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还记得以前农村干活时田间吃的“晌午饭”吃些什么吗?

泥糖小丫


以前没有交通工具,出去干活都是靠走路,有些坡地或者田地离家比较远,来回将近2小时(我们那里),为了不影响干活,只能在地里煮饭、吃饭。


希望幻想成真


现在正是收割麦子的时候,在我们小时候,收麦子都是用镰刀割,还要拉到打麦场去脱粒,非常费时费力。同时,老师家里也有地,所以麦收的季节会有专门的假期,这段时间称之为“麦假”。

那时候家里大人都去田里农忙了,孩子们要么跟着下地干活,要么在家里写作业,帮忙做饭。农忙时“晌午饭”都很简单的,不过,简单但很有趣。

下地的时候,大人们会用白色塑料桶装满一桶水,顺便拿一些干粮,干活饿了就先喝点白开水,吃块干粮垫一垫。

孩子们会用小麦的秸秆做成吸管,来喝水。有时候觉得白开水不好喝,就会上小卖铺里买一些糖精和颜料,做成汽水喝。

到了吃饭的时间,有时候是几家合伙农忙,会派两个做饭的回家,炒一些简单的菜,例如炒鸡蛋、炒豆角,或者再简单一些就是咸菜或咸鸡蛋,能喝上两瓶啤酒解解渴是再好不过了。

若是大人在田里忙着“抢收”,没时间来做饭,就让孩子们买一点“现成的”。例如,村里有炸油条的,孩子们买一些,然后骑着车子送到地里,大人们趁歇着的功夫,把晌午饭吃完,就去干活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不愿吃那种苦了。联合收割机半小时就能把麦子收完,甚至在田里就把麦子卖给粮食贩子了。农田里简单的“晌午饭”已经再也没机会体验了。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过去农村人在农忙季节的时侯为了抢收、抢种,往往会抓住点滴时间,在田间劳作。而对于远离村子的地块儿,都会将"晌午饭″送到地头。记得小时候可没少送晌午饭,因为我那时候也只能是送送饭。

农忙时节,是最出力的时候。我们胶东农村这边送晌午饭一般是麦收或秋收季节,这两个农忙季天气温度高,来回往返又费时费力,这样将午饭送到地头,不仅节省了体力,坐在地头吃饭的工夫又能休息一会儿,补充体力。

那时候往地头送饭,都是家里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好饭",早上走的时候,会揣上几个煮鸡蛋,等饿了的时候垫补垫补。要不捱不到晌午头的,而水是要带足的,这可是缺不得。



记得那时候,母亲干到半头晌就要回家准备午饭,早上发好的面也开了,包上一锅包子,这样最方便。也有的时候,会包饺子,反正包子和饺子吃着顺口,有馅吃起来不用再做菜。还有的人家,做些馅饼,也是图个方便。送饭的同时,还会熬些绿豆汤,用水壶拎到地头,防暑解渴。

我们这边靠海,如果不包包子饺子,就会蒸上一锅白面饽饽,再整上几条小咸鱼,也很下饭。当然,也有的蒸上一碗虾头酱,里面打上几个鸡蛋,多放点花生油,送到地头,吃着香喷喷的,可带劲了。



如今,送晌午饭的时代已经远去,人们的交通工具也比以前先进多了,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己经没人再在地头吃午饭了。

你经历过送晌午饭到地头的年代没?如果有这种经历,别忘了点个赞哦。


建行渐远


提起在农村干活的苦,艳阳真是欲语泪先流。这让我想起爸爸在外当兵,那些年在农村小时我和妈妈妹妹在农村可正式吃了不少苦头。那时候我家缺男劳力,干农活的重担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千堰沟的花生地距离我家老远,农忙季节,抢收抢种的,来回要耽搁一个多小时。为了节约时间体力,多干活,送饭的工作就有我来做。



妈妈早晨天不亮就到地里干活去了,我在家喂好鸡猪,和妹妹。就忙活饭给妈妈带去。那时候在农村条件艰苦,日子辛苦也没啥好吃的,越到农忙季节越累,越吃不好饭。很多时候就是煮上几个水煮鸡蛋,烧两暖壶开水。带点干粮,方子馒头,红苋菜。有时候妈妈晚上回来发一锅黑面大卷子。打个鸡蛋蒸上一碗小虾酱,带几个地瓜。也能吃的很带劲。有时候会带几个野菜包子,两头大蒜,就就着水,两棵大葱蘸着大酱,就这么在地头坐下吃。吃完在地头躺一会儿,顶多半小时,喝点开水,继续浑汗如雨的干活。



后来长大了嫁到农村婆婆家,几十年过去了条件好了一点,也还是这些饭,不过多了几个水果那时候他家有棵果树,长苹果,多带几个苹果解渴。孩子小就买个钙奶饼干,给她蘸水吃。有人说带点粥,哪有时间熬粥啊,在说,天那么热,熬粥也都唔酸了,就是晚上妈妈会趁晚上时间蒸几个大窝窝头咸菜疙瘩,然后就是蒸碗小咸鱼儿。我们靠海嘛,要么大饼子就小咸鱼,饭后多喝水,干起活来也很有力气的。


现在的农村都实行了机械化,农民没有那末辛苦了,田间地头送饭也很少,成为了过去式。就是送饭也丰富多了,去年出去曾家沟拍花生。看见一对老农民夫妻。中午也不回家,怕花生别偷,在田间地头拿的午饭挺丰富,核桃奶,面包,火腿,四川榨菜。就二两小烟台古酿小酒。哈哈,真是快餐爽歪歪来。

身边农村的同龄人,你还记得那些年在农村送饭到田间地头的场景吗?有这样的经历吗?说来听听吧。!


艳阳之美


我从小就是外公外婆带大的,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大概11、12岁吧,因为我们这边都是种茶叶爷爷早上吃完饭到山上开荒,爷爷早上吃饭奶奶又会重新爷爷中午吃的做饭,南方这边没有像北方有什么面食南方以米饭为主,要吃包子馒头那是很难得偶尔有人来卖才会有。

因为是去山上干活也不可能带什么炒菜之类的,主要是轻便简单又能填饱肚子,奶奶就会做酸菜饭或包菜饭,饭做好了就用哪种铝盒装好,然后锅巴就用手把它捏成一团一团的边走边吃,再带上个水壶装点茶叶,就这样午饭就可以解决了,直到太阳落山爷爷才会回来。

这种饭盒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呢?


乡野村落


提起以前农村农民的生活,那真叫一个辛酸。不能想象,不堪回首,整年的苦辣酸,但没有甜。几十年前的中国农村,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叫社员,统一在生产队长的指挥下干农活,搞生产。每天早晨,在铁牌子的敲击声中,人们怱怱起床,没有洗脸,没有整装,推起小车,拿起农具,便去干活。家里老人负责做饭,照料孩子,待到出工回来的大人们一起吃早饭,家家户户的早饭基本一个样,吃的是玉米饼子,窝窝头,喝的便是玉米粥。有口顺口溜叫,棒子饼子大窝头,罗卜腌菜没有油,那也叫个知足,因为还能吃个饱饭。中午,家家户户一般就不在烧火做饭了,到村里大口井里提捅井白凉水,泡窝头,砸头蒜一吃。毕竟这样,家家户户都得算计着吃,因为一年的口粮是没有保障的,感上好年头,地里就多打些粮食,生产队还要把好的粮食交公粮,完成爱国粮任务后,生产队留足种子,饲料等最后剩余的才按人几老几分口粮,所以,社员们干的是重活,吃的却是不足饭,有的户还得将细粮兑换成粗粮来吃,不然就接不下来。一年到头没有肉、蛋、油吃,很多孩子营养不良,落下病根,无法医治。尽管如此,社员们也要多出工,多干活,为的是改变贫穷,改变落后,为了国家的工农业,为了国家的一切,都没有离开过忘我奋斗的老农民呀!现在日子好了,曾经的社员都已老矣,人们还能记起他们的贡献吗?


alhqqcom我是扬


有谁还记得以前农村干活时田间吃的“晌午饭”吃些什么吗?

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满满的回忆,以前农村农事繁忙,一到了收割、插秧的时节,为了节约时间,补充体力,都会将饭菜送到田间地头上去吃。虽然,为了抢时间,都会匆忙扒拉两口,甚至等到饭菜凉了,才顾得上吃喝。但是,准备饭菜的人一定的用心的,因为要保证吃饱、吃好,这样才能在这么大的体力劳动强度下持续工作。那么,一般都会将准备什么“晌午饭”呢?

因为,现在村里土地都流转了,也就不存在送“晌午饭”的问题了。我所有印象的,还是小时候家里农忙的时候。由于小时候,我还算懂事,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在农忙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送,那时候小主要由奶奶来做,或者母亲回来做。后来我长大一些了,我也和姐姐配合做过“晌午饭”,当然有一次烧火的时候,把自己头发给撩没了。

那时候,最常做的就是白糖鸡蛋。将鸡蛋用水煮熟,盛放在的瓦罐中,再用暖水壶装上满满一壶的白糖水,就构成了最简单的“晌午饭”,有时候也会打荷包蛋。总之,鸡蛋是最常见的田间地头的伙食。我自己后来,也给父母做过面条,那时候自己刚刚比锅灶高点,常常由于丢面太多,下的满满一锅干巴巴的面条,就这样送到田里,基本上到了之后已经烂成一块了,父母也顾不得讲究,很快也就吃完了,我会问一句,好吃吗?都会获得肯定的答案,那时候虽然面条品相一般,但是看到父母都吃光了,还肯定地说好吃,信心高涨。以至于,后来我很长一段时候,都认为自己有当厨师的天赋。

除了以上两种简易的“晌午饭”之外,在夏季农忙的时候,还有一样最最常见,那就是卤鹅,也就是现在在街边摊上吃到的熟菜。有时候做点饭,买点卤鹅,再配点海带和花生米,就是最好的、最下饭的搭配菜,既有营养,又有味道 ,因为卤鹅的汤咸香,都要拿这个泡饭吃。那个时候,只要到农忙季节,每次读书回家就知道肯定会有卤鹅。

上面提到的大多都是午饭的准备,有时候也会送点下午茶,也就是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夏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送上绿豆汤或者绿豆粥,再搭配几个街边买来花卷,就是最好的下午茶了。有时候,奶奶也会给农忙的人摊上糖饼,就是用大锅灶做上大饼,放上香油、蒜泥和白糖,就像做锅巴一样,出锅之后非常好吃。现在想来,还忍不住流口水。

综上所述,农忙的时候,都是父母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可以下河逮鱼捉虾,还可以在田间找到很多“美食”。当自己玩饿的时候,也会吃上长辈送来的“晌午饭”,感觉自己也是农忙的一份子。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比较苦,比较累,也吃不好、睡不好,但是就是快乐,也许就是“穷开心”吧。


指尖三农


以前在农村时,我记忆最多的是生产队时,那时生产队为了赶时节、天气原因,抓紧处理粮食入仓的问题,有时队里也会出台一些“包工”,比如,收完的玉米穗会承包给各家去脱粒,每100斤多少工分,能者多劳。直到把全队收获的玉米都脱完,要知道,那时都是全手工操作啊。


因为我们家里我们姊妹多,平时出工队里给的都是虚分,最后还得扣实,也就是说和别的男劳力同工不同酬。所以就分外喜欢做包工活,因为这都是实分。

这样社员就在“场里”铺开了战场,以家庭为单位,各干各的,到了晌午,就派一个人回家做饭,谁在家做饭,就做好后在家里吃完再把饭带给在场里干活的吃,记得那时都是提个馍蓝子,里面装上杂面馍、咸菜、有时带点

蒜、葱,还会用一个罐子提一罐子开水,在场里简单吃一点还抓紧干,如果水喝完了,会提着罐子去井里打一罐凉水喝。

就这样简单的饭菜吃完后会一直干到天黑了才收工。


生活味道ABC


我印象中的农忙时间在外面吃饭是八十年代前后,是集体一起干活时间的事了。那个时间到了夏天,就是到了三夏,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三夏就是一片人欢马叫的繁忙景象。三夏就是夏收,夏种,夏管。夏收有颜语,收麦如救火虎口把粮夺,三秋不如一夏忙。因为那个时间雨多,要是连着下雨,麦子没及时收回来,一年就白忙活了。所以当时早晨披星上山干活,晚上戴月从地里回家,我们写作文经常会用到披星戴月就是这个意思。忙的时间不回家吃饭,都是在地头上吃饭。这对我们当时的小孩来说,是高兴快乐的事情,就像过年一样。因为那时平时舍不得吃穿,但干活在外面对着别人吃饭时,都想吃的好一点。所以稍微好点的家就咯点饼吃我记得我家那时就那样,不过要放些玉米面里面的,那也就是不错的生活了,特别有时再拿个咸鸡蛋,做点咸鱼,吃着时更觉得是神仙般的生活了。也有炒点韭菜和别的菜等。大家吃着时都互相看看你吃的啥我吃的啥。开开心心吃着说着,吃饱了就好有力气干活啊。我们小孩就会四处跑着闹着。吃着平时不舍的吃的饭。更是觉得快快乐乐。等忙完麦收还要及时种玉米地瓜等,在后面就是夏天的管理了。这就是我们那个忘不掉的年代。看看现在,想想过去,心里有时会很感慨,社会是不断发展,人类是不断进步的,这也会使我们对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热爱。


用户109819心想事成


满满的回忆啊。

我们这里,过去在麦收期间,是实兴往田间地头送饭的。一家劳力在地里干活,为了节省时间,让家里的妇女或老人在家把饭做好,用篮子提着,有的还带一桶凉白开水。大家找个树阴凉,席地而坐吃点饭,喝点水,也当歇会。

至于送的饭吗?很简单的。我们这里有个习惯,麦熟以前一个多月,家家户户都腌制咸鸡蛋。鸡蛋都是自家养的土鸡下的蛋,个儿小,蛋黄多,蛋黄颜色深,腌好后煮熟油多,色香味俱佳。腌制时,先把鸡蛋洗干净,晾干。鸡蛋坛子事先洗干净擦干或晾干。准备适量的水,放上花椒、八角、香叶,煮开,加入适量的盐(那时候农村没有精盐,都是大盐块儿),凉凉。把晾好的鸡蛋逐一放入坛子,加入凉好的盐水,封坛。平时舍不得吃的,就为干活忙了累了,才舍得。还有一种腌制品是家家都有的,那种小咸干鱼,麦熟前家家都买,特咸,味道不错,关键吃起来下饭,也省事啊。家里的主食是那种发面卷子,有的搁点油蒸成花卷儿。

一晃就是三十来年过去了,农民的艰辛大家永远也不要忘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