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了,为什么政治中心大多还在北方?

杜新平8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中心大都在北方是有原因的首先:

一、历史文化渊源因素。

北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也是华夏族长期聚集的腹心地带,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经数代经营,历来做为政治中心。

二、中原作为政治重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已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故有问鼎中原、逐鹿中原之说,所谓得中原者得天时,已成传统。

三、北方的战略位置重要。

北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相对平坦,交通运输便利,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说明了北方的位置重要,同时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面临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游牧部落,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利于加强防务,抵御侵略,易于调兵遣将,便于物资的运输,节约成本。

四、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多起家北方,有家乡的情感因素,他们早已习惯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气候。北方历来是其大本营、根据地,统治力量强大,政治稳定,易于管理。比如隋、唐、北宋等。

五:北方历来兵多将广,民风彪悍,作战勇猛,人才辈出。定都北方一方面加强这里的管理,另一方面招揽人才。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使北方成为大多数朝代的政治中心,在此建立都成。政治,经济是离不开的那么经济中心在那呢?。从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第一点:北方地区的战乱,不利于经济发展,经常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同时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二:南方少数民族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免除赋税,徭役,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第四: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集中在北方,而南方相对和平,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南方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靠近海运,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海洋贸易,同时南方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第六: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民组要集中在荆州和扬州,其次是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

第七:隋唐时期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为南方和北方的交流,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得到了迅速发展,北方经济逐渐落后南方,尤其是北宋灭亡之后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海外贸易更加繁荣,明清时期定都北京作为行政中心加强北方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北方的疆域,还有利于保持领土的完整性。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深远,至今新中国成立时也是定都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岁着改革开放南方经济成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








独孤求败谷


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太准确,事实上在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已经转向南方。彼时北方经济经过长达400多年的战乱,经济基础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南方占据了广大的江汉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加之地理条件比较优越,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因此南方已然成为经济中心。

至于宋朝北宋定都河南开封,自然政治中心就在北方,而南宋时期则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南方。北宋之所以定都开封,北方成为政治中心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历史必然性。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先后定都于开封。显德六年(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在都城效外陈桥驿发动兵变,杀回开封取代后周,成为宋太祖,开封自然为北宋的首都和政治中心。

二是政治因素。由于宋太祖的皇位传承不名(来路不明),加之时间仓促,为稳定民心,容不得他再考虑另选都城。再者宋太祖是有大志的开国皇帝,他有志于夺回后晋时期石敬塘手里丧失的幽燕十六州,定都开封而没有南撤以示政治决心和战略意图。

三、开封具备建都的地理条件。其一,北面有黄河作为都城的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河是较难逾越的。其二交通便利,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连通了洛阳(后设为西京)、开封(东京)两座城市,连通汴河和京杭大运河,南方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首都。





骑马的牧羊人


中原名称可以看到,中,那是帝国的中心,原呢?代表平原。中原是大块平原集中地,从关中平原到晋冀鲁豫,大大小小的平原加之密集的交通网络,已经行程帝国的核心地带,从人口到经经济。南方随着北人南迁,仅仅是个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然而,山川河网密布,在历史上,即使很多地方富足了甚至是高产田,但交通影响了扩展空间,仍旧没有改变人口中心和帝国的战略中心。加之南方温润气候适合病毒发展,没有严寒冰雪,好多地方被视为瘟瘴之地,相对四季分明的中原地区,并不适合古人生存。还有一点,以前的北方森林更密布,气候更湿润,君看武松打虎和八百里水泊梁山就可以了解一二,大运河也是证明。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北方更加干燥,南方的瘟瘴被克服,桥梁隧道使的天堑也变坦途,所以南方比以往更加焕发青春,然而北方也在发展,况且还有南水北调,各种技术的创新,中原大地,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国家中心腹地,国家的东西南北还是中原大地作为腹地核心,加之中原人民的家国思想,忠诚博爱,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国之中原还是国之中原!

谢谢!


墨泉


中国政治中心在北方而不是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传统。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现今中国版图偏北的地方:黄河与长江流域。这决定了其政治理念长期领先其他板块,奠定了政治中心的文化基础。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在古代,政治中心太北不行,如北魏、元、满清都城必须南迁,太南也不行,如都城在南方的王朝普遍短命。

第二,马场。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决定军事实力的关键因素,我国主要马场都在北方,决定了北方拥有了更多的战马,也就拥有了政治中心所需要的军事基础。

第三,战争。古代中国发生的常规军事对抗主要在北方,决定了精锐部队军队主要驻扎在北方,为了方便指挥和控制军队,政治中心就不能太靠南,否则容易山高皇帝远而失控。

第四,习惯。由于北方成为政治中心历史悠久,即使是现代,在北方的军事对抗不再、战马不再需要、南方文化发展也不输北方的热兵器时代,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军事重心已转移至南方了,政治中心仍然是在北方,这可能就是一个习惯问题了,或者说叫路径依赖问题了,如果真要改变这种习惯,代价也不小,不到万不得已,就不折腾了。

另外,有一个小看法,从现代化国家需要更多海洋文明和工商业文明这个角度来看,再加上我国走向深海,海洋威胁主要来自南方,或许现代化的中国,其政治中心会越来越南。



阿贵随想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两样东西:一是财富,二是安全。

而在西方国家到来之前,中原面临的最大威胁始终是漠北的游牧民族和东北的渔猎民族。

有财富不一定有安全,但安全可以产生财富。

也就是说,安全其实比财富更重要。

如此,政治中心设在北方就很正常了。

不过,首都的设置一般是设在安全和财富兼顾的地方。隋唐之际,关中沃野千里,四塞险固,所以长安是首都;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宋室南迁等等,江南大开发,首都逐渐东移,先洛阳后开封;随着元朝修通京杭大运河,首都就定在了北京。燕山能保障安全,大运河运输财富和米粮,北京可以说把两者结合得比较完美


江上一峰青


说法不准确。历来国家的強盛,不以经济为核心,而是以政治、军事为核心。两宋,经济实力強大,也难免被辽、金按着脑袋在地上摩擦,皇帝老儿被生擒活拿的命运。历来建都南方的都是短命王朝,这是被历史证明的。南方多柔弱,北方多强横。不是经济强大就万事不怕,只有政治、军事強大才是根本。全世界历史都可以证明。


先知867


这要分清两个问题便能解釋清楚。一是所谓“经济”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二是所指“南方”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先说明自从魏晋南北朝由于掌握文化和财富的士族南迁,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就已初步兴盛了。至宋同样因北族的占领中原,更是政、经、文的全面南移(此时建都杭州)。经济是与政治中心的南移相伴随的。其经济虽有些商业萌动,但总体仍是千年一贯的农耕性质。此时是南北分治,不存在题目所说的分别。後世因充分利用运河通运,有利助推了东部地区的南北繁荣,只是江南水乡较富庶。到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大炮轰开国门沿海口岸的重要性突显,此时交通及位置促其兴起,如上海轻工业和金融便逐渐兴盛起来,此仅是沪杭一带,民国的建都南京又助推宁沪杭发展。但广义的南方仍是落後的农耕形态。至于北方政治中心,中要是历史起源、地形优势、农业、实质上的核心地带、传统及传承、交通、军事、国家安全等优势,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的中心。近现代上海主要是轻工和金融中心,其次是京津。重工业中心先崛起于东北。至于广深那只是近年的事了。


昆仑139100429


政治中心从来是要考虑战争便利性,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改朝换代战争是自北向南收取天下,所以大部分朝代也都是考虑面南背北,即便有南方来敌,也能处于优势。

而经济中心考虑的是交通便利性,原材料便利性,务工便利性,你想想东北冬季那么漫长,一搞就是大雪封路,零下二三十度,在当时,开不了工,发不了货,太耽误事,人都要吃饭,开支不变,效率低。商业难移是必然的。

从地缘来讲,宋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来自于北方,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重中之重,以当时的交通和信息传递方式,政治中心不能过于遥远。



红胡子老王


首先,限定一下要讨论的朝代。经济中心转移至南方,始于安史之乱,彻底完成于南宋。所以我们讨论的是唐两宋元明清的定都。唐代:肇基于关陇,自然西北长安是根据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丢。安史之乱以后,纵使有河北三镇割据,但尚有大运河提供江南财赋,可保障长按洛阳两京。且一旦迁都南方,一来根据地没了,二来整个北方都会失控,得不偿失啊。因此大家看到中唐以后无论怎样,唐朝一直是在努力的控制北方,而不是思虑南迁。北宋:经济中心南迁的势头在晚唐五代愈演愈烈,至北宋,西北关陇已被抛弃,都城东移至大运河边的开封。这主要就是因为开封更接近南方财赋地的缘故。同时北方军事压力在东北(燕云十六州),开封离得也不远,可促使全国军事中心转移至东北方向,抵御辽朝。南宋:定都南方的杭州,不提。金:起于东北,初定都上京,海陵王时迁都北京(中都)。这是为了统御汉地的方便。上京远在黑龙江,管理全国事务十分不方便。但是新都不能离根据地太远,因而燕山之下交通便利的北京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南下华北十分方便,又有大路直通东北和塞外,可进可退。元:起于蒙古高原,定都不宜离其根据地太远,同时又管辖汉地,不得不定都汉地。相比之下,北京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相对于金,元统治了全中国,因此北京相对更偏北些,不过后来开凿了大运河,将江南与北京直接连接,基本解决了财赋供应的问题。明:初都于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有反复,最终在英宗年间确立北京首都地位。原因在于:①北京是成祖根据地;②明代北方边患为蒙古,靖难之役以后撤藩,北方无强有力的防守,因而天子戍边;③有大运河,财赋转输无大问题。清:理由同金、元。肇基于东北,统治汉地。不可离根据地太远,又要兼顾汉地。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定都的四大要素:①不能远离自己的根据地;②要考虑地形的形胜条件(易守难攻);③交通便利;④靠近经济中心。但是这四大要素往往不能全部满足,一朝选择都城,一般都需要抓住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而来考虑都城位置。例如西汉定都,一开始高祖定都洛阳,后娄敬和张良劝其定都长安,是因为当时主要矛盾是中央和关东诸侯王之间的纷争。关中四塞之地,又是天府之国,比无险可守的洛阳好得多。因此虽然洛阳经济条件好,又是天下之中的交通优势,但是在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之下,仍然要趋于长安之后。



篼鈄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北方民族彪悍,自然灾害多,容易激起民变。夺取天下成功的王朝基本都是从北方起义或者发兵,进而从北向南,取得天下。南方少有起义而夺取天下的朝代。可见,北方稳,则国家稳,政治中心放到北方是明智选择。南方富庶,物产丰富,完全可以通过大运河或者陆路运到北方,不影响执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