战败者应该思考的位置,但是刘邦还是很大方地就封了他,包括项氏家族的很多人,都得到了刘邦的晋封,虽然后来逐渐消失,但是在任何史书上都从未出现刘邦迫害项羽亲族的记录,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刘邦做的还是很仁义的。

其实刘邦并不是一个宽宏大度的人,从他一上位就开始诛杀异姓诸侯王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江山,是不会记得你曾经做了多少贡献的,而刘邦愿意封项氏的候就说明,此时项羽的亲属对于刘邦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也就是因为这样,刘邦才会大方地把他们都封为诸侯,因为他坚信,就算此时他们也报仇的心力,也没有了合适的理由,如果执意为之,则会遭到天下人的辱骂,更会让百姓看清楚,究竟谁才是真英雄,所以这样的事情,刘邦自然愿意做。

而且我们都知道项羽最初起兵的时候有十万兵马,但是最后他在乌江边的时候,是没有一个将领愿意追随,就说明此时的项羽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只剩下自己一个人,面对这样的情景,才会觉得对不起父老乡亲,最终自刎在乌江边。既然已经没有人愿意拥戴项羽,自然项羽也不是刘邦的隐患。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就没有必要污蔑项羽,给他扣上不忠不实的帽子,更没有必要在最后去残害他的亲族,可能对于刘邦这样有抱负的人来讲,做这些事,他是很不屑的。





韵如风


因为项羽已经够黑的了,刘邦当然不用再画蛇添足了。大家看,就算刘邦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际上刘邦也是这么做的,公正无私的记录项羽的)。但大家看看项羽的所作所为吧?新安杀害二十万秦军降卒。入咸阳杀害降王子樱。火烧咸阳宫。盗掘秦始皇陵。杀害楚怀王熊心。这些事情,有一件是刘邦栽赃陷害项羽的吗?没有。项羽的所作所为本身就已经天怒人怨了。刘邦还用得着抹黑项羽吗?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