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中國詩詞大會》以後,你對能背過很多詩卻沒有展示過其個人詩作的人怎麼看?

老街味道


說句實話啊,真寫詩的人誰看那綜藝節目啊?

電視、網絡都是碎片知識獲得途徑,對真想提高水平的詩詞人來說,意義不大。

所以我們拋開詩詞大會,只談談背詩的人。

可能大家會覺得,實際上生活中執著背詩的人,或者說會背詩的人不多,有那麼一兩個成了魔,就上了綜藝節目出了名了。

其實還真不是,這種人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先說小孩。學齡前就會背詩的不少吧?但是他們懂詩嗎?不懂的。小學生會背詩的不少吧,只怕也不能解詩。到了初高中,倒是開始學習怎麼賞析詩歌了,但是真正吃透背景、風格、詩人,寫作手法的人能有幾個呢?掌握了要考試的知識點就夠了。

但是對於想要創作詩詞的人來說,背詩是不夠的。

我們把視野放寬一點,背下來的詩不過是知識點,是“知其然”,而要學會創作詩詞,是要學習詩詞創作技巧,瞭解詩詞意境營造,激發詩詞創作情感的,這一套流程,我們稱之為思考。寫出了好的詩詞作品,叫做“知其所以然”。

從背誦到創作,中間缺乏的是思考。是技巧的學習,是感情的意象化,這個過程並不會因為背誦詩詞的量變引起質變。從漸悟到頓悟,不止需要大量積累,更需要在關鍵的時候靈犀一點,醍醐灌頂。而我們只是背誦,不去思考,就永遠沒有辦法跨越那道門檻,永遠只是詩詞局外人。

背誦大量詩詞只能讓別人欽佩你的記憶,但是這種欽佩中不乏不屑。

而你通過思考,寫作出一些好的作品,別人的欽佩中就會有敬重。

這是人類天生對腦力勞動者的崇拜,不涉及任何歧視。對能思考的人的看重,是人類對自我提升的認可,並非針對某一個人,某一個群體,這種現象一直存在。要不然怎麼會說“惟有讀書高”呢?可是你只讀書不思考,不是還有個名詞叫做“書呆子”麼?

而背誦詩歌再多,也只是個體力勞動者而已。

其實背誦詩歌者的本意也是喜愛詩歌,接近詩詞,希望通過這個途徑去學會詩詞。如果迷失在人們對背誦詩歌那種虛假的崇拜之中,那真是得不償失。

你背得再多,多得過電腦?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我個人感覺背詩是少年時的樂趣,幾個要好的同學互相比背詩,看誰背的多,誰背的快。



從高中時開始寫詩,初始也青澀難堪,隨著思想,閱歷的增加才逐漸有了深意,自己寫的詩多了,也都記不住了,索性以往背過的詩詞也僅餘最精彩的部分了。



不過也好!正應了老子的那句話:卅輻同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然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通俗的解釋是,如果擁有一百元錢,你很得意的話,你就難以去掙更多的錢,若果你感覺即使是有一個億,還無所謂的話,你將會向十個億的目標靠近!



背詩的目的是寫詩,寫好詩,寫超越古人的詩!所謂: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寫詩也會編!讀詩與背詩以及欣賞詩,都是為了寫詩。



既然我們轟轟烈烈地舉辦詩詞大會,主旨應該是引導更多的人愛好詩詞,更多的人會欣賞詩詞,寫好詩詞。



是的!從背詩詞開始可以,由淺入深嘛!無可厚非,然則!經歷了數屆,依然是背,背,背!變著花樣的背!著實是令人失望!更甚者是,幾個大牌的評委被罵的狗血噴頭後,居然還能大言不慚地品評江山,真真是大跌眼鏡啊!



什麼是詩?有意境,有思想,有蘊藉,大家都這麼寫詩,你也這麼寫就入俗了,只有別開生面才清新脫俗,詩與書一樣,最忌諱的就是俗!


借用康老師的半句詩,大江東去什麼日月的,你看,我太笨了,難入流,現醜了!


一笑貫長天


按以往幾屆詩詞大會的形式、規格與層次,只能算是一檔文藝類電視節目,文學類都算不上。如果用詩詞藝術的眼光看,那就是相當低級的背書。沒有原創,沒有鑑賞,沒有理論研究,難怪有網友戲稱,更名為“背詩大會”更貼切。



既然是詩詞大會、大賽,參賽者理所當然的要有自己的作品,原創詩詞、詩詞評說、詩詞見解都可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意識和主張。他會花樣不少,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一個背詩詞。這樣的詩詞大會,對於看熱鬧的吃瓜群眾足矣,但顯然滿足不了廣大詩詞愛好者的胃口。從詩詞專業和藝術深度來講,“詩詞大會”辦得的確是有點“小兒科”。那樣的節目不必搬上中央電視臺,中學小學在校園裡都可以辦。



對於這樣以背詩為主的電視節目,請來的幾個評委根本就是無用武之地,只好見縫插針的插畫,湊話,以彰顯存在。因為節目很火,收視率相當不錯,幾位評委就低估了大眾的詩詞鑑賞水平,所以在某次詩詞大會上,康教授的現場作詩與酈教授的集字作詩,顯得過於隨意、過於粗糙,引來噓聲一片。



詩詞大會已辦了好幾屆,形式內容也應該作出調整。增加參賽選手現場創作詩歌、古詩詞隨機鑑賞等內容呼之欲出,廣大詩詞愛好者對此抱有期待。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正常。古典詩詞講究對仗,平仄,韻腳,起承轉合等,規矩比較多。面對古典詩詞,有幾種人:

第一種,無感,無積累。沒有特別的感覺,也談不上喜歡不喜歡,除了記住小學中學的幾首幾句外,並不刻意去積累課外的詩詞。

第二種,喜歡,背誦。愛讀,愛背,愛引經據典,業餘時間去整理,去積累,但不一定會寫,也不嘗試著寫。

第三種,愛好,創作。特別喜歡古代詩歌,除了讀背,還進行創作。有一同學是理科生,特愛寫詩填詞,而且寫得還錯。舉一首為例:

千年帝都已衰亡,光陰無情邙山上。

一片冰心君莫問,盛花時節到洛陽。



題主所說的就是第二種人,背過很多詩卻沒展示自己的詩作。這種人挺多,我就是這種人。要讓我寫一首現代詩,我很容易寫成;要讓我寫一首近體詩或填一首詞,那就絞盡腦汁去寫,寫出來也不像個樣子,所以乾脆不獻醜了。


融融118


的確看過幾次詩詞大會的比賽,覺得個個不凡,自嘆自己學習無成,評委的講解,經歷,實況,談的讓自己心動,可是自己不會啊,學習不好,又早早的當上了農民!現在參加比賽的人,也看了前面文章裡提到的,會背詩,不一定會理解其意,也未必知道其內容當中的經歷,光靠死記硬背得來的,那得消耗多少日日夜夜?中國🇨🇳的詩詞歌賦又多又雜,如果只是為在某一領域,為出人頭地,小小年齡段,加大加工量,(自己自嘆不如)有時覺得還不如,百花齊放,萬家爭豔的好,專一的功勞,也是太辛苦,長大後不一定是為這一職業而走下去的,各種愛好,人人有,小小年齡讀背大量的文章,有時會事得其反的!愛好讀書,形成自愛,從中吸取營養,裝填自己的大腦,發揮特長,寫出更高更好的文章,展示給大家,學以致用,用致而成,成致而廣,廣致敬,那才是真正的好!


夢想中做直立的松


詩詞自產生以來它的評判就是難題。文學作品見仁見智,所謂文無第一。科舉產生了,是選拔人才的途徑。如何評判就提到了桌前。於是就設計了各種標準用來衡量。詩引進科舉考場之後,如何衡量?在原來逐步發展的基礎之上加上了很多的限制,格律詩產生了,各種要求有了,失替失律失黏落韻孤平種種逐漸加到了衡量標準裡面了,雖然說限制了詩意發揮,卻增加了衡量文字能力的要求。故而歷朝歷代諸多狀元榜眼探花的卷子很少流下膾炙人口的詩句,按說應該是文學水平最高的展示。同理詩詞大會的宗旨是弘揚國粹,也有收視率的考慮,除了背頌有誰能設計出更好的方式方法呢?與其指責不如幫助,哪位有又好又吸引人的辦法不妨提出來,讓電視臺選擇,也可以提出專利,以我們現代人的智慧來超越古人豈不是更美!


愛上南山1


這個現象很正常,有些人生來就對有些事物,有著極其優秀的鑑賞能力,可是如果要讓他自己去創作,卻又無能為力。

會背詩,和會作詩是兩回事,我們大可不必向其他地方聯想。當然了,很多不懂詩詞的人,難免會有“你既然會背詩,就應該會作詩”的想法。

我們可以試舉一例:一個在古董鑑定界有著極高聲譽,從來沒有被打過眼的專家,是不是就在仿製古董的方面,也會有很高的造詣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再舉一例:一個優秀的時裝設計師,對各國流行的服飾都瞭如指掌,可是你真的要他拿著工具,去製作一件簡單的上衣,恐怕都不知道從何下手。

所以不要把背詩和作詩混為一談,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圍爐說野話


背誦靠的是記憶能力,未必一定理解。例如那位只有三歲的小男孩不僅能完整背誦出《將進酒》而且在背誦含春字詩詞時也毫不遜色。在這一點上年齡是比較重要的條件,所以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廣泛地大量的背誦詩詞自然是培養興趣奠定基礎的有效方式之一,但也決不是說背誦多了就一定會作出好的詩詞。讀多了背多了當然會對詩詞的格律特徵、修辭方式、語言錘鍊有所助益,但若作詩,進而作好詩,光憑這些還遠遠不夠,因為它只能幫助解決技術性或稱藝術性問題,卻無法幫助解決思想性或稱精神層面的問題。也就說你對詩詞格律掌握得再熟練,也只能說明你懂詩懂詞,卻不一定會作詩填詞。為什麼有很多人愛了一輩子寫了一輩子而且從字面上也都工整卻難有隹作出手,那就是軟實力不足,這個軟實力就是所謂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胸懷氣度、審美情趣等等屬於人心人志的東西。有些人寫詩填詞僅限於風花雪月、自憐自艾、應景湊句,甚至為賦新詞強說愁,基本丟棄了詩言志,詞抒情的宗旨,光想用一些看似華麗的語言甚至生僻的詞語來玩弄文字,只能是令人讀後即忘毫無回味餘地。所以我認為,兩相比較,背誦似乎更容易一點,而寫出能稱得上詩的作品更難一些。因而我既佩服那些對名篇佳作倒背如流的人,更佩服那些能坐住冷板凳筆耕不綴的人。這都是功夫都是本事。


積武145333984


我上午剛剛回答了相似問題,有人問他通讀了《魯迅全集》而為什麼自已寫不出作品來。我用喜歡唱歌和會唱歌是兩個概念的答覆回答了提問者。同樣,能閱讀與會寫作也是兩回事,不可等同。那央視"詩詞大會"的參與者應也一樣,會背詩不代表他(或她)會寫詩,這不奇怪,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存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並加以讚賞的是他們能背那麼多詩詞,實實的不簡單,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廣泛閱讀並深入腦中,是付出了大量的辛勤汗水,我不知"詩詞大會"參與者有多少人會創作詩詞,但肯定有,只不過沒有看到罷了。"近水摟臺先得月"會背誦那麼多的詩詞,終不會做一個"袖手旁觀"者吧。


秋風秋雨聽秋聲


我用自創的一首七絕來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七絕·詩詞大會成背詩大賽有感》

才子佳人語出奇,前朝舊句展風姿。

背吟尚奪龍門錦,何必搔頭苦作詩!

注:押平水韻四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