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張飛隻身一人在當陽橋一喝,為何曹軍將士無人應戰?


張飛單騎退曹兵,看似是小說中虛構的劇情,但其實包含著三個知識點,這三個知識點分別屬於文學範疇、物理學範疇、心理學範疇,下面邏輯文史姨就分別拿著三個知識點來整體剖析下整個當陽橋事件。

先簡單說下小說裡這段劇情的背景。劉備新野大逃亡,百姓視皇叔為救世主願意跟著他一起走,這走著走著劉備的倆夫人和寶貝兒子就都丟了,趙雲在長坂坡大展神威救出阿斗。等跑到當陽橋(也叫長板橋)時張飛正好在接應,所以趙雲先退,張飛與曹軍各站一邊開始對峙。由於當時張飛也沒有多少兵馬,就讓僅有的士兵們在橋東樹林裡“折騰”,想給曹軍創造一種樹林裡有伏兵的感覺。

當曹操率領著成千上萬的兵馬來到了橋邊時,事情的發展也不出讀者所料,曹操真以為林子裡有伏兵,所以不敢輕易過橋。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是曹操,看到敵方大將獨自站在橋邊,你又不想貿然進軍,你會採取什麼措施呢?我想在沒有熱兵器的三國時期,最佳的方法就是命士兵萬箭齊發,把敵方大將射程篩子吧。

但是,曹操就是不放箭,你能怎麼的?

我們真的不願意相信曹操當時沒有帶弓箭手或馬弓手,高手雲集的曹軍中也不可能沒有哪個將軍不會彎弓搭箭的。有人覺得曹操不放箭是因為愛才?拜託,剛剛在長坂坡曹操看到趙雲就下令不許放冷箭要活捉他,結果自己的五十餘名將領被砍死,這樣的錯誤曹操不可能再犯了,而這也說明曹操確實帶了不少弓箭手。

所以這就是邏輯文史姨所要講的文學範疇內的東西。因為《三國演義》多少是跟著三國曆史線路走的,張飛沒死在當陽橋,羅貫中自然會用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描寫來為其“加光”。而小說中曹操又多疑,張飛僅僅用幾個起兵就能讓曹操大驚,這一切都是文學藝術創作手法罷了。所以曹操不會放箭,不會過橋,更不會輕易的撤退。

第二,邏輯文史姨要講講物理方面的問題,個人覺得這個才是曹操不敢過當陽橋的最直接原因。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橋兩邊的對峙情況,聊文字過於蒼白,咱們直接看圖。

通過我高超的畫功,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曹軍想要過河,最近的道路只有當陽橋。有人會說那曹軍萬馬奔騰一鼓作氣衝過去不就完事了。但是,我們要考慮到一個很重要的物理名詞,就是“共振”,共振的危害大家或許平時感覺不到,但當大軍過橋時,如果大軍行進的頻率正好與大橋的固有頻率一致,就會使橋的振動加強,當它的振幅超過橋樑的抗壓力時,橋就會斷裂,這樣一來,曹軍的兵馬,就紛紛落水了。

更何況,當陽橋建成的日子也很長,曹軍的騎兵一身鎧甲,馬匹也很精壯,您覺著脆弱的當陽橋上能放下多少曹兵呢?所以要想過橋,曹軍不能圖快,要力求小心謹慎,除非你的戰馬都有的盧的那種彈跳力,如果沒有的話,就老老實實慢慢走吧。

這就是邏輯文史姨想要表達的物理學範疇的說法。

最後我們說說心理學範疇。撇開種種因素,曹營將領不敢過橋還存在三個心理恐懼點。首先,張飛嗓門很大,這種噪音足以打亂曹操的思緒,或許曹操在河邊正準備搭箭射張飛,但張飛的一聲怒吼直接干擾了曹操的思路。而曹軍將士們也已征戰多日疲態盡顯,這個時候聽到張飛這一聲怒吼,除了提神之外,更多的還是一種驚嚇。


第二,曹操曾聽關羽講起過張飛,說張飛在萬軍中取敵將首級比吃肉還容易,曹操今天有幸見識到了這位黑臉將軍的氣場。但你知道就知道吧,你還把張飛萬人敵的傳說告訴了曹軍將士,這就讓曹軍將士首先在心理層面有一些害怕式的謹慎,於是更不敢輕易出動了。

張飛見曹操和他人一直竊竊私語,趕忙又大吼了一聲,說你們到底打不打。您別說,這一嗓子喊出去,曹操身邊的夏侯傑直接猝死摔下了馬。曹軍見狀大亂,趕忙四處逃竄,張飛連忙拆了橋,繼續保護劉備去了。

張飛到不會什麼獅吼功,但夏侯傑之死確實與他有關。我們知道夏侯傑是被張飛的“噪音”嚇死的,夏侯傑年齡不大,但壓力應該不小,身為曹氏宗親,曹操打仗把他帶在身旁我們也能看出曹操想培養他,可夏侯傑的表現恐怕並沒有讓曹操很滿意,這樣一來急於表現自己的他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就是因此,他遭到張飛過度異常的刺激下,很容易誘發惡性心率失常,心血管爆裂導致心跳驟停,繼而猝死。夏侯傑這一死,對曹軍士氣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有同樣膽小的士兵或許會認為,如果不逃命,這黑臉燕人怕是要吃了我啊。

最後小小的總結一下,張飛的當陽大秀,就是靠這三個領域的客觀條件共同創造的結果。等到曹操跑了一半時張遼說咱們可能中計了,於是大軍回頭繼續追,追至岸邊發現橋已被拆了,所以曹操命人搭浮橋繼續追劉備,還真的追上了。我們發現浮橋雖然材質很軟,但抗震性要比竹橋好的多,所以曹軍的騎兵能夠迅速通過,這其實也是個物理學範疇的事情了。


所以,都怪羅貫中…


邏輯文史游


大家好!我是曹純,我剛剛率領我的虎豹騎擊敗了劉備。現在,我前面站著一個黑大漢,他橫刀立馬,說自己是張飛,問我了誰敢上去決一死戰?

張飛當陽一喝,威風無比,佩服!但虎豹騎只是不想與敵軍斷後部隊糾纏,那是敵人希望發生的事情。

兄弟們看著我,問我要不要一起過橋作了他?我沒有吭聲。說實話,對前面那個黑大漢,我沒太搭理。什麼張飛李飛的?如果我們決定過橋的話,一群人放一堆箭就能轟走他了,我是軍事主官,那不該是我考慮的問題。

我們的任務是快速進佔江陵!如果對面是劉備的話,我們會花點時間去幹一票!我們最忌諱的,就是被小鼓敵人死纏爛打拖在這裡!

橋對面有兩處樹林,樹林中疑似有不明數量的兵馬出沒。

敵前過橋,兵家所忌,不利於進攻方。何況對面是懷必死之心的對象。


從對面這個黑大漢的表情看,這股敵軍應該都是亡命死士,如果我們敵前過河,他們決死攻擊我們,這是毫無疑問的!

這條橋並不寬,我軍每次能通過的軍馬很少,這會給很多時間給對方攻擊我們。渡橋進攻,歷來對進攻方極為不利!

我軍是要下決心在這花時間在這不利地形中和一股斷後之敵打上一陣,還是換一地過河呢?

我決定,換一處過河!軍隊暫退。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虎豹騎豈受一橋所制約。


後來,我完成了搶先入江陵的任務,讓虎豹騎成了古代戰爭的奇蹟!

可是,我也想不到,我因為那次退軍,成了人們心中的笑話😓

管他呢,反正我並不在意他們的評價。一個張飛喝退百萬大軍,那五虎上將合體,都不能一統天下,他們表面黑的是我,其實是在高端黑劉玄德吧!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首先!更正一下,沒有張飛一人守當陽橋這麼誇張,當時他身後還跟著二十名騎兵!!!

至於曹操為什麼無人敢應戰,有三點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第三點!!!

第一:張三爺的疑兵之計用得確實好,他這一聲怒吼,把“虛張聲勢”用到了極致;你想啊!張飛只領二十個騎兵,就敢明目張膽的挑戰曹操的五千精騎,這不是有陰謀,就是主動找死!!!而且他的身份,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對劉備集團極其重要;曹操一看,對劉備如此重要的張飛,竟然主動上來找死,肯定是有計謀的,他身後必定有大隊伏兵,自己不能冒這個險!!!所以曹操不敢上前!!!



第二:曹操兵力過少,而且長途跋涉,不能輕易冒險;如果輸了,那他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會受到威脅,曹操不敢去賭;當時的情況是,曹操帶領五千精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才到達當陽長坂坡;此時他這五千精騎,早就精疲力盡了,戰鬥力大大削弱;這樣一支隊伍,真遇到伏兵的話,贏的可能性非常小!!!還是那句,不敢冒險;


但是!前面兩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第三點;試想曹操何許人也!!就算他害怕對方有伏兵,那又怎樣,他完全是可以分一小股部隊去試探一下的;比如說!他可以從這五千人中,分出一千兵馬,前往試探,用這一千兵馬,去賭劉備的性命,有何不可????事實上正是第三種原因,才導致曹操“不敢向前”!!

第三:這就有意思了,當初張飛剛到當陽橋,就把過河用的橋給拆掉了;張飛與曹操之間,其實還隔著一條河,這短時間內,讓曹操到哪去找渡船去!!!結果就形成了非常富有喜劇性的畫面,張飛在河對面怒目圓睜,瞪著曹操,曹操喝道:“你瞅啥!”,張飛回道:“瞅你咋地!”曹操道:“再瞅一個試試”,張飛道:“試試就試試”!!張飛高喊道“來啊!來啊!你過來打我啊!笨蛋!”,曹操哭笑不得,高叫一聲“滾犢子”!!!

雖然有些誇張,可事實就是這麼個事實,曹操又過不了河,只能“他強任他強”了!!!


愛尚文史


無論正史《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都有此情節。可見張飛長阪橋之事基本符合史實的。

其實《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的記載可以回答這個此題的。

先看正史《三國志》的記載: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張飛“據水斷橋”,字面意思是把橋給斷了,隔了一條河,曹兵就是想來一時半會也過不來。

到了《三國演義》中,這個橋是完好的,故事更加精彩。

卻說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阪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合、許褚等都至,見飛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扎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

這裡曹軍的先頭追兵和後續大軍不敢近前,是因為當心有伏兵,當心諸葛亮的計策。

一個人立於橋頭,阻擋追兵,太反常,所以不敢近前,只能“扎住陣腳,報曹操”。

當曹操來了,

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
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

這裡就屬於藝術加工了,提到了關羽昔日之言。

毛宗崗批註道:忽將白馬解圍時語於此處提照出來。

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

所以就提而言,曹軍無人敢近前,從歷史事實而且小說角度而言:

一是張飛把橋斷了阻隔追兵;二是擔心伏兵。

小說裡的就是為了凸顯張飛的猛了。


微史春秋


那些說是羅貫中藝術加工的,基本都是沒讀過《三國志》的。誠然,《三國演義》中的藝術加工不少,但是它畢竟是一本“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作品,大部分還是尊重歷史事實的。而張飛長坂坡嚇退敵軍,也還真不是虛構。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了這位猛人是怎麼嚇唬曹兵的:

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這其中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曹軍追了一天一夜,已經是師勞兵疲了;其次,張飛把橋給斷了,敵人一時半會過不來;第三,張飛這麼一嚇唬,也確實容易讓人以為後面有詐。在劉備已經逃走、修橋或渡河又需要不少功夫的條件下,再追擊就確實不合算。

而說實話,趙雲也確實幫張飛擋了刀——救阿斗的故事,真不是假的: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趙雲一個人保護著主母和幼主,從曹軍重重包圍之中殺出來,也很容易讓曹軍產生疑慮,即是不是劉備在背後準備陰他們一手。因此,這樣的情況,再貿然出擊,就既沒有條件,也不符合利益了。



青言論史


為何都不敢出戰,一是生怕有埋伏,二是曹操想起了關羽曾對他說過的話,張飛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耳,因此命令左右人,不可輕敵。當時,張飛長坂坡斷後,掩護趙雲撤退。這時,文聘率軍追趕趙雲來至長坂橋,他見張飛倒豎著鬍鬚,怒目圓睜,手拿著丈八蛇矛,騎在馬上站立橋上,又望見在橋東的樹林後,塵土飛揚,他生怕有埋伏,故不敢往前。之後,曹仁,夏侯惇,許褚等曹魏大將都來至了長坂橋邊。他們怕這也許又是諸葛亮的計謀,都不敢往前,他們就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曹操,曹操知道後,立刻趕了過來。張飛早就猜到曹操心裡會起疑,親自過來。他就大聲喊道,我是燕人張翼德,誰敢和我決一死戰?聲音就如同是響雷一般。曹操手下將士聽見,兩條腿都不禁發抖。曹操就對身邊的人說,關羽曾對我說過,他三弟張飛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就好比是探囊取物一般。今天遇到,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曹操的話還未說完,只聽張飛又大聲喊,燕人張翼德在這裡,誰敢來決一死戰?曹操聽後,有想要撤退的心思。張飛又大喊,戰又不戰,退又不退,是為何故?喊聲還沒斷,在他身旁的夏侯傑就被嚇得肝膽俱碎,從馬上摔下來死了。曹操就連忙把馬頭掉轉過來走了,他的手下就都跟著一同往西,曹操軍隊是潰不成軍。


新村743


其實答案就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經點評過。

一是張飛盛名。虎牢關下三英戰呂布,二是關羽斬華雄時,順便抬了一下張飛,說是吾三弟比咱家還厲害,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這話換其他人說肯定可信度不高,但關羽溫酒斬華雄已讓人駭然,所以關二爺說的話自然不敢當牛逼聽。

第三,張飛粗中有細,居然讓軍士在馬尾巴上捆樹枝,故意弄出塵土飛揚的感覺,讓曹軍誤認為有伏兵。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張飛的膽識。一夫當關是需要莫大勇氣的。一個趙雲已經把曹軍折騰得夠嗆,再來個以逸待勞的張飛,更讓曹軍咂舌。

但我認為,趙雲也好,張飛也罷,之所以在長坂坡逞威,主要還是曹操愛才,捨不得擊殺,否則萬箭齊發,十個趙雲張飛也掛了。

正是曹操湊趣兒,才成就了趙雲張飛的威名。

但諸葛亮也說了,張飛撤退的時候拆了當陽橋是敗筆,過河拆橋擺明了就是心虛怕追兵。所以我才說,書裡早就有答案。


善良之子86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曹軍怕的不是張飛,而是張飛背後的“揚塵”。

有的朋友看到這,可能就要說了,你這胡說八道。那各位看官勿急,待我慢慢道來。

首先張飛不管是在歷史中,還是在小說裡,此人者是粗中有細有勇有謀。他這是在用計!這一計就是,《三十六計》中的“樹上開花”之計。此計大意為“樹上本來沒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點綴在上面,讓人真假難辨。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當自己的力量薄弱時,可以借別人的勢力或某種因素,使自己看起來強大,以此虛張聲勢,懾服敵人。當己方處於劣勢的時候,隱瞞自己的實力,明明乏力卻故作很有實力的樣子,讓敵方摸不清真相,以便能出奇制勝,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味道”

而《孫子兵法》中的《行軍篇》也曾寫“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大意是指,凡有揚塵處必有伏兵。

曹操熟讀兵書,且疑心極重,這不是什麼秘密。趙雲就曾借曹操的這一“特點”,在米倉山反其道而行之,殺敗過曹操大軍。而張飛就是借這一“特點”,以馬尾託樹枝,揚起塵土的方法,嚇退了曹軍。要不僅憑張飛之勇,又豈能嚇住曹軍。要知道三國第一猛將,呂布不也被曹軍諸將給打跑了嗎?


龍之怒2


不是不敢出戰,而是張飛根本就不是本次目標!

曹軍怎麼來的?被趙雲帶來的!

趙雲為何帶曹軍前來?曹操故意放他至此!

曹操此次行動的根本動機,就是試圖一舉殲滅大耳賊劉備!

可惜天不隨人願,竟然還是被劉備竄了,正在惱火絕望之際,一個白袍白甲亮銀槍的靚仔忽然闖入視線,一時殺的曹賊人仰馬翻、猶如無人之境!曹操正欲將怒火發到此人頭上,仔細一瞧,居然是趙雲!

真是天助我也!此刻還有比趙雲更合適的嚮導嗎?只要跟定趙雲就一定能找到劉備藏身之處,也不負我天下奸雄美名。這麼靚的餌料天下哪裡去找?“不許射殺、任他自去”,如此,曹軍一路尾隨趙雲來到了當陽。可是一到當陽橋曹操氣又不打一處來,哪裡來的黑大漢,竟然獨自站在前列腺上阻擋大軍?

慢!這廝剛說他叫甚?張飛!大耳賊的把兄弟?那就是說,劉備一定是由此橋逃竄了?難怪那樹林中煙塵嫋嫋、鳥不落林,分明是伏兵之相嘛。如此算來,定是那一直未見的雲長帶隊想在此搞我?如今看來,顯然著了趙雲那小靚仔的道?

可惜,爾輩如此明顯之先誘後伏的伎倆,也想坑俺?

軍令司馬何在?傳令三軍——撤!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好的歷史記錄如《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好的故事小說如《水滸傳》,毛澤東曾當歷史來看;《三國演義》非《三國志》,作者誇大了個人的作用。三分天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攻城略地,將領們勇乎其勇——故關羽溫酒斬華雄,趙雲在百萬軍中七進七出,張飛在獨木橋上大喊“吾乃燕人張翼德,誰敢與吾決一死戰”!

隔著河岸是密林,在密林深處,有隱隱約約的煙塵,曹操要追擊的匪首,像躲在迷宮中。智者都抱著“擒賊先擒王”、“窮寇勿追”的本能,在一道河前面,肯定勒馬觀察,思忖良久。否則,張飛並未拿著高音喇叭,追兵雜沓的人喊馬嘶,像洪波的聲浪,一層蓋過一層,哪裡唯獨聽到他在叫喊什麼?後軍隨前軍止步,前軍唯馬首是瞻。但見一條河流攔住去路,河上的浮橋已被拆得七零八散,一位大漢手持丈八蛇矛,跨下烏騅馬,狹路相逢,怒目圓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事時,經過日夜煎熬,人困馬乏的曹軍中,夏候傑暈死在馬下——他這一暈不要緊,恰在曹操也忽然發令退兵的當口——引起一片慌亂,前隊丟魂落魄,後隊以為伏兵殺出,千軍萬馬就亂了腳陣,開始自相踐踏……

這有點像真實的歷史吧?軍事實戰也不過如此:在二戰史上就有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忽然放掉幾十萬的殘兵敗將——這簡直可以當做小說情節,而不是歷史的事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