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学习时,日本为何将追随对象锁定为大英帝国?

清末时期,为了向西方学习,清廷曾先后派出“蒲安臣使团”前往欧美出洋访问。

“蒲安臣使团”是清廷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在“洋钦差”、美国退休公使蒲安臣的带队和搀扶下,晚清官员们首次集体出洋,在走向国际社会的道路上,其摇摇晃晃、小心翼翼之状,完全可以想象。

当然,虽说是情势所迫,但外国人担任中国使臣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由此事例也可看出奕䜣等人对国际外交的懵懂与隔膜。

反观当时的日本,在走出国门的问题上则要勇敢开放得多了。早在明治维新前,幕府即已开放造船并聘请荷兰人教习航海术,并组织有洋枪队等。


向西方学习时,日本为何将追随对象锁定为大英帝国?


1858年,幕府设立“外国奉行”,负责管理与外国的交涉事务,这比总理衙门还要早3年。

之后,幕府又于1860年2月派遣以“外国奉行”新见正兴为正使的使节团乘美舰“波哈丹号”访问美国,以完成《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换约工作;

在美方的指导下,胜海舟等驾驶幕府军舰“咸临丸”首次横渡太平洋,后为明治时期知名思想家的福泽谕吉也在这条船上。

尔后,萨摩等西南雄藩也都纷纷派遣武士前往欧美取经,如长州藩即于1863年5月秘密派遣伊藤博文、井上馨等5名年轻武士从横滨赴英国留学。

倒幕战争胜利后,明治政府在选择什么样的国家道路问题上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正如大久保利通说的:

“打倒幕府,建立天皇政治,这种事业大体已完成。但是以后,就实在为难了”,“政务上应施何种方略?外交上应以何为标准?”


向西方学习时,日本为何将追随对象锁定为大英帝国?


1869年,在荷兰传教士威尔贝克的建议下,明治政府决定派出一个高规格的使团前往欧美考察其文明与制度,为日本的发展提供参照。

由于《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也即将到期,明治政府也想通过这次的访问修改之前的不平等条款,并争取与各国重新议定关税。这就是对日本近代史影响至深的“岩仓具视考察团”。

岩仓具视是当时政府的“右大臣”(协调行政统一的政府副首脑),考察团成立后被天皇特命为全权大使,其他成员则包括:

“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参议”木户孝允、“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等,使团成员共48人,另有随行的留学生59人(其中女留学生5人),其规格之高,阵容之大,为日本史上罕有。

1871年12月,岩仓具视考察团从横滨出发,首往美国。按计划,考察团行程为6个月,但随着考察范围的不断扩大,最终延长至1年9个月,并前后考察了美、英、法、比、荷、德、俄等12个主要西方国家。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考察团广泛接触了各国政要及各阶层人物,并对西方议会、法院、工厂、矿山、港口、兵营、学校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与学习。

在繁荣而强盛的西方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面前,时以留学生身份随同考察的日本民主主义者中江兆民忍不住感慨地说,“目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蓄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始惊,次醉,终狂。”

首访美国时,考察团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提议被美方无情拒绝,而英国更是提出比现行条约更苛刻的修约方案,法、比、德等国在这些问题上也是寸步不让。


向西方学习时,日本为何将追随对象锁定为大英帝国?


无奈之下,考察团只得放下修约的要求而将重点转移到西方文明与制度的考察之上。

同为资源缺乏的岛国,自然条件相似的英国成了考察团的重点考察对象。在四个多月的行程中,考察团成员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英国其形势,位置与我国无异,故此国之人每称日本为东洋国,但以营业力而论,其悬殊亦甚。”

十九世纪的大英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当时正是最强大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英国雄厚的工业实力也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写给国内的信中,大久保即无比羡慕地说:

“到任何地方参观,均不见有地上的产品,只有煤和铁而已。制成品皆由他国输入,然后再输往他国。工厂的盛况早有耳闻,此次考察放信名不虚传。到处黑烟漫天,大小工厂遍地,由此足知英国的富强原因了。”

由此,近代日本也就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并在之后几十年中迅速西化而变得强大了起来。

参考资料:孙仁宗:《日本:骤兴速亡的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