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誰更有才華,如果當年曹操立曹植為嗣,對後來的歷史發展會有什麼影響?

樂聖傑


一、曹丕比曹植更有才華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熱播劇《軍師聯盟》,曹丕相較曹植,顯得才學平平,特別是流傳千古的八卦——逼迫曹植“七步成詩”,更是把曹丕的顢頇和粗俗定格在極致。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歷史山,曹丕首先被定位的是“著名文學家”,我們來看下面的百科原文,感受一下。

曹丕

曹丕(187~226)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廟號世祖(魏世祖),諡號文皇帝(魏文帝)。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性格善謀多詐。父曹操,母卞夫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曹丕繼位為丞相,他積極調節曹家與士族階層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解決了曹操至死不能當皇帝的頭疼問題,獲得了士族的支持。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改國號魏,自立為皇帝。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原許縣)遷至洛陽。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把用人權從士族地主手中收歸朝廷。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導致魏國統治被士族壟斷。表現了他政治上的卓越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遠不如自己的父親曹操,各方面才能也比不上孫權。他曾三次親自統軍率數十萬大軍、水師伐東吳、蜀漢,皆大敗而還。曹丕愛好文學,並有相當高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所以,歷史除了有時候混淆是非好壞,還會完全抹殺一個優秀的文藝青年與斜槓青年的光輝形象。

以下是曹丕的古文輕譯版《大牆上蒿行》,對應這篇詩文,王夫之(王船山)在他的《古史評選》曾說:“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鮑照、李白領此宗風,遂為樂府獅象。”

《大牆上蒿行》屬樂府舊題,古辭不傳。這是一篇勸說隱士出山做官的詩。詩一開始就說人生在世,轉眼即逝,何苦過貧窮的隱居生活呢?然後極力鋪陳服飾的美麗,寶劍的鋒利,以及宮室、舞樂、酒會的盛美,來勸說隱士及時出山來享受人間之樂,告誡世人切不可空耗時光,自討苦吃。這篇詩在寫法上鋪陳排比,句法參差,自由恣肆,對後來的鮑照、李白都有影響。

所以,曹丕的才氣能圈粉500年後的李白,卻始終得不到三國作協(名譽)主席曹操的認可。惜哉惜哉!

大牆上蒿行(古文輕譯版)

陽春無不長成,草木群類。

隨大風起,零落苦何翩翩。

中心獨立一何煢,四時舍我驅馳,

今我隱約欲何為。人生居天壤間,

忽如飛鳥棲枯枝,我今隱約欲何為。

適應君之身體所服,何不順隨君之口腹所嘗。

冬被貂裘溫暖,夏當服綺羅輕涼。

行力自苦,我將欲何為?

不及君少壯之時,

乘堅車,策騏肥驥良。

上有倉浪之天,今我難得久來視。

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難得久來履。

何不恣意遨遊。

從君所喜,帶我寶劍,

今爾何為自低昂?

悲麗平壯觀,

白如積雪,

利若秋霜。

駁犀標首,

玉琢中央。

帝王所服,

闢除兇殃。

御左右,

奈何致福祥。

吳刃之闢閭,越劍之步光。

楚銳之龍泉,韓鋏有墨陽。

苗山之箭鋌,羊頭之鏃鋼。

知名前代,鹹自謂麗且美。

曾不如君劍良,綺美難忘。

冠青雲之崔嵬,纖羅為纓,

飾以翠羽,既美且輕。

表容儀,俯仰垂光榮。

宋之巍帽,齊之高冠,

亦自謂美,蓋何足觀。

排金鋪,坐玉堂,

風塵不起,天氣清涼。

奏以錦瑟,舞有嬌娘,

女娥長歌,聲協宮商,

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酌桂酒,膾鯉魴,

與佳人期,樂怡安康。

前奉玉杯,為我行觴。

今日樂,不可忘,樂未央。

為樂常苦遲,

歲月逝,忽若飛,

何為自苦,使我心悲。

古文輕譯/李燚淼

譯註:約15-20處字詞替換。

二、如果當年曹操立曹植為嗣,可能歷史上不會有天下歸晉這一齣戲了

我們先來分析曹植。

1、城府不足喜表現: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臺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臺為賦”,曹植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臺賦》。

2、恃才放曠無節制: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臨淄侯。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做出幾件讓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3、目無法度惟任性: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間,藉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4、心無國族太頹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佈後,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

從這四個方面看,曹植難堪大任,如曹操立曹植為嗣,不說魏晉,就是曹氏家族,曹植也難以保全和庇護。


古文作家李燚淼


曹丕的文學才華不亞於曹植,只是被自己的政治給掩蓋了;而曹植的才華卻僅僅侷限在文學之上。毫無疑問曹丕更有才華!

原本曹操就是鐘意於曹植,只是曹植自己的所作所為讓曹操寒心了,最終才改立了曹丕。曹操做出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如果依然立曹植為嗣的話,那麼魏國的處境就堪憂了!

曹植曾經駕車在擅闖司馬門。曹操因此把公車令都給處死了!隨後曹操又下令:

又令曰:“諸侯長史及帳下吏,知吾出輒將諸侯行意否?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復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復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恆使吾以誰為心腹也!”

諸侯、長史、帳下吏,你們這幫子人,趁我不在的時候就攛掇曹植胡作非為吧!從這兒不難看出,曹植的恣意妄為和他身邊的那些人有很大的關係!曹植的這種御下能力,實在是令人堪憂。同時也說明了曹植極易被他人所蠱惑!

曹操任命曹植為為南中郎將、徵虜將軍,讓他率軍前去救援曹仁。當時曹仁正被關羽圍困,形勢十分危急。曹植不是在時刻關注戰事局勢,而是在這關鍵時刻喝得酩酊大醉。曹操還活著的時候曹植就如此!

從這兩點兒不難看出曹植的能力了!

由於曹植喜好文學和飲酒,所以很容易被人投其所好。曹植繼位之後,必然整日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

如果曹植懦弱一點,魏國就如李後主的南唐;如果曹植殘暴一點,魏國就如商紂王的商朝一般。三國時期魏國變成了這般局面,那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這時候曹丕或者其他兄弟來奪位,曹植很難能夠保住自己的王位!更大的可能在曹操剛死時曹植就輸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曹操原來有文武全才的長子曹昂,可惜在戰亂中陣亡了。原配丁氏悲憤難當,休了曹操。心狠手辣丶花花心腸的曹操卻出人意料地悔恨不已,因此對丁氏生育的孩子曹丕丶曹植等都格外愛憐。

從兩個孩子習性和才華看,曹操原來看好曹植,才思敏捷,能酒後成詩,想多多裁培。

可惜曹植同父兄一樣,容易邂逅生情,而且審美觀同老曹出奇地一樣。打敗袁尚,曹植竟也想把尚妻佔為其有。諸如之類,曹操感覺曹丕善逢迎老爸,只要老爸喜歡,割自己的肉也願意。而曹植不但不割肉,還要搶老爸鍋裡的,不會看眼色行事。

曹操漸漸轉向曹丕了。曹丕才情不如老爸,可心狠手辣賽過曹操,甫一上臺,就險要了曹植之命,幸虧曹植七步之中急中生智吟出"相煎何太急",才令曹丕感念慈母和同胞手足之情,手下留情。

如果曹植上臺,一個多愁善感的大詩人,說不定會感念兄妹之情放過漢獻帝,不會讓曹皇后哭著說:兄長何以置我母子於危險之境。

曹植對獻帝說:妹夫,我一定帶兵勸告劉皇叔一起滅了孫權,天下何愁不定?

曹植讓丁氏感到驕傲:兒子,能追太公和蕭何之功,青史留芳!老子梟雄兒英雄,魏公天下幾人功!


夏雨風


我認為曹植的才能並不比曹丕差,在很多人看來曹植只是會寫詩,而曹丕則是文武全才。曹丕的詩詞是不如曹植。曹丕曾以甘蔗跟一位將軍比武且勝了,這是證明曹丕會武功。所以曹操選擇曹丕,這是不對的。因為曹植同樣是文武全才,只是因為其詩詞太過於光芒遮住了其武才。公元219年八月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所部三萬餘人全軍覆沒。曹操急召曹植率軍援救襄樊。三國志: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曹仁),呼有所敕戒。如果曹植沒有軍事才能,曹操會讓曹植率軍去救援嗎?曹植最終沒有去成,原因是他喝醉了不能起來。曹操後悔,於是罷免了曹植的職務。據魏氏春秋記載曹植喝醉是因為曹丕故意把他灌酒。可見曹丕也是不擇手段。魏氏春秋曰:植將行,太子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在很多人的觀點裡曹植的才能只是限於詩詞歌賦,這是不對的。曹操是選太子,不是選詩人。曹操豈能只是因為曹植的詩詞歌賦寫的好就屬意他。曹植也是多次隨著曹操南征北戰。看到行軍用兵的策略變化,可以說是神妙了,所以說戰爭不能預言,臨敵要根據形勢採取相應的變化。三國志: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軍用兵之勢,可謂神妙矣。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



在曹操立太子之前,大臣結黨分別支持曹丕、植。三國志: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曹操函令密問眾臣意見。當時崔琰公開回答說:“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曹操雖然感嘆崔琰公正,因為曹植是崔琰侄女婿。但曹操還是對崔琰的行為不滿,因為大家都密答而你崔琰公開答。三國志: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毛玠的做法是密諫:“近來袁紹因為嫡子庶子不分,導致家破國亡。廢立太子是件大事,廢長子而另立,可不是我所願意聽到的消息。”曹操後來曾單獨詢問賈詡,當時賈詡並不回答。曹操說:“和您說話卻不回答,為什麼?”賈詡說:“屬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沒有回答。”太祖又問:“琢磨什為呢?”賈詡說:“琢磨袁本初父子、劉景升父子。”曹操因此大笑,也明白賈詡的意思是要立長。因為袁紹、劉表都廢長立幼,終至亡。三國志: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雖然毛玠、賈詡等人都拿袁紹、劉表的事來勸曹操立曹丕,曹操也知道袁劉是前車之鑑。但曹操始終是太寵愛曹植,而且認為曹植比曹丕強。再者曹植一黨也是不容小覷,他們的意見也不容勿視。



曹植一黨主要是丁儀、丁廙、楊修等人。曹操跟丁儀的父親丁衝從小關係就非常好,丁衝也是力勸迎奉漢獻帝。曹操聽說丁儀是令士,即才學美盛之士。雖然沒有見過,但還是決定女兒嫁給丁儀。(三國中同樣稱為令士的有劉巴、龐統、馬良等人)曹丕從中作梗對曹操講丁儀眼睛有問題,還不如嫁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懋,這樣親上加親更合適。後來曹操見了丁儀一番談論後,認為其才能出眾。曹操後悔沒有嫁女,對別人講:丁儀的確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兩隻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兒嫁給他,何況只是眼睛有點小,唉,都是曹丕壞了我的大事呀!魏略:尋闢儀為掾,到與論議,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我。”丁儀因此加上心向曹植,並數次對曹操稱選曹植。其弟丁廙也多次勸說曹操立曹植,曹操也表示贊同。魏略: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儀又共贊之。太祖深納之。支持立曹丕的崔琰自殺,毛玠獲罪,丁儀在背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曹操雖然非常喜歡曹植,但也確定顧慮袁紹、劉表的前車之鑑。曹操認為曹植是他眾多兒子中最出眾,是最可能成就大業。曹操的這番話自然是說明曹植遠比曹丕要強。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




但是曹植問題在於任性行事,不掩飾自己,飲酒沒有節制。可能是受丁儀他們的影響,丁儀的父親因喝酒而死,丁儀也是好酒。而曹丕使用權術來對待曹操,又掩飾自己,曹操身邊的宮人也替曹丕說話,所以終於定下曹丕為太子。曹操身邊的宮人應該收受了曹丕的賄賂。三國志: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曹操最終決定選擇曹還源於一件事,就是曹植私開司馬門事件。公元217曹植有一次乘車在馳道上行駛,私自打開司馬門出來。曹操大怒,處死了公車令。因此曹操開始對曹植失望,對其寵愛不再像從前般。三國志:而植寵日衰。曹操為此下令:一開始我認為子建是兒子中最可定大事。從他私自外出,打開司馬門到金門,令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孩子了。諸侯之長史及部下官吏,知道我出來就率領諸侯行意嗎?從曹植私開司馬門來,我再也不相信諸侯的。恐怕我剛才出去,便又私自外出,所以攝將去。不能總是讓我【你】以誰為心腹的!從曹操這段話可知道,曹植的這個行為,一旦其他人效仿趁曹操外出,就私自外出。要知道當時一些忠於漢室的人無時無刻在想除掉曹操。公元218年公元218年吉本、耿紀、韋晃、金禕、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許昌丞相府營。公元219年魏諷、劉偉、張泉、王粲的兩個兒子、宋忠的兒子等人密謀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起事。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復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復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恆使吾【爾】以誰為心腹也!"




曹操立曹丕為太子後,怕其壓不住,開始打壓曹植。曹操賜死曹植妻子崔氏,以罪誅楊脩(楊修)。三國志: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曹操也想治丁儀的罪,本來是想讓其自殺。但丁儀並不願意自殺,曹操沒有逼迫也許是看在其父丁衝跟他的關係。魏略:及太子立,欲治儀罪,轉儀(丁儀)為右刺奸掾,欲儀(丁儀)自裁而儀(丁儀)不能。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危,急召駐守長安曹彰。還沒有到洛陽曹操就去世了。曹操召曹彰也許是為了政權交接的穩固。歷來政權交接時都容易發生動亂。但又為何不召跟曹丕親近的人。曹彰到了洛陽後問曹植:先王召我來洛陽,是想立你儲君。也就是說曹彰認為父親召他到洛陽,是為了讓他帶兵擁護曹植為太子。也許是曹彰自己有這個意思。曹植知道曹彰想法立馬拒絕講:不能這樣做。難道你沒看見袁氏兄弟是怎麼敗亡的了。如果換了曹丕也許就接受了,曹植在大義面前還是有分寸的。魏略曰:彰至,謂臨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曹操因曹昂戰死、曹衝病死、曹植失行,加上曹丕善於偽裝等原因,只能選擇曹丕。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繼承魏王爵位併兼任丞相。公元220年十月稱帝,公元226年五月去世。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時間。但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吏治等方面都是有作為的。陳壽對曹丕的評價,我認為是精準的。三國志: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陳壽意思是說曹丕天資聰穎,文采不凡,下筆成章,博聞強記,才藝雙全。如果再具備博大的氣度,修養公平的德行,追求遠大的抱負,心存弘偉的仁德之心,那麼與古代的賢君相比,也差不多了。就是說陳壽認為曹丕缺少度量、德行、遠大抱負、仁德之心等。也可以說陳壽認為曹丕不是賢君。



陳壽會如此評價,是因為自曹操去世曹丕開始不再偽裝自己了,對於支持曹植的人和昔日有怨的人睚眥必報。公元220年曹丕一繼承王位就立馬誅殺丁儀、丁廙及其家族男人。三國志: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廙並其男口。公元222年曹丕巡視南陽宛城,因為街上沒有足夠的聲勢迎接聖駕,曹丕大怒,便把南陽太守楊俊收監下獄。當時司馬懿、王象、荀緯等人都為楊俊求情,頭叩血流,曹丕還是不肯放過。楊俊於是自殺身亡。眾人都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悲痛。因為在立儲之爭時,曹操曾密問眾臣該立誰。楊俊雖把曹丕和曹植相提並論,說他們各有所長,但因為他把曹植誇的太好,曹丕因此便忌恨在心。三國志: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曹植)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曹植)猶美,文帝常以恨之。荀彧兒子荀惲因為跟曹植交好,曹丕因此懷恨在心。也許是因為荀惲早世,不然曹丕也會秋後算賬。三國志:文帝深恨惲。




曹丕不像曹操時控制自己了,頻繁遊獵。鮑勳立馬上奏勸諫,並指責曹丕在先帝喪期遊獵。曹丕大怒當場毀掉奏表並處罰鮑勳。而當親信勸諫還能忍下,辛毗也曾勸諫不要遊獵。曹丕也並沒有處罰,只是減少了次數。三國志:嘗從帝射雉,帝曰:"射雉樂哉!"毗曰:"於陛下甚樂,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後遂為之稀出。為何曹丕對待辛毗等鮑勳不同的做法,那是因為昔日有怨。鮑勳在擔任太子中庶子,曹丕郭夫人的弟弟盜竊官布,按法應該行死刑。曹丕多次寫親筆信請求高抬貴手,鮑勳不敢枉法。三國志:勳不敢擅縱,具列上。後來陳留太守孫邕從側路而不走大路去見鮑勳,被軍營令史劉曜發見並檢舉他違反軍令。鮑勳認為壕塹營壘還沒建成,調解了這件事情,沒有舉報。曹丕於是下詔逮捕交給廷尉。廷尉依法議決:剃髮戴枷作勞役五年。三官駁回:依照律條罰交金子二斤。曹丕大怒說:“鮑勳沒有活的資格了,但你們竟敢寬縱他!逮捕三官以下人員交付刺奸官,讓你們十鼠同穴,一網打盡。”三官依據魏國法律而判罪,曹丕卻把他們和鮑勳一起處置。可想像到曹丕對鮑勳的怨恨有多麼深。當時鍾繇、華歆、陳群、辛毗、衛臻、高柔等重巨聯名錶奏為鮑勳求情,請求曹丕看在鮑勳的父親鮑信在先帝時有功勞,赦免鮑勳的罪過。曹丕不許可,於是殺了鮑勳。當年曹操能得到兗州之地鮑信的功勞很大。




所以陳壽才說曹丕缺少度量、德行、遠大抱負、仁德之心等,不能成為賢君。公元221年曹丕還想處置曹植,因母親的原因貶其為侯。曹丕下詔講:曹植是同母的弟弟。整個天下沒有什麼事是我所不能容忍的,何況曹植。因為是骨肉親人,所以不誅而貶。曹丕要是真能容天下就不會誅丁儀兄弟、楊俊、鮑勳等人了。魏書載詔曰:"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骨肉之親,舍而不誅,其改封植。"曹植去世後曹叡下令銷燬黃初年間收集保存在尚書、秘書、中書三府和大鴻臚的曹植罪狀。可見曹丕對曹植這個親兄弟怨恨之深。如果曹操九泉之下得知道曹丕的行為,也許會後悔當初的選擇。但是曹操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曹植太過於任性枉為。如果曹操統已經一天下,也許會選擇曹植。因為天下未平,西有劉備東有孫權。太顧慮於袁、劉廢長立幼的前車之鑑。




曹植在曹操時代並沒有什麼突出表現。曹丕時代不殺他就不錯了,也不可能用他。所以曹植一直鬱鬱寡歡,嘆已才不能用。三國志: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在曹叡時代時,曹植動了心思。曹植數次向曹叡上疏進言,其疏都是關於治國安邦、治軍、平天下等內容,還請求讓他做大將軍的部下伐蜀徵吳,即使身首分別留於蜀吳也在所不惜。曹叡每次都回應,也實行曹植的建議。三國志:已敕有司,如王所訴。曹植經常想單獨見曹叡,討論軍國大事,以期望曹叡能用他,但始終不用。曹植只能絕望,不久去世。三國志: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魏明帝曹叡是明主,能用曹植的建議,可見曹植才能也是不差的。曹植四十一歲就病死了,跟他長年不得志是有很大關係的。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曹操如果立曹植為繼承人,也許並不一能統一天下,至少不會比曹丕差,將來不會給司馬昭、炎奪了江山。曹植認為英明的君主不排斥有罪的,所以秦國、魯國起用打敗仗逃跑的將軍孟明視、曹沫,最終成就大功。楚國、趙國赦免了絕纓盜馬的臣子,結果關鍵時刻靠他們解救了危難。對比曹丕雖然也以春秋孟明等人的事安撫于禁,但曹丕卻讓人在屋裡畫上關羽擊敗魏軍,龐德大罵不降,于禁伏首投降的畫面,于禁因為悲憤病厷。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曹植痛斥魏國雖然是人才濟濟,竟沒有慷慨赴難的大臣嗎!自賣自誇,是士女的醜惡行徑。對於這一點董昭倒是明白,公元222年魏國二十萬大軍伐吳,曹休請求渡江而戰。董昭立馬向曹丕勸諫,認為根本行不通。因為臧霸等諸將都已經富貴,已經滿足,只想好好安享,保住官位俸祿,不可能冒著危險自投死地,以求幸運?諸將不願意渡江,曹休有想法也沒用。實事上曹休大敗。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他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倖?苟霸等不進,休意自沮。曹植把魏國諸將比喻為說為虎皮的羊,看見草就高興,可看見豺狼就要哆嗦,忘了它身上披的是虎皮了。



曹植認為五帝的時候世上並不都是聰明人,夏、商、周的末葉世上也並不都是蠢人。是用和不用,知與不知的緣故。已經有了舉薦賢人的名義,事實上卻沒有得到賢人,那一定是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的親朋好友推薦上來了。俗話說:‘宰相門裡出宰相,將軍門裡出將軍。’宰相,必須文才品德昭著,大將,必須武功顯赫。文才品德昭著,才能輔佐朝廷,使國家達到太平和樂,稷、契、夔、龍就是這樣的宰相,武功顯赫,才能去征伐那些異端叛逆,威服四夷,南仲、方叔就是這樣的大將。從前伊尹作陪嫁的奴隸,那是最低賤的職務了,姜子牙處在屠夫漁民的行列,那是最卑下的人了。可是等到他們被推薦給湯武、周文王的時候,那真是志同道和,妙算神通,哪還用得著親近之人的舉薦,靠著身邊寵臣的介紹呢?這裡曹植是指責曹丕、睿叡過於寵信親信和魏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




曹植還有一個觀點,多次上書,但石沉大海。即反對曹丕、睿叡過於倚重豪強士族而打壓藩王。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專其位,兇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結果三十年後那些大臣都倒向司馬氏。


小鴻哥


如果立曹植當太子,很有可能出現兩種情況:1曹丕會發生宮廷政變

2司馬懿篡權的時間會提前。

原因是:曹植雖然有文采,但他多愁善感,會對曹丕動兒女情長,這種菩薩心腸會讓他丟失權力。

原因2司馬懿輔佐的是曹丕而非曹植,曹植喝酒寫詩歌還可以,但玩弄權術絕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另外,我們再從歷史上的詩人分析,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詩人,他們就像曹植一樣都是感情豐富的人,但在官場上他們的表現都很幼稚。

詩人談情,吟風弄月,花花草草還行,讓他們掌權管理國家,那是趕鴨子上轎……

正因為如此,曹操才先曹丕當接班人。足見曹操很有遠見卓識。


yiyi不倒翁


曹植文武雙全,才高八斗,身經百戰

  •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歲的曹植第一次隨父東征海賊管承到達淳于(今安丘東北)。
  •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師鄴城,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說“東臨滄海”即指此事。九月,16歲的曹植隨父北征柳城(今遼寧朝陽),他在《求自試表》中說“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馬篇》就是曹植對此期間隨父征戰的寫照。
  •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歲的曹植隨父南征劉表至新野,後又隨父與孫權戰於赤壁。
  •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隨父征戰第一次回到家鄉亳州
  •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隨父西征。經過一年多的兼併戰爭,西部最終結束了一盤散沙的混亂局面,迎來了它的穩定與安寧。凱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為臨淄侯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這說明曹操對曹植統帥能力還是有信心的,知子莫如父,可惜曹丕怕曹植大勝立功,勸植飲酒大醉,誤了徵期,也寒了曹操的心。

曹丕文思遜色曹植不少,治政不錯,打仗不行,連副車,羽蓋都丟了。苛待手足,任城威王之死脫不了干係。喜新厭舊,甄姬死時披髮覆面,以糠塞口,嗚呼哀哉,河北第一美人就這樣香消玉殞。曹丕小肚雞腸,即位後殺張繡,殺于禁,實在是讓人恥笑。

倘若曹植即位,最壞也壞不到哪裡去,司馬家會收到嚴厲的打擊,後面也根本不會出現晉代魏的情況。


煮酒放歌


曹植更有詩書上的才華,你觀曹子建的詩,恢弘大氣,自成江河。但曹子建過於書生意氣,感性用事,並不適合作為一國儲君。換句話說,他過於率性而為,過於赤誠率真。這樣的性格當然是很受父親曹操的喜愛的,加之他七步成詩,才華橫溢,又是小兒子(先不考慮夭折的曹衝),父母當然會更偏愛一些。

為什麼說他率性而為呢?官渡之戰他見到被俘的袁紹兒媳甄宓,毫不掩飾自己的欣賞和喜愛,甚至向母親求娶甄夫人;他與兄長夜飲後,醉酒夜闖只有天子和天子使臣能走的司馬門,犯下死罪;在楊修被曹操處決時,不顧一切去向曹操為楊修求情。曹植想坐世子位,想繼承曹操的志向一統天下,但卻沒有亂世掌權者應有的冷血和殘忍,他太過寬容和理想化。如果立曹植為世子,那麼大魏必不能有曹操在時的強大,一群理想家談論家國大事,那麼魏國很可能會每況日下。

而曹丕不同,曹丕是二公子,既不居長也不居幼,按民間的說法就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的那一個。本身他也並非世子人選,但無奈曹朗意外去世,按嫡長制就順延至他。曹丕與曹植性格很不一樣,曹丕做事務實,性格嚴謹,善於隱忍。雖然沒有弟弟在詩詞歌賦上的絕妙才華,但卻有著軍政上的天賦和果斷。再加上居嫡居長,深得荀彧,崔琰等重正統的老臣的欣賞,可以說曹丕除了沒有曹植那麼受父親喜愛之外,是一個很合適的世子人選。

再看曹丕和曹植身邊的輔臣,曹植身邊楊修,丁儀等人,楊修恃才傲物不懂收斂,丁儀陰險;而曹丕身邊文有陳群,司馬懿;武有曹真;雖然曹真莽撞,但是忠心一片;陳群后與司馬懿共創九品選人法,可見其才;司馬懿就更是懂得揣測人心,韜光養晦之道了。楊修被曹操以擾亂軍心處死;司馬懿卻能讓曹操說出想殺他七次卻始終沒有殺之這樣的話,孰強孰弱,高下立現。

曹丕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但論為人交友,曹植比曹丕更加光明磊落,更適合相交,交心。兩人都很優秀,平心而論,我可能更喜歡曹植,但不得不承認,立曹丕為嗣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小綠的芝士草莓


大家好,小阿蠻來回答一下。


我看樓主這個問題,有三個小問題。當然,最後那個問題是比較好回答的。因為是假設性的問題。假設性的問題,我們只要在歷史裡面找同類型的情況就可以做出判斷。或者也不需要,當前面兩個問題解決之後,其實第三個問題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



第一,曹丕和曹植的才華問題。


現在大多數人心裡有一個印象就是,曹植非常有才華,而曹丕遠不如他。


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先入為主的。因為被灌輸了太長時間,一時也改變不了。我來跟大家說一下,在歷史上,對於曹植和曹丕的才華都是怎麼評價的。


他們同時代人的評價,其實沒有多大的參考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那時候帶有明顯的個人立場。這種立場,和個人利益、個人命運緊密相連。


比如說,站在曹植這一方的人。丁廙,他是丁儀的弟弟。後來這兩兄弟都被曹丕給殺了。曹丕為什麼要殺他們?因為他們是曹植的人嘛。涉及到幫派、涉及到政治利益。這種時候做出的評價自然是不可靠的。主觀、非此及彼。這個丁廙,他就這麼來評價曹植的:


臨菑侯天性仁孝,發於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於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願從其遊而為之死。


大家可以看,很長的一段評價,全是說的好話。而同樣的情況,在曹丕這邊也是一樣。



曹丕的隊伍裡面,分兩種情況。


一個是他還沒有當太子的時候。他隊伍裡有一個人,叫吳質。吳質這個人在曹丕這邊是非常重要的。他不僅跟曹丕討論文學,在曹丕被立為太子的過程當中,吳質的貢獻也非常大。他有一段話是這麼評價曹丕:


伏維所天,優遊典籍之場,休息篇章之囿。發言抗論,窮理盡微,藻下筆,鸞龍之文奮矣。雖年齊蕭王,才實百之。此眾議所以歸高。遠近所以同聲。


第二種情況,就是曹丕當上太子之後,當上魏王之後的事情。這時候就更不用說了。這時候手底下的人肯定把他捧上天。我們可以來看一個人的評價。


卞蘭,這位是卞皇后的侄子,也就是曹丕的表兄弟,也是很有文學才華的。曹丕當上太子之後,他就寫了一篇賦,來給曹丕點贊、歌功頌德(曹丕聽了都覺得不好意思,但也從此器重他)。其中一段這麼說:


伏惟太子,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睿之絕性,體明達之殊風,慈孝發於自然,仁恕洽於無外。


以上三段評價,都是曹植和曹丕他們同時代人的評價。大家可以看,沒什麼不一樣嗎?是不是?


曹植那邊的人,說曹植的才華是天下第一。曹丕這邊的人呢?說曹丕的才華世所罕見。說白了,這些評價,第一、都是拍馬屁。第二、都關係到政治利益。所以,這些評價都不可靠。



那麼,後來的人是怎麼來評價這兩個人的才華的?都是一邊倒,都認為曹植的才華在曹丕之上的嗎?並不是。


稱讚曹植的評價,篇幅關係就不引用了。這塊內容非常多。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認為曹植的才華在曹丕之上的主要原因。夜以繼日的被灌輸一種觀點,這種情況叫什麼?叫洗腦。說實話,我們現在認為曹植的才華在曹丕之上,這種印象就是被洗腦的結果,是被動接受的結果。這一點不用懷疑。這裡面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同情弱者。因為後來曹丕當上皇帝之後,對曹植進行了打壓和迫害。同情弱者的心理,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為弱者來說話,鳴不平。


我們來看一下,其中兩位大家對曹丕和曹植的評價。


一個是王世貞。王世貞是明代時候的人。是一個文學家,也是一個史學家。他在當時的文壇是舉足輕重的。對曹植和曹丕。王世貞說:


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辭太華。


翻譯過來就是,曹植的才華是天生的,歷朝歷代對他都稱讚不絕。而實際上,他是不如曹操和曹丕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的才華高則高矣,但是太虛,太浮華,不切實際。



另外一個人,王夫之。王夫之的生活年代在明末清初。這個人厲害,他在文學、史學、哲學等等方面都是有大成就的。他是這麼評價曹植和曹丕的。


建立門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鋪排整飾,立階級以賺人升堂,用此致諸趨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紙揮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韻,以絕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為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曹子建之於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稱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論大抵如此。


這段話很長,但有一點大家估計都看明白了。在王夫之看來,不僅是曹丕的才華在曹植之上,而且,曹植根本就沒辦法和曹丕相提並論。一個是神仙,一個是凡人呀。但是大家卻都一直稱讚曹植,這簡直都是俗人的看法嘛。這樣的評價,雖然有點偏激,但至少在提醒我們,不是我們印象裡的曹植的才華在曹丕之上。


上面的回答,是關於曹植和曹丕誰更有才華的問題。現在大家應該有這樣一個瞭解:評價這兩個人誰更有才華,既涉及到政治利益的問題,又帶有很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不僅他們同時代人評價不可靠。即使百年之後的評價,也同樣值得我們保留自己的判斷。



第二、曹操立曹植或者曹丕的問題。


這一點是不用假設的,我們可以從史書當中找到很多的記載。


曹操有可能立曹植為太子嗎?不可能。


現在,我們更關注的是:曹丕和曹植兩個人的矛盾,是在曹丕當上魏王,或者當了皇帝之後,對曹植進行控制甚至是迫害。而往往忽略了,其實在曹操在世的時候,曹操對曹植的看法,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曹丕被立為太子,在建安22年。可以這麼說。曹操之所以下定決心立曹丕為太子,最關鍵的時間也就是這一年。


這一年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是曹植夜闖司馬門。這個司馬門事件,讓曹操下定了決心放棄曹植而立曹丕為太子。在此之前,曹操對曹植是百般呵護和悉心的政治培養,這些大家都是熟悉的。但就是在司馬門事件這個節骨眼上,曹操對曹植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司馬門是皇宮的外門,極為關鍵。他是隻有天子或者天子的特使才能夠出入的。就算能進司馬門,也萬萬不能坐在車上進去。



《三國志》裡這麼記載:


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這件事發生之後,曹植雖然沒有被論死,但是一連串的事情緊接而來:


  • 第一、看守司馬門的人被處死了,這是替曹植被黑鍋的。

  • 第二、《三國志》引《魏武故事》的記載,曹操針對此事說了一句話:自臨淄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

  • 第三、曹操又下令,《又下諸侯長史令》,對以前那些稱讚、寵愛曹植的行為表示了自己的悔意,並且因此改變了對諸侯的信任。


  • 第四、就是在這一年,曹操頒佈了《立太子令》,正式確立了曹丕的政治地位。


所以我們看,曹操有沒有可能立曹植為太子?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從曹操這方面來說,他要考慮的是曹氏的基業,是一個國家,而不是個人的喜好。


從曹植方面來說,他的性格:狂放不羈,任性而為,恃寵而驕,不懂權術等等,也決定了他在政治上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這一方面大概不需要再舉例論證了吧。我國曆史上已經有足夠多的例子。


所以,樓主所提的第三個問題也就不需要長篇來回答了。假設,假設曹植真的當上了皇帝,宋代的宋徽宗,南唐的李後主,大概就是他的結局。不僅於個人無益,於國家於民族可能還有害呀。


看看後來曹丕當上皇帝之後的作為,我們還得欽佩曹操的識人之明和當斷則斷的魄力。說到這裡,其實問題不妨換作:如果曹丕不那麼早死,對後來的歷史會有什麼影響。希望樓主可以接著提這樣一個問題,嘿嘿。


我是小阿蠻,關注古典文學和中國古代史。感謝大家的閱讀支持。



小阿蠻


導語: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稱“三曹”,都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在奪嗣之爭中,曹植敗於曹丕,沒有成為皇帝。

其實,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曹操其實是偏愛曹植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東征孫權的時候,留曹植守鄴城。他還曾在公開發表的詔令中寫道:“謝看子建(曹植的字),是幾個兒子中最能成大事的人。”



一、曹植才華橫溢,但政治失意

《三國志 曹植傳》清楚的記述了一件事,“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曹操一向看人是很準確的,他更欣賞曹植的才華。

且看曹植如何寫美女: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合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皓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

再看他如何寫帥哥: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再看他如何寫哀嘆:

嗟離思之難忘,心慘毒而含哀。踐南畿之未境,越引領之緋徊。眷浮雲以太息,顧攀登而無階……

怎麼看,在三國亂世,曹植沒有秦皇、漢武的文采,也沒有唐宗、宋祖的風騷,在許多方面他更缺乏其父曹操的橫戈鐵馬。

曹植倒像一個人,此人就是南唐後主李煜。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在襄陽被關羽所圍,曹操有意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率兵援救曹仁。讓曹植經過戰事的磨練,誰知曹植居然耽於酒色,醉而不能受命。

這一點頗像李煜,面對北宋的軍事壓力,“煜嘗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由此可見,曹植沒有曹操遇強更強的性格,以及肯橫槊賦詩的倜儻。他只會借酒澆愁、兒女情長。

尤其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這一年爆發了全國性的瘟疫,留守鄴城的曹植沒有很好地應對。建安七子因此而去了五個,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也是在這場瘟疫中去世。

而我們的曹植大詩人只會寫道:“疫癘數起”,“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門而殪,或舉族而喪”。曹植對處理政務不感興趣,只會高談闊論,禁不起挫折。



曹操面對鄴城人才凋零,對曹植大失所望,不僅“異目視此兒矣”,甚至對其他的宗親子弟都產生了不信任。

總之,曹植就是個李煜式的才子,不是當皇帝的料子。雖說不是做皇帝的料,但如果立曹植為嗣子,倒是對歷史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對司馬懿可能會下手,曹魏政局會起波瀾

這還得從曹植的一篇文章《與司馬仲達書》說起。在文章裡曹植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司馬懿對孫吳只守不攻的策略。眾所周知,司馬懿有出謀劃策,幫助曹丕保住太子寶座。所以,直曹丕至曹叡都對司馬懿特別重視,委以重任,授予抵抗吳、蜀的軍事指揮權。

而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不肯主動打擊敵人,唯固守自壯。因為他深知如果滅吳克蜀,自己可能遭兔死狗烹之災,不如擁兵自重,保住個人勢力,以相機圖事。早在曹叡即位至初,司馬懿受命屯宛城拒吳的時候,曹植就已經洞悉司馬懿的狡詐,直率地予以揭露與指責,可謂獨具慧眼。



足見曹植不僅有才華出眾,其識見亦有過人之處。而曹植沒有立為嗣子,難道是司馬氏的幸運?

如果曹植上位,賈詡、劉曄、程昱等這些有“才略超群”的人,就會與這個徹頭徹尾是文人的曹植缺乏共同語言,恐怕也就靠邊站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楊修、孔桂、邯鄲淳這批人。孔桂,圍棋高手;邯鄲淳,書法家,但謀略是遠不及賈詡等人。那麼曹魏的政局會更向不穩定的放向發展。

二、對吳蜀兩國可能遭發的戰爭。

曹植不懂政治,不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決策,空有政治抱負,其最為膾炙人口的《洛神賦》,就是自己懷才不遇的自我寫照。七首忿詩《贈白馬王彪》,控訴了曹丕重異性疏骨肉的用人弊端,逼真的藝術手法,讓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熱血沸騰,慷慨悲歌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所以,曹植一旦登基,很可能會對吳蜀發的大規模的戰爭。問題是吳蜀憑藉天險,各據東西,短時期難以平息。如果曹植在此遇到挫折,文人鬱鬱寡歡的毛病就會油然而生。《三國志 曹植傳》裡有很多這樣的字眼:“植常自怨”“悵然絕望”“任性而行,不自雕勵”……到時,曹植就會“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只能在詩詞歌賦裡抒寫自己軍事上的失敗。

這那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曹魏的國運何去何從。再說,吳、蜀亦非等閒之輩,這兩家沒有一天不是在想著反攻長安的。而曹植沒有立為嗣子,難得是吳蜀的幸運?

閒將西話:曹植才華,才高八斗,但曹操並非眼拙之人,反而是個很精明的人。曹操他一生最忌“浮華”,再加上袁紹、劉表的教訓,縱使曹植再有才華,他也不會做出對曹魏江山有悖的立嗣決定。


閒將西話


第二次赤壁之戰時,曹操看到萬人叢中,少年孫權指揮若定,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其實,曹操的兒子並不比孫權差,最傑出的兩位代表:曹丕和曹植。

如果說文學才能,曹植>曹丕。南朝有位詩人叫謝靈運,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於飲酒時自嘆道:“天下才共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即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這麼一個視天下無一物的狂傲之人,也深深折服於曹植。更何況,曹植還有七步成詩,洛神賦等千古佳話。當然,這並不是說曹植是文盲一個。用現在話說,曹丕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有地位的人。他的《典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就是曹丕的名句。曹丕的文學造詣非常人能比,只是在光照千古的曹植面前,略顯暗淡。

如果說政治才能,曹丕>曹植。曹植的狂蕩不羈與曹丕的韜光養晦形成鮮明對比其實,剛開始時,命運的天平是傾向於曹植的。可是他在王儲之爭的關鍵時期不知收斂,逐漸失掉了曹操的偏愛。曹植的政治低能可見一斑。

如果當年曹操立曹植為嗣,對後來的歷史發展會有什麼影響?

歷史沒有如果,根據蝴蝶效應原理,一個小小的變化,可能誘發一連串的變化,長期的影響具有不可預測性。但如果從短期效果來看,若選曹植為嗣,對魏國弊大於利。

一是藝術家治國有太多失敗案例,如李煜、宋徽宗等。藝術家性格過於敏感,只有多愁善感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但感性恰恰又是治國者所忌諱的,韓非子曾說,“這個世界沒有愛,重要的只有兩樣東西刑,罰和權謀。”曹植性格不合適。

二是兩人的班底曹丕優於曹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善於謀略的曹丕,手下有一批以司馬懿為表的治世能臣。而精於辭賦曹植,手下則是以楊修為代表的藝術天才。縱觀歷史,新皇登基重用的必定是自己的親信。

三是事實勝於雄辯。如果唯結果論,曹丕是魏國的開國皇帝,兵不血刃實現了和平演變,順利代漢。這是曹植的上限。

所以,曹丕、曹植各有優劣。最眼光的是曹操,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