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毛奇没有修改“施里芬计划”,德军能取得最终胜利吗?

SmileTotoro


施里芬计划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提出的,它是由德国元帅阿尔费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指导,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期主要目的是在未来战争中,从容应对来自东西两面俄国和法国的夹攻。施里芬计划可以看成是日后闪电战的雏形,施里芬元帅也是闪电战计划的初步提出者,他认为,在战场上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这也使得德军在一战前期可以快速攻入法国。

阿尔费雷德·冯·施里芬出生于1833年,早期曾学习法律,后从军。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施里芬进入德国总参谋部,一直工作到退休。1884年,在毛奇的支持下,施里芬出任参谋本部军事历史局局长,先后担任了毛奇与瓦德西的智囊角色,并于1891年出任参谋总长。

俾斯麦所缔造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老牌欧洲强国无不对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时,德国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列强环绕,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很容易陷入两面受敌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德意志统一后不久,德国参谋本部便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全面的欧洲大战。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罗斯帝国、西面的法国与海上的老牌强国英国。对于陆军而言,欧洲战争意味着同时与法国和俄国作战。因此,参谋本部研究的课题便是如何同时打赢这两场欧陆战争。

1870年,路易·拿破仑领导的法国政府,为了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欧洲大陆均势失衡对普鲁士宣战,而后在色当战败。普鲁士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国的军事力量以及经济发展能力。作为回应,法国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对突入进来的敌人加以歼灭。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的工业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至此,西线绕道比利时入侵法国的计划便形成了,这成功的避开了难以突破的德法边境线堡垒,这也是施里芬计划的精妙所在。对于东线,施里芬认为只要拖住俄国便可。施里芬认为:俄国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同样,落后的道路也大大不利于德军在俄罗斯广袤领土上的征伐,宽广的东西长度提供的战略纵深与漫长的补给线、恶劣的冬季环境、数量巨大的‘蒸汽压路机’都将使俄国战场成为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那就避免在东线采取攻势,相反,应积极采取守势。至此,东守西攻的战略路线形成了。这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也是作战行动的指导思想。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宗旨在于打一个时间差,西线迅猛击败法国,在俄国还在缓慢动员期间就要完成对法作战任务。为此,施里芬精心进行了兵力分配。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是1:6,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但

后来,小毛奇改变了兵力分配,他将右翼的兵力大大减少,反而充实左翼,这就违背了施里芬的右翼加强原则。施里芬在西线实施的作战方式是一种类似商场旋转门的进攻方式。具体作战时,德军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诱敌并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如果左翼抵挡不住法军的进攻也无所谓,甚至更好,只要右翼的兵力足够便能快速包抄法军后路即使法

军攻入德军腹地也无济于事,德军照样可以南北两面夹击歼灭法军。但后来小毛奇由于过于谨慎并未完全按照施里芬原本的兵力部署来做。很多历史学家把责任归咎于执行者小毛奇的无能和自作主张,但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后人必须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去制定计划,即使严格按照施里芬计划来进行作战也未必会成功。实际上,“施里芬计划”是一个纯粹的意念中的战争,在一开始就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因为计划的成功施行依赖于敌对各方的都要按照其为自己设计的“舞蹈动作”而行动,也就是法国要把其全部力量用以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进攻,德军

还得顺利通过比利时领土,俄国还不能提前进攻,一条出错就可能满盘皆输。这还不算英国的海上封锁以及远征军的支援以及后来美国的参战对德国决定性的打击。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施里芬计划完美实施,法国被快速击败,然后德国挥师东进全力对付俄国就能胜利吗?二战不也证明了这是于事无补的!

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表面上是强盛繁荣,实际上则外强中干。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最后被证明也只能依赖潜艇战),另一方面对于战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法国能动员62个师,而德国也不过87个师。这个责任当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应负的,不过小毛奇(甚至施里芬)也未尝没有责任。继任者小毛奇在这10年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里芬计划即令在战略(先西后东)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一战中堑壕战的广泛应用,足以大大滞缓西线德军的推进速度,步兵与炮火在坚壁清野与机枪面前相当无力,在坦克为代表的机械化部队推进之前,一战被证明防守是易于进攻的。


军界大佬俾斯麦DYS


第二帝国要想赢根本不在施里芬计划,不打垮皇家海军,英法就可以一直得到殖民地和灯塔国的输血,被封锁的德国最终必定会因为贫血而崩溃;施里芬计划想靠两条腿快速包围内线作战机动能力更强的联军根本就不可能,最右翼的第一集团军士兵们连续行军早已经疲惫不堪了,战斗力下降的极快,而且由于技术所限,防御是大于进攻的,在前期围不住英法军队,在中后期就会面临无法突破的铁丝网堑壕机枪和重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