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传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杨坚原名叫普六茹坚?

惊觉五千年


不是相传,就是事实!

虽为事实,但是这个结论还是有待商榷的,原因太过于果决而忽略了前因后果。

可以肯定的是,杨坚的原名确实叫普六茹坚,但李世民只是因为历史原因而叫做大野世民,其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这个名讳。相反,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叫过大野渊这个名字。

为什么隋朝与唐朝的开国皇帝会有一个这么稀奇古怪的名字?这个疑问还得从鲜卑族入手。

说起鲜卑族,大家一定能够瞬间联想到北魏王朝。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改革,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化、制度,从而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成为北方与北周对峙的强国。

在这样一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度之中,汉族人口数量是较多的。当时的民族政策是较为宽松的,人能为己用便是最好的结果,大量的汉族子弟为北魏王朝建功立业,建立功勋,他们也获得了生产资料与地位。

除此之外,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也成为了风尚,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生母,北周上柱国窦毅与襄阳长公主之女,也就是后来的太穆皇后,同样是鲜卑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李世民是一般胡人血统的原因,因为他母亲就是鲜卑人。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为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对于为国家建立赫赫功勋的汉臣,统治者还会采取赐姓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杨坚的本名会叫做普六茹坚。普六茹为鲜卑族姓氏,以鲜卑族姓氏冠名在当时属于地位较高的人物才能有的待遇, 就如同满清时期的入旗。

李世民祖上最出名的为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为对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绩而被赐姓大野氏,称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亲大野渊(李渊)。

在隋文帝建国之后,宣布恢复汉姓,普六茹坚也就成为了杨坚。大野渊也就恢复成为李渊。所以也就有了李世民原名大野世民的说法,实际上只是有一段历史渊源,其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这个名讳。

结束语:这个观点咋眼一看有点吓人,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居然都和鲜卑族有这么深的渊源。其实这有一些大惊小怪了,用我们现如今的话说叫做“民族命运共同体”,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通婚、交流,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血统并不影响杨坚与李世民成为千古明君,个人能力与民族是没有关系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这里涉及到隋唐皇族的少数民族血统和姓氏问题。

杨坚叫过普六茹坚是无疑的,但是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恢复李姓,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一、李氏与大野氏

关于唐代皇族李氏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只看与大野氏有关的说法。

《古今姓氏书辩证》说道: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为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时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因追随宇文泰平定叛乱,抵抗东魏,被赐姓大野氏。

《旧唐书》记载:“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大野氏是鲜卑族姓氏,到了杨坚掌握北周的大权时,李渊家族才改回李姓。

“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

如此一来李渊是叫过大野渊的,但李世民出生时已经是隋朝,李家已经恢复李姓,是不可能叫叫大野世民的。

唐朝建立后,追封的先祖是西凉开国国君李暠,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这里并不能不排除乱认先祖的嫌疑。

二、杨氏与普六茹氏

杨坚姓普六茹想原因和李渊家族是一样的。

《隋书》记载:“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杨坚也就叫普六茹坚。

史书上是明确用过“普六茹坚”这个名字。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记载道: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帝不悦。

直到杨坚权势越发巩固之后,才恢复杨姓。

“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这时候的杨坚已经由隋国公升级为隋王了。李渊一家也是在这个时候恢复李姓。

从这个时间节点上看,杨坚之子杨广也曾叫过普六茹广的。

综上所述,杨坚父亲和李渊祖父因功被赐予鲜卑族姓氏普六茹和大野氏,这两人都是用过这个鲜卑族姓氏的,但后来杨坚在北周掌握实权,以前的赐姓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等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恢复李姓了,所以李世民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微史春秋


杨坚真的就叫普六茹坚,或者你可以叫他普六茹•那罗延,他儿子杨广,你也可以叫他普六茹•阿摩。他另一个儿子杨勇,也可以叫做普六茹•晛地伐。不开玩笑,在公元581年以前,他们一家就是这样姓名。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中国人对吧。至于李世民,李世民从四岁起名开始,他活着的时候一直姓名就是李世民,不曾姓大野。但是他父亲李渊,在十五岁以前的姓名应该是大野渊没错。大野渊父亲大野昞,祖父大野虎,都姓大野。


芋头170900173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所以我在这里也就不故弄玄虚了。

普六茹

先说说杨坚他们家的事。

杨坚的父亲叫杨忠,杨家是弘农华阴人,也就是后来的弘农杨氏。

当时的中国北方属于北魏的领土,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有很多鲜卑族的讲究。

这杨忠能征善战,立下了许多的功劳,于是朝廷赐姓“普六茹”,这是一个鲜卑姓氏,赐给杨志表示嘉奖,给了他鲜卑贵族的荣誉。

所以,从那时候其,杨忠就改名叫普六茹忠了。

杨忠有个儿子叫杨坚,也就是后来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杨坚一开始也是叫普六茹坚,但北周宣帝宇文赟临死前,托孤杨坚为辅政大臣。

杨坚又是个很有野心的人,辅政的过程中,逐渐把权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当时的北周静帝宇文阐才7岁,自知无法扳倒杨坚,便决定主动让位给杨坚。

在禅让之前,有许多的步骤,要给杨坚逐渐抬高地位,一直到禅让的地步为止。其中有一项就是准许杨坚用回杨姓。

于是,普六茹坚又改回了杨坚。

大野

说过了杨坚,再来说说李世民他们家。

李家是陇西李氏,这里要指出一点,那就是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都出自武川镇,这里的镇不是现在的乡镇,而是军镇的意思。

武川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因为这里出了四个朝代的帝王,非常了不得。

李世民祖上有个叫李虎的,也是战功了得,于是也被赐鲜卑姓,姓“大野”。

于是,李虎成了大野虎,按这么排下去,李世民就叫大野世民,但是不存在这个情况,这里要注意下。

因为杨坚改回杨姓的影响,后来那些关陇贵族都纷纷将自己的鲜卑姓改回了。

李家在李渊的时候,就从大野渊改回了李渊,所以李世民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以上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谢谢阅读。


無月文化馆


简单来说,杨坚的确叫过普六茹坚,李世民没叫过大野世民。

普六茹氏跟大野氏都是鲜卑族姓氏,而杨氏跟李氏则是典型的汉族姓氏,杨坚和李世民都以汉族自居,为何会跟鲜卑姓氏扯上关系呢?这就要说到他们的父祖辈了。

我们都知道北魏是鲜卑族政权,在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全盘的汉化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将皇族姓氏由拓跋氏改为元氏,但这一规定后来遭到了反复。

北魏末年,强盛一时的北魏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分裂,两大实权派高欢和宇文泰各自拥立一个皇帝,国号均为魏,为了区分,将之分为东魏和西魏。

在西魏这边,皇帝当然是傀儡,但命令还是要借皇帝的口发布的,宇文泰的改姓令也是借皇帝诏书完成的。

《北史·魏本纪第五·文帝》载:(大统十五年)诏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并令复旧。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一个年号,这道诏令可以说是明确无误提出要求,让西魏境内的汉姓鲜卑人改回鲜卑姓。

这道诏令的本意就是区分汉人与鲜卑人,但区分出来后,宇文泰发现比例相差很大啊,汉姓人数碾压鲜卑姓,于是几年后宇文泰又发了道诏令。

《周书·帝纪第二·文帝下》载:(魏恭帝元年)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这道诏令的范围极广,上层将领汉姓改鲜卑姓,他们的部属也改成他们的姓,鲜卑姓的比例蹭蹭地往上涨,而杨坚和李世民的祖先,就是在这次改姓潮中改的。

当时西魏实行府兵制,最顶层是八柱国,八柱国中宇文泰地位超然,元欣属于皇族挂名,剩下六位各统领两个大将军,合起来就是十二大将军,他们组成了府兵制的前两层。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

不过这个政策很快又被推翻了。

《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载:皇祖讳虎······仍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载: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按照史书记载,宇文泰在魏恭帝元年,即公元554年下诏改姓,杨氏改为普六茹氏,李氏改为大野氏。

三年后的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取西魏而代之。到577年,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邕攻灭北齐(高欢之子取东魏而代之),统一北方。宇文邕次年即去世,新君宇文赟昏庸早死,导致幼主继位,杨坚夺得大权。

大定元年,即581年,杨坚借皇帝之口下诏废除改姓令,将自己的普六茹氏改回了杨氏,大野氏等自然也都恢复。同年,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

算起来,这些姓氏只存在了27年,对541年出生的杨坚来说,一生经历杨氏、普六茹氏、杨氏三个阶段,不仅麻烦,还连累了他的儿子们。对598年出生的李世民来说,这都是上一代人的事了,根本没有他的事。


平沙趣说历史


隋文帝普六茹坚、唐太宗大野世民,听起来好像略显滑稽,倒也不算是空穴来风,这都是来自于鲜卑人入主中原的时代,是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碰撞的结果。

一、太和改制

太和改制,又称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统治者为调和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矛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在这次改革当中,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文化改革,即将原有的鲜卑文化来向汉文化靠拢,其中最为典型的即是:禁北语(胡语)、改汉姓、尊孔子等。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

魏孝文帝下令:“自此改变诸位说胡语的习惯,三十岁以上的人可以不必马上改变,但三十岁以下者,如若再说胡语,立即降级处理。”

与此同时,孝文帝还下令,将一系列鲜卑复姓改为了单姓、汉姓,如孝文帝自己便由拓拔宏改为了元宏,此外,独孤氏则更为刘姓、贺赖改为贺性、贺楼则改为楼姓等等。


对孝文帝的这次改革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虽然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人的矛盾,但是却引来了众多鲜卑贵族的不满,也为后来北魏急速衰落埋下了隐患。

二、宇文泰复旧姓

宇文泰,是北魏分裂后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人。

魏孝文帝死后八年,宇文泰出生,是在汉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爱好儒学,但是他掌权以后,却吸取了魏孝文帝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一次“反向”改革。


在对待儒学这方面,宇文泰可以说比孝文帝做得更加实际一些,他并不仅仅局限于祭拜、尊奉孔子,而是将儒家思想真正作为了治国的武器,并开设国子学,专供培养儒家思想的人才。

但与此同时,他却在公元554年,做了一件看起来与汉化完全相反的事,即恢复鲜卑姓。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周书》

宇文泰下令将恢复之前“太和改制”时改为汉姓的鲜卑人的姓氏,并且,这些军事将领所率领的军兵也都改从主将的鲜卑姓。与此同时,他还为一些汉族将领赐了鲜卑姓,比如杨坚的父亲杨忠便被赐姓普六茹,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则被追赐大野氏。

这也是普六茹坚和大野世民的由来,但是段子归段子,历史还是要看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

三、大定复姓

大定元年,即公元581年,即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的这一年春天,他下达了一条命令,即已经被鲜卑人赐姓的汉人,均恢复汉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隋书》

所以,从这一年开始,普六茹坚便已经改为杨坚了,这一年杨坚40岁,所以说杨坚的前四十年确实是姓普六茹的,后23年则改回原来的杨姓了。

而李世民呢,他出生于公元598年,很显然,并没有来得及赶上姓大野。倒是他的父亲李渊出生于公元566年,还是姓过十几年的大野的。

水言水语

作为弘农杨氏、陇西李氏的后人,杨坚、李世民自然还是以他们的汉姓为荣的,所以,我们现代人也不必去扑风捉影地给他们重新加回鲜卑姓。

当时不断修改的姓氏,也只是当政者们为了维护个人统治而采用的一些特殊办法,可能成为伟大的改革,也可能只是失败的注脚,而对于被改姓者,大部分还是愿意传承自己本来的姓氏的。


水一白聊历史


人说隋唐都有胡人血统,可天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汉人,李唐认自己是陇西李氏,可人家说查不到,又给自己找个祖宗叫李耳,也就是老子。隋也一样,天知道他们从哪里出来的



惊觉五千年


所谓的大野也好,或者普六茹也罢,本就不是他们的原姓氏,李和杨才是他们的本来的姓氏。

胡化和汉化

南北朝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一段时期。首先有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制,即胡人学习汉文化。然后六镇起义后,北魏分裂了。宇文泰带着一支六州鲜卑以及关陇豪右等胡汉混合的军团辅佐傀儡宗室,建立了西魏政权,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代北魏自立,建立了北周政权,这个政权是偏向胡化的。

其实南北朝时期,胡化、汉化同时在进行,这两者之间是一边冲突,一边融合。民族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的向前推进着,然后北方的多民族就完成了一次大融合。然后这个过程中就各有故事发生,各有各的特色。


汉人的鲜卑姓氏

关陇的这几支汉人大族,在胡化的过程中就有了鲜卑的姓氏,比如给杨忠(杨坚的老爸)赐姓普六茹,隋文帝杨坚也有鲜卑化的小名“那罗延”,隋炀帝也有小名,而李虎则是被赐姓大野。所以这个问题所谓的大野世民、普六茹坚就是来源于此。然而这并不是他们原来的名字,只是因为在胡化主导下,被赐的鲜卑姓氏而已。


当杨坚建立隋朝后,当然就不再胡化了,所以果断不再用鲜卑的赐姓,恢复了原本的姓氏杨,更何况后面的李唐,李世民出生的时候已是隋朝,所以也根本没有鲜卑姓氏,只是他的祖先有而已。这个相传不算对,像是普六茹,大野这种汉人鲜卑姓氏只是某个历史时期,某种文化为主导下的结果,本就不是他们原来的姓氏。


淡看天上月


杨坚原名叫普六茹坚这个是历史事实

这个在《隋书》里是有明确记载的:

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历史记载杨坚出身弘农杨氏(陈寅恪先生对此有异议),其父亲杨忠在北魏时跟随独孤信立下战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时,杨忠跟随独孤信到了西魏,得到了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赏识。北周成立时,杨忠跟随宇文泰立下大功,因功被赐姓普六茹氏。

普六茹氏属于鲜卑族姓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北周是北魏分裂演化而来,北周皇室是以前的北魏皇室后裔也是鲜卑族,皇室赐姓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很荣耀的事,除了赐姓他们还有鲜卑族名字,杨坚鲜卑族名字就叫那罗延。杨坚在北周掌权后就恢复了自己的杨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隋书》

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这个是值得商榷的

唐朝时李姓有三个分支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唐李。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出自陇西李氏,但是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根据《唐光业寺碑》考证,这个说法是值得怀疑的。李唐王室自称陇西李氏有可能是为了得到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他们最有可能是出自赵郡李氏。而根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李唐王室确实是出自赵郡李氏。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为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在西魏时因功赐姓大野氏。同样也是杨坚在北周掌权后,将李虎也恢复了自己的李姓。这个在《旧唐书》中也是有记载的:

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 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 公,谥曰襄。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

这个时候离李世民出生还有二十年的时间,所以他是不可能叫大野世民的。

综述

所以综合以上情况,杨坚确实曾经叫普六茹坚,而李世民叫大野世民那只能是传说,李世民就叫李世民而不曾叫过大野世民。


慕容读史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周书.帝纪》

这魏氏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鲜卑朝(386年——534年),我们都很清楚一个典故叫做“北魏孝文帝改革”。这孝文帝就是北魏第七位皇帝拓拔宏,也是公认的北魏最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改革说来简单:就是全数汉化,以统治汉族土地。

同时拓拔宏本人也是一个狂热的汉学者,在他亲政之后就开始着手汉化北魏的步伐,包括:迁都中原古都洛阳、变革胡服、改变胡姓等。鲜卑部落原有三十六大部和九十九氏族,也就是中原的大姓和小姓的关系。


孝文帝下令,将鲜卑族人全部改姓为汉姓,自己以身作则,最先改名为“元”姓,故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之后都以“元”姓冠名。其余的: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尉迟氏改为尉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等。

之后到了北魏分裂成东西二魏,由权臣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掌管对立,当时的西魏在南北朝三国中实力最弱,随时都有被东魏吞并的可能,为了增强军队的战力,西魏权臣宇文泰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西魏府兵制。

宇文泰将全军分为六军,设立六大柱国大将军,以下各管二大将军,大将军各管辖二开府将军,故西魏一朝的军事主要由六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开府将军掌管,其中宇文泰因为有都督中外诸军事,地位又是在其他柱国大将军之上。而为了便于管理,宇文泰又恢复了原来的鲜卑姓氏。

除了被孝文帝改姓的大部和氏族之外,将所有有功的汉人也编入了鲜卑族谱中,其中功劳大的改为三十六大部的姓氏,次一点的改为九十九氏族姓氏,像杨忠改姓为普六茹、柱国大将军李虎就改名为大野虎,这两位分别就是隋唐开国君主杨坚和李渊的父亲。所以杨家和李家的鲜卑姓就是普六茹氏和大野氏,但并不是说他们就是鲜卑人,而是被强制改姓鲜卑姓的汉人大臣。



之后到了杨坚做了隋王,掌握北周大权之后(宇文泰最后从元家西魏手里接过政权,改国名“周”,史称“北周),为了拉拢被压抑太久的汉人阶层,故将原先被强制改姓鲜卑姓氏的汉人全部改为原姓,极大地满足了汉人“认祖归宗”的愿望,得到了当时国内汉人的大力支持。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所以杨坚并不是原名为普六茹坚,这只是他的鲜卑姓氏,是家族为了进入政权机关而被迫更改,以此来迎合统治者的:“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至于李世民就不可能叫大野世民了,因为杨坚恢复汉姓是在北周静帝大定元年二月(581年),而李世民出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两者相差十七年,此时的李家早已恢复汉姓,不可能再以大野为姓了,说李世民原叫大野世民者,多是出于调侃或者是为了验证其混血身世而已。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