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鍔不英年早逝,他以後會是什麼發展?

洞庭一葦1188


倘若說到蔡鍔這個名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他,他在雲南四川一帶的名氣非常高的,只不過這個人英年早逝,在34歲的時候因得了咽喉癌而去世。

他是民國初期一個不可取代的風雲人物,倘若他活著的話,可能天下的格局發生很大變化,通俗的來講,日本在侵華戰爭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麼容易會打到中國腹地,不會有蔣介石的北伐故事,更不會讓蔣介石輕易發動軍變。

那麼蔡鍔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物?如果他要是沒有死的話,天下格局又會可能出現哪些現象呢?

一、蔡鍔是個怎樣的人?

蔡鍔老家是湖南的,家裡面特別窮困,他特別的聰明好學,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後來被梁啟超看中收為徒弟。

在1902年的時候被清政府派到了日本陸軍學校學習,在畢業之後回到國內在各大軍校之中擔任老師。

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剛爆發的時候,他由於受到了梁啟超的新民主思想,所以和同盟會走的特別的近。

清朝滅亡之前他被派到了雲南,後來的雲南王唐繼堯就在他手下幹活。

蔡鍔真正對於中國造成影響的時候是1911年底,蔡鍔響應了武昌起義,推動了辛亥革命革命成功之後。

清朝滅亡之後他被升任為雲南都督,當時雲南被蔡鍔實際控制在了手中。

袁世凱擔任民國總統之後,為了控制雲南就將蔡鍔騙到了北京,並且將其幽禁。蔡鍔的軍政大權也就落到了他的手下唐繼堯的手中。

後來在日本和袁世凱密謀簽訂21條的時候,蔡鍔也就從北京再次逃回了雲南。

袁世凱稱帝之後,蔡鍔作為唐繼堯的手下便派兵攻打四川反對袁世凱稱帝,歷史上稱之為護國戰爭。

正是因為蔡鍔帶兵獲得大勝,給袁世凱稱帝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袁世凱被迫下臺,當時黎元洪勝任民國大總統,蔡鍔也順勢升級為四川督軍。

當時蔡鍔剛34歲,正值年輕氣盛,可惜的是他卻得上了咽喉癌,最後在日本福岡搶救無效去世。

二、若蔡鍔沒死,歷史走向

如果蔡鍔沒有死的話,以他的性格特點還有思想水準來說,在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推進共和統一的時候,蔡鍔應該會積極響應。

因為當時雖然是民國的名號,但是卻被各地力量所割據,整體還是處於一種4分5裂之中。

如果蔡鍔當時加入北伐軍的話,國民政府整體的北伐會更加的順利,因為唐繼堯當時雖然割據了雲南,但是畢竟曾經也是蔡鍔的手下,二人也算是合夥關係,唐繼堯自然也明白蔡鍔的能力,再加上當時唐繼堯又處於蔡鍔和國民軍隊的包圍之中,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做出對抗。

北伐過程中有了雲南,還有四川的支持,吳佩孚和孫傳芳等軍隊根本不會做出太多的抵抗,整體的北伐戰爭會更加順利。

如果蔡鍔沒有去世的話,那麼蔣介石也不敢發動革命政變,當時的國民政府也不會出現動盪和分裂,從而讓中國的基礎工農業可以發展的更完善。

如果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在1931年日軍準備侵佔東北的時候,蔡鍔也會第1個不答應。

在東北就與日本展開鬥爭的話,中原地區可能也會藉此機會迅速發展進入戰備狀態,也不至於在抗日戰爭中輸得那麼慘。


夏目歷史君


蔡鍔作為再造共和之人,在完成護國運動後就去世了,年僅34歲。可以說蔡鍔是英年早逝,如果蔡鍔可以繼續活下去,那麼他以後會有什麼樣子。我們可以從蔡鍔的品性和能力來分析,蔡鍔一生戎馬,主持了雲南反封建運動。蔡鍔在當時的雲南十分有聲望,加上蔡鍔當年打響反袁第一槍,可以看出蔡鍔有很明銳的時局洞察能力,並且富有正義和民主精神,也是個心中有民族的人,那蔡鍔的大致發展軌跡有可能是這樣的。

袁世凱復闢失敗後,各個反對軍閥開始了割據。蔡鍔勢力在雲南,看到北洋軍閥各個都坐大,完全背離了共和。蔡鍔鑑於實力只好回到雲南,然後蔡鍔會選擇出兵控制四川,避免四川成為其他軍閥的地盤。蔡鍔擁有這些地盤後,就有了可以發展的空間,期間無論是那個軍閥當家做主,蔡鍔都不會在意,蔡鍔會花時間把雲南和四川作為再造共和的基地。並且蔡鍔會選擇支持當時的國民黨,支持孫中山。

北伐戰爭的時候,蔡鍔是一定會出兵的,為了實現民主共和,蔡鍔絕不會袖手旁觀。但是隨著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宣告破滅。蔡鍔會提兵回到雲南和四川,也開始割據。目的就是看蔣介石會怎麼做,當蔣介石同各大軍閥不斷進行戰爭的時候,蔡鍔註定是不會幫助任何一方的。軍閥混戰中的蔡鍔,勢必是各大軍閥拉攏的對象,但保持中立才是蔡鍔的想法。隨著東北易幟,蔣介石穩定了時局,蔡鍔為了國家統一,註定也會宣佈歸附國民政府。





抗日戰爭爆發後,有著強烈民族精神的蔡鍔會堅決要求抗日,會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爆發極大的不滿。隨著統一戰線的形成,蔡鍔將提兵出雲南和四川,奔赴各大抗日戰場。依照蔣介石的一貫做法,一定會讓蔡鍔的軍隊參加各種戰役,目的就是削弱蔡鍔的兵力。到最後抗日戰爭結束後,蔡鍔不會選擇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其結果可能是宣佈起義,走向新中國的建立。


小司馬遷論史


蔡鍔是民國初期滇軍的軍事領袖,不幸在四川督軍任上去世。有人說蔡鍔不死,可能會改變中國的抗日局面,乃至改變中國的歷史。

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我們通過分析蔡鍔的成長之路,再來推斷如果他不英年早逝,會有怎樣的歷史定位。

蔡鍔出生於湖南一個貧苦家庭,13歲中秀才,後師從梁啟超。1902年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在國內各大軍事學校任教。

1905年左右,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蔡鍔同情革命黨,他和同盟會有接觸,但並未加入同盟會。因為他受梁啟超影響,傾向民主共和,走改良之路。

1911年,蔡鍔調任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協統就是類似於旅長的職位,當時雲南新軍有兩個協,頂頭上司是統制。這個時候唐繼堯在他的手下擔任第一營管帶。

1911年底,蔡鍔響應武昌起義,發動了昆明辛亥起義,並被推舉為雲南都督。1913年,對袁世凱抱有幻想的蔡鍔,被忽悠到北京,不僅得不到重用,還遭到了監視。

袁世凱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後,蔡鍔與之徹底分道揚鑣,並偷偷回到了昆明,但此時雲南的軍政大權已落到唐繼堯的手裡。

1915年,袁世凱稱帝。同盟會二號人物黃興委派李烈鈞潛入雲南,促使唐繼堯、蔡鍔伐袁。

雲南宣佈獨立後,雲南都督唐繼堯組織三個軍的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

蔡鍔擔任第一軍總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鈞擔任第二軍總司令進軍兩廣,而唐繼堯擔任第三軍總司令,坐鎮雲南。


蔡鍔和李烈鈞均獲得大勝,袁世凱被迫下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蔡鍔被任命為四川督軍。同年,蔡鍔因喉癌惡化病逝。

此時如果蔡鍔不死,在當時的大背景下,無非三條出路:成為地方軍閥、跟著國民黨或加入紅色革命。

從蔡鍔的思想及經歷來看,第三條路幾乎不可能。第二條路可以參考和他資歷相當的李烈鈞後來的遭遇。

伐袁成功後,李烈鈞擔任了四年的大元帥府參謀總長,手握重權。但孫先生站穩腳跟後,李烈鈞開始遠離權力中心,因為他是黃興的人。

不過李烈鈞仍一心一意為革命,在孫下面鞍前馬後。孫先生去世後,李烈鈞擔任了一年江西省主席。1927年,蔣被迫下野後,李烈鈞坐鎮南京,打敗孫傳芳,穩定了南京政府。


蔣再次上臺後,李烈鈞徹底被掛到了牆上。九一八事變後,李烈鈞四處為抗日奔走,並把自己的五個兒子都送到了前線。

李烈鈞在國民黨的資歷可謂深厚,而蔡鍔連同盟會會員都不是,更不是黨員,所以他走第二條路的結果不會比李鈞烈好。

那就只剩下第一條路,有人說蔡鍔當時就任四川督軍,有他在四川就不會發生軍閥混戰,但事實真會這樣嗎?

答案肯定不是,首先蔡鍔的督軍是黎元洪任命的,他一下臺基本就沒什麼意義了。

其次,四川軍閥在民國初年都已形成,蔡鍔之所以能順利取得四川戰役的勝利,和四川前期的內部混戰有很大關係。


蔡鍔的第一路軍本身就有不少四川小軍閥,合力打敗北洋政府後,四川軍閥就一起趕走了滇軍。而滇軍的顧品珍更是和四川軍閥合作,打回昆明,趕跑了唐繼堯。

如果蔡鍔還在世,最好的結果就是回到雲南和唐繼堯繼續合作。但北伐時期,蔡鍔又面臨一個選擇,因為唐繼堯勾結吳佩孚,對抗革命。

如果跟隨唐繼堯,肯定擋不住歷史潮流,只有下臺一條路。如果反唐,那最好的結局就是替代龍雲,成為雲南一方諸侯。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蔡鍔最好的結果就是成為雲南王,這個地位都走不到兩大派的權力中心,所以也不可能對全國大局起到什麼推動作用,更談不上能改變歷史。



花木童說史


<strong>


我覺得蔡鍔是近代史少數幾個“死得其時”的歷史人物,他沒有得罪之後華夏政治舞臺上唱主角的各大勢力,在迫使袁世凱廢除帝制後死去,真的太恰當了;如果蔡鍔不英年早逝,那麼他可能就會有後來兩個主角打交道了,但是從蔡鍔之前表現出來的保守主義傾向以及對暴力革命的厭惡,他很有可能同時得罪後面兩位主角,那麼他的評價可能還不如陳炯明。


我看有人說蔡鍔是軍事天才,此言大謬,蔡鍔確實是近代極少數從日本士官學校正經畢業成績還不錯的中國人,但是在他整個軍事生涯中,他並沒有顯示出什麼特別的軍事才華。


首先,蔡鍔並不是從小立志從軍的,他最開始是拿著袁世凱的留學經費去日本讀商業的,只是因為回國參加唐才常自立軍起義失敗,不得已改名換姓讀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其次,蔡鍔這個人性格比較“不寬和”,尤其是對待軍人下屬,有點明朝士大夫對待武官的架勢,可以說他得民心,但不得軍心。


因為他對待軍人下屬酷烈,曾經兩次被驅逐。


第一次是在廣西,當時蔡鍔的恩主,李鴻章的兒子李經羲擔任廣西巡撫,讓蔡鍔當廣西幹部學堂擔任總辦,蔡鍔對於軍校學生“諸生好辯者,

常惡語怒斥之,甚或摑之以掌,其嚴烈如此”,直接導致1910年學校爆發了“驅蔡風潮”。


雖然當時蔡鍔已經受恩主李經羲奏調去雲南任職,他從總辦任上離職也不是因為學校的“驅蔡風波”,但是至少可以說明他在廣西五年,並不得廣西預備軍官們的愛戴。


第二次是在雲南,當然,說蔡鍔被驅逐是有點誇張,但是但是雲南軍界上下更認可唐繼堯也是不爭的事實;這裡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一條是因為蔡鍔“律部下嚴,觸刑章,必治以應得之咎。”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從蔡遊者恆貧乏無以為生,稍失檢,且陷法網焉。人謂蔡之冷峭,有威可畏而無德可懷……”


一個不得軍心的人,說他是軍事天才恐怕有點勉強。



最為重要的是即使是護國運動中蔡鍔也沒有體現出什麼具體的指揮才華,護國軍之戰與其說是軍事戰,不如說是政治戰;滇軍是一直等到馮國璋幕府發出贊同起兵的“華密”電文,才正式宣佈獨立的,而且蔡鍔所面對的陳宦和劉存厚都是蔡鍔的朋友,護國軍和北洋軍並沒有真正進行什麼作戰;事實上在蘇聯人培訓以前,華夏大地上各方交戰都是很“文明”的,第一次直皖大戰,幾十萬軍隊鏖戰一個月,傷亡不過2000人已經被外國軍事觀察員評價為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血戰了,更何況護國軍這種戰鬥。


還有,蔡鍔這個人“黑點”其實不少,只是因為蔡鍔“死得其時”,後來的史學家們把“黑點”推給蔡鍔的副手唐繼堯身上,但是如果蔡鍔沒有英年早逝,並且得罪了後面兩位主角其中任意一位,那麼“黑點”可能就會回到蔡鍔本人身上了。


說了那麼多,蔡鍔最大的“黑點”是什麼呢?他本人是民國時期鴉片橫行的始作俑者。


現在大家看蔡鍔的傳記或者正面歌頌蔡鍔的文章,都會談到辛亥革命後蔡鍔恢復雲南經濟做的特別好,把雲南從晚清每年需要清廷貼補一百多萬到辛亥後每年歲入2、300萬。只要大家稍微看一下晚清雲南省收入和清政府禁菸計劃就可以看出來,雲南財政特別困難的時候恰好是晚清禁菸的時候,而蔡鍔治下雲南歲入和雲南在前清沒有禁菸時相差不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蔡鍔治下雲南收入究竟是怎麼增加的。


反正現在歷史資料把這一切都推給了唐繼堯,“為解決軍費不足的困境,雲南都督唐繼堯在雲南採取了開放煙禁的權宜之策,‘設煙厘金,每百兩收滇幣五元,使鴉片運銷和吸食合法化’。此為民國西南鴉片開禁之始。至此之後,西南煙毒重新氾濫,直接影響到整個西南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


唐繼堯


甚至在護國軍運動時,滇軍也藉著護國軍進攻四川的時機,向四川大量輸送“煙土”,滇軍“屢運大批雲土入川”,以濟軍餉,“滇省煙販恃滇軍包庇,結隊而來,所過煙館林立”,導致“滇省大宗鴉片充斥各地”。


這些可都發生在蔡鍔眼皮子底下的。如果他在活的長一點,和後來兩位主角打交道,那麼十有八九,他會得一個“近代鴉片氾濫之元兇”的名頭。


回到問題本身,“蔡鍔不英年早逝,他以後會是什麼發展”,我覺得他很難有什麼發展,


因為如果他是一個政治家,那麼他在當時遠離了政治三大中心:北京、上海、廣州;如果他是一個軍人,那麼他又有一個致命缺陷,他既不是雲南人也不是四川人,他是湖南人,他沒有自己的基本盤。


有人說蔡鍔不死,唐繼堯不會坐大,這真的太高看蔡鍔了,蔡鍔自己在給友人的信中都說了,滇軍驕橫跋扈,他指揮不動“滇軍兵驕將悍,紀律氣質遠非數年前之比,已不復可用。……他們目下幾乎要不聽我的命令了。我本意要保薦殷叔桓(殷承瓛)來接替我,而羅榕軒(羅佩金)手握兵符,只好給他。”


所以,蔡鍔如果不英年早逝,要麼成為另一個“陳炯明”,要麼成為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成功人士。但是不管是那一個,我們都看不到現在歷史所呈現的蔡鍔了。


蘭臺


蔡鍔死在1916年,簡直就是死得其時。

因為袁世凱稱帝太遭恨了,連他的北洋系都不再支持他了,更別提革命黨和立憲派了,所以護國戰爭之所以能有震動,本身的軍事意義不大,不過是順應了大家的意志而已。此時蔡鍔死去,正合其時,無論今後中國由誰掌權,他都是英雄譜裡的重要人物。

但如果蔡鍔沒死,他後面的路會很難走。



本身從他的政治傾向上看,他不是北洋系,也不是孫中山一派,他屬於立憲一派的,也就是最初支持變法維新和預備立憲的人,或是清末各地方的實權督撫和新軍將領,後來辛亥革命爆發,他們看清廷大勢已去才調轉槍口,如梁啟超、程德全、黎元洪、閻錫山、唐繼堯、陸榮廷之類。這批人在民國既不是北洋的人,又融不到同盟會和國民黨裡面去,所以很難受。

但這批人裡有沒有站住了腳的呢?有的。比如閻錫山坐鎮山西,唐繼堯坐鎮雲南、陸榮廷坐鎮廣西,都是有自己槍桿子的人。為什麼他們能割據呢?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是本地人,本地人管本地事,這種自治傾向在中國的傳統中體現得特別明顯,尤其在亂世,幾乎成為抱團自保的不二法則。



可是蔡鍔不同,蔡鍔沒有自己的槍桿子,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是湖南人,無論在雲南還是在四川他都玩不轉,沒有割據的資本。有人說蔡鍔是滇軍領袖,但在護國戰爭期間,他其實根本控制不了滇軍。護國戰爭他之所以能調動滇軍,是因為唐繼堯與其有一致的利益,僅此而已。

可見,如果此時蔡鍔沒病沒死,而是繼續健康地活下去,他既沒法控制四川,也沒法控制雲南,他會被兩派排擠,要麼會被西南軍閥當成一尊佛供著,要麼會被踢出西南,成為毫無立足之基的孤魂野鬼。



當然他的影響力肯定在一定意義上還在,所以他有可能會在日後向孫中山和國民黨靠攏。但即便如此,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他也就是被放在中央當成一個擺設,用他民族英雄、革命元老的身份充充門面,然後逐漸淪為平庸。


達摩說


大家現在肯定有很多人對蔡鍔不是很瞭解,但是這個人在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先簡單介紹下他:蔡鍔,原名艮寅,在上個世紀是我國一位風雲人物,曾拜師於梁啟超,譚嗣同,接受過高等教育,愛國,大公無私,但是天妒英才34歲就去世了。

蔡鍔的才能相較於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等人,只高不低,其他人只是想保存自己的實力,從來沒想過為國家做點什麼。蔡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理想。如果蔡鍔不英年早逝,我覺得他會至少統治雲南十年,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說說這位英年早逝的偉人,說說他的能力。

(正中間就是蔡鍔)

第一個:蔡鍔的軍事才能在當時基本上找不到第二個人,29歲當上旅長,在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後,蔡鍔當時在雲南第一個站出來宣佈討伐袁世凱。袁世凱氣急之下,發兵10萬,蔡鍔以8千人馬擊潰北洋軍隊,消滅三個師,一戰成名,在民國時期沒有人有這樣的能力。

第二個:蔡鍔是一個正真的大公無私的實幹家,在雲南掌權的日子裡,蔡鍔積極發展雲南的經濟,軍事,完全不像其他軍閥一樣獨攬大權。積極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敢於打破常規,將一個落後的雲南省發展到當時軍工在各省中名列前茅。並且從不任人唯親,選賢舉能是對他的真實寫照。

第三個:以國家利益為首選,可以放棄任何榮華富貴。在國家發生動亂事件時,蔡鍔總是從國家角度來看問題,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就比如宋教仁在被刺殺後,都認為是袁世凱乾的,蔡鍔就站出來說,不能一味的靠猜測,需要證據,走法律程序,如果真是袁世凱做的,再討伐他也行。在軍閥混戰期間,蔡鍔積極調解各方矛盾,避免人民遭到傷害,國家分裂,可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真的是國家的損失。還有很多很多他的事情,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下他,這樣的人雖然得罪了其他人,但是為雲南的人民謀得了福利,如果不英年早逝,雲南將免於戰火,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蔡鍔也會繼續在雲南以一個實幹家的姿態來為國家的未來擔憂!


歷史深度揭秘


在“護國戰爭”後,蔡鍔已經是四川督軍兼省長,是西南響噹噹的實權派人物。可是,正當他準備要大展宏圖時,卻因為喉癌惡化,不得不東渡日本治病。可是終因喉癌醫治無效,在日本福岡去世。那麼如果蔡鍔未死,能否影響當時民國的格局走向呢?

蔡鍔,世稱為蔡松坡,近代有名的將領。在他那短短的34年生命中,有2件大事最為後人稱道。第一,他在辛亥革命時率領雲南軍隊起義,加速了清朝的滅亡。第二,是他在袁世凱稱帝之後,發起“護國戰爭”的旗幟,逼得袁世凱退位。



可以說在護國戰爭後,蔡鍔已經有了很大的號召力,尤其是在雲南、四川兩省。如果他不死,或許能夠阻止後來的四川內戰以及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國民大革命,促進中國統一。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蔡鍔是一位有眼界、有理想的實幹家。他既能看到舊軍閥混戰的侷限性,也有改變祖國的抱負,只是缺少先進的革命綱領。

與他相比,張作霖、吳佩孚等人雖然也有雄心壯志,但其思想覺悟還停留在過去的那套諸侯爭霸上。而閻錫山雖然坐鎮山西,但並沒有改變舊中國的想法,頂多是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至於其他的軍閥,更不必說。因此,在民國時期的實力派人物中,蔡鍔算得上是少有的比較有理想的實幹家。



即使蔡鍔不能夠結束當時軍閥割據局面,但如果他能活著,西南的川、滇、黔等地的形勢起碼會比後來好得多,而不會像上世紀的20、30年代那樣出現川滇軍閥爭霸,四川內戰等等惡劣的局面。而且,如果蔡鍔在國民大革命時期仍然能夠統率西南軍政,有可能也會擁護共產黨,而蔣介石更不敢悍然發動“4·12”反革命政變。


世界人文通史


蔡鍔作為“護國軍神”,有再造民主共和之功,其能力、聲望、人品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蔡鍔如果不死,後面的局勢會完全不一樣。

作為梁啟超的弟子,研究系的力量在北洋政府中會充實,並和孫中山互為奧援,梁啟超將有望出任總理,可能不會去清華搞學問,北洋政府的壽命會延長,更加趨向於改良派。

陸榮廷等老軍閥勢必不能全有云南,蔡鍔將統治四川、雲南,甚至廣西乃至於兩廣。那麼在北伐之時,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進度的力量都會更強大。鑑於袁世凱已經氣死了,那麼在當時全國的勢力版圖上,除了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之外,蔡鍔應該是最大的勢力,孫中山可能會與之合流。

孫中山病逝和北伐勝利之後,梁啟超和蔡鍔在國民黨內的位置,近似於馮玉祥,與之分別雄踞西北和西南。鑑於梁、蔡兩人的威望和年紀,兩人很有可能在新政府中擔任主席、議長、院長之類的清選,並且會先於蔣去世,倒真不一定會參與後來新軍閥的政爭。而且北伐勝利後,國體掌握在革命派還是改良派手裡還真不好說。


青年史學家


若上蒼肯給予蔡鍔先生數年時日,那麼在抗戰之初,中國軍隊便有可能構建起有效的防禦體系。在上個世紀初,湧現出了許多風雲人物,蔡鍔將軍便是其中之一。他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軍事能力,只可惜34歲便英年早逝。假如他能活得更長久一點,它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今天協虎就帶大家回顧一下蔡鍔將軍的傳奇人生。

蔡鍔原名艮寅,出生於今天的湖南省邵陽市。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在梁啟超譚嗣同的指導下學習。後來他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學,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良好的教育,培養了他對於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蔡鍔先生舊照

1899年,他成為當時中國許許多多前往日本留學的學生之一。在那裡,他了解到了中國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之下,可謂內外交困。於是跟隨唐才常,蔡艮寅回到長江邊上參加了起義。雖然起義不幸失敗,但是蔡艮寅並沒有被打倒。

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蔡鍔,“鍔”在漢語裡是指刀劍的刃。他就是立志要成為這一把民族的利刃,為國家發展的前途披荊斬棘。

他回到了日本,進入了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成績非常優越。他與他的同學蔣百里,張孝準 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1904年,蔡鍔從日本畢業歸國,先後在全國多地進行軍事教育。當時的他僅20歲出頭,青年才俊、英姿颯爽,頓時聲名鵲起。當時的雲貴總督李經羲仰慕他的能力,便聘請他到雲南講武堂講授軍事知識,蔡鍔也因此與雲南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全國各地,大量不滿清廷腐朽統治的仁人志士都漸漸覺醒。在雲南講武堂和雲南當地的新軍裡面,也有許多進步人士。蔡鍔雖然不是同盟會的一員,但是受到他們的影響,也表現出了對進步活動的支持。

於是在1911年,也就是蔡鍔就任雲南都督後,他在昆明領導了重九起義,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封建統治。蔡鍔因領導起義,又在出任雲南都督的時候,大力發展新政,深受雲南當地的百姓和軍隊愛戴,成為了雲南當地的頭號大人物。

▲曾屬於蔡鍔麾下的滇軍

只可惜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篡奪了革命的果實,蔡鍔也被北洋政府調到了北京任職。雖然好像是將他升官,實際上袁世凱卻是要把他在身邊,加以控制。

剛開始,蔡鍔還沒有意識到北洋軍閥真正的目的。他依然積極地與同學蔣百里、閻錫山等人組織軍事研究會,希望為當時的中國國防貢獻一番力量。但是北洋政府秘密簽訂的賣國條約,使得蔡鍔認清了他們的真實面目。他決心要以自己的力量,打敗這些腐朽的軍閥,捍衛祖國,“為四萬萬中國人掙回人格”。

▲影視劇中的護國軍

於是他用計迷惑了敵人,使他們放鬆了對自己的警惕。然後又借治病為理由,假裝前往日本,實際上則輾轉回到了雲南。當時的雲南,由於地處偏遠,還沒有受到北洋軍閥的滲透和控制。蔡鍔於是在雲南積極練兵,準備發起對北洋軍閥的爭討。

1915年,蔡鍔與孫中山唐繼堯等人合作,組織護國軍,發起了轟轟烈烈的護國戰爭。當時蔡鍔擔任護國軍第一軍的總司令,他的部隊中,有許多人都是他曾經的革命戰友。其中,我們熟悉的朱老總,就是蔡鍔軍中第三梯團第六支隊的隊長。護國軍雖然缺少糧餉彈藥,卻有著極高的決心和戰鬥意志。在蔡鍔的親自指揮之下,接連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影視劇中的蔡鍔

雖然護國戰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但蔡鍔人生也接近尾聲。早在護國戰爭之前,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和喉癌。在當時,肺結核可以稱為是不治之症。直到1944年,美國科學家才發現了治療肺結核病的有效藥物。蔡鍔將軍是帶著絕症指揮作戰的,因此,朱老總在後來的回憶錄裡,也提到過他在護國戰爭時後見到的蔡鍔病容憔悴,彷彿半死不活。

▲護國戰爭形勢圖

1916年。蔡鍔將軍被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也就是那一年,他的病情急劇惡化。即使前往日本醫治,也回春乏術,最終病逝於日本福岡,當時的他才34歲。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的蔡鍔在國內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政府為他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了國葬。他也因此成為了辛亥以來的國葬第一人。

回顧蔡鍔將軍的一生,顯然可以看得出他的愛國熱情以及軍事才能。他既有救國救民的熱忱之心,也腳踏實地地為雲南,四川的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假如蔡鄂將軍沒有因病早逝,有他坐鎮的四川,絕不會發生軍閥內鬥的鬧劇。而他的愛國熱情,也會大大地有利於後來的新民主義革命。

▲滇軍舊照

另一方面,蔡鍔將軍治軍的水平是數一數二的。他的部隊軍紀嚴明,能力出眾。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的將士們參戰人數與犧牲之慘烈均居全國之首。假如有著蔡鍔將軍的訓練和指揮,也許抗日戰爭會前結束。

蔡鍔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卻永久地保存了下來。無數中國人接過了他手中救亡圖存的旗幟,殺上了抵抗外辱佛戰場。正因如此,我們的中華民族才得以逆境崛起,浴火重生。蔡鍔將軍,英靈可慰矣!


WarOH協虎


蔡鍔將軍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曲折返回雲南,勇敢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發動護國戰爭,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共和。

蔡鍔將軍

但蔡鍔將軍因護國戰爭,操勞過度,護國戰爭勝利的當年,1916年11月8日,即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國家痛失英才。

如果蔡鍔將軍不英年早逝,他今後會有什麼發展?

蔡鍔逝世時為四川督軍兼省長,雲南的唐繼堯為其兄弟,論實力蔡鍔自雄一方應毫無問題。但蔡鍔是有政治理想的,蔡鍔是梁啟超的學生,蔡鍔投身護國運動,也是與梁啟超多次密謀的結果。本來梁啟超支持袁世凱,但袁世凱稱帝后,梁啟超憑藉如椽之筆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公開反對復辟帝制,正告袁世凱不要“無風鼓浪,興妖作怪,徒淆民視聽而貽國家以無窮之戚“。在護國運動期間,梁啟超與蔡鍔等人函電往來,幫助護國軍擬定計劃,起草文告,積極籌劃,在護國軍的軍務院任撫軍兼政務委員長。袁世凱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及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又促使蔡鍔與北洋政府和解,取消軍務院。可以說梁啟超、蔡鍔一文一武促成了護國運動的勝利。

梁啟超

當其時,梁啟超為憲法研究會領袖人物,梁啟超領導的進步黨與孫中的國民黨能夠形成良性互動,形成兩黨制輪流執政也極有可能。而蔡鍔憑藉護國之功,領銜政務院總理或者副總理,至少擔任部長應該不成問題,長期以往,擔任國家元首也極有可能。應能成為政壇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特別是蔡鍔將軍為四萬萬人爭人格,其為國為民之心至今讀起來仍會讓人動容,遠非後期滿口仁義道德實則爭權奪利的軍閥可比。

特別是在南方國民黨實力較為強大,北方北洋軍閥實力強勁,而蔡鍔在雲南、四川作為獨立勢力,同時蔡鍔既與北洋交好,護國時又與國民黨密切合作,是南北都可以接受的人物。有蔡鍔在,則南可以牽制國民黨,北可以牽制北洋軍閥,使幾方都不能撕破臉皮大打出手,有利於國家穩定。

而蔡鍔死後,梁啟超力挺北洋政府,唐繼堯則轉投孫中山,由於缺少制衡力量,南方成立了廣州政府,與北洋政府分庭抗禮,導致國家實質上南北分裂。最終導致南北兵戎相見,國之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