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分餐制这么困难?

朗朗乾坤心存善念


分餐有利卫生,曾经上海震惊世界的甲肝流行,广州非典时期人们开始大力推行分餐制,而如今新冠肺炎似乎也让大家重新感受到分餐的优势,避免过近接触传染。

只是,面临如此险峻的疫情,仍旧有人铤而走险,认为聚餐、合餐是遵循传统,尤其是逢年过节,若不合餐,难以体现亲朋好友间的情感。只是殊不知,其实中国早已经存在分餐制度许久了,甚至现在公认的合餐制度其实也并没有产生太久的时间。

儒家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是尤其注重礼仪的儒家思想之中,恐怕也是分餐的。比如儒家所提出的“礼”以及长幼尊卑的观念,就蕴藏在吃饭之中。这就是儒家经典所提出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它更将一系列的制度都融入吃饭之中,直接将餐具的数量、材质都与封建等级制度所挂钩,如: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单单一看如此多的讲究,我们便知道这不适合合餐制,吃饭只能各用各的餐具。

而著名的饭局鸿门宴,那也是采用分餐制的模式。当时项羽和项伯坐向东,范增南向而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坐。他们是一人一案,中间留有项庄舞剑的位置。

还有“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它是说梁鸿的妻子孟光,对自己的丈夫非常尊敬,梁鸿每天干活回家后,孟光总是将饭菜准备好,并且放在托案上,举到自己眉毛的高度。这种恭恭敬敬的态度,让梁鸿非常受用,他也高高兴兴接过托案。这说明当时老百姓吃饭,也是分餐的,否则也没法举案齐眉。

这些都足以见得分餐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那么又是什么时候我们变为合餐制的呢?我们从古至今细细观瞧:

当现代的考古工作者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碎片中发现,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于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商朝的时候,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周秦时代,人们同样铺席于地,上放置桌案,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这样的情况反映出我们当时还是分餐。

到了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桌。不过在汉朝期间,中原人民曾经多次和匈奴人交手,灵活自如的马背文明冲击了老实本分的传统农耕文明,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这些马背上的民族通常没有聚集地,风餐露宿,一人一个餐具确实麻烦而且不易携带,因此便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板凳马扎,十几人围坐一起,吃喝一起,一旦敌人来袭,卷铺盖走人,方便游击战术的实施,这让中原人第一次看到了合餐制。

到了隋唐时期,虽然大体上还是分餐制占据主导,不过已经逐步开始收缩于权贵阶层,如《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韩熙载与其他几个贵族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静听琵琶演奏一景,每人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馔品,互不混杂,界限分明。

但是随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想要安稳的好好享用美食,加上餐馆酒楼的快速兴起,为了照顾众多食客的胃口,分餐制的制作食物速度已经难以撑起如此大量的消费需求,因此在民间,一锅出成为了让大家都享用美食成为了一个趋向,也导致合餐制的逐渐盛行。

到了宋代,虽然分餐依然存在。但随着元朝异族统治,元朝的统治者,对分餐制并不感冒。一度压制了分餐制,合餐制开始成为了主流。

直到明朝大量古制被恢复,养生和分餐被发挥到极致。一直到这个时候,分餐制都从未被合餐制拉下历史的舞台,甚至隐隐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巍然不动。

一直到了清朝我们的分餐制才正式被入主中原的领导者们正式同化,一直到了今日,这种合餐“传统”才逐渐形成,并流传了下来。

纵观历史,实际上真正以合餐制度为主的,也不过是元代,至于其他时代,合餐从未占据主流,而真正的现代合餐的开始,也不过是从清朝才开始的

所以,虽然现在我们“习惯”了共同进食的“合餐”,特别是在家庭日常用餐中,大部份人都是混餐,用自己的餐具给家人夹菜被看成是一种表示爱的重要方式,家里待客聚餐,更是互相夹菜以示礼让,但实际上,这并非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历史上,分餐同样可以表示爱,表达礼让感情等等。

因此,在现在,尤其是这个关键的时候,为了家人的健康和孩子的健康,实行分餐制,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井夫子


中餐分餐比较难,和中餐的饮食方式,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第一,洗碗的压力大。

西方大多普及了洗碗机,他们没有太多洗碗的压力。但是中国洗碗机普及力度不大,大部分家庭还是靠手洗,这就增加了做家务人的工作量。

以一家三口,三个菜为例。

普通人家吃饭,三个饭碗,三个主菜盘,三双筷子。 总共九样餐具。

如果分餐,讲究的人家,每一个人一个饭碗,三个小菜碗,一双筷子,算下来,需要三个饭碗,九个菜碗,三双筷子,总共15样餐具。

不讲究的人家,三个饭碗,三个主菜盘,三个小碟儿,三双筷子,三个勺子(对于把菜儿盛到自己碟子里),总共15样餐具。

我们毕竟一日三餐,一天算下来要多洗很多餐具。

你们别说把所有菜都盛到自己碗里,这对做饭的人是极其不尊重的,我们吃的不是大锅煮。

第二,麻烦。

中餐很多人吃饭的习惯,一口菜一口饭。如果用公筷公勺,把菜夹到自己的碟子里。也就意味着你在这顿饭里,你会无数次的在公筷和自己的筷子之间转换。手脚麻利的年轻人好办。年长一点儿的和年幼一点儿的,就很麻烦。

第三,分餐并不能完全解决疾病的传播,仅仅是个人卫生和个人习惯罢了。

都是一家人,不是说仅仅分餐就不会传染其他的疾病。家中有病人,不用说,大家会主动分餐,也是应该的必须的。可很多疾病并不是靠胃肠道传播的。

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到幽门螺杆菌,我想说的是,你分餐了,难道你不跟你老公亲嘴吗?你亲嘴的时候,幽门螺杆菌该传染还会传染。最好的办法,得了幽门螺杆菌,该治就治。不治问题也不大,中国70%的人都带有幽门螺杆菌,而且目前只是理论上证实会增加胃癌的概率,但并没有完全绝对的证据,得幽门螺杆菌就会得胃癌。

第四,中国的很多食物,不太适合分餐。

像火锅。有人可能会提出来一人一个的小火锅。我只能说一人一个的不叫火锅,叫水煮菜[捂脸][捂脸][捂脸]。四川的牛油锅,必须得用大锅,如果用小锅,又稠又溅油,根本没法儿吃。还有北京的大铜锅,必须要大锅炭火,这样火旺温度高,涮下去的肉,短时间的就熟。如果换成小锅,电磁炉,那火力太温和了。

分餐制度其实更适合陌生人,例如学校的食堂,例如自助餐,这些都是分餐厅的很好的体现。但是中国式的聚餐,你想做分餐也有点儿难。试想一下一桌十个人,一盘儿菜就那一点儿,如果有服务员进行分餐,每个人就可能就一口。如果每一个菜都放上公勺公筷,桌面其实挺拥挤的,而且人多,很容易公勺公筷放错地方。

对于家庭来说,分餐是个人习惯,不必强推。每家有每家的习惯就好了。虽说中国古代是分餐制,但那也是有钱人家的讲究,普通人家吃饭,餐具都没有那么多,哪敢分餐。


唯家至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指出一点:中国在至少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都是分餐制。至于合食制,是很晚才出现的。

那么,什么是分餐制,什么是合食制?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分餐制:就是吃饭时餐具分开,每人单独一份食物,吃多少就要多少,夹多少就吃多少。(有点像自助餐)

合食制:就是今天常见的,大家共用一张桌(一般是圆桌),坐在一起,桌上的食物大家一起吃。

至少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进食皆跪坐或席地而坐,各入席前各置几案,案上摆放食品,分别据案而食,食物是互不混杂的。

大家如果经常看电视剧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皇帝设宴款待群臣,都是分餐制。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体现得就很明显。群臣排成两边,一人一桌,一人一套餐具。有专门的人倒酒,也有专门的人上菜。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古人讲究礼仪,天子有天子用的餐具,诸侯王,士大夫所用的餐具也各不相同,必须分开,以显示尊卑有别。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种列鼎制度,就是体现。

又比如,喝酒的器具,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至少可以分为:爵、角、觚(gū)、觯(zhì)、斝(jiǎ)、尊、壶、卣(yǒu)、方彝(yí)、枓(dōu)、勺、禁。等等等等。

规定得如此精细,不采用分餐制,早就乱了。

分餐制在六朝直至隋唐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随后合食制慢慢取代了分餐制

合食制是怎么兴起的?

其一:少数民族的影响

少数民族不断进入中原,带来了他们的坐卧用具和饮食习俗,从而极大地冲击了汉族的分食制。

从前,中国是没有凳子的,古人口中的"坐",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眼中的"跪"。试问,如果采取“合食制”,一群人跪坐一团,成何体统。

后来少数民族带来了他们的胡床。胡床是一种坐具,类似于今天的折叠椅。六朝时期,胡床已逐步普及。由于坐胡床两脚垂地,这种坐姿比跪坐舒服,因此更加舒适的围桌而坐的合食制越来越普及,并逐渐取代分食制。

其二,建筑技术的进步

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室内空间比两汉时期宽大宏敞。更加宽敞的家,也就需要更大更高的家具。

圆桌高凳,应运而生。同时家里请客,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大家围着大桌子一起坐,也更加方便。

其三:礼法的松弛

到了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兴起,门阀贵族没落。人们不再有那么多的尊卑贵贱之分。人们的生活更加世俗化。

在用餐方面,皇帝用的杯子酒器,除了精美华丽一些,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分类。

不用分的这么细,那么吃饭时,餐具就可以共用了,不必采取麻烦的“分餐制”了。

所以说,分餐制是一种贵族的生活方式,合食制,则是平民社会取代贵族社会的体现。

现在大家吃西餐,通常就是分餐。因为西方的贵族文化到今天仍然比较浓厚,尤其是英国人,重视礼仪,讲究绅士文化。

其实这一套在中国古代就非常盛行,是咱们玩剩下的。

当然,不是说贵族文化不好,那是种精致并且卫生的生活方式,咱们并不反对。

所以我认为,分餐制和合食制,只不过是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贵族观念不浓重,因此合食制比较多。但并不影响喜欢分餐制的人,继续采用分餐。

大家都是自由的,合食的人不强迫分餐的人,分餐的人也不必强迫喜欢合食的人。互相尊重,自由选择就好。


黑色大炮


看了很多回答,大家都在说各种历史文化背景。我就想说一个,八个人吃饭,一条糖醋鱼,请问我们该怎么分,一人分一段鱼,还是一人一条鱼?


山胡桃小姐


在我国分餐制,难,有四个难点。

首先,我国餐饮丰富,一般家庭也能做到四菜一汤。想想,一家四口如果分餐,加上饭碗,每个人有6个碗,桌子上得摆24个碗。有人说,用快餐盘啊,用餐盘也不现实,中国菜讲究“趁热吃”,等分完,人累不说,菜变得不冷不热,口感差远了。不象西餐,简单,凉菜居多,好分盘。

其次,中餐的肉菜是含骨,带皮,带翅,带爪,带头,带尾,带刺,带内赃的,家里来客人,每人得问清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什么忌口?麻烦不?怎么分?我们的排骨是真带骨,不象西餐,牛排猪排只见肉不见排,做得大小厚薄可以一样。

第三,我国的传统是把少孩宠上天,对自己苛刻。分餐时,把好吃的,特别是带肉的,多多分给孩子,可是孩子吃不完,剩下的怎么办?倒掉可惜,自己再吃掉,分餐还有意义?

第四,咱们的传统,许多办公室谈不下的事情,酒餐上可谈下来,办公室签不下的合同,洒餐上可签下来。请客吃饭,逢吃必酒,逢酒必罪,有谁见过每人一盘菜,自己吃自己的,然后一起喝酒的?那什么滋味?

分餐制,虽然是未来的趋势,但任重而道远,还得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思想转变。


亖亖亖1234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分餐制是就是用餐器具分开,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分餐吃多少就要多少,夹多少就吃多少。

西方发达国家多用分餐制,而我国主要还是合餐制!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是合餐制,亲戚朋友围坐一桌,共同品尝美味佳肴,这种饮食方式既方便亲人之间的交流,在用餐时又可以一起享用多种美食,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菜肴享用,是一种富含智慧的饮食方式。

但是从健康德角度,还是有必要推行分餐制的!比如这次疫情,分餐制会减少很多传染的!





红场上的背包客


合餐是咱们中国人当下一种比较普遍的宴饮方式。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转动餐桌,吃同样的食物。甚至连喝酒,有时候也要喝转杯。碰杯喝酒,给对方夹菜,这种方式,大家都觉得特别有气氛,特别能够增加相互之间的感情。

但是,随着传染病的蔓延与多发,大家越来越感觉到,合餐显然是不利于健康的,而分餐才是最卫生健康的方式。不过,似乎在中国,要推行分餐非常困难。如果是工作餐,吃个盒饭倒也罢了。但遇到节庆聚会等各种活动,人们还是喜欢采用合餐的方法。尤其是吃火锅这些,所有的菜品都放在锅里煮,每个人的筷子都在锅里搅来搅去,感觉每个人都能吃到别人的口水。

(吃团年饭的中国人)

那么,中国人是怎么形成这种合餐的方式的呢?

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合餐应该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根据古代留下的各种典籍史料,以及留下的绘画等艺术品来分析。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主要是采用分餐制,而不是合餐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贵族人家,也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这里的鼎食就是用大鼎煮食物。但是用大鼎煮食物,并不是大家都在大鼎里捞食物吃。在大鼎里捞食物显然是不可能的。下面烧着炭火,大鼎里咕嘟咕嘟冒泡,也不可能就那样捞。因此,一般都是在食物煮熟以后,捞出来,由专门的人来分割。“宰相”最初的意思,其实就是分割肉的那个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宴请“鸿门宴”,就是一种分餐制。根据《史记》的介绍,刘邦、项羽、范增、张良等几个人,是围成一个圈吃饭的。每人的面前,都有一张小饭桌,桌上放相同的食物。只不过,由于坐的位置不同,也就区别出了主次。

也正因为是分餐制,中间才会有一个大的空地,项庄才可能在那块空地上舞剑。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那块空地应该不小,否则的话,项伯就不可能加入进来,一起舞剑,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避免他伤害刘邦了。

(鸿门宴)

历史上还出现过很多绘画,展示古代宴会的情况。比如《韩熙载夜宴图》,里面所画的,也是一种分餐制。韩熙载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因此可以说,直到五代十国,中国人依然是采用分餐制吃饭。

其实别说五代十国,历史发展到明朝,依然采用的是分餐制。《明史》里专门记载了宫廷里举行宴会的场景。其实,古人在史书上做这样的记载,并不是想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吃饭的。而是想告诉我们,古代“礼乐”的场景。宫廷举行宴会,那就是一场“礼”。在这场“礼”中,不同级别的官员坐在什么地方?这些官员们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都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在吃饭的时候,还要奏乐。什么时候奏什么乐,也都是有要求的。

既然到了明代,依然是采用的分餐制。那么,合餐制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如果对我们古代饮食文化进行探究,我们会发现,虽然古代直到明代一直采用分餐制。但是,合餐制其实也已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虽然我们在史料中找到了很多分餐制的记载和艺术表现。但是这并不能就说明,在整个社会中一直采用的分餐制。因为很有可能,合餐制早已形成,只是没有记载下来而已。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实际上,合餐制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头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普通老百姓。还有一个源头是来自于少数民族。尤其中国在元朝及清朝的时候,少数民族两次作为统治者统治中国,因此,统治者必然会把他们的饮食习惯带进来,而且他们的饮食习惯,最终还将成为主流的饮食习惯。

这就相当于在清初的时候,汉人一听说留辫子,就像丢了祖先人的脸一样。但是到了清末的时候,汉人一听说剪辫子,又觉得是丢了祖先人的脸一样。统治者的习俗方式,也就成了全民的习俗方式。

为什么在民间和少数民族那里,会更多地采用合餐制呢?主要的原因,一是因为物质生活贫困,餐具缺乏。二是食物不丰富。本来食物就很少,再采用分餐制,食物就更少了,没办法分了。三是用分餐制进餐,会耽搁很多时间,包括食物的准备,以及饭后餐具的收拾洗涮,都会很浪费时间。而一般老百姓浪费不起这个时间的。他们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劳作中。四是分餐其实是为了表现一种“礼”。古人早就说了,“礼不下庶人”。既然庶人是不需要礼的,因此分餐制也就在民间盛行开来了。

后来随着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合餐制便渐渐代替分餐制,成为了主流。

(参考资料:《周礼》《明史》《史记》《旧五代史》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分餐比合餐卫生是个伪命题。

分餐吃饭人就不聚在一起了?

合餐的食物不加热烧熟吗?

分餐的食物不也是一个锅里出来的吗。

中华文化不止流于形式哦!


潘西贝


不困难,任何问题想清楚,想明白了就能去做。疫情发生前,我家一直是合餐制,两个人的饭菜经常做多,为了避免浪费,通常是给老公多盛,鼓励和逼迫他多吃,威胁他吃不了下次还吃或者以后不做了,看着他翻白眼,不满的吃下,我的心才落地,但是饭菜量依然不好掌握。这次疫情发生期间,大家都争相从自己做好隔离防护,我家开始实施分餐制,买来两个自助餐具,从杯子、碗、筷子、勺子和叉子到餐盘都配齐了,而且是麦秸材质,环保又便宜,我根据餐具容量来制作食物,把控食物量更准确,节省食材不说,用餐更安全,餐盘看起来浅显,老公用餐不会很为难,保证食物种类,营养均衡,这次疫情的发生也是我家分餐制的开始,餐具清洗也轻松简单了


魅金绚彩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如果您喜欢请关注我哦,带给您最新的时尚、美食资讯。

<strong>因为积习难改。

中国人普遍相信团团圆圆,所以,现在吃饭以圆桌为主。大家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如果分餐而食,就显得生分了。西餐以条桌为主,每个人身前一块方形的“领地”,把菜肴事先分好,才方便进食呢。看来,要做到彻底分餐,得先从餐桌改起。

汉唐时期,我国也是分餐的。那时,每人跟前放一张几案,各吃各的。除了桌子还没发明出来的因素以外,还有物资匮乏的原因,也还有等级高低方面的考虑。比如,皇上和大臣的菜单,就必须不一样。在汉代,就有皇上专门赐给臣子一块肉,但故意不配给刀子和筷子的糟心事发生。

分餐制比合餐制卫生,这是显而易见的事。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文化的差异,是中国人接受分餐的最大障碍。其他的因素,像什么增加几套餐具,如何分食一条大鲤鱼等等的细节,那都是后话了。

即便是改了餐桌,增加了盘碟碗筷,只要食客们心里抗拒,那也是白忙活一场。改革餐饮习惯,可不是一件小事。我看,只能小步慢走,不能操之过急。

在单位和学校的饭堂,实际上已经是分餐制了。不妨,在家庭餐桌上或者某些宴会场合,先推广公筷、公勺。这些小小的改变(实际上已经在做了),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