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誰的姿勢正確?


站樁是一種運動

多數人認為運動是肢體的活動,如走路、跑步、打球、練拳、健身項目等,這就是位移運動;還有一種是肢體不動的運動稱為位靜運動,如站樁、靜坐(包括正坐和盤坐)、臥式靜功。判斷運動的標準要從本質上加以認識。人們之所以進行走路、跑步等形式的肢體運動,是骨骼肌收縮的作用。因此,從本質上講,只要能引起肌肉收縮的方式就算運動。


站樁,就外形上看是靜止不動的,但要維持站式,使兩腿有效的支撐軀幹,兩腿肌群必須有足夠的收縮;同理,兩臂要在空間形成撐抱狀態,肩和臂的肌群也要有一定的收縮。對於收縮一詞,通常被認為發緊或緊張。初學站樁者,兩臂抬起1~2分鐘,就發酸發痛,就是肌群收縮的結果,說明兩臂運動了。


由於肌肉是由組織組成,而組織則有細胞組成,從更深層次講,只要細胞進行了基礎代謝以外的活動就是運動。運動需要更多的氧氣參與能量代謝,稍有常識者就會明白這個道理。站樁至一定階段後,呼吸會出現不夠用的現象,此時會自然而然地深吸一口氣或深呼一口氣,體弱多病者還會出現胸悶。只有運動才會需要更多的氧氣,這也印證了站樁是運動的事實。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練法,這就是最早的站樁。


站樁,誰的姿勢正確?


站樁姿勢誰正確


首先,當下的人們對站樁已有了普遍認知,即使自己不練站樁,也知道那些擺好姿勢一動不動的人是在鍛鍊身體,或者叫“練功”。


在多種武術、多種健身氣功中都有站樁練法。如少林拳有馬步樁、太極拳有太極樁、形意拳有三體樁;氣功中的“真氣運行法”先以站式練習,後以坐式為主;大成拳則把站樁作為首要功法,王薌齋指出“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毫無疑問,雖是站著不動,如果調整兩腳的距離與方向、調整兩腿的曲度、調整兩臂的高度與角度、調整兩腕的轉向和兩手的手型,就可形成林林總總的樁式。


究竟哪一種樁法正確,不能一概而論。這個要看其內涵要求和目的。

有的人練了某一站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凡是看了和自已不一樣的樁式,就認為是不對的。按照同樣的道理,別人也可以認為你站的是錯的。以此推斷,很難判定孰是孰非。那些太極拳界的大師們他們拳法、站樁並非一模一樣,他們誰是對的?


即使大成拳,我們可以看一下,姚宗勳、王玉芳、王斌魁、於永年、王選傑等二代傳人他們的站樁一樣嗎?他們誰能代表唯一的正確樁法?對於同門而言,雖然師承體系和內容是相同的,練到一定程度後,這些內容會在不知不覺中先產生細微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將自身的經驗不斷的融會於拳法中,並逐漸形成新的自我模式。現在練大成拳者,都講究“七妙法門”,都是王薌齋的理論體系,但其具體練法並非完全相同,這些都是公認的事實。如果自己站樁手臂低一點,就說手臂高一點的練者是錯誤的,如果自己兩腿曲度大一些,就說稍有彎曲者站得不對,純粹是無稽之談。


大原則和終效果是永恆真理


站樁對不對要看大原則和對站樁的具體要求。

以養生為目的者,要按養生的要領去衡量,以技擊為目的者,要以培養勁力和訓練精神浩氣為要則。對於養生者或初習站樁者,即使兩臂或高或低,只要舒適自然即可。因為在此狀態下,身體放鬆了,大腦入靜了,松靜利於培養鍛鍊“內氣”。開始站樁兩臂痠痛是難以避免的,只要不是特別難受,可適當堅持,如果痠痛難忍,可通過肢體或意感調整,使身體重新達到舒適自然。


經過站樁體內可產生種種良性變化,如手臂的或熱或脹或麻感、肌肉跳動感、身體沉重感或輕飄感、皮膚的電麻感、整體的擴大感、通體的大氣感、肌肉的緊縮感等諸多效應。這些都是站樁者的自我感受,一個旁觀者僅憑肉眼通過站姿就能看到這些變化嗎?看不到這些變化,就不能妄加評論。


判斷站樁是否正確,還一個客觀標準就是站樁者的體質是否發生良性變化。

健康者越站越有活力,有病者使疾病減輕,甚至痊癒,就說明練得有效,就說明站樁是正確的。很簡單道理就是站得不對絕不可能有好收效。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本來沒病,結果練了某種功反而練出毛病,有的人身體有點小毛病自己站樁,練了很久也沒有好效果,就是練錯了。


站樁,誰的姿勢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