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議恢復傳統漢服與繁體字,對此你怎麼看?

沐譯


中華民族是發展的民族,進步的民族。在不同朝代,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特質、特徵和時代印跡。漢服和繁體字也如此,它們都是要發展變化的。漢服作為文化符號,歷史的見證,我們有理由讓漢服在傳承中更有生命力,但是不能全面恢復,只應在某些特定場合、舞臺演出等情況下著漢服,不能搞全面恢復。當然,在服裝設計上,吸收漢服元素,推陳出新是必要的。再有,關於恢復繁體字問題,我個人認為,我們簡體字已全面使用,沒必要放棄簡體字,打倒車開始學繁體字,因為簡體字我們已經用得很"深入人心”了。如果要對繁體字提些想法,我建議讓極少數人掌握就夠了。





渺星人


哦,誰想穿漢服無時無刻都可以穿,沒有必要讓大家全部跟風,穿漢服就能代表中華文化嗎?我認識一個小姑娘對漢服情有獨鍾,大型場合永遠漢服,就是平時的衣著也近似漢服,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只是有一天她一身休閒便裝我反而吃驚。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重要元素,很多簡體字已經和象形文字脫離了。我個人認為真應該推廣。但是簡體字已經應用近七十多年,有點難!


白丁的世界


一一我們的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確保留著很多先進的元素。比如,古代的零錢,我們的老祖宗為了便於攜帶,還懂得在小錢中間打個孔。一摞的硬幣一穿一串就走人。十分方便。小偷偷走時,“硬硬的不見了”馬上就知道。反觀我們現在的硬幣。沒有任何考究。任意性強。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還不如古人想得周到!圓溜溜的硬幣,沒有孔穿起來,一滑就落到下水道。說到漢服。中國的傳統服裝自漢服甚至更早。包括後來演變成唐裝。中間相隔了3百年。其衣服的特徵都是讓人穿起來感覺寬大舒適的衣服。一直到清朝甚至到民國初期。都有很多人喜歡穿寬大的衣服。給人一種風度翩翩,紈絝子弟的感覺。其實我覺得這種漢服及後來的其他寬體衣服都是以裙式寬體為主。騎自行車時更不適合。我親眼見一女士騎單車,長裙尾捲入單車鏈裡,動彈不得!實是狼狽。幸好我上前幫忙。可見,長裙寬體式衣服並不適合當今快節奏的幹活。及生活,上廁所等,一不小心,裙襬就溜進糞坑裡。諸多不便。古代穿寬體衣服的人,大多不幹體力勞動的,體力活大多交由穿普通衣服者代勞!我國大多數貧困的山區,都是少數民族地區為多。他(她)們都穿上寬長的裙式衣服。背上還背個蘿筐。筐裡有的還裝個娃。貧窮的另一個原因是否與穿戴雍腫難以幹活有關呢!有待研究!但一定要恢復穿漢服的話。我個人認為,僅適合文職人員及白領階層。部隊、特警、武警肯定穿不了這種漢服。你不可能穿一套漢服過鐵絲網吧!這不非把勾爛不可!

繁體漢字恢復就不必要了。中國的詞典及詞海里邊一直都保留著繁體字。像現在的學生考試,一般規定時間是一兩個小時。你用繁體字寫完名字人家已經做了好幾題了。比方,名字:張大千,若寫上繁體的“韆”(千)字是很多筆畫的。勞神費時。不合時宜!我國漢字一直都有人研究。曾經三次簡化漢字。最後一次過於筒單,如:把“有”字簡化成“冇”;把“煤”字簡化為“火乚”左右組合字。不利於研究古文字,以至第三版筒化漢字被取消。目前大陸用的主要是第二版簡化字。我覺得恢復繁體字不利於快節奏記錄或書寫。還浪費墨水。不利於節約!


核料反應堆盛


看民心所向,民心到了就成了,民心不到,強推也不好,我覺得繁體字,簡體字並存挺好,漢服我也喜歡,但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也需要時間,,


白起興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生活富裕了,就應該安居樂業,可不要窮折騰。

恢復傳統漢服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這個問題都沒有搞清楚,那就是瞎胡鬧。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走向了強國之路,革命的對對象就象徵著自己高貴身份的寬大衣服和笨重的戰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總體上講是好的,但並不是沒有糟粕。最近我們小區的牆上畫了一套二十四孝圖,還把“郭淮埋兒”畫在十分顯眼的位置。如果知道是誰讓畫的,我會好好地向他的後代科普一下“郭淮埋兒”的故事。

因為家裡窮,郭淮的母親捨不得吃,省出糧食給孫子吃,郭淮知道後就將兒子活埋了。不知道各位看客有誰敢用這個故事教育下一代,我覺得這不教育人是“故事”,而是教育人的“事故”。魯迅先生是一個孝子,但對“二十四孝圖”進行過無情的批判,其中對郭淮埋兒的故事的開火最猛烈。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也要“拿來主義”,而不是全盤吸收。我真的想不出恢復漢服對振興中華有什麼積極作用。

對於恢復繁體字的好處,無非是與臺、港、澳交流更方便,更能體現表意文字的特徵。漢字一直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今天,繁體字是現代漢字的前世,現代漢字是繁體字的今生。上輩子再好也如不過這輩子,如果越老越好的話還不如用甲骨文。另外有些現代漢字是沒有“上輩子”的,那就是通假字,通假字用在現代文中就是錯別字了。老祖宗的東西再好,我們也不必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


百善孝為先6200


這些表面的恢復,沒多大意議?人們通過百多年的動亂,戰爭等等,人的思想改變了很多,能恢復到大家都穿唐裝時期,也就是清末那時候的觀忘嗎?讀書的還是書生,官還是官,民就是民?皇帝還是帝,歷史已經過去,社會肯定要發展,服裝得穿著舒適實用方便休閒為主,書寫字體也同樣,美觀方便為主。


老牛55552349


關於漢服和繁體字問題,個人意見:一、不應該叫“恢復漢服”,應該叫“提倡穿傳統民族服裝”。二、可以提倡在重大民族節日,家庭重要活動等場合,著傳統民族服裝,包括56個民族,但一般場合還是著工裝、休閒服裝更符合世界潮流。三、恢復到哪個時期的民族服裝,應該以最近流行的民族服裝為主,如漢族服裝以明代為基調,結合民國初期和近六十年漢族服飾變化,確定幾套有代表性的男女、老幼、春夏秋冬服飾,並加以固定、推廣。關於文字,還是目前使用的簡體字比較好,但要求高中以上學校,要教繁體字,認識繁體字,可以不必會寫,研究者必須會寫。


AAAA發生地


中華文明為什麼會千年不倒不單單有千萬專承的文化,應該還有中華民族的適應能力。為什麼大清會衰敗?主要是固步自封。社會要發展就必須有承前啟後的能力,還要有接收世界上一切先進的膽識才能使華夏民族文明永遠傳承下去,如果一味回憶過去只有死路一條。老祖宗的東西很多都是好的但也有些不適時代潮流的間單說只前三妻四妾,表姐弟成親,君臣父子的禮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夫要妻死妻不得不死。)等等大家還認為有必要存在嗎?所以有些東西隨看社會發展就沒必要再去翻出來了,再說服裝唐代與明朝到清朝,最後中華民國它們之難道都一樣的?文字隨唐書寫的難道也與明清民國都一成沒變?


啊勝酒坊665


提倡恢復使用繁體字,是極少數人裹挾絕大多數人意願的倒行逆施行為!

必須框正的認識是:繁體字並不是漢字的正統,繁體字也是漢字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字體,它與小篆、大篆、隸書、楷書一樣,都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字體。真正的漢字正統是甲骨文或者金文,因為甲骨文或者金文是迄今為止所知的最接近漢字原始意義的漢字。


松山泉月


這種事兒也不需要怎麼提倡吧,只要誰喜歡穿什麼盡管穿,誰喜歡寫什麼體自管寫,據我瞭解國家好像沒有規定必須穿什麼衣服或必須寫啥字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