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有什麼文化特色?

耕介


一、民族文化

1、語言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族文字創立於16世紀末。宋、金時代,女真人曾有過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從漢字脫胎出來的表詞音節文字,但久已失傳。

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部後,以蒙古字母拼寫滿語讀音,形成一種新的文字,稱為“老滿文”。皇太極時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點,用來區分語音,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到20世紀80年代,除了東北個別邊遠地區和新疆的錫伯族少數老人尚能使用滿語外,滿語已經消失了。

2、姓氏

滿族稱姓氏為哈拉(hala),豐富而複雜,極富民族文化特色。歷史記載,滿族姓氏有600多個,在中國各民族的姓氏中,僅次於漢族。

與其他歷史悠久的民族一樣,滿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的圖騰崇拜,但就後來的發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為氏和以部族為氏兩種。

辛亥革命後,絕大多數的滿族人,普遍用漢字姓,或捏改漢姓,使他人不知其為滿族,以至於今天很多滿族人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3、騎射

滿族及其先民長期居住在山林地區,精於騎射是他們的特技,也在他們的生活習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滿族育兒所用的搖車,直到今天,很多農村仍然沿用。兒童初生時,懸弓箭於門前,象徵著他未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射手。

滿族風俗簡介_滿族風俗文化特色_滿族禁忌有哪些

女人執鞭不亞於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備之品,結婚時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轎車進門,新郎要射三支箭。滿族兒歌與民謠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獵生活的痕跡。

4、服飾

滿族的服飾,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髮,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髮式。

女子髮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其中的“箭袖”(滿語:哇哈)別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

少婦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樣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窮人用狍鹿皮為衣。進入遼瀋以後,貴族富人穿綢緞,平民則著布衣,服飾也等級化了。

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5、飲食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歷來有“滿點漢菜”之說。最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的莫過於“滿漢全席”。其菜餚選料、製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參、鹿茸等大都是來自東北地區。

它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時期就已成型,流傳了二百餘年,乾隆間《揚州畫舫錄》所載,揚州地方的“滿漢席”,已有菜點100餘道了。

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喜歡吃小米、黃米乾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

每當陰曆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風味食品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係。

6、住房

滿族的住房,院落圍以矮牆,院內有影壁。室內一般有西、中、東三間,西間稱西上屋,中間是廚房,東間稱東下屋,大門朝南。如兩間正房,外屋是廚房,安置鍋灶。

滿族風俗簡介_滿族風俗文化特色_滿族禁忌有哪些

裡屋有三鋪炕,西炕為貴,供有祖宗神位,西牆上有祖宗神板。北炕為大,南炕為小。家中來客住西炕,家中長輩多住北炕,小輩可住南炕。滿族蓋房多開南窗和西窗,冬暖夏涼。

7、婚姻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

婚姻由父母包辦,男方請媒人到女方說親,先後要去三次。每次都攜帶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話“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禮,豬、酒、櫃、衣服、首飾等。男方送的彩禮,全部作為姑娘的財產。

舊時滿族結婚過程較為繁多,有議婚、小定、大定、過禮、送日子、開鎖、送嫁妝、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和住對月一整套過程。結婚時,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

晚間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兩個酒壺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飲酒。炕上點燃一對蠟燭,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數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戶上撒,熱鬧一兩個小時後自散。三日後新郎新娘回孃家。

8、禮儀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

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9、紀念

滿族的喪葬也有一個演變過程。受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滿族先民的喪葬儀式比較簡約、粗疏,曾經有天葬、土葬、獸葬、樹葬、水葬、火葬等形式。

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后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

二、傳統節日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滿族先民形成了富於自己民族特點的歲時文化,如遠在渤海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春節、端午節等節慶習俗。

滿族風俗簡介_滿族風俗文化特色_滿族禁忌有哪些

這些習俗與其受到漢文化影響有關,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節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長命鎖、射柳祭天等習俗。

清入關後,滿族的歲時文化與漢族文化結合,互相吸收,漸趨一致,其間仍然顯示出滿族歲時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滿族春節吃餃子、吃薩其瑪,滿族的端午節不是祭祀屈原而是為了健身祛病等等。

春節,是滿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掛“福”字。午夜分發“神紙”之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

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取“更歲餃子”之意。還要把一枚銅錢(富家有的用金錢小保及寶石等),暗放餃子中.誰吃到了則終歲大吉。

除夕,家家院內豎燈籠杆,高可達二丈,上扎松枝,高掛紅燈,紅燈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則於臘月二十四日懸掛“天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出燈止。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滿族除掛彩燈外,還製作“冰燈”,元宵節的主要內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觀彩燈。滿族聚居的市鎮,街道上懸掛起成千上萬只巧奪天工的彩燈。農村還有元宵節晚上“蒸麵燈”之俗。晚清廣州“羊城燈市”中,以旗人所制燈最為璀燦奪目,成為廣州一種特產。

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滿族婦女,盛行臥冰與“滾冰”,象徵著去除晦氣;正月二十五“添倉”,祈求豐年;二月初二“龍抬頭”祈求風調雨順;三月三“開馬絆”;清明節“祭墓”,上墳插柳;端午節要外出踏青、擊球、賽鞦韆等。

近年來,各地滿族多有慶祝“頒金節”的民俗:後金時期,皇太極於1635年農曆10月13日,將族稱定為“滿洲”(或作曼殊、滿殊),滿族人把這一天作為滿族的誕生日,舉辦滿族“命名日”,即“頒金節”的慶祝活動。


生活小專欄


滿族作為曾經建立過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民族,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滿文,而且將滿文作為清朝的法定文字來推廣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滿文古籍文獻,包括圖書、檔案、碑刻、譜牒、輿圖等等。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中,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滿文古籍文獻都屬於最多的一種。它在中國文字史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領域,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滿文的創制主要借鑑了回鶻式字體的胡都木蒙古文,後來又在此基礎上加上圈點,形成了符合本民族語言表達要求的新滿文。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八旗的軍事組織制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制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成為“正黃旗”等。隨軍隊壯大,又將四旗加上邊框,成為“鑲黃旗”等,形成八旗。滿人靠著這軍事組織制度,於1636年建立清國。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釐米、寬約十多釐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髮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繡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裝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90創業小洪


在東北生活的人多多少少都會被滿族的一些生活習俗所影響,在東北農村很久以前就流行的“跳大神”祈福、卜卦、去病消災等活動就是受到滿族薩滿文化的影響。滿族婦女一旦孕,被全家視為大吉大喜之事。為了保胎,往日許多的規矩婆婆也要減去不少如:不準大哭大笑、不準孕婦進產房、不準坐鍋臺、磨臺、窗臺,不準亂說別人難產怪胎等話,不準持奉祭拜先祖神位。不準吃兔肉和怪東西,不參加別人的結婚坐帳等。這些禁忌有的帶有一定宗教色彩,實際上多是孕婦的保健措施和知識。婦女在臨產時,要請薩滿祈禱,保佑產婦安全孩兒強壯。臨產期間,男人(丈夫)不準進產房。產前不帶玉飾,要將玉器用紅布包好放入櫃中。產房內只有婆婆和助產婆,外人不許進入。其它家人和親人在外屋等候新生命的降臨。此間,誰也不許亂講話,都在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中等待著。

滿族人平時見面要行請安禮,對長者比較尊重,不僅晚輩見了長輩要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問候禮儀為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後再走。親友相見,除握手互致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滿族最隆重的禮節就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一般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這個禮,表示親呢。滿族人家一般都有“萬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貴,用來供奉祖宗,不能隨意去坐。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

滿族的副食中肉類以豬肉為主,菜餚主要有白肉血腸、酸菜和火鍋,頗具特色。滿族殺豬最講究的是吃血腸。豬肉的做法講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謂白片肉並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將豬肉方塊煮熟後趁熱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調料。白片肉中五花肉為上乘。肉食除豬肉外,還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雞、鹿、河魚、哈什螞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種白菜、辣椒、蔥、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時節,採集蕨菜、刺嫩芽、大葉芹、槍頭菜、柳蒿、四葉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種蘑菇等。

火鍋的歷史很悠久,它最早流行於東北的寒冷地區,是滿族的傳統食俗。銅鍋炭火,雞湯沸騰,湯中雜以酸菜絲、粉絲,用來涮豬肉、羊肉、雞肉、魚肉,不時還有野雞、狍子、鹿肉及飛龍肉。冬季菜餚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滿族釀製的大醬也是頗有歷史傳統的。


迪奧張浩洋2850321


滿族,以建州女真為核心,融合女真、蒙古、漢族以及其它民族。

如果讓我說,這個民族的核心是什麼?我只好說,“核心主義”。

清初期的全民軍事化。

清中期的東北關禁和海禁。

清末的改革運動。

清亡後意圖重建滿洲國。

失敗後迅速漢化。

到現在和漢人沒有區別。

滿族本身不像漢族一樣有著幾千年不斷絕的歷史文化,所以同樣的沒有什麼包袱。民族人口少,意味著容易被同化 ,也更容易接受新時代。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明確的歷史,保有起碼的民族自豪感。

但重要的是400年前,滿族先輩們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入關。現在的滿族一樣,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除了“實用主義”恐怕沒有更好的用語了。

至於其他方面,恐怕東北滿人和東北漢人的區別,要比東北滿人和北京滿人的區別小的多,也就不重要了


那些塵封的記憶


滿族的特徵

1滿族是一個寄生民族,並不屬於他們所說的女真人,連女真語和女真字都不會。而女真滅亡到滿族也才不過200年。竟然一個字都不認識可見他們之間沒有關係。

2滿族來自通古斯,是通古斯流浪過來的野人,當時東北地區因為女真人滅絕出現真空,滿族人就住進去謊稱自己是女真人。明朝對這些野人也沒興趣管理就也認同了他們的假身份。

3欺軟怕硬。這是所有野蠻民族的特徵,誰對我好我就收拾誰。誰把我打得跪地求饒我就給誰做奴才。晚清給所有洋人做奴才。來者就是爺爺奶奶。舉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觀察者19號


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歷史,淵源流長,馬上民族,特別是近代,努爾哈赤,在東北,統一各部落,打敗了明朝,在東北的,管轄存在,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學習漢朝的經驗,用漢人做官,所以說,滿族,生活很豐富,能歌善舞,統治中原,270多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歷史,滿族的興起,是民族大融合,大發展,在東北白山黑水中,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各民族學習,借鑑發展,謝謝


北斗星3557


1. 滿文

滿族作為曾經建立過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民族,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滿文,而且將滿文作為清朝的法定文字來推廣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滿文古籍文獻,包括圖書、檔案、碑刻、譜牒、輿圖等等。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中,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滿文古籍文獻都屬於最多的一種。它在中國文字史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領域,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滿文的創制主要借鑑了回鶻式字體的胡都木蒙古文,後來又在此基礎上加上圈點,形成了符合本民族語言表達要求的新滿文。

2.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八旗的軍事組織制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制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成為“正黃旗”等。隨軍隊壯大,又將四旗加上邊框,成為“鑲黃旗”等,形成八旗。滿人靠著這軍事組織制度,於1636年建立清國。

3.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戴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釐米、寬約十多釐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髮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繡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裝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4. 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我就是滿族,隨著時間推移現在民族特色已越來越少啦。但明顯的是滿族人的墳是長條形不同漢族的圓形墳墓,我們有自己的滿族學校,不吃狗肉,有自己的宗族祠堂,春節要對長輩們行跪拜大禮……等


北極之光s


睡扁頭,吃滿漢全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