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建城墙,西方人建城堡?

见过吧


不是 ,事实上历史上欧洲人也造过城墙 中国人也造过城堡 没有说欧洲人就是造城堡 h中国人就是造城墙 造成这种刻板印象和中国 欧洲在中古时代的国家形式有关,中国严格来说秦汉以来基本是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导致大多数时间中国的领主是住在地区城市里的 所以古代中国 农村也许没什么城堡 但一般县城都有厚实的城墙和岗楼作为防护 而欧洲国家都真正意义上的分封制 领主可是在自己领地里有包括兵权在内的实权的


而已金融


古代西方人与古代中国人一个区别就在于,中国人喜欢建城墙,比较典型是万里长城。西方人喜欢建城堡,这些城堡处在深山密林之中,比较典型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的新天鹅城堡。造成中国人建城墙,西方人建城堡的原因在于这些:

一 历史文化决定

中国人自己建城墙,来源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权力是集权的性质。修建城墙,主要是保卫领土,也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防止小偷入侵或者保护家人。如古代安徽徽商的房屋都是很高,主要都还是因为男子在外经商,女子留在家,怕有强盗的入侵。另外,高高的城墙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欧洲城堡除了在军事上防御的用途之外,还有控制地方与政治上扩张领土等用途需要,这也是欧洲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产物。在公元1066-1400年,欧洲的政治体制如同我国西周时候的分封制,也就是典型的家族部落的封建城堡形态。当时,欧洲贵族们为了争夺粮食、土地、牲畜、人口不断爆发各种战争,然后兴建许多城堡。战争的密集造成欧洲贵族修建城堡越来越多,越来越庞大。通过城堡,使贵族能够有效守卫自己的领土。欧洲贵族们的战争都是在自己城堡里进行的,由于城堡具有地势易守难攻的特点。贵族们可以在城堡中利用很少的人抵抗外面强大自己几十倍的敌人。所以,城堡在欧洲贵族预防敌人入侵这一方面,发挥很大的优势!

二 战争需要决定

中国由于是统一的国家,人口众多,打仗都是规模很大,非常强烈。西方中世纪的国家,都是城邦制的小国家,资源少,人口少,打仗规模也是非常少。修建一个城堡就能把少数人与资源都装进去了。中国人打仗就是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性质,小城堡很难装下众多人口与资源,修建城墙,抵御游牧民族入侵与保护人民。如万里长城和西安城墙,能装下几万或者换几十万平民。所以,西方的城堡,如同我国的村寨人口规模。我国的城墙,围起来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城市,这就是中西方历史文化上的区别。

三 建设主体不同

西方城堡都是贵族自己修建的。中世纪西方国家,土地都是属于贵族的,百姓就依附贵族生活。贵族可以有充分时间,用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修建属于自己的城堡,借此在战争中保护自己的家族。所以,城堡里应有尽有,房屋洗手间厨房仓库都齐全。打仗的时候,就是贵族待在城堡里面,一个人吃喝拉撒,不管外面百姓的死活。

中国古代是禁止百姓自己修筑城堡。由于古代中国都是大一统国家,一切权力归于皇帝。如果百姓修建城堡,就是造反的象征。百姓要修建,就是建私家园林。城墙的作用,就是保境安民,所以就只能修建连绵数十里、数千里的城墙,把成千上万的百姓保护起来。自然功能也没有城堡这么多,只发挥防御的作用。


七彩飞扬


▲西方城堡

西方人建设城堡是因为城堡可以保护领主的安全,形成一个外可防御内可享乐议事的小天地,相当于武装了自己的领地。

▲中国被城墙保护的城市

但城堡的面积较小,存粮也十分少,虽然说可以防御,但只限于防御偷袭所造成的暂时军队短缺,一但被困住,那么极其危险。

▲围的起?

中国人口众多,外国是下级不服从上上级,而中国是普天之下尽归王属,所以城墙将城市围起来,保护的人也多,可以说相当于城堡的放大版。

▲一望无际

一但中国的城池被围困住,可以说只要国不被灭就还可复生,要知道中国城池的存粮十分丰富,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就可以支持几年之久。


南政昔风


熟悉西方历史或者对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有这么一个基本的印象,那就是古代西方,尤其是欧洲,最常见的建筑就是一座座城堡。

贵族们带着自己的家眷和亲随士兵居住这些坚固又高大的城堡中,平时深居简出,而到了战争时代则利用这些城堡抵抗敌人的进攻,而敌人们面对这些坚如磐石的据点,也往往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最终攻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堡本身也成了西方文化的一种象征,但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看上去易守难攻,性价比也比较高的要塞,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没有普及开,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座座外部由城墙包围住的大城市呢?

地形原因

欧洲的地理结构非常多元化,虽然大致是以平原为主,但是整体地形被各色连绵不断的山地以及河流分割开来,不同地区的海拔差异巨大,高低各异。这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欧洲的地势处在一个复杂的,难以概括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想要找到一个面积巨大且规整,适宜人口繁衍生息的大平原并不容易。

即使找到了,在这样的平原上修筑一个大型的城市也需要消耗过量的人力物力,须知古代欧洲,尤其是中世纪时期的人口基数并不庞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城堡这种小规模的据点对欧洲的领主们来说是最佳选择,既有居住的舒适性,又可以凸显出自己贵族的身份,还不必担心自己治下人口的劳动力枯竭,一举N得。

而中国恰恰相反,地理环境相对平坦,北方一直以来都是相连成片的平原,而南方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作为统治的重心,因此中国古代的大城市大多数修建在北方,例如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等。

这种情况下无需担心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修建城市还可以更好的聚集人口,可以说古代中国是把大城市的修建当成是一个聚集人口,发展内政的国家策略行使的,自然倍加重视,所以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史书中记载的,大城市的繁华景象。

战争原因

欧洲在中世纪的查理曼帝国解体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后来欧洲两千年的彼此征战。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统治阶级的贵族最想考虑的就是自身的安全问题,一旦自己的领土被敌人拿下,应当如何防守,避免自己也被一勺烩了。而西方的城堡式建筑陆续出现大致也是在中世纪,这个时期城堡成为了欧洲贵族用以保命的最后屏障。

将自己的亲族和士兵安置在城堡中,而城堡也被修筑的万分牢固,一旦有敌人进攻,先是野外作战,如果不成功就躲到城堡中,大不了让对手在城外看着城堡干瞪眼。

中世纪的欧洲又没有火器,想要攻克这些坚硬的“龟壳”困难万分,再加上这些城堡大多数依山傍水而居,依靠自然环境的险要更是难攻不落,围城的对手一旦补给不利只能主动撤兵。城堡在持续不断的战争中就这样发挥着自己的优势,慢慢的普及开来。

中国则相反,大部分历史都是一统天下为奋斗的目标,往往混乱的时代持续不了多久,“分久必合”嘛!

所以城堡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目的,而在战争年代,北方基本上都是主战场,修筑这种城堡在北方的大平原上几乎没什么实际作用,一般来说野外作战实力不济,困守孤城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时候城堡越坚固反而越成了累赘,狭小的面积提供不了足够的兵力,丢失了就会便宜给对手,相反大城市的人口基数庞大会为守城方提供潜在的兵源,这也是中国没有选择城堡的另一个原因。

尊卑原因

众所周知,欧洲统治阶级是很讲血统的,现在的贵族,往上排一排没准都是一家人。再加上宗教支配的思想,尊卑等级制度非常分明,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

在这种情况下,离群索居,带着一家人居住在城堡中,不仅在战争时代可以保障安全,在平时也可以人为的塑造出自己高贵的形象和神秘的地位,高耸入云的城堡,让平民百姓们看一眼就觉得神圣不可侵犯,进而敬畏不已,虽然是个面子工程,但是从后来各种发生在古堡的传说或者文学故事广为流传来看,这个营销非常成功。

而中国,儒家思想支配,讲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主义。

即使是贵为天子,也应该以德治理天下,如果失德那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这种意识形态发展下的华夏王朝,皇族都讲究个“与民同乐”,修筑大城市,以城墙环绕起来,给普通人提供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并且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君王的职责所在。

而皇城跟平民的居住地结合在一起,更加能够体现出国富民强的欣欣向荣,于是乎中国历史上的大城市,也因为这个原因陆续出现和建设,甚至不乏有N朝古都这种存在,也是情理之中了。

构建起文化和文明的基石是由多种细节组成的,即使是像城墙和城堡这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其内在能够体现出值得玩味的方面也有许多,这就等待着我们今天的人去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啦!


汗青正浩


简而言之,欧洲人打仗一般几百人就可以,修建一个城堡抗外来侵略够用了,而我们中国人打仗一般都是数十万乃至几十万,这种大规模的人海作战,非要有个大的作战场。

欧洲的古代有很多的城堡,实行的是分封制,每个贵族都有自己的城堡,所以他们的战争都是在城堡中进行!城堡的地势易守难攻,城堡中可以用很少的人,抵抗外面几十倍的敌人!在预防敌人进攻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在我们中国,却很少见城堡,我们中国古代战争规模一般都非常大,一般的战争都是10来万人,如果我们中国建立向外国人那样的城堡,那样小小的城堡,被十几万大军包围以后,不动一兵一卒,天天不让你出来,就能把你困在城堡中,活活将你饿死!而且古代军人擅长投石机,城堡的墙壁,遇到投石机,分分钟都被打烂!

欧洲的人口比较少,所以打仗的人只有几百或者几千,在中国古代,双方出征的人数可达几十万,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在城堡中是施展不开的。

在我们中国没有必要修城堡,中国面积比较大,我们在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时候,只有建城池。


王松林


为什么中国人建城墙,西方人建城堡?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国情不同。

先看中国。

城墙,是城的边界和屏障。城,或叫“城邑”、“城池”,是中国历史和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一些部落为保护自己的居住地,已开始在聚落周围设置屏障。

但最开始,城的边界不是墙,而是沟。

仰韶时期的半坡遗址,距今6000-6700年,发现了居住区周围,挖有防御性壕沟。同属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亦发现聚落外部挖有壕沟。

距今4300年的陶寺遗址,已经发现有了城墙建筑。与之同期或稍晚的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两座100米x100米的方形城墙及环绕的城邑。

甲骨文中,释读了“郭”字。其含义,就是“城之边界”,即“城郭”。后来,“郭”字的含义转为“姓”;而城郭的含义,新造了“墉”字。最早的“城”字,也是甲骨文,发现于周原甲骨。

就是说,“城郭”、“城墙”的名称,在殷商,已经有了。“廓”,是从“郭”发展而来的,又是以后的事情。

考古证实,商代,曾存在不少规模较大的“城邑”。当然,周围有一圈作为屏障的城墙

比如,河南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都是如此。其城墙,都是夯土所建。

但到目前,安阳殷墟只发现有壕沟而未发现城墙。究其原因,一是,遗址范围太大,到现在,只发掘了很小一部分,或许还没发现;二是,殷墟是“大邑商”——都城,四方拱卫,或许商王觉得不必建墙也未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事频仍,于是,掀开了中国早期大规模建城和修建“城墙”的序幕。

一方面,春秋时期,曲阜鲁城、洛阳东周王城、秦雍城等的城墙厚度,达到了10米左右。

战国时期,齐临淄、燕下都、楚纪南城的城墙,加厚到了20米左右。而且,夯层密实,并建有瓦质排水道。

另一方面,为防范西北游牧民族的入侵,一些诸侯国,开始修建长城。长城也是“城墙”,不过屏障的,是“国家”这个大“城”。

汉代,城墙的设计建设水平大幅提高。边城的城门之外,开始建曲尺形护门墙;城角,设计为45°斜出墩台。

魏晋南北朝,内战不断,原来用于边城的城墙设计,逐渐向内地城邑的城墙扩散。东晋的统万城、北魏的洛阳金墉城,城墙均建有突出城外的墩台——“马面”。徐州城和邺城等,已在夯土城墙外包砌砖壁。

唐代“城墙”的设计,已经“标准化”和制度化。建城墙,一般要建有“羊马墙”、“转关桥”、“弩台”等城防设施。边城,一般要建“瓮城”。

宋代,外扰不断。所以,对城墙城防建设愈加重视。唐代用于边城的瓮城等设计,应用到了都城。南宋中期,创造出“万人敌”,就是“箭楼”的前身。南宋末年,火药已用于战事。为加强防御,城墙大多以砖石包砌,城门亦改为砖石券洞。

明初的时候,曾大力建造地方城邑。城墙大部分用砖石包砌。沿用数千年的夯土城墙,至此时基本为砖城代替。瓮城外,均建“箭楼”和“闸楼”。明中期,开始大修长城和设防卫所,现在所建的长城大都是明长城。

就“城墙”形态来说,战国时期的“周王城图”影响影响至深。

绝大部分“城墙”,呈方形或长方形。

比如,秦咸阳城、汉长安城、三国时期的建康城、北魏的洛阳城、唐长安城、辽上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等皆如此。

不过,也有一些特色变化。例如,在方形基础上建抹角、圆角,也有圆形及其他不规则形态。亦有一城分为多城建设,如洛阳旧城、西安旧城、兰州旧城等。另有些,建有“关城”,即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外另建小城,如明清时期的西安城。

关于“城墙”的“结构”。墙体古代称墉,下宽上窄。城门楼,原用木质骨架支撑平顶或梯形顶的城门通道,顶上建木构城楼,各代城楼一至三层不同,南宋后期城门改用砖砌券洞。

“瓮城”,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方的亦称“方城”。瓮城门侧开,便于从大城、瓮城上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门之敌。明代为瓮城门增设闸门,称为“闸楼”。

“马面”,是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约60步建一座。 相邻两马面间可组织交叉射击网,对付接近或攀登城墙的敌人。

“敌楼、战棚、团楼“,是防守用的木构掩体。马面上的称“敌楼”;城墙上的称“战棚”;城角弧形墩台上的称“团楼”,构造其实相同。用材原为密排木柱,明代,改敌楼为砖砌结构。

“城墙”外,一般挖城壕,即护城河。一般阔2丈,深1丈,距城30步左右。壕上有桥。一端有轴可吊起的,称“钓桥”;中间有轴,撤去横销可翻转的,称“转关桥”。在桥头,或建半圆形城堡,称“月城”。

“羊马墙”,是城外沿城壕内岸所建小隔城,上筑女墙。羊马墙内屯兵,可与大城上的远射配合阻止敌人越壕攻城。

这就是中国“城墙”的大致情况。城邑之墙为城墙,边境之墙为边墙——也是国家的大城之墙。作用都是防御。

中国之所以“城墙”普遍,重要原因,是城邑绝大多数处于平原,不于平原也在地势较为平缓之处。因为,自春秋战国以来,即便是在分裂时期,每一国的体量和人口都相当可观。《说文》解“城”字曰:“城,以盛民也”。每座城邑,都有大量居民,这是欧洲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要把这些民众像碗一样“盛在”城中,只能靠造城墙了。

再看西方。

所谓西方“城堡”,其实就是欧洲的“城堡”。

这种“城堡”,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

“城堡”,有一个专用英语名称,叫“castle”。其主要的含义,指中世纪欧洲要塞,一般是国王或贵族领主领土内的住所。

这种城堡诞生的并不早,9世纪起在欧洲西部迅速兴起。

法国10世纪城堡多建在山丘上,有壕沟环绕,山顶建一座领主居住的塔楼。后来,又在山脚构筑一道或多道内有一些空地的外墙或城郭——其实也有“城墙”。

11世纪中期,此种被称为“山丘城郭”的私人城堡在欧洲西部盛行。

如前所说,欧洲城堡也有城墙,城墙的厚薄,视所在地点天然地形的防御性能而异。墙外也有一道或数道壕沟,城门外的壕沟上架吊桥。城门外,同样常有一外堡作为外围工事。城门门道,有可升降的闸门和枪眼。闸门一般由铁板包镶橡木制成。枪眼有两种,一种是门道顶上的开口,敌人通过门道时,可从此向敌人进攻;另一种开在城门和城墙的胸墙上的梁托之间,从此可向下面的敌人射击或掷物。

山脚下的城郭之外,一般有坚固的木栅,后改为石砌的围墙。

以1020年前后法国洛什城堡和1130年前后英格兰罗切斯特城堡为代表,后来的城堡,常常在构筑炮楼的同时,又建造起更为坚固的长方形塔楼。

城堡塔楼,是城堡的核心。一旦外围陷落,守军就退至塔楼。

塔楼中,差不多都有一口水井,还有私人住室、办公室及服务用房,并备有供长期固守的设施。通过塔楼,可以指挥外面作战,一般还有撤离的通道。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以后新建的城堡,基本都选在陡峭的山顶上,背靠悬崖,前面设两三道防卫工事。生活区设施都建在内城院内。塔楼不再用作住所,而只是最后一道防线。此时的城堡,楼体较小,但更坚固。

15至16世纪,火器迅速普及。1494年,装配枪炮的法军,以惊人速度连续攻陷众多意大利城堡。

中世纪城堡时代至此结束。

从此,也开始了欧洲现代军事筑城技术的阶段。

遍布欧洲的新型堡垒的设计形式,是整个堡垒建筑在一座坚固的建筑物中,四周矮墙都有大炮防卫,枪炮架在阵地工事和凸角堡上。

需要特别说的,是西班牙“要塞”。这是14-15世纪西班牙人建造的一种城堡。

摩尔人曾长期占领西班牙,西班牙人为了复国,励精图治,所以,他们建的,既是要塞又是宏伟大厦。

要塞一般呈长方形,有易于防守的城墙与雄伟的角楼。要塞内有空旷的庭院,庭院四周建有小教堂、客厅、医院、花园等。现存要塞遗址主要在塞哥维亚(14世纪);托莱多(14世纪,16世纪重修)等地,最著名的在塞维利亚市(其城建于1364年)。

随着14世纪世俗势力的兴起和封建庄园制度的衰落,产生了贵族阶层的竞敞而仍设防的私人住宅。

这是欧洲城堡的又一新阶段,叫“城堡式府邸”。

这种城堡,一般建于俯瞰溪谷的小山丘上,墙厚窗小,女儿墙常有防御用的雉堞。

建筑形式多仿效中世纪的城堡。如皮埃尔丰府邸(1390- 1400),高踞于石崖之上,院落周围有8座巨大的塔楼和带雉堞的高墙,院墙厚达7米,只有通过吊桥方能进入。

15世纪,封建制度愈加衰落,乡间的豪华府邸更适应贵族的需要,但还保留着中世纪城堡的某些特征。例如尚博尔府邸还带有防御性的特点,建有长方形的围墙主体建筑被围在内,墙外有壕沟。内部城堡主楼,带有中世纪英国城堡的特色。四角,是圆锥顶的角塔。建筑采用壁柱,古典式的女儿墙和带老虎窗的陡坡屋顶。

17 世纪时,府邸建筑已不再需要设防。代之而兴的,是乡间别墅和庄园。

欧洲的城堡就是这样,原为国王和贵族的官邸加要塞;后来要塞的色彩更浓一些;再然后,就又向住宅转变了。

城堡一般很小,因为国家太小,而且经常是一家一户的。城堡基本建在山上。不是没有城墙,只是太短而且不显眼而已。


一老沈一


城墙作为城市的基础防御设施,不论是哪里的文明都会出现城墙,欧洲人也修城墙!

提及西方国家的城堡,大家都会联想到耸立于深山密林中的尖顶古堡,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雪中的新天鹅堡)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欧洲人就是喜欢建城堡,而中国古人则热衷于修建城墙。但其实欧洲也有大型城墙,而且坚固程度绝对不逊于中国的城墙。

首先城墙和城堡就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欧洲的大部分城堡就是一种别墅,像是新天鹅堡就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一处王室宫殿,跟城墙压根扯不上关系。至于欧洲古代的城市,肯定是要修城墙的,否则不早就被人抹平八百回了!

欧洲的大城市之前都是有城墙的,例如罗马城、巴黎城、维也纳城、华沙城,这些欧洲的大城市都曾建有高大的城墙,只不过这些城市的城墙后来都被拆了。如今欧洲最知名的城墙则是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君士坦丁堡城墙。

(君士坦丁堡城墙)

君士坦丁堡城墙位于今天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人的称呼,欧洲人则叫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城墙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到东罗马帝国迁都与此后,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开始大力扩建该城墙。后经过数百年的修建,君士坦丁堡城墙的长度达到5.5公里,分内外两层城墙,外层城墙约5-6高,内层城墙则高达12米。除此以外,外墙外侧还挖有护城河。

(君士坦丁堡坐落于一个半岛之上,北临临金角湾,东临博斯普鲁斯海峡,南临马尔马拉海,三面环海,因此只要在西面修筑一道城墙就够了)

(君士坦丁堡城墙)

平心而论,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建造难道丝毫不亚于同时期的中国城墙,因为直到明朝之前,中国的大部分城墙还主要都是土夯墙,没有青砖包裹,只有首都或者极少数战略要地的城墙才覆盖有墙砖,例如元大都在很长时间就是一道土夯的城墙,因此在遇到雨天时需要给城墙披盖草席,防止雨水泡坏了城墙。

到明朝初年时,作为首都的南京在修建城墙时都覆盖了青砖,但北京城墙只有外侧有青砖,内侧没有,即便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也是如此,直到明英宗时期,明政府才将北京城墙的内城铺上了青砖。

之所以古代城墙很少铺砖,主要是因为烧砖太花钱了,而在木炭大规模使用之前,中国的城墙全部都是土夯的。

相比之下,2000多年前始建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主要用石头建造,要知道打磨石砖是非常费劲的,能修建如此一道宏伟的一道石质城墙,可见当时东罗马帝国的强大。

由于君士坦丁堡城墙太过坚固了,在建城之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君士坦丁堡仅仅被攻破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204年被十字军攻陷,第二次则是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在第二次陷落中,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壮烈殉国,自此绵延国祚达1600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

君士坦丁堡城墙可以说是欧洲城墙工事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的修墙技术还是很高超级。

当然总的来说,欧洲的大型城墙确实没有中国那么多,那么宏大。其中原因主要是欧洲中世纪处于诸侯林立的状态,小国寡民是当时的常态,当时欧洲城市规模都不大,城墙规模也就远不如中国了。

而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由于火器大炮的运用,城墙的重要性日渐下降,因此欧洲人也就没有再修建高大的城墙了。


千佛山车神


城堡和城墙的区别

城堡和城墙都是防御性的建筑,但建筑风格和建筑面积和结构不尽相同。

城墙的建筑面积非常大,中国城墙外围从几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中国现存的西安古城墙周长达到13公里,城中的面积最大的20多平方公里,如周代齐国都城临淄,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

城堡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小,一般城堡的面积都在0.5到3千平米左右,法国现存较大的城堡——布卢瓦城堡,面积在4千平米左右。

城堡和城墙的建筑结构和也完全风格不同。

城堡是塔楼群式样的建筑,由参差不平,错落有致的塔群组成。

城堡的门非常小,也非常少。通常城堡只有一个门供人们进出。

城堡材料讲究,墙体由石块砌成,塔顶由石板构成,非常坚固。

城墙则是由黏土夯实构成,后期的城墙出现了用石灰和黏土搅拌再夯实,强度相对提高,但强度跟城堡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城墙出门非常多,小的城墙至少有5.6个门,大点的城墙(城池)7.8个门,鲁都曲阜的城墙(城池)外垣有城门11处。

城堡结构简单,就是若干高低塔围成的建筑。

城墙则结构复杂,分为内城,外城,护城河三道结构,城中有城,城外有城,大城套着小城,进城犹如进了迷宫。为什么中国人热衷于修建城墙,而西方人则对建造城堡情有独钟?

一、国情不同。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不同,东西方的法律体系也不同。西方注重契约精神,法制观念很重,国王或者皇帝封给部下或者亲属的封地,不像中国皇帝那样随时能够收回,需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才可以没收。

西方统治者对国家财富的控制仅仅限于税收,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所以西方的王公,贵族的封地等于是一个独立王国,皇帝和国王不能干预,他们就可以在自己封地修建永久性的建筑。

而中国古代是个人治社会,皇帝可以随时剥夺任何人的财产和生命,不需要理由,更不允许他们修建城堡,不许他们私自设防。

二、保护对象不同。

城堡的所有者是王公、贵族,保护的对象是自己领地里的亲人、匠人、仆人和私人武装;而这些人通常人数不多,没有必要修那么大。

而中国的城墙或者说城池,它的建造者拥有者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一般王公贵族和大臣是没有资格建立城墙(城池)的。

城墙(城池)的用途是保护一个地区的百姓和国家利益不受侵犯,所以说它涵盖的范围很大。这就要求它不能是城堡那样封闭式的,单纯防御的工事。

必须要能够容纳几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人生活、工作和学习,只有城池才能满足。

第三、修建成本考虑。

西方国家的城堡既然是保护少数人的,就不需要修建那么大。而建筑面积越小,成本越低,越可以修造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堡。

中国的城墙(城池)保护的人数多,建筑面积大,建筑成本就高。而且中国的生产力落后,经济承受能力也有限,只能修筑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墙。

第四、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东方人讲团结,注重集体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发生战争的时候,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城墙(城池)适合集体防御,大家并肩作战也有利于鼓舞士气,壮胆。

西方人讲究个体的作用,城堡防御既可以分工以体现个人能力,又能体现团队精神,互助合作。

西方的城堡和中国的城池虽然结构不同、规模不同、设计风格和理念也不同,但他们都是防御性的工事,它们在各自国家的历史中,都有效地起到了保护自己,抵御入侵的作用,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宝贵文化遗产。


小约翰


对比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人们会有这样一个发现,中国封建时期以城墙建筑为主,比如有着中国巨龙之称的万里长城;西方人则喜欢建城堡,那些充满欧式复古韵味的浪漫城堡,是西方建筑中的璀璨明星。这些诞生于同时代的历史古迹,它们有一个共同作用,就是用来抵御外敌。正因如此,就有读者发出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何原因让中国人喜欢建城墙,西方人喜欢建城堡呢?

长城

首先,城墙与城堡都是由中西方的地形原因所决定的。观察中国地形图会发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心长时间盘踞于北方以及中原地区,直到宋朝以后才向南偏移。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平坦,主要以地势平坦的平原和草原为主,而对于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便是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

因此,统治者下令在边疆地区修建了一道道防御工程,那些绵延万里的城墙,因此多集中在北方地区。欧洲的地形环境相对于中国要更加多元化,那里确实不缺少平原地区,但是,连绵不断的山地、河流也造就了欧洲的地势复杂性,与此同时,四分五裂的欧洲,虽然规模远比不上中国,其纷争和矛盾却远比中国更加复杂。所以,小国寡民一般的古代欧洲,特大型城市并不多,人们的生活主要以小规模据点为主,这就导致了欧洲城堡的出现。

城堡

其次,与中西方全然不同的封建制度有关。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建立在中央集权之上,无论是周天子实行的分封制,还是秦朝统一天下后所实行的郡县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在中国古代这种封建制度之下,只有封建帝王才能够住在皇家宫院之中,而皇家宫院其实就相当于欧洲的城堡。如若谁私下里修建城堡,对于统治者而言岂不是有造反之意,所以,在这种君权至高无上的观念影响下,中国古代百姓也没有人敢私下里修建城堡。

西安城墙

可是,欧洲的封建制与中国就全然不同,欧洲的封建制度全称为封建领主制。那些有资格修建城堡,并居住在城堡里的人,他们是土地拥有者,所以,欧洲封建制度是先有土地,再获得爵位。如此以来,这些领主虽然需要向自己的上级领主效忠,交纳赋税;但是,在同级领主之间,又会经常发生战争。因此,这些既拥有自己领地行政权,也拥有领主统治权的领主,为了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便修建了具有防御能力的城堡。当然,如果城堡修建得越豪华,则越发能够显示领主的身份与地位,当然也能够拥有更好的防御能力。

欧洲城堡

最后,中国修城墙和西方多城堡,与古代城市化规模有关。比较同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城市化程度要远高于欧洲。比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城市长安,长期以来就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全球能与之相比的城市寥寥无几。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城市化程度高,百姓大量聚集在一起,为了保证人们的安全,中国古代城市以带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城池为主,以此来抵御强大的外敌。像欧洲那种防守能力和自给能力较低的城堡,很难满足中国古代城市的需求。可是对于人口较少,城市化程度较低的欧洲而言,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堡足够满足古代欧洲城市的需求。


鸢飞九天2018


城墙与城堡都是防御性建筑,在中西历史上虽然有普遍性,但并非绝对。

西方国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也是普遍建城墙的。

古希腊的各个城邦,古罗马的哈德良长墙,都是以城墙为主的防御系统。

哈德良长墙

有些观点称哈德良长墙为哈德良长城,我认为是不适合的。长城应该是做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专用名称,长城的英文是:Great Wall,直译就是:伟大的墙。而哈德良长墙的英文是:Hadrians Wall,能够在墙的前面加“伟大”的也就是长城,其他的只能称之为“墙”。

长城

长城之所以能被西方人称为“伟大的墙”,实在是名符其实,真的“长”啊。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延绵上万华里。

山海关、老龙头

嘉峪关

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和政权形式,并且经济主要以农耕为主。以保护土地,防止游牧民族劫掠为目的,“建墙”防御思想得以确立。以“墙”为“城”的建筑形式,在这时期为普遍基调。这和同时期的中国的情况基本一致。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毁灭,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欧洲大部分时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国王通过分封领地的形式来取得大领主们的效忠,大领主再分封给下一级领主。

最初各级封建领主,虽然在名义上宣布效忠于国王或上一级领主,但在自己的领地上却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而后随着领地世袭制的确立,封建领主的领地和在领地内的权力,不再被看做是从国王或上一级领主那里获得。因此,最开始的封建从属关系,变成了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而不只是约束下一级的契约依附关系。

领地世袭化的意义是领主把所属领地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王权或政府权力连带地产一起分散给了权贵,再无王权能予回收。

领主在领地内拥有军事、司法、征税、铸币等等,等同于国家的各项主权。下一级领主向上一级领主,行使协助战争和纳贡的义务。上一级领主向下一级领主,提供军事保护的义务。

基于这种情况,国王与领主、领主与领主、领主与附庸,发生争执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一些争执能通过同级领主的集体裁决或上级领主法庭的仲裁得到解决,但还有一些争执靠裁决无法解决,便只能诉诸武力,由此引发的贵族之间的私战十分普遍。公爵打伯爵,伯爵打男爵,大家联合起来揍国王,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在此时期,在众多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欧洲各地政权和行政区域,处于严重的“碎块”化状态中。大多数时期的国王,对各个封建领主,没有绝对的统治力。从始至终都没有形成类似于古代中国的高度集权的皇权统治。

各级领主,在自己领地这个小“独立王国”内,首先要保证的是自身的安全问题。各级领主不但要防范其他领主,也要犯规自己领地内被压榨的农民的反抗,因此城堡在这一时期,林立在欧洲各地。

城堡在中世纪欧洲的适用性在于:

一、与领主的经济条件相符合。

大规模的建筑城池,虽能保护更多的人和土地,但在经济上是领主们承受不了的。以同时期中国的城池来看,单单城楼的建造,就相当于同体积城堡的工程量。再加上城墙,城内各种公署府邸,仓库兵营,非举国家之力不能为之。以欧洲封建领主的经济能力,只能建造综合府邸、公署、仓库、兵营各项功能为一体的城堡类建筑。

二、能够与领地内的民众充分隔离。

这种隔离,即体现了领主做为贵族,与普通民众的地位区别,又能充分保护领主不被平民反抗所伤害。

城堡以安全性保障为第一要务,大多数都建于险要之处。

同时期的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皇权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状态,州府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城池不再是私人的领地,而是做为国家统治的公共设施。国家级别的经济投入,使大规模的城池建设成为可能。城池可以看做是以城墙为连接的城堡集群,圈占的面积越大,代表着行政级别越高。

北京古城

南京现存古城墙

欧洲中世纪晚期,随着生产力和军事技术特别是火炮的发展,早期建造的城堡不再难以被攻破。一种新型的城堡应运而生,这就是“棱堡”。

棱堡低矮的厚墙和倾斜的墙面,使火炮对墙体的伤害减小到最小。外墙前的缓坡和突出的棱角的设计,使攻方火炮进退两难。在缓坡下射界不好,在缓坡上,又容易被棱角上的火炮压制。突出棱角的星型设计,使进攻方会遭受多方向的交叉火力打击。壕沟、多层墙体的设计,加强了防守方的纵深。攻方即使突破外层防线也难以展开,并将继续遭受火力打击。

同时期的中国,城池的设计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进和加强。

护城河

城墙的厚度加强到大致等同于高度。

城楼

箭楼

瓮城

马面

角楼

在图片中可以看到城墙也相应的增加了斜面的设置。角楼与马面的设计也起到了突出火力与侧面打击的功能。护城河、内外城的设计也使防御厚度得到了加强。

随着近现代火炮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的发明,城墙与城堡的防御之路走到了尽头。

欧洲的城堡在失去军事防御价值之后,逐步向行政官署的方向发展。

英国白金汉宫

英国威斯敏斯特宫

法国凡尔赛宫

法国枫丹白露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这些昔日国王的城堡,如今已经变成国家的权利机构和旅游景点。只有从存留的围墙和高塔才能看出当初的军事作用。

古代中国的城池,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是钓鱼城,这座城池可以说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势。

公元1259年7月,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下,被炮火击成重伤而逝,而后蒙古内部发生夺位战争,削弱了进攻南宋,尤其是向欧洲扩张的力量,因此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历史,钓鱼城被中外史学家称为“上帝折鞭之处”。

钓鱼城三面临江依山而建,险要万分,内有水源和田地,蒙军围攻36年而不破。

中国的城与墙在近现代以后,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多数变成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只有具有代表性的天安门城楼,还在起着国家象征的作用。

城墙和城堡最后一次参与历史的故事,发生在二战中和结束不久之后,而且都在欧洲的德国。

二战中德国建造的,从未被攻陷的“城堡”——防空塔。

德国防空塔不但使盟军的飞机敬而远之,其配备的128mm双联装高射炮和40mm四联装高射炮,对地平射的交叉火力,一度阻止了苏联红军的推进。

柏林防空塔组成的火力圈,报护了包括国会大厦在内的,柏林核心区域,在苏军进攻国会大厦的战斗中,一度使苏军进攻受阻。

德国人的严谨精神和建筑水平,在防空塔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一直到德国宣布投降,没有一座防空塔被摧毁和攻陷的记录。战后,盟军历时四个月,先后两次,分别使用25吨和35吨炸药,才将柏林的“动物园”防空塔彻底摧毁。而后,盟军知难而退,放弃了其他防空塔的摧毁,留存至今成为了旅游景点。

二战结束后,德国境内修建了一堵,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墙——柏林墙。

最开始的柏林墙只是一道铁丝网。

这张著名的照片,记录的是东德士兵越过铁丝网,进入西德的一瞬间。

而后大规模的砌墙开始了。

最终这堵墙终于成为了冷战和铁幕的象征。

随着东西德合并与柏林墙的倒塌,一个时代结束了,历史又将如何走向,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