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在通往维也纳的火车上,你邂逅了一个法国女孩儿赛琳娜,你们只有一个夜晚相爱。黎明来临,你送走她,因为不舍,你们约定在六个月后的车站12点相见。

一天不到的爱情却让我们感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爱在黎明破晓前》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与所有的爱情片不同,《爱在黎明破晓》没有像今年大火的《婚姻故事》的情感纠纷,也没有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样的干柴烈火,更说不上厮守终生和山盟海誓。这部电影里,只有青年杰西和赛琳娜在火车、电车、轮船、街头聊天。但却丝毫不让人觉得乏味,让人心甘情愿花一大段时间来“观看聊天”

究竟在维也纳的街头聊什么才不会让人乏味,我们来看看这对恋人的答案。

“假如一个岛上有99个男人,一个女人,或者有99个女人一个男人,那么这个岛上会发生什么?”

“对于前者,这个岛上大概只会剩下43个男人,他们会为了干那个可怜的女人而互相残杀。而后者则会有99个女人和99个婴孩,而不会有男人。”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什么会让你困惑呢?”

“也许就是你。”

\u0001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我对爱的注脚是”

“两个不知如何独处的人的荫蔽”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人们总是说,爱是完全无私的付出,但仔细想想却除了自私什么都没有。”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知道别人和你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吗?”

“是当你记起自己很少想到与之分手的人,并意识到他们也很少想到你,你以为双方都会感觉痛苦,实际上却是‘嘿,很高兴你离开。’”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我对一个人愈是了解,就愈能真正地去爱他。”

在《爱在黎明破晓前》我们观看的不是聊天而是真正的爱。看完电影我不由地开始反思几个关于爱的问题:

一、当代我们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木心说:“爱是一种,天才行为,早已失传”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我们当代的爱,失传了吗?我·们的爱不是失传了,而是变形了。

生产力在不断提高,速度加快,一切都几乎要以最高效的方式被压缩,这其中就包括爱。所以当代的爱其实是变形的,它变得物质化,变得具有攻击性和目的性。

反观中国当代的年轻人,其实早早就被灌输了爱情是为了结婚这种想法。这种主流想法的背后,似乎深藏着某种道德规范,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于是儿女就成了爱情的“产物”、“结晶”、“升华”有些时候甚至更极端,人们不是因为爱而有了那些产物,而是因为想要拥有“爱的产物”而迅速以爱的名义结婚。

于是当下的青年人现在似乎正慢慢意识到这种隐藏,他们开始早熟,急切,一段又一段戏剧而迅速的爱情开始。有些时候,甚至只是为了排解寂寞,为了在社交平台上以“秀”的方式度过一次2月14日。

生怕在像生活的现实妥协之前赶不上爱的最后一班列车。

再看看那些步入中年的成年人的而言,爱情则更是残酷,一说爱情就不禁联想到:车、房、性。有些时候,这已经成为了爱情的门槛,甚至可以说是所谓的“爱的号码牌”

缺了哪一个,想都别想。

人们为了符合社会规定而相爱,为了繁殖后代而结婚。

如果选择拒绝呢?这时候就会有一大部分人站出来指责与无限制地推论:不结婚,不生育,人类就要毁灭!文明就要倒退!用大众的话来说,这是道德绑架,用性社会学家黄盈盈的话来说这种想象式的担忧就叫做“道德恐慌”用自己的想象来规划人类,绑架他人,想想就知道有多愚昧。

狄金森——这个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在她生活的19世纪就在她的诗歌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出生——嫁人——死去——

在同一天——

三重胜利

“我的丈夫”——女人们说——

用声音轻抚每个字

一定得这样吗?

其实不是一定得这样,爱情的轨迹,其实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勾勒,当下的爱情,也不仅仅是这样的三重胜利,只是还要自问内心,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一生,我们的条件又能多大程度地接近呢?

二、我们的爱情为什么这样了?

反观其下,其实是物质条件日渐优越,而我们在这种优越里产生了焦虑,产生了欲望。我们开始拿爱情与面包开始对比,但是却忘了,这两个不是对立的,我们渐渐地吃着面包追逐爱情。遗憾的是,吃到面包的时候,爱情所剩无几。

其次就是,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一大批独生子女正在涌向未来。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u0001而独生子女们逐渐长大,要远离社群,没有父母兄弟姐妹可以依靠,这就更将他们推向对爱情的需求,于是现在的小年轻们,不说尝过过爱情的甜,其实也早保留着一颗随时准备种下去的爱情之种。

毕竟对于电影里想要成为独立女性的赛琳娜,也说出了:“被爱,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u0001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三、真爱,应该是什么样的?

有研究表明:真爱,在一生中发生次数大概率不超过3

这么小的概率,我们有机会遇到真爱吗?又怎么判断自己的所爱是真爱呢?

Live Science就总结过爱上一个人的表现:

只会看到对方的优点

开始和对方规划未来

情绪不稳定

出现强迫症行为 5.有失控的感觉

6.由热情转化为平静的依恋 等等

前面说到这部纯聊天的电影,告诉我们了爱情最好的样子,现在就来看看一看这对模范恋人。

\u0001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杰西与赛琳娜,在火车上相遇,杰西向赛琳娜谈及自己的突发奇想——制作一个全年无休的电视节目,找365个不同的人来自全球不同的城市,参与全天候真实的生活记录。

赛琳娜则和杰西分享自己想成为作家以及收养流浪猫的愿望,只是父母都将其功利化了。

\u0001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而他们也在维也纳餐馆里互打手势电话夸赞对方的优点,他们用她和他彼此称呼。

赛琳娜说:“随着夜晚的逝去,我越来越喜欢他。”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杰西在电话的另一端说:“她是个完完全全的小天使。”

相互夸赞是爱的催化剂,没有赞美的爱是缺乏尊敬的。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可是在游船上他们开始担心起明天的再见,于是握紧双手提前说再见,但还是看到了赛琳娜抑制不住的难过,杰西默默的鼻酸。

车站离别的时候他们彻底失控了,他们疯狂拥吻,推翻了再也不见的戏言。约定着几个月忽的相见,感受着逐渐依赖的平淡......

“缺少爱是悲哀,拥有爱是伤痛。”说得没错。

《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所有聊天都在尽全力告诉我们那些爱人们忽略的,没有仔细思考的,以及悄悄溜走的想法和箴言,我们能在这不电影里找到关于真爱的一切,一段旅途,一本小说,一个城市,一首诗歌,一段命运,一张唱片,以及一生只能遇见一次的你。

这就是真爱的样子,一种不去计较,不去衡量,沉浸其中的状态。一种强大的穿透力,甚至使得时间得以被遗忘,使得黎明到来之前,我们就认定了眼前之人。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真爱其实也有延续,就像《爱在黎明破晓前》一样还有另外的两部曲——《爱在日落黄昏时》

爱在午夜降临前》 在这里,爱没有变,只是时间转换了。

说到时间,就好像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电影风格一样——爱在三部曲他花了18年完成,而男主杰西的饰演者——伊桑·霍克 女主赛琳娜的饰演者——朱莉·德尔佩,也都从头演到了尾。

而另一部电影《少年时代》也花费了12年来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十八岁的成长历程。

试想一下那味导演敢冒着这么大的时间风险,独具匠心地去完成一部能够经历打磨的作品,可能也只有理查德·林克莱特了。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但他在电影届却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导演,大学休学在石油钻井平台工作,后来自己组建电影协会,用柯达复古的胶片摄影机super8 拍摄作品,成为了一位独立导演。直到《slacker》这部仅用了23000美元的电影问世,他立即获得关注。

爱在三部曲也一一贯彻他的独立风格,自编自导,没有太花式的镜头与技巧,没有让人血液沸腾的精彩剪辑,但是台词功底极其深厚,对于电影元素的应用也十分熟练。于是这样一个在维也纳简单而动人的故事就被构建。


《爱在黎明破晓前》:最美的邂逅,最渴盼的灵魂伴侣

记得维也纳的那天夜里,你说:“仿佛我们相处的时光仅属于我们是我们创造的就像是我在你的梦里,你在我的梦里。”

是的,因为与你的相遇,就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