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年輕時身體那麼棒,卻在51歲的時候就死了?

小姐姐講史


其實李世民的身體並不好,起碼有三種病。



第一,哮喘。李世民的哮喘病很嚴重,早在二十歲跟薛舉幹仗時就犯了一次,要不是薛舉也恰在此時病死了,李世民父子很可能就會被薛舉趕出長安城,從而被關隴集團拋棄,所以說天命在唐。貞觀五年也犯過一次,差點死掉,長孫皇后手裡拿著毒藥,要跟李世民殉情。幸好李世民命大,沒死。貞觀十三年有大臣建議封禪泰山,李世民說,我有哮喘病,登不了高處,不敢上泰山。李世民在四十歲之後每年夏天都要興師動眾去終南山避暑,有大臣勸阻,李世民說,長安太熱了,我哮喘犯起來,不堪忍受啊。武則天為啥進宮後沒有受到李世民的寵幸,就是因為李世民哮喘病太厲害,不敢過性生活。李世民從武則天進宮前一年就沒有再生過孩子,就是因為他從此之後再沒有過性生活。



第二,痢疾。李世民一生戎馬,吃不好睡不好,得了很嚴重的痢疾,有一年差點死掉,御醫束手無策,只好張榜求賢,一個名叫張寶藏的小官獻了一個人奶熬艾草的方子,方才撿了一條命。晚年吃印度神藥,也是為了治痢疾,結果外來的和尚不會念經,加重了病情,掛了。



第三,創傷。李世民打了一輩子仗,多次出生入死,受傷是在所難免的,尤其晚年征伐高句麗,被射中一箭,現在棒子拍的電視劇說是射瞎老李一隻眼,這當然是胡扯,但是老李在安市之戰中受了箭傷也是真的。回來的路上又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因此回到長安沒有兩年就死掉了。李治在途中親自吸吮過李世民的膿血。



所以李世民能活到五十歲也是個奇蹟。


唐風宋月


為什麼李世民身體那麼棒,卻在51歲的時候就死了呢?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奇怪,51歲,也屬於在古代也不算高齡,況且,李世民吃的好用的好,做什麼事都有人服侍,況且年輕的李世民身體非常的好,怎麼會突然就崩了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說一說李世民是誰,唐太宗李世民,祖籍是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同時也是李淵三個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唐朝第二位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我們從51歲這個年齡入手,據研究顯示,我國古代皇帝平均壽命45歲,而平民僅40歲壽命,在古代民間還有60歲不死就要活埋的的說法。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我國唐朝不僅經濟在當時世界空前繁榮,生活水平良好,所以唐朝人的壽命相比於古代平均水平有提高。

舉個例子,唐朝皇帝李淵69歲駕崩,高宗李治56歲駕崩,中宗李顯55歲毒殺,睿宗李旦55歲,玄宗隆基78歲,肅宗李亨52歲,戴宗李豫53歲,綜上,我們不難發現李世民居然還是短命皇帝。


但是作為馬上皇帝李世民,又享有當時最好的生活醫療條件,為什麼會最為短命呢?第一點是由於李世民早期為家族征戰最多,尤其擅長射箭,他曾經對尉遲說,你拿一把長矛我拿一張弓,天下沒有能打得過我們的人,更有在討伐王世充的時候,在陣前大叫道,我是秦王李世民,將大軍引入包圍圈。由於常年的南征北戰,李世民在身體上留下了無數病痛和傷痕,在年輕的時候沒有感覺,結果在中年的時候身體就無法承受這些病痛了。


第二點,和秦始皇等等諸多皇帝一樣,李世民也想追求長生不老的秘法,現在我們知道在那爐子裡煉出來的哪是什麼神仙妙藥,其實不然,全是重金屬的結合物,吃了那丹藥不僅不會長生不老,還會折年損壽,鉛汞慢慢的腐蝕了李世民的內臟健康,自然也就殞命了。

第三點,據野史記載,李世民的家族,有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在人年老以後會越來越嚴重的慢性病,在年輕的時候沒有體現,年老中年身體機能下降以後就無法承受了。而當時的醫療程度遠沒有當時發達,所以自然就沒有對症的藥延續生命,當然活的不久了。


第四點也就是最後一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經過玄武門之變,弒弟殺兄逼父退位,在李世民的心裡上依舊留下來 了不可磨滅的記憶,所以造成了李世民晚年的憂心忡忡的一個狀態,終日抑鬱,一方面是對自己父親兄弟的愧疚,一方面是政治形式的壓迫,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命運的擔憂擔心有人或者自己的恣肆對自己的王位的惦記。


綜上所述四點,就是李世民雖然是馬上皇帝身體康健,但是由於心裡的壓抑鬱悶和輔食丹藥的原因,導致的早早就殞命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李世民51歲就死也算正常,大凡當皇帝的長命的也不多。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誰能英雄!更何況是佔有弟媳,還跟弟媳生孩子的李世民!既使是晚年他還選美,武則天是否被其臨幸過也無人可知,倒也說明唐朝的亂倫和開放!沒有貶低貞觀之治太平盛世的意思!李世民在唐建國之時也立下漢馬功勞,出生入死征戰各方,打戰謀劃不是是過家家,肯定付出心血!不論腦力和身體上,對他的壽命也有影響。他皇位的竊取也需花心計和動腦筋,而且取得皇位後估計也不會十分安寧!想長命肯定增加難度,而且子女也不肖也會讓他煩腦,對壽命也有影響。還有李世民吃丹藥,不知丹藥有毒否,或許被慢性中毒而死也有可能!所以李世民51歲死亡不奇怪!

當然貞觀年間形成的大平盛世,也不會輕而得來,需要他付出心血也會對他身體有形響。





用戶9152409209700


李世民是51歲時去世的,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是因病去世。為何年輕時候龍精虎猛的李世民,到了51歲就病死了呢。其實原因還是很簡單的,總結一下就是積勞成疾,而且李世民家族可能有遺傳病。

李世民曾經不止一次當著群臣的面,提到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包括為了打仗,很少準時吃飯,一天一頓飯很常見,經常肚子都餓的受不了還沒時間吃。熬夜也更是家常便飯,經常幾天都不睡覺。有時候終於打完一場仗,大冬天累的直接倒在雪地裡就睡著了,有很多時候更騎在馬背上就睡著。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江山幾乎有一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曾在詔書裡說自己“以戰會為俎豆,以干戈為章服”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自己以戰爭為糧食,以武器為衣服,幾乎沒有放鬆的時候。

有時候連日作戰,盔甲都不能脫,汗水加上血水捂到裡面是非常難受的,身上長蝨子是常有的小事,有些人甚至都長某種蟲子了,可見當時條件有多麼艱苦。

我們現在經常可以看到有人996加班熬夜過勞死的新聞,這樣操勞其實是很傷身體的。年輕時候可能不明顯,但是到了中年以後,這麼積累的損傷就會慢慢的顯現出來。

另外唐朝的很多記錄中還提到了一件事情,唐朝的多位皇帝都有“氣疾”、“風疾”之類的疾病。根據各種線索推斷,這很可能是一種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這方面的有些疾病確實是會遺傳的。

李世民在48歲的時候,終於被祖傳的風疾和氣疾給找上門了,先是請假休息了大半年。第二年再次犯病,直接跑到終南山裡養病去了。後來因為泡溫泉能夠緩解,就直接住到了驪山溫泉,並寫了一篇《溫泉銘》記錄了這件事情,裡面就提到了這麼一句:

“朕以憂勞積慮,風疾屢嬰”

可見李世民也是知道自己的病根是源自哪裡。

除了年輕時候因為打仗而操勞拼命,即使後來他當了皇帝,為了政事還是非常辛勞,幾乎能跟勞模朱元璋比了。

《新唐書》《貞觀政要》等史書裡都記載有,李世民處理政事到很晚,經常三更天(也就是半夜11點以後)才睡覺,而天剛矇矇亮就又得上朝。

現在為了健康,醫生都是建議一天至少要睡8個小時,而李世民是很少有這樣的時候的。

相比之下,他的父親李淵就很瀟灑了。當初起兵打仗的時候讓兒子衝殺在前。被迫退位當了太上皇以後,又整天享樂,該吃吃該睡睡,吃得好喝的好又玩的好,所以活到了69歲高齡。


漂浮菌


簡單來說,李世民後來身體不行了唄。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同時也是唐朝建立及統一過程中的大功臣。但這位皇帝卻只活了52歲,這個壽命在那個時代不算太低,但也不算高,尤其是跟他同時代的功臣們比起來,李世民差的太遠了。單拿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們的平均壽命是65歲,其中還有數位突出表現者,如李靖79,唐儉78,李勣76,尉遲敬德74,房玄齡70,李世民妥妥地英年早逝。

李世民的壽命為何遠低於同時代的文臣武將,這個問題得從三方面分析。

第一是戰鬥舊傷

李世民極具軍事才華,一生中勝多敗少,但不論是勝還是敗,打仗不是過家家,不能像推積木般橫推,是要拿人命去拼的。

或許你會說李世民是統帥,只是坐在後方指揮,壓根沒有親臨一線,死的都是手下人,哪會受什麼傷啊?這是天大的誤會,李世民既是名帥,也是猛將,年輕時非常愛拼命,甚至敢拿自己當誘餌引誘敵軍。

李世民16歲即入軍旅,參與救援在雁門被突厥包圍的隋煬帝。之後隨李淵進攻起義軍歷山飛時,李淵陷入包圍,李世民“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

從這短短几句記載中,就能夠看出李世民的猛將屬性,而這種衝鋒陷陣的場景,以後還出現過很多次。

霍邑之戰,18歲的李世民被箭射中後發怒殺出一條血路。

太宗與軍頭段志玄躍馬先登,深入賊陣。敵人矢下如雨,太宗為流矢所中,拔而復戰,衝突其陣。後憤氣彌厲,手殺數十人,兩刃盡缺,血流入袖,灑而復戰。——《資治通鑑》

像這種戰陣負傷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像李世民手下的猛將秦瓊,經常幹這種衝鋒陷陣的事,屢受重傷,貞觀年間就因身體原因退出軍界,一直養病養到貞觀十二年(638年)病逝。李世民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四十歲後舊傷復發,身體狀況就很堪憂了。

除了衝鋒陷陣以外,影響將帥健康的還有飲食作息的不規律。飲食作息不規律會導致健康問題是共識,而打仗不是打群架,約好時間地點幹一架就完事了,為了奪取勝利,什麼急行軍、夜襲之類的招數都得使出來,參戰將士常年都是不規律生活的,尤其是主帥,畢竟士兵可以輪換作戰,主帥卻要一直指揮。

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將士吃飯睡覺都有可能成為敵軍突擊的大好時機,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就是趁著竇建德士兵喝水的功夫突擊的。

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太宗曰:"可擊矣!"親率輕騎追而誘之,眾繼至。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後,張我旗幟。賊顧見之,大潰。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生擒建德於陣。——《舊唐書·太宗本紀》

長期飲食作息不規律對人的腸胃是有很大損傷的,到了貞觀年間,李世民就患上了一種叫做“氣痢”的消化道疾病,還給《本草綱目》貢獻了一個病例。

頌曰:按《唐太宗實錄》雲,貞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名醫藥不應,因詔訪求其方。有衛士進黃牛乳煎蓽茇方,御用有效。——《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蓽茇條》

《太平廣記》對此事記載得更詳細,記載衛士名叫張寶藏,也曾患過此病(估計他也是在戰爭中落下的毛病),吃藥吃好了,就把藥房進獻給李世民。李世民一試有效,打算升張寶藏為五品官,魏徵不同意,君臣一陣拌嘴,張寶藏反而當上了從三品的鴻臚卿。

第二是政務操勞

李世民接手的大唐王朝可不是和平盛世,而是大亂之後的民生凋敝,外加強敵環伺,李世民剛上位就跟東突厥簽訂渭水之盟。這還是李世民努力的結果,如果當時東突厥進攻長安,李世民能不能以少勝多還是未知數。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仍然締造了為後世稱道的貞觀之治,貞觀君臣為此付出了多少辛苦,恐怕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

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夜恆思百姓間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養百姓以否。故於屏風上錄其姓名,坐臥恆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於名下。朕居深宮之中,視聽不能及遠,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輩實治亂所繫,尤須得人。”——《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把大臣的建議貼在寢室的牆上,出入觀看,三更方寢;將各州都督、刺史的名字和事蹟寫在屏風上,坐臥恆看,夜半不寐。為了當好這個皇帝,李世民可是把自己熬成了實打實的工作狂。

即便到了貞觀後期,李世民也保持了類似的作風,之所以說是類似,是因為天下承平以後,李世民的確沒有像貞觀初年那麼拼了,所以魏徵給他上了《十漸不克終疏》提醒,老闆要保持啊,持續懈怠你就成了昏君了。

第三是憂心家事

自古帝王家都缺少溫情,到李世民這也不例外,無論是父母兄弟還是子女,都沒少讓他鬱悶。當然,父兄這方面是相互的,李世民本人也沒少讓李淵和李建成鬱悶。

二十出頭的李世民南征北戰,在外面自然是威風凜凜,可回家就被老爹的小老婆欺負,還要應付朝堂上的明刀暗箭,心情可想而知,據他自己所說,那是氣的想吐血。

李世民最終用鮮血掩蓋了上一代以及他這一代人的矛盾,但到了他晚年,下一代人的事又冒出來了。

長子李承乾,原本被李世民寄予了厚望,但李承乾搞同性戀、刺殺老師、玩Cosplay、打獵還把腿給摔折了,李世民對他的失望值與日俱增,直到李承乾謀反,失望值達到頂峰。李承乾這麼冒險,原因跟李世民類似,後邊有個李泰搶著呢,李世民算是切身體會到了李淵當年的感受,併為此拋開李泰,選擇了嫡三子李治。

李世民還白髮人送黑髮人,送的是他的愛女晉陽公主,晉陽公主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親自撫養的公主,可見李世民對她的疼愛。她的去世對李世民造成巨大打擊,李世民為此“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

除了家庭鬧心,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相繼離世,無疑也是一種打擊。李世民是皇帝,但也是一個人,感情肯定是有的,他還弄了個凌煙閣懷念功臣呢。

第四是家族因素

對比起來,李世民的境遇並非獨有,那些比他長壽的大臣有武將(出生入死),也有文臣(操勞國事),李世民雖然操心得比他們多,但壽命少了太多,這就跟基因扯上關係了。

李世民晚年飽受“氣疾”和“風疾”的折磨,這兩種病不少唐朝皇帝都有,許多學者認為它們很有可能是心腦血管一類的家族遺傳病。對比之下,李靖家的基因就好太多,他的弟弟李客師活過了90,李靖79恐怕還是被戰爭折了壽。

隨著病情的深重,李世民病急亂投醫,開始吃丹藥。我們並不清楚他是不是因此而死,但丹藥這玩意富含重金屬物質,要說對健康沒影響是假的。可以李世民當時的身體狀況,就算不吃丹藥,恐怕也只是在病痛折磨下多活幾年罷了,丹藥只是起了個加速作用。


平沙趣說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不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形同開國之君。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文治武功都非常了得,開創了貞觀之治,堪稱千古一帝。

唐太宗是唐朝的開國功臣,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建立後,他受封秦王,後來發動玄武門之變,逼父親李淵退位,自己登上帝位。李世民在位23年,表現非常不錯,絕對是明君的典範,虛心納諫、發展民生、平定外患。

至於他為什麼51歲就死,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晚年沉迷酒色

唐太宗晚年貪圖享樂,好色無度,蒐羅各類美女充實自己的後宮。早在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就曾殺了弟弟後,然後把貌美如花的弟媳納入後宮。

而等長孫皇后死後,唐太宗對女色的需求更旺盛了。唐太宗命人常年在外給自己尋找美女,凡是有點姿色的,都被送入唐太宗的後宮。

唐太宗晚年喜歡宴飲,好酒無度。甚至出現了宮中宴飲數日不歇的情況,可見唐太宗對酒喜歡到什麼程度。

這樣一個沉迷酒色的皇帝,身體早就被酒色掏空了。身體狀況自然不好。

迷戀道術

晚年的唐太宗,非常迷信道術,特別是對長生不老這樣的道術非常迷戀,可以說,唐太宗晚年非常怕死,總想著如何長生不老。

唐太宗因為迷戀道術,還讓道士在宮中修煉丹藥供他服食。他吃了很多帶汞的“仙丹”,導致他身體每況愈下,50歲出頭就去世了。

年輕時南征北戰,透支了生命

李世民早年跟著父親李淵南征北戰,打了不少硬仗。而打仗是需要透支生命的,就像現在許多運動員一樣,年輕時活力四射,到了中晚年身體就不行了。李世民也是如此。

二十年三月,庚午詔曰:“朕粵自眇年,時逢道喪,懷生之類,盡塗原野。是用痛心疾首,攘袂救焚,以戰會為俎豆,以干戈為章服。夕不遑息,寧濟四方;飢不及餐,推移一紀……而皇太子治,令德遠彰,所有機務可令斷決。百辟卿士,咸宜受其節度。朕當親調五藥,暫屏萬幾三數月間。”——《冊府元龜·儲宮部·監國》

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李世民早在年輕時,身體狀況就有點小問題。如失眠、食慾不佳等等。但總體身體狀況良好。

李世民年輕時,長期的南征北戰而透支了他的身體,留下了一些後遺症,到了中晚年的時候,病症開始出現,他的身體狀況明顯下降,從而影響了壽命。


袁衛宇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23年),唐朝最偉大的帝王李世民,駕崩於終南山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在唐初跟隨父親李淵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為李唐王朝的建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唐王朝建立後,29歲的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成為了李唐王朝第二任帝王。



李世民是一位馬上皇帝,年輕時候身體倍兒棒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了不起的馬上皇帝,在他還是秦王的時候,他是一位率領千軍萬馬的統帥,常年在外征戰四方,有時候他還甚至親自上陣殺敵,身體狀況非常好這是沒話說的。

據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稱帝后,雖然沒有太多機會再去領兵打仗,但他還會經常率領群臣出去打獵,這樣的頻率基本上每年都會有一兩次。自從貞觀十六年開始至李世民死亡的6年時間裡,史料記載李世民只外出打獵過一次。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李世民在後來打獵次數少,要麼是他心情不好,要麼是他身體不好。



太子李承乾準備效仿老爹,發動第二次“玄武門之變”,對李世民打擊很大

李世民最大的汙點就是通過兵變取得了唐王朝的繼承權,這是他永遠也不希望被人提起的事,但讓他感到無奈的是,他的兒子想要效仿他進行第二次“玄武門之變”。

歷史記載,在貞觀16年,太子李承乾聯合唐朝大將侯君集,準備在玄武門來第二次兵變。這件事對李世民的打擊是巨大的,太子李承乾差點讓歷史重演,李世民在那一夜之間就感覺自己衰老了很多,整個人的精神也經常出現了恍惚。



李世民在貞觀19年親征高句麗回來後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李世民在貞觀19年二月(公元645年),親率唐軍攻打高句麗。在做決定攻打高句麗之前,唐朝的文臣武將都勸說太宗放棄親征的念頭,但一向高傲的李世民根本就聽不進群臣的意見,而是執意親征高句麗。

雖然在親征高句麗時,唐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奈何高句麗地區屬於高寒地區,很早就變得很冷,大唐的將士們難以忍受得住這樣的寒冷,再加上當時糧草將要用完,李世民不得不匆匆班師回朝。

自從李世民回來後,他的身體就越來越差了,太醫對外宣稱李世民是在親征高句麗的時候,染上了風寒。但高句麗那邊的記載卻是李世民被箭射中,不得不匆忙班師回朝。

不管這兩種說法,誰的最可信,但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李世民的身體確實是不太好。身體不好就為他埋下了一顆“雷”。

李世民的使者王玄策在天竺為李世民帶回來了一個僧人

李世民太子李承乾事件後就感到心力衰竭,如是就開始服用一些藥石,在古代藥石就等同於毒藥一般,但追求長生不老的人卻樂此不疲的喜歡上了這些藥石。

當年王玄策奉命前往天竺,恰巧適逢這個國家內亂,孤身一人的王玄策前往吐蕃和泥婆羅借兵,然後滅掉了這個國家,創造了神話的王玄策在回大唐時,給李世民帶來了天竺的一名僧侶那羅邇婆寐。

因為這個僧侶自稱已經活了200多歲了,主要是得益於他自己煉製的“天竺仙丹”。李世民得到那羅邇婆寐後,很是開心,把那羅邇婆寐奉為神明,給了他很高的待遇。

一年多後,那羅邇婆寐煉製的“天竺仙丹”終於出爐,李世民得知消息後,內心是無比的激動,因為他將要服用可以讓他延年益壽的仙丹。但李世民卻不知道他將走向一條不歸路。

李世民在吞了那羅邇婆寐煉製的“天竺仙丹”後,他非但沒有可以長生,反而使得病情加重,讓皇宮中的御醫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完全無從下手。就這樣年僅52歲的李世民在服用“天竺仙丹”後沒幾天就撒手人寰。


李世民的死完全可以歸咎於在服用“藥石”上,原先服用的本土“藥石”,因為劑量上不大,所以他當時只是感覺到身體越來越差,但到服用所謂的“天竺仙丹”時,該“藥石”因為劑量大,毒性高,所以李世民的身體就撐不住了。


觀景說史


1.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扒一扒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的“黑歷史”了,他晚年生活腐化娶了14歲的武媚娘不說,根據正史和野史記載還有兩大業餘愛好,分別是封建迷信和吃“不老丹藥”。具體說來:

△劇照:唐太宗李世民

2.

  • 一是大搞封建迷信活動,導致自己精神上神經叨叨,可能出了心理疾病。

在貞觀二十二年時,長安城多次白天可見太白星,一個普通的天體運行現象,把李世民愁壞了,太史算了一卦,說是“女主昌盛“,李世民又聽說民間流傳甚廣的《秘記》一書上說:唐三代之後,便有女主武王代天下。這可嚇到了他,為此他查了各位將軍的“戶口”,偏偏李君羨這個“左武衛將軍”,小名還叫“五娘”,李世民也不分由說,李君羨先被貶後被殺,稀裡糊塗的去見了閻王。

△劇照:李君羨
  • 二是身體不適亂服丹藥。

貞觀二十一年時,李世民就得了中風(腦血栓),行動不方便,三天上一次朝。他因此迷戀上了方士的靈丹妙藥,妄想長生不老。在貞觀二十一年時,王玄策一人滅印度,得勝歸來帶回來一個印度和尚,叫做那羅彌娑婆。這個和尚對李世民吹噓自己已經活到了200歲,深懂長生不老之法,李世民派人山珍海味伺候著,讓這和尚煉製丹藥。等到貞觀二十三年時,和尚說丹藥已成,獻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毫不猶豫的把丹藥吃了下去,結果七竅流血而亡。當然此處為野史,是否是吃了印度神藥而亡不得知,但李世民有亂吃藥的愛好不假。

△現代印度和尚照片

3.綜上,李世民上半輩子戎馬沙場,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身體應該和武將一樣;下半輩子勤於政務,可能忘記鍛鍊身體,終於得了腦血栓(中風),精神狀態還不太好,再加上他亂吃保健藥(丹藥),最終剛剛51歲便撒手人寰。

文\\燕山史話


參考文獻:《唐太宗英年早逝之謎》 淑媛

關注燕山史話,分享更多歷史知識和故事。


燕山史話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唐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唐王朝的第二任帝王,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公元626年——649年在位,共執政23年。

李世民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均可圈可點,是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的有為帝王。據史料記載,青年時代的李世民眼界開闊,意志堅強,性格豪邁剛烈,遇事肯動腦筋、勤于思考,而且他頭腦冷靜、處置果敢決絕,一旦認準,從不患得患失,猶疑不決。這些性格特點,使李世民在青年時代就展露出出眾的才華。

雄才大略,屢建奇功

李世民是晉陽起兵的重要角色。在之後削平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東征西討,南攻北伐,立下了卓著功績。

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使他的威望與日俱增,權力也隨之擴大,軍事與政治地位都在迅速增長。史載,他不但手握重兵,還擔任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使他在李氏兄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在唐王朝上層統治集團內部也位高權重,影響力很大。在長期征戰中,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在麾下網羅了大批謀臣猛將,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隨著權力的增長,他逐漸野心流露,開始覬覦太子之位。唐王朝統一全國後,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圖謀變得愈發強烈與迫切,遂與太子李建成勢同水火,兄弟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無法調和。

兄弟鬩牆,同室操戈

《舊唐書》記載,大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悍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和謀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親信的協助下,在皇宮北側的玄武門設下伏兵,乘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上朝無備,悍然發動政變,一舉誅殺了建成和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將皇位繼承權授予世民。

兩個月後,李淵被迫退位做“太上皇”,將帝位“禪讓”給李世民。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九歲的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他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改次年年號為貞觀,從此他開始了全新的政治生涯。

虛心納諫,招募英才

唐太宗儘管得位不正,但上位後的他接受尉遲敬德提出的“殺人太多,不利於天下安定”的建議,採取了寬仁安撫的策略,將願意歸順的故太子東宮僚屬一併任用,緩和了李唐上層統治集團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

在穩定局勢的同時,他還廣納人才,廣開言路,組建了以溫彥博、王珪、魏徵、侯君集、戴胄等人組成的宰相班底。這些人有些是秦王府的舊屬,有些是李建成的東府集團成員。通過領導層的改革,李世民夯實了自己的帝位,而且為進一步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貞觀大治,海晏河清

在進行政治和法治建設的同時,唐太宗又致力於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他反對奢靡,力倡節儉,並以身作則。在唐太宗的身體力行下,貞觀早期,官場上逐漸形成了一種戒奢崇儉的良好風氣,出現了一批清廉自許,寒素清白、政治作風清新出名的大臣,譬如名相魏徵,為官一世,家中樸實無華,連間正廳屋都沒有。這種節儉風氣的盛行,加上李世民推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之策,同時大力興修水利,使唐朝的社會經濟得以快速恢復、發展。

之後,飽經戰亂的唐朝民眾逐漸安居樂業,社會秩序迅速得到恢復。到貞觀中期,唐朝國力達到了繁盛的階段,以往四處流亡的災民不見了,出現了牛馬布野、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昇平景象,唐太宗滅掉了屢屢寇邊的東突厥,統一了北部邊境,收復了陰山至大漠的廣袤區域,被西域諸國尊稱為“天可汗”,一時間,萬國來朝,盛況空前,貞觀之治成為被歷朝歷代稱頌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以卓越的文治武功,被史家譽為“文武全才之千古一帝”。

英明一世,糊塗一時

李世明乃一世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審時度勢”的超凡本領,但他“聰明一世,懵懂一時”,尤其到了晚年,在立儲一事上屢屢失誤,立一個壞一個。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儲被廢后,他為立儲一事搞得舉棋不定、焦頭爛額。李治、李恪都是他的皇子,為人行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史載,李恪精於騎射,文武兼具,“其母乃隋煬帝之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李世民認為李恪文韜武略俱佳,性格果決,很像自己,心裡很喜歡他。《舊唐書》載,李世民經常對親信大臣說:“吾於恪不欲常見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做藩屛,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之憂矣 ”。可見他對李恪期望之高。


嫡三子(皇九子)李治性格仁善 ,但為人軟弱,缺乏主見,沒有成為雄主的資質與才略,恐怕難以挑起江山社稷之重任。對這一點,李世民看得很清楚。因此,李世民準備廢黜李治,改立庶出的李恪為太子。但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在朝中頗有勢力,他極力為外甥爭位並保駕護航,李世民不得不做出讓步,只好放棄了改立太子計劃,仍以李治為太子,殊不知為後來"武氏篡唐"留下了重重隱患......

明君晚年 ,痴迷丹藥

李世民薨逝後,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封武則天為皇后 。李治身體羸弱,逐漸不理朝政,導致武則天權欲勃發,獨斷專權,宮中將她和高宗並稱“二聖”。李治病死後,武則天接連廢黜了唐中宗、唐睿宗兩個李唐皇帝,後自稱“神聖皇帝”,改唐國號為周。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帝王。造成這種動盪局面的禍首是被稱為“朽物”的高宗李治。假如當初李世民果斷廢掉李治,改立李恪為太子,或許就不會有“則天亂唐”事件發生了。

年輕時的李世民,雄姿英發,精力旺盛,到了暮年,由於疾病纏身,久治不愈,加上立太子不如意,心情晦暗,遂產生了藉助道家法術、祈求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的迷信思想,於是痴迷道士以及中天竺(古印度)方士煉製的“延年”金石丹藥。史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因服食丹藥過量,中毒(按今天的觀點屬重金屬中毒)暴亡,年僅52歲。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如果以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來看,李世民算不得早逝,但是和他的團隊隊員一比較,平均壽命65,其中李靖79歲,李績76歲,尉遲敬德74歲,房玄齡70歲。相比之下52歲,確實是早逝了。

去其他答友那裡看一圈,發現答案几乎都是三上原因:報應、女色、丹藥。

總之得出的結論就是“沉迷女色”,我想問,證據呢,唐太宗的後宮就沒有超過正常編制,也沒有證據表明李世民晚年“流連後宮泡妞”。

其他幾點不表,總之我不認同。

李世民自少年時便四處征戰,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許多人都說他是“真正的龍傲天”,少年成名,所向披靡,看上去輕輕鬆鬆地就贏了。然而現實哪有那麼輕易獲得和勝利呢,任何的勝利都是有代價的,有的人在後方養尊處優,代價就是失去了功臣 威信,而最終被功臣集團推翻。

這一切都是需要 代價的,打仗是需要透支生命的,就像現在的許多運動員一樣,在晚年的時候都會有一些職業病出現,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在競技場上爭金奪銀。

二十年三月,庚午詔曰:“朕粵自眇年,時逢道喪,懷生之類,盡塗原野。是用痛心疾首,攘袂救焚,以戰會為俎豆,以干戈為章服。夕不遑息,寧濟四方;飢不及餐,推移一紀……而皇太子治,令德遠彰,所有機務可令斷決。百辟卿士,咸宜受其節度。朕當親調五藥,暫屏萬幾三數月間。”——《冊府元龜·儲宮部·監國》

這話的意思就是,從小征戰,不能很好的吃飯、睡覺、所以現在落下了病。現在許多學者都認為唐代李氏家族許多人都有”風疾“,類似於現在的心腦血管病症。

李世民在年輕時太過於拼命,而透支了身體,留下了明顯的後遺症,到了中老年的時候,身體健康狀況急速下降,甚至影響了壽命。

史書中關於李世民早年征戰“夕不遑息,飢不及餐”的記載比比皆是。

夜遣將軍龐玉擊賊驍將宗羅睺,兩軍酣戰。帝以勁兵出賊不意,擊大破之,乘勝遂逼折墌城。……帝曰:“算之久矣。今日舅不須言,破竹之勢不可失也。大軍已敗,餘眾何足為虞,兇魁之計盡於此矣。”遂率軍而進。至夜半,軍臨賊城,守陴者皆亂,爭自投而下。仁杲窮蹙,開門請降,頓顙於道左。——《冊府元龜·帝王部·料敵》
世民嘗自帥輕騎覘敵,騎皆四散,世民獨與一甲士登丘而寢。俄而賊兵四合,初不之覺,會有蛇逐鼠,觸甲士之面,甲士驚寤,遂白世民,俱上馬,馳百餘步,為賊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驍將,賊騎乃退。……頃之,敬德、尋相潛引精騎援王行本於蒲坂,世民自將步騎三千,從間道夜趨安邑,邀擊,大破之,敬德、相僅以身免,悉俘其眾,復歸柏壁。——《資治通鑑·唐紀四》
密遣黃君漢夜從河中下舟師襲回洛城,克之;因置兵為守,以斷河橋。王世充遣偽太子玄應率諸驍將盡銳攻擊,而校尉張夜叉等七十餘人戮力拒之,會帝發兵來援,賊眾乃退。《冊府元龜·帝王部·功業》

從這三段記載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年輕時打仗是有多麼拼,連續幾天不休息是常事,將身體透支到極限。

到了李世民的晚年關於他身體狀態不好的記載便開始漸漸增多了,如《太平廣記》中描述的,李世民得了氣疾”,太醫治了許多次,都不見得好,而當時的金吾衛也曾得了這個病,吃了“牛乳煎蓽茇”就好了,於是便將這個藥方供給李世民,一吃果然見效,於是被賞賜為三品鴻臚卿。

勤政愛民,桌案前的勞模

李世民當政期間,更是勤勉有佳,古時帝王坐天下,說白了都是家天下,為自家守江山,但是人家到底讓百姓實現了安居樂業。

他對臣子們提出的建議貼在寢室的牆上,出入都觀看,將各地方官的名字和事蹟寫在屏風,方便自己坐時看,半夜都跑到弘文館去跟學士們討論經典,學習治國的經驗。

這樣的勤政,需要付出常人幾倍的精力,這也是導致唐太宗身體變差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人過於疲勞後,免疫力容易下降,導致百病生。

李世民用了一生,完成了別人幾輩子才能完成的功業,才有了萬國來朝的盛景,形成了“貞觀之風,到今歌詠”的史詩。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朕於天下士大夫,可謂無負矣;朕於天下蒼生,可謂安養矣。漢苦周勤,禹胼堯臘,以矜百姓之所致也。道存物往,人理同歸,掩乎玄泉,夫亦何恨矣!
所以李世民的早逝,和他早年征戰留下後遺症,以及他晚年勤政是有必然關係的,至於許多人認為的是縱情女色,吃丹藥等問題,我請你們瞭解一下歷史事實再來說,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