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作品中,押韵不和律,改了以后意境变了,怎么办?

狮行天下76588555


问题:在自己的作品中,押韵不和律,改了以后意境变了,怎么办?


前言

题主所说的这些问题,在诗词创作中很常见。

只不过有人解决得快,有人解决得慢一些。 当然, 有人差不多就行,有人则精益求精。

一、古人吟诗之苦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说: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

诗仙笑话诗圣,为什么你最近这么瘦呀,是不是以前作诗太伤神呢?

中唐诗人贾岛写给堂弟一首诗: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送无可上人》

其中有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在这两句后面,贾岛又写了一首诗表示这两句得来不易: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

三年写成两句,虽有夸张,但是可见佳句不易得。

卢延让更有一首《苦吟》说到: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二、不要相信古人个个出口成章

上面几个故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七步成诗。古人那么多的即席成诗、挥笔立成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

我估计有不少故事是后人杜撰,或者是以讹传讹,还有不少是提前就准备好了腹稿。就如同《滕王阁序》的故事中,主人早就让其婿吴子章准备好了文章,没想到被王勃抢了风头。

唐朝进士科开始考试赋,传世了那么多的试贴诗,能够称为佳作的却很少,大多数人只知道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在科举中,时间是有严格限制的 , 这是证明诗人能力和速度最可信的证据。虽然试贴诗大多写五言排律这种诗体,但是诗体并不是佳作太少的原因。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作诗的时候,喜欢把书堆在桌子上,以方便查阅。宋·吴炯 《五总志》记载说:"

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唐朝人笑话李商隐作诗的时候像水獭,把捉来的鱼一条条放在眼前。为什么呢,就是用来查书以凑诗料。

江西诗派的领袖之一陈师道作诗,要把家里人全部撵出去,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作诗”。做好以后,家人才能回来。因此被黄庭坚开玩笑说 :

闭门觅句陈无己。

三、押韵不和律,改了以后意境变了,怎么办?

回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押韵不和律也好,和律不押韵也好,还是和律又押韵但是意境变了,都是创作过程中必经的问题。

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

1、相同题材,看看古人诗词作品

虽然古人不想我们被数理化占去了太多脑细胞,但是要想写出佳句,很多古人的脑细胞也未必够用。

空海和尚《文镜秘府论》中说唐朝诗人的有个好习惯,随身着有前人诗歌的手抄本,自己做不出诗来就看看古人怎么做的:

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人,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

黄庭坚评价杜甫、韩愈,有无一字无来处之说,诗词内容要厚重丰富,往往有出处,每一个出处都有一段扩展出来的内容。所以要所看古人的作品,学习古人诗中体现出来的的手段。

2、查类书

词穷的时候,怎么办,除了看古人的作品,还要注意古人还有一个办法,查类书。

您觉得李商隐“獭祭鱼”是为了什么呢?“检阅书史”,其实主要是查类书,

这些书大多分类安排,也有按韵、按字来分次编排的。例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

这些类书方便诗人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 。有点像今天的百度,但是更专业,方便诗人查询。

例如作诗的时候,某处用到“船”,假如偏偏在韵脚处,修改时改为了“尤”韵,那么可以用“舟”,假如在白脚处必须仄声,可以用“舸”。

3、典故的使用

前面两个办法,都是利用查询解决遣词造句的问题,不过,很多人词汇量太少,甚至不知道从何查起。这就需要多多读书,多读古人作品。

填中长调的词,或者作五七律,往往要用典,典故需要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以符合平仄和押韵的要求。

但是您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典故,当然也无从查起。例如七律 《读韩愈生平有感》:

宦海生涯雨后天,修成功德满三千。平淮路险时飞雪,谏佛文成肯惜年。
更尚崛奇桃李下,还迎郊岛酒樽前。最为得意经年后,从祀先师孔圣边。

平淮、谏佛都是韩愈所经历的几件大事,从祀孔圣,是指宋神宗时期,准许韩愈从祀孔庙。这首诗因为撰写韩愈,所以必须了解韩愈的生平故事。

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匡衡抗疏、刘向传经,都是诗中的典故,用以自喻,假如脑子里根本没有适合的典故,自然也无从查起。

4、诗家语

诗家语包括不少内容,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句法结构的变化

日暮乡关何处是, 中仄中平平仄仄。

假如这首诗的句式,必须是“中平中仄仄平平”怎么办?

日斜何处是乡关。中平中仄仄平平。

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呢?按照不同的韵脚:

何处乡关落日边、何处乡关怕倚楼、何处乡关日暮云、何处乡关云水中、何处乡关一梦间,何处乡关客梦迷、何处乡关塞烟来。

假如是中平仄仄中平仄呢?

乡关何处白云外、乡关何处青山外、乡关遥望黄昏里,乡关一眺斜阳外,乡关不见秋风里。

关于诗家语可以看看《只背唐诗宋词写不出好诗 先花10分钟学学诗家语》,熟悉诗家语,更加方便腾挪变化。

结束语

今天已经是互联网时代,查询典故、诗词已经非常方便了。做不出来,就多看看古人同类型的诗词。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景物用的什么,典故用的什么。不熟悉的字词,或者说,同一个意象的不同平仄的词语表达都有几种。

作诗其实也简单,和做菜一样,先定好做什么菜(立意);然后找诗料(主菜、辅菜):景物、人物、典故等;再找油盐酱醋:动词、副词、连词等。然后字组合成句,句组合成章。

不过这也仅仅是入门而已,佳作还需要再细细打磨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认为一部作品给人看的是意境,意境好了人家才喜欢传看。干巴巴的一堆韵律没有人喜欢。

意美形美固然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但是我认为这样的优秀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吧。

在现代匆忙快速的生活节奏里,能有好的意境已是不易,如果过分强调形制只会扼杀意境。

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为了生存已经是很疲惫。很难想象在各个方面都精专。再说制形毕竟只是简单的东西,不难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可是意境这个东西就不好说了,恐怕很难通过学习获得。这是一种领悟,升华。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种天赋。

你固然可以一吟双泪流,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推敲待天明。但是不可对那些形制有暇,韵律不齐而意境优美的作品过分苛刻。可能那些瑕疵使得作品更显生动。更容易让人喜欢和记住。

我看一篇作品首先是看意境,喜欢的就看下去,再喜欢就背下来。从来不看那些格律,形制。我也不认识它们。

不是我认为那些形制不重要,只是那些有感而发,随意有悟从心里流出来的东西太过雕琢就失去了那些灵动之气。


聿远


在一首诗词中,如果不合乎韵律或者一经改过以后,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

凡是赋诗作词之人,这种情况经常会遇到,应顺其自言,方方可偶。可以由以下三种方法加以解决。

一是熟练掌握意合意近词义的训练,这是每一个词作者必备的一项专业功能。

二是先确立词作者的中心思想或者词要表达某个方面的意义,如果捏拿或者把握不准,先不要动笔。以打腹稿的方法在纸上练习一遍,可以参阅新华字典上的字,逐字细研推敲,最终确定。

三是先定韵,找出韵律中的某个字的音律和音符,依次列出。例如:同音符的同音字,书,树,腐,度,租,粗,如,复等等,非常方便。

以上朋友可以一试。


郁香墨


这个问题我感觉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首先你可以考虑换韵,如果不想换韵,那就不要标称自己的诗是格律诗,可算在古风体的现代诗,其次如果实在是佳句,不应该以词害意,比如毛主席的诗也有个别不合律现象,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是否满意





诗书天地


这个问题在我写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时灵感一来,随即就写一首感觉意境很是贴切呢。可是在仔细审查发现却不合律。怎么办呢?因为我是初学,境界在高也高不过哪里。因此,首先合律,再来挖潜意境。比如我那天心情不好,因为被一个最好的青眼删除了,就随手写了首心情小诗:

《落雪思君》

有酒有诗飞雪天,独斟独醉思无边。

三千底事谁知我,晶莹泪里见君颜。

这是不合律的。首先最后一句晶莹的莹应该是仄,可是却是平了,颜和边在平水韵里不一个韵部。因此,这是不合律的。那如何修改呢?

修改《落雪思君》

有酒有诗飞雪天,独斟独醉思无边。

三千底事谁知我,清泪晶莹夜不眠。

这样合律了,就是和思君有点联系不紧密了,那怎么办呢?是要哪一首呢?我知道意境是个意会的深度,需要更高的知识阅历和生活阅历才能达到。而我初学,先从格律合格,再慢慢累积意境。因此,我选择了合律。

当然,对于一些大家诗人来说,不应该局限于格律中,而是要灵活自有运用格律,首选意境至上。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在我们看来不太合律,但是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绝对一首好诗。


秋心安然


个人认为,作品合律是作品形式上完美,但其意境有时因押韵换字而有所损失。律诗讲究阴阳平和,都用水平韵作尾句。这犹如拳发一样,开始是出拳,最后是收拳平衡呼吸。其精彩全在上下联上。

诗的韵脚就是一个合拍,给人一规律,万变不离其拍,拳头打的再远,最后总要收回来。所以律诗要押一个韵的道理。

人生欣赏诗主要是意境,创造美的意境,诗才具有鲜活性,才引人入目,才受人欢迎。韵脚人们也会看,韵脚能看出人作品的稳定性,即和谐度。如果诗光有韵而无引人之意境,就不是好诗。

如果诗韵稍差,而意境优美新奇。在赞扬时有一分惋惜,反而更容易记住这首诗。

这就是有的诗不合韵却能火的原因。也说明人们欣赏的不是诗的形式之美。主要还是意境。

当然好的诗是意境与诗律的完美统一。如果统一不了,还是首选意境为主。

曹雪芹曾言,若果得佳句,诗词平仄等犹可不顾。可以意境才是文章灵魂。


新浪阳春白雪


一:如果你在作诗的过程中出现了你上述所说的情况,请你暂时不要作诗,继续学习基础知识,用心体会古人诗作。中华词语浩如烟海,你因为押韵和合律而改变意境,说明你驾驭词语,理解词义的能力差,同时你对诗韵,诗律掌握的差,李白游黄鹤楼因崔颢的题诗太美而不敢题诗,伟人毛泽东游黄鹤楼不题诗而写词同样名垂千古。

二:只要意境好,五绝不行写七绝,五律不行写七律,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古风,古诗哪一个格式合韵、合律写哪一个,有多少意境不能体现?

三:包涵🙏


刘豫州998


你所说的"押韵不合律",我理解是押韵符合要求,只是"不合律"。所谓不合律,就是不合律诗的平仄要求了。你现在不是写成了一首古诗了吗?你还说你的诗有意境,豈不是一首好古诗了吗?好好的诗你改什么?想改成律诗吗?我们想想,李白一辈子写了多少古诗,写了多少律诗?那不是诗仙吗?有的人写了很多律诗,最后啥也不是。古人说,"宁可以意害文,不可以文害意"。我看你就别改了。以后还愁没时间写首律诗吗?供你参考。


木山文


功到自然成。静下心来,反复修改,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





中华福苑诗词


无韵不成诗。从古人到今人写诗韵律是必须的。即便是自由体诗也有他的韵律,不过不那么严格罢了。我们的汉字非常丰富,不乏近意的字,总能找到既合韵律又中意的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