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元吉三箭没射死李世民,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

历史一书生


李建成给李世民喝毒酒的事,无非就是表达李建成要谋害李世民。李元吉三箭没射死李世民的事,无非就是表达李世民是天选之人。

  这事的消息是怎么传到史官耳朵里的?李建成、李元吉要去告诉史官吗?还不是李世民或者亲信后来说的,反正死人李建成、李元吉没机会说话了,只有活者的人才有机会说出所谓的“事实”。

  至于真相如何?李世民就咬死喝了毒酒,吐完就没事,吃瓜群众爱信不信。

  很多人都说李世民篡改史书,美化自己、抹黑父亲、兄弟。

  但是,我们依然要在史书中看到李世民的很多黑料——杀兄弟、屠侄子、欺弟媳。一些呢?有人说李世民篡改的是更严重的恶行——逼父。

  李世民既然要篡改“起居注”,为什么一不做二不休,把黑料统统抹掉呢?

  要知道,既然要篡改历史,按照历史中的春秋笔法,完全抹掉也不是什么问题。

  比如,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李元吉的死因,完全可以说成“死于乱兵”或者是“下落不明”。李世民要屠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后代,完全可以悄悄地让他们“被病死”或者“忧愤而死”,或者干脆更霍去病一样“不知道怎么死的”。难道宫廷阴谋中,还要提前提醒史官备好纸笔,准备记录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再说,李世民强娶弟媳这事,李世民要偷香窃玉的时候,难道还会带个史官拿上纸笔,跟在屁股后面观摩记录?

  多少阴谋诡计、冲突斗争,只是在史书里面记录了三两句话,背后很可能是好多年好多人筹划的结果——难道都要提前泄露给史官去记录?(史书里三两句话的记录,真的是整个事件的真相?其实更多细节都是靠道听途说、靠人们猜测)

  很明显,绝大多数的史官,大多不可能是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既然史官既然不再现场,他们写历史的信息来源是什么?官方文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叙述、道听途说、个人猜测。

  就说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及其亲信,就是官方文件的制定者,就是当事人和目击者,他们提供的信息就是人们后来看见的历史,还有必要去篡改史书吗?

  玄武门事变公元626年,636年(十年后)褚遂良出任起居郎。褚遂良靠什么印证十年前的玄武门事变的真相?现如今,一个扶老太太事件,都能有好多反转呢!摄像头记录的都不一定是真相,更别说别人转述、道听途说了。

  综合看来,李世民只是想要好奇看一看“起居注”而已,并没有说要修改,褚遂良也好端端做了5年起居郎,还升了官。李世民任由黑料传世,至少说明李世民是个光明磊落的主,或者说,帝王们根本就不在乎后世评说。只管眼前富贵,谁在乎死后浊浪滔天。

  所谓史官“不畏皇权”、“秉笔直书”都是假的,都是文人腐儒自我吹捧。


尔朱少帅


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齐王李元吉以箭术了得闻名,却又为何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李世民三箭而不中,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



齐王李元吉并非文弱之辈,他为人骁勇,猜鸷骄侈,擅长使用马槊,曾经还与另一个擅用马槊的大将尉迟敬德以马槊比武。高祖晋阳起兵之后,李元吉跟随二哥李世民从讨四方,东征洛阳、讨平刘黑闼,生擒王世充手下大将乐仁昉,屡立战功。齐王李元吉多次随二哥秦王李世民出征,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关系渐趋紧张,直到最后李元吉彻底倒向大哥太子李建成这边,两人联合起来构陷排挤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大将郁射设统领大军陈兵大唐边境,太子李建成酝酿出一个惊天阴谋,他借助这一次机会请求高祖由李元吉代替李世民领兵北伐突厥,并乘机调走秦王府大将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随军出发,还调来秦王府的士卒花名册,抽选精干将士充实齐王府。借机在高祖面前诬陷秦王府的谋士杜如晦、房玄龄,让他们回家赋闲。


而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终极目的,是借由这一次北伐突厥,以在昆明池为李元吉出征饯行为名,预先埋伏刀斧手,将李世民杀死在帷幕后面,然后借口其暴病而死,则大事可成。可惜这样一个计划周密的行动,却被李建成的率更丞王晊知道,而王晊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了,于是他很快就把这一场阴谋秘密告知给李世民。李世民与秦王府的心腹商量后,决定绝地反击发动政变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夜(7月1日),李世民向高祖密报弹劾李建成、李元吉与继母,高祖嫔妃尹德妃、张婕妤通奸偷情、淫乱后宫。高祖大惊,下诏李建成、李元吉次日进宫,并另召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进宫核实李世民密奏之事。

次日一早,李世民已经在玄武门预先埋伏,而自以为宫里都是自己人的太子李建成,虽然知道李世民已有所准备(张婕妤密告),但为了自证清白仍然携李元吉,带着少数亲兵进宫。两人骑马奔向玄武门,到达临湖殿时,觉察身边隐有杀气,感觉不对劲的两人立刻调转马头。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当时情景: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李世民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张弓射李世民,但一连两三次都没能把弓拉满,连射三箭都不中,李世民则从容的张弓射箭,结果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次绝地反击,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玄武门之变发生时,齐王李元吉的反应最快,可见他知道此去宫内会有叵测之险,所以提前随身配备了弓射,但是政变发生的时候,两人都处在退往宫外的快马疾驰的状态。李元吉虽擅骑射,但当时顾此失彼,精神高度紧张,又要保持骑马的平衡度,所以难以保持注意力,甚至于连弓都拉不满,才会连射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文武双全,骑射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他早有准备,估计在看到两人的时候就已经拿好弓箭准备。李元吉对他连射三箭,他没有还击,而是精准的把箭射在了慌不择路的李建成身上。说明李世民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必须要杀死太子李建成。

倒是李元吉,在被尉迟敬德率领的卫士射伤从马上跌落后,李世民的马也受惊直接把他甩到地上,李元吉迅速赶到,乘着李世民倒地不能动弹,准备用弓弦勒死他,生死存亡关头尉迟敬德骑马赶来,吓的李元吉放过李世民跑往武德殿寻求高祖庇护,结果为尉迟敬德所射死。


大国布衣


李元吉平时很嚣张,一张嘴动不动就弄死你弄死他的,其实就是仗着李建成的太子位,对李世民张牙舞爪而已。

玄武门之变前,李元吉根本就没有想到李世民会主动来真的;到了玄武门这天,看到周围都是秦王府的人,李世民一出手就是想致他和李建成于死地,熊孩子心里立刻拔凉拔凉了。

他知道自己平时太蹦达,所以眼前这一关是不能活着过去了,心里一慌,才会导致三箭都射偏了。


实际上,李元吉的箭术还是很高的,因为他喜欢打猎。

《旧唐书》记载李元吉对打猎的痴迷:“我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猎”,古代打猎用的就是弓箭。

这样的人你说他箭术很差,没人会信。

但李元吉就是射偏了,最后反而被尉迟恭打下马来,一枪刺死了。

所以,我们有理由理解成是李元吉的心理素质不过关,看到李建成被杀心里就慌了,导致最后双双陨命。

从这一角度来说,李世民在冥冥之中有神灵护体,因为他是上天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不能死,那自然就要李建成和李元吉去死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史官和后世的史官对玄武门之变做了些美化。

按照中国正统思想,即成者王败者寇的思维,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李世民,而且他做皇帝后打造了一个完美的贞观大唐。

所以为了突出李世民的英武不凡的气质,适当的将李元吉说得弱鸡一点也不是不可能。

也许李元吉射向李世民的三箭中,有一箭已经射中了李世民也不一定,只是没射到李世民的要害而已。

真相,谁又知道呢!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李世民能够成为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脱不了干系,在这次事件中有一个不注意就不会发现的事件。李元吉连射李世民三箭,可没有一箭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立马还手张弓搭箭射杀李建成,一切都是那么的行云流水。据记载李元吉箭术了得,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连射世民三箭不中呢?

先来为大家简介一下李元吉的马上功夫:

李渊太原起兵后,李元吉一直跟随自己的二哥李世民征讨八方方,征洛阳、平刘黑闼,生擒王世充手下大将乐仁昉,可谓是战功赫赫。齐王李元吉多次随二哥秦王李世民出征,这个时候李世民也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与元吉的冲突自然多了一些。争功劳二人真可谓是不承多让。


由此可以看出元吉的功夫并不弱,与世民比起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元吉最擅长的兵器是马槊,在战场上他可以发挥出全部的实力。根据电视剧的演化,李元吉成为了一个只会吃喝玩乐,并且阴险狠毒,陷害二哥世民后,拥戴大哥建成的形象。其实这是错误的,当时元吉也是想要争帝位的。


在讨伐天下的过程中,世民屡屡与其抢功劳,导致他不知不觉的偏向了建成阵营。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郁射设统领大军进攻大唐边境,建成酝酿出了惊天阴谋,他借助这一次机会请求高祖由李元吉代替李世民领兵北伐突厥,想要调走秦王大将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随军出发,借机在李渊面前诬陷秦王的谋士杜如晦、房玄龄,让他们下大牢。


世民安插在建成身边的人全盘脱出告诉了世民,世民当时非常的生气。手下谋士建议先下手为强,后下手必遭殃。时年7月1日,世民向李渊弹劾建成、元吉与嫔妃尹德妃、张婕妤通奸,李渊非常生气,下诏命令李建成、李元吉次日进宫,殊不知此时的世民已经准备好了对二人下手。


次日建成与元吉带领少数亲兵前往皇宫,行至玄武门时感觉情况有些不会,想要逃走。可惜被世民大量兵马堵截,无路可逃。只见元吉立刻张弓搭箭准备射杀在兵士最前沿的世民,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世民,然世民一箭便射死了建成。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

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当时的元吉是处于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一边要骑马一边要搭弓射箭。元吉虽然十分善长骑射,可由于当时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元吉心中非常慌,手上在拉弓搭箭心中所想却是怎么才能逃出去,这样的心境下导致他没能将这三箭拉满就射出来,世民从容的一躲一闪一趴直接躲过了三箭。


世民的马上功夫不比李元吉差况且本方处于十分大的优势之中,真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拉满之后箭的速度比子弹都不承多让直接将建成射落马下。元吉见到建成死后不得不想要进宫去面见李渊寻求庇护,尉迟敬德看到了这位平日与世民称兄道弟的元吉想跑,直接拿起了手中的兵器杀死了元吉。

总结: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与世民双方都是在赌博,成功便能成为继承皇位,失败一方自然是沦落为阶下囚不够建成、元吉全部被世民杀死。世民也在不久后成为唐太宗,封赏了玄武门之变中的有功之臣,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慕容鉴史


这个问题乍一看是野史,其实真实的记录在《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里面。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公元626年,外部势力已经不足以威胁唐朝,内部开始斗争了。一天夜里,李建成宴请李世民,用经过鸩羽浸泡过后的酒来招待李世民,李世民当场吐血,被淮安王李神通搀扶回西宫,此时李世民大难不死,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后宫的嫔妃加紧在李渊面前诬告李世民。

李世民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劝谏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李世民拒绝了。

随后李建成与李元吉用重金贿赂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企图拉拢他,但是尉迟敬德拒绝,并将太子交给的书信请李世民过目,表示忠心,但是尉迟敬德这种不配合的态度,让李建成等人加紧对尉迟敬德的迫害,先是李元吉派杀手刺杀尉迟敬德,但是没有得逞,之后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诬告尉迟恭,尉迟恭被下狱审查,准备杀掉,但是由于李世民的力保,这才保住尉迟恭。

之后,李建成诬告秦王府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李渊将其外放为康州刺史,但是程知节以死抗拒李渊的调配,并劝谏李世民早日下决心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其实程知节能够抗拒皇帝李渊的命令,就可以看出,李渊这个皇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两派争斗时已形同虚设。

李建成再次故技重施,以重金贿赂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拒绝贿赂。此时李元吉才开始认识到,贿赂这些武将不可行,就拉拢秦王府中有智谋才略的人,就算拉拢不了,也让他们不为李世民所用。结果秦王府中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李建成诬告,被李渊流放。此时的秦王府中,就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和尉迟敬德等人,在面对太子攻势,退无可退的李世民仍然在犹豫。


导火索:突厥郁射设带领数万骑兵,进入边塞,包围乌城

此时李建成请求李渊让齐王李元吉出征,并要求让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右三统军秦叔宝等秦王府将领跟随出征,并挑选秦王府勇猛的士兵充实李元吉出征大军,这样一来,李世民面对自己的精兵强将被太子调走,自己的就处于一个极为危险的地步。

恰巧这时候,率更丞王晊这时来到秦王府密告李世民,言明:李建成与李元吉已经拥有秦王数万人马,在昆明池为大军践行的时候,将秦王杀死在帐幕之内,并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秦叔宝等将领活埋。

面对太子先动杀机之时,在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的劝谏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动手。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上朝,将兵力埋伏于玄武门,李元吉似乎感觉到什么,劝谏李建成应当统领好东宫与齐王府内的军队,托病拒不上朝,但是李建成自恃兵力已然强盛,无需害怕,应当上朝把握,亲自判断形势。

结果,李建成与李元吉走到临湖殿时,感觉杀机四伏,急忙准备各自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此时李世民在后面走来,招呼他们,李元吉二话不说,回头就是三箭,但是都因为弓弦未拉满,没有射死李世民,李世民回过头一箭就将李建成杀死。尉迟敬德带领骑兵将李元吉射下马来,但是李元吉逃入树林,李世民骑马前去追赶,但是被树枝挂下来了,李元吉夺过弓箭准备绞死李世民,被赶到的尉迟敬德呵止,李元吉奔忙前去武德殿求助李渊,半道上被尉迟敬德射死,不得不说李元吉的生命力还是顽强。


三箭射不死李世民存疑

李元吉为什么三箭都射不死李世民?浮人的猜想就是《资治通鉴》为了凸显李世民的英勇神武而杜撰了这一情节,可以说大部分正史在记录君王的时候,都可以描写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情节,比如刘邦的母亲就在梦中与神灵交合才生下刘邦、赵匡胤出生的时候满屋红光异香扑鼻等记载,这些都是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是天神派下来做皇帝的,粉饰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性。

而为什么说李元吉三箭都是因为没有拉满弓箭导致没有杀死李世民,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这李元吉生性残暴,从小就爱玩战争游戏,经常命家奴门客演练战阵,自己则披挂上阵,多次负伤后仍然不停止这种游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其武艺必然不低。而在唐朝统一各部的战争中,李元吉追随自己哥哥李世民四处征战,屡立战功,作为一位四处征战的军事主帅,拉弓拉不满,这有点说不过去。

而且《资治通鉴》里面记载,李元吉被士兵射下马时,负伤逃入树林,李世民在被挂下马来的时候,负伤的李元吉还抢过李世民弓箭,准备绞死李世民,此时的李元吉还是处于上风,论武艺李元吉是不输于李世民的。所以,三箭射不死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这有点为李世民吹嘘了。毕竟历史对这些君主的记载一贯带有神话色彩和夸大成分。


浮人语

此事记载于《资治通鉴》,但是其中的夸大成分一眼就可以看出,精通武艺的李元吉三箭射不死李世民,这就是所谓的主角光环了。这样记载历史无非就是贬低李建成与李元吉,突出李世民的神勇,而玄武门之变被后世史家认为是李世民正义的胜利,仿佛只有李世民胜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大唐江山。但是其残忍性不可抹去,李建成五子和李元吉五子都在玄武门之变被李世民诛杀,这兄弟二人完全绝后,所以,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强纳李元吉之妻为妃,逼宫父亲李渊,都是李世民的污点 。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一卷》

《旧唐书》

《新唐书》


海浮人


李元吉与两位兄长的弓马娴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出身于武人世家大族,父亲唐高祖李渊就是有名的神箭手。

玄武门之变那天黎明,我们从史书中的字里行间,试着找些蛛丝马迹,去分析一点与传统认知不太一样的人物。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在那天黎明刚进入玄武门,发现不对劲,刚要撤离时,看到冲出的全副武装的人马,张弓发箭是本能,慌张中不中或没搭上弦击发是有可能的,当再次张弓时看到是二哥李世民,毕竟是亲二哥不是以前其他敌人,要当面射杀,瞬间心里变化转化为行动的扭曲,接连三不中或三次没搭上弦也是可能的,那为什么李世民就能一箭射杀太子建成呢?因为处境不同,李世民是在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发动政变,是做了充分心理准备的。眼看着大哥被二哥射杀,李元吉逃跑、恐慌、愤恨、当再次看到李世民被树枝挂下马时,此时此刻冲过去用弓弦要勒死的就不是亲二哥了,而是生死仇敌!

尉迟敬德的赶到,一切也就注定!

这里我们想想李元吉张弓看清是李世民时,是否顾忌到了一丝亲情,那是和他共同助父建唐,共同征讨王世充窦建德的二哥。自已‘当面’真下的了手?转眼又看到李世民亲手杀太子大哥,跟着追杀自己,李元吉当时心理?他真是史书中那个顽劣不堪无情无义凶残恶毒的李元吉吗?


wubin168857121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动人心魄的兄弟喋血。此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尉迟恭又带人杀死了齐王李元吉,随后秦王带着心腹大将逼宫,让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宣布李建成、李元吉为乱臣贼子。最终,整个事变以李世民的完胜而告终。

关于事变的细节,尤以《资治通鉴》写的最为精彩。按司马光所说,当时李世民带人设伏,后太子和齐王发现情况有变,慌忙逃窜,而李世民等人便在后面追赶。随即,战斗开始: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

当时,精通箭术的李元吉,在骑马逃跑的过程中,先后三次拉弓射杀李世民,但可惜“再三不彀”。此处的“不彀”是指未能将弓拉满,因而射出的箭没有力道,难以伤人。而在后面追赶的李世民,却射杀了太子李建成。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首先,我们从当时的战斗状况来看,李元吉、李建成在前面骑马奔跑,而李世民则在后面纵马追逐。最先动手的,是李元吉,不过他要射杀李世民,却必须要侧转身形。如此一来,既要骑马,又要转身射箭瞄准,自然难以发力;而在后面的李世民则在视野、操作难度上,都要占据优势;

其次,李元吉和李建成突然发现李世民带伏兵出现,已然大惊失色,因而拨马逃跑。人在极其慌张的情况下,接二连三地发生失误,倒也十分正常。相反,早已带兵守候多时的李世民,不仅是以逸待劳,而且身后猛将如云,在心理上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单纯从史料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包括在战斗中的视野、射箭的姿势以及作战心态等方面,均处于上风,而李元吉仓皇之间未能射杀李世民,倒也比较好理解了。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实包括《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史料,都有为尊者讳的影子。整个事件中,买通玄武门守卫并设伏的是李世民,杀兄诛弟的也是李世民,最后夺取皇位的自然还是李世民。

因此,史书故意强调李元吉先动手射杀李世民,又称李世民从容果敢地杀死了李建成,便使一个伟岸高大的唐太宗跃然纸上了。我个人始终有种推测:当时先动手的很可能是李世民,甚至于李元吉和李建成都没来得及还击。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罢了。


史海烂柯人


这个很简单,一个是有备而来,蓄意埋伏,胸有成竹;一个是毫无准备,手忙脚乱,这一正一反,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得以成功。


以李建成为核心的太子党,和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王党,势力旗鼓相当,一直明争暗斗,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公开秘密,而李渊这个老狐狸不动声色,并不一边倒,不明确支持或反对哪个儿子。可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定程度被自己老爹当作政治平衡旳棋子了。

不过,李渊最终还是玩大了,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激化到了“有你没我”的程度,双方对彼此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而这个时候事情的发展已经脱离李渊控制的轨道。

与一切事关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相同,“先下手为强”是唯一正确的斗争法则。在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两大势力的交锋中,谁够狠辣,谁先下手,就会抢占先机,笑到最后。


这一点,李世民无疑想到了,他不但想到了,还做到了,李世民果断决定先发制人,干点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假传圣旨,让人假冒李渊的名义下通知开会,自己却派人控制了玄武门,并设下埋伏,住在宫外的李建成、李元吉不知是计,连个卫兵都没带(进入皇宫大内也不能带兵),就单枪匹马,准备从玄武门入宫开会,浑然不知此行的危机四伏。

李建成和李元吉接近玄武门时,敏锐地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前面可能有埋伏,便迅速调转马头往回走,反应不可谓不快。

李世民见状,岂能轻易放过,他骑马从后面追赶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喊着两人的名字,装作有事要找兄弟俩一样。


李建成和李元吉可不傻,当然知道老二这是要对自己动手,要亲哥俩的命,李元吉随身带着弓箭,于是便回过头来,拈弓搭箭。

“嗖!嗖!嗖!”李元吉连射三箭。

以李元吉的武力和射术,平时射箭肯定是十拿九稳,可这次他连射三发,定睛一看,却是箭箭落空,李世民毫发无损。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李元吉猝不及防,心中慌乱,才导致射术失准,失去了干掉李世民的最好机会,也彻底改变了历史。


反观李世民,本就有备而来,再看李元吉箭箭落空,李世民心中更有底气,他也张弓搭箭,瞄准李建成,嗖的一声!李建成应声而倒,竟然被一箭射杀,当场毙命!

当然,故事还没结束。后来,李世民钻入一片树林追击李元吉,自己的坐骑却不小心摔了一跤,来了个马失前蹄,一下子把李世民掀倒在地,狠狠摔了一跤,一时居然站不起来。

这个时候,李元吉跑过来准备将李世民反杀。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尉迟敬德及时出现,干掉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方面蓄意发动的,所以并不惊慌,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毫无准备,慌乱之中射术失准十分正常。这也充分说明“先下手为强”始终是正确的选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这一次关系到个人生命前途的时刻,李元吉试图拉弓防卫,以回应李世民。却是“再三不彀”



彀,读作gòu,意思是将弓张满。

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李元吉怎会一而再,再而三没能将弓拉满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李元吉,母太穆皇后窦氏,窦氏生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他排名第四,性格娇纵,生活奢靡,极度爱好狩猎,宁肯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一天不打猎。时间的加持下,射术自然不赖。

可是,李元吉临场发挥不行。小场面热闹惯了,到大场面,却是怯场。

平常要么让人穿战袍,做打仗游戏,要么打猎取乐,要么在一群人的保护下作战。总之,李元吉没上过战场,见过刀光血影。

生死存亡间,方显英雄本色。李元吉这个皇家公子怯场,手抖。自然拉不满弓,进而射不中李世民。

其次,李世民是有预谋,早有心里准备,相反,李元吉是没有



李建成从张婕妤那里得知,李世民告发了他们秽乱后宫。忙叫来李元吉,商量一下,下一步该做什么?李元吉被李渊赐居武德殿,离太子的东宫较近。

李元吉建议李建成,“托病不去,调动府兵,以观形势,伺机而动。”但李建成不赞同,“审问之际,宫内守卫自是森严,我们该亲自动身,打探消息,早做准备。”

不料,李世民不按套路出牌,突然出现,招呼他们。李元吉本能反应,慌忙中拉弓射箭。自然拉不满弓。



第三,阳光晃眼

玄武门在太极宫的北面,军事政治地位极为险要,是门户所在。后来李世民在这里设左、右屯营飞骑,飞骑之后又改名羽林军。神龙政变、唐隆政变也是在这里。

当时李渊在海池泛舟,海池在哪里?太极宫有三海,近凌烟阁,远玄武门,在东的就是东海池,南海池、北海池离玄武门近,尤其以北海池为最,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是到临湖殿才觉察有变,所以排除东海池(如下图)。



二人打算调转马头,向东返回齐王府以及东宫,寻求府兵庇佑。而李世民呼喊“大哥…”

当时,太阳初升,阳光正媚,李元吉马上拉弓射箭响应,直接或间接受到阳光的影响,导致他始终没拉满弓,丧失最佳反击机会。

第四,拿错弓箭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有四种弓,七种弩,一般来说,骑兵用角弓弩、角弓,配竹、木、兵、弩四种箭。慌张间,李元吉有可能拿错了箭。使得无法将箭射出去。

人生如棋,一招错,满盘皆输,而这一招,也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李世民趁机射杀李建成。待尉迟敬德领七十骑兵赶到时,在飞箭攻击下,李元吉坠马,落荒而逃…终被尉迟敬德射死。


史小二记


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得出,李元吉此人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应变能力太差,心理素质更差。

《资治通鉴》云:“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李元吉还真是射了三箭,没射死李世民,反倒让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李元吉早在武德七年的时候便曾经试图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了,当时李世民正好和李渊一起去李元吉的府邸,只要李建成点点头,他便会在李世民的卧室中埋伏杀手,一举铲除李世民。

只可惜优柔寡断的李建成并没有同意,所以李元吉只能气呼呼地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谁?对我有什么好处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建成也愈发地感受到了李世民对自己的威胁,对李世民的忌惮和防备之心也越来越重,最后导致了武德九年六月的“李世民东宫中毒事件”的发生。

李世民虽然侥幸没死,可是也害怕李建成和李元吉再一次对自己出手,在试图离开长安去洛阳失败之后,李世民也就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先发制人,解除李建成和李元吉对自己的威胁。

因为李世民也意识到了自己和建成、元吉二人已经不相容了,一旦让李建成当皇帝,他的下场恐怕会很难看。

为了不让预想中最坏的结果的发生,李世民只能抢在李建成之前,率先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

为什么说是抢在李建成之前呢?因为当时李世民收到了消息,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谋划好了要对他下手,如果他不能抢在李建成之前出手,那么以他在长安的势力去看,他将必死无疑。

这才促使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李世民也凭此登上帝位,随后一手开创了享誉古今的“贞观之治”。

可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明明是先出手射箭的那一个,为什么却射了三箭也没能射死李世民呢?

第一,只能说李元吉这个人的箭术水平不高。

这也和李元吉的经历有关,他毕竟不像李世民一样驰骋于沙场,虽然说喜欢打猎,可也没能练出一手好的箭术。

李世民从背后追过来,李元吉一猜便知道李世民可能要对他和李建成不利,所以迅速拿起弓来对着李世民“咻咻咻”地射了三箭,但是很可惜一箭也没射中,再不济也应该让李世民流点血呀!

不得不说,李元吉的箭术让人很无奈。

第二,李元吉的应变能力也不行,心理素质更差。

为什么李元吉明明在看到李世民之后,第一时间就弯弓射箭射李世民,却说他应变能力不行呢?

他的反应速度确实很快,可是应变能力就很难让人恭维了。

他射了三箭没射中李世民,然后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在李世民持弓射向李建成的过程中,李元吉在干嘛?看戏?为什么不趁着李世民射李建成的空隙再给李世民补一箭呢?原因在于他看到李世民拿起弓,以为李世民要射自己,可当看到李世民射的是李建成之后,他还是没什么行动,只能说他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太差了。

李世民逃到小树林被绊倒之后,李元吉跑过去想射死李世民,可尉迟敬德喊了一声,他就被吓住了,转头就跑!

如果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李世民,拿李世民当人质的话,恐怕下场也不会这么惨了。

李元吉这样的应变能力和心思素质确实堪忧,所以最终只能死在尉迟敬德的手上。

李建成的反应更是出乎人的意料,李元吉再怎么说也射了李世民三箭,李建成倒好,当场愣住了,还没来得及吭声就被李世民给射死了。

李世民是以有备而来,这一点没错,他看上去是以有心打无心,也没错。

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真的没有任何的防备之心吗?显然并非如此,李世民向李渊告状的是事,张婕妤已经告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元吉听完之后当场表示待在家里,哪也不要去。不过,李建成坚持要去参加早朝。

是的,他们是去参加早朝。

但他们察觉情况不对并且马上掉头走,而李世民追出来叫他们的时候,李元吉直接就拿出了弓箭射李世民,参加早朝还带弓箭?这只能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想到了可能会发生意外,所以早有准备,并不算是毫无准备。

只是李建成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李元吉尚且能够射李世民三箭,他却只能站着让李世民射死。

虽然说是突发状况,可李建成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也未免太低了,竟然连李元吉都不如,这样的人将来让他当皇帝,恐怕很难像李世民一样能够开创一个盛世。

当然了,李世民之所以能够一箭射死李建成,除了李元吉箭术不行,再加上二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低之外,也是李世民早有预谋。

这么说吧,李世民的第一目标就是李建成,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并且已经当皇太子很多年了,对李世民的威胁最大。

所以,李世民最想杀的,也是第一个要杀的就是李建成。

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早有预谋,再加上对自己箭术很自信,他才能一击毙命,杀了李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