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水深合适且有水草的钓位不如亮水钓位钓鱼多?

野钓鱼倌


答题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传道?授业?不敢尔。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钓鱼不找草,多半是糊跑”是一句钓鱼找点的谚语,但是有的时候题主所问的现象又确确实实存在,这就使得一些新手很困惑。

其实,任何表象背后都有其深层的本质原因,无论表象看上去是合理还是不合理,了解其本质后,就会发现是必然的。水深合适且有水草的钓位不如亮水区钓鱼多,我觉得主要有两种存在的可能。

一、水草区存在着劣势条件

1. 地势的不同

也可以正解为亮水区存在着优势条件,什么意思呢?钓位的选择或说水里某一区域有没有鱼,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一般的规律,深度合适且有水草确实是选择钓位的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水底的某一地,到底是否适合鱼群的停留,这又不是唯一的条件。打个比方,一处长草的斜坡,往前一点是斜坡的尽头而转为平地,平地无草,那很可能这个斜坡上就不是鱼喜欢久留之地,前面的平地才是。再比如在坎位高的一侧长有水草,低的一侧没有,而多数时候,除非水温条件特别适合坎上,否则鱼多数时候还是在坎下。

总结一下,水情一样的前提下,决定钓位好坏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水底的地势。

2. 水情不同

水情有哪些?常见的有入水口、风、阳光等,入水口区的水氧含量较高,鱼在水里是选择趋氧还是趋草,多数时候还是前者,哪怕是光水区。风的因素也不难理解,很多时候,下风口出鱼较其它位置好。阳光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定的,在冷季,有可能鱼会趋温到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夏天炎热的季节,也有可能树荫下的亮暗交界区是鱼喜欢待的地方。

<strong>二、水草区的鱼被强行抢走

选择一个地方作为窝点,是基于一些自然的有利条件而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水底的某个地方是适合鱼聚集的地方,比如水草区。水草区之所以聚鱼,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水草区相当于一个有障碍的地方,相对较为安全;另一方面水草区的食物较为充足,多数鱼是以水草或水藻为食,到这些地方有东西可吃;还有一点,春天的时候,鱼游到水草区是为了产卵,水草或枯枝可以提供鱼卵附着的条件。

但是钓鱼是一个人为的活动,会对水里的鱼产生一个巨大的额外干预,那就是引诱。对于一些非常强力的诱引因素,别说是鱼,就算是人类,也会涉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描述的就是这类情形。水草区是鱼的首选地不错,但是如果在水草区之外的亮水区,有引诱力足够强的鱼饵,那鱼也是会跑到水草区之外。

这一点,我是有着深刻体会的,自十多年前接触台钓之后,我就只玩台钓。而水草区基本上算是台钓的“禁地”,但是本人曾多次导演过平常难以理解的渔事,在水草区附近的亮水作钓,而水草区的草洞里也有他人在传统钓,钓到后来传统钓停口,而亮水区上鱼却越上越多。纯商品饵作钓,钓回来的鱼宰杀的时候,发现鱼肚子里有很多的酒米。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这里钓起来的鱼是从传统钓者的窝点里过来的,因为我根本就没有用酒米打窝。这不是什么稀罕事,我相信也有其他的钓友经历过。

写在最后

水深合适且有水草,是选择钓点的常规参考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选点的时候,如果能了解水底的地势,有时就会发现,特别的水草区并不一定就是最佳钓点。“抢鱼”这个词,在钓鱼中,无论是台钓对台钓还是台钓对传统,都是存在的。两个台钓之前,高频率的会将低频率的鱼抢走,饵料引诱力强的会将饵料一般的鱼抢走,即便是水草里的鱼也不奇怪。


江钓人狂龙,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写内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钓心得与实践经验,觉得回答对你有用可以关注一下狂龙,个人主页下有更多精彩内容。


江钓人狂龙


冬季钓鲫鱼选择合适的钓位是成功的一半。野河垂钓钓位很重要。在有水草前亮水处,能找到主河道上沿,水深在1~15米处;宽出主河道的河湾处;靠近坝的下游处等等,都是上鱼的好钓位。

“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这句谚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水草覆盖,既有避风遮光保暖的作用,又有丰富的食物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所以鱼儿喜欢在水草中藏身和觅食.藏身厚密的水草之下,犹如人们睡觉时盖了大棉被.

有的地方,浅浅的河沟或塘堰,水草密密麻麻,铺天盖地,水深仅有50厘米左右.草洞中垂钓,喜获丰收.

有的地方,有一片片水草,只有在水草洞、草缺口才容易上鱼,亮水处难上鱼.

也还有这样的地方,在水草处根本钓不到鱼,只能在水草外亮水处才能钓上鱼.

有一个水库湖叉,一侧遍布水草另一侧全是亮水.有水草一侧,以前是田地,水深0.8米左右.无水草一侧,以前是一条溪沟,水深1.8米左右.前年冬天,去该湖叉垂钓.以为草洞中好钓鱼,结果发现,一个鱼也钓不到.后来,在水草外面亮水处(也是田与沟、浅与深交界处)打窝下竿,频频上鱼。

上述情况说明,冬钓水草必须注意到水深水浅,尤其是水草区与亮水区深浅差异(由水底地势地貌决定).如果水草区水的深浅与亮水区相同或相近,则水草区容易钓到鱼.如果水草区与亮水区深浅差异大,鱼儿首选去深水区藏身,浅水的水草区可能找不到鱼的踪影。

遇到上述情况,个人以为,只能钓亮水区--既靠近水草区又连接深水区的亮水区.

无水草的水域,冬季钓点的选择,一要看水的深浅和远近,二要看水底地形地势.钓点的深浅参考水体最深最浅处,宜选择比较适中的深度.不宜太浅也不宜太深.深水处水层温差变化最小,最适宜鱼儿过冬.但是,水过深,水压大,光线暗,无食物,也不是鱼儿聚集之处.从水底地形地势看,可探测水底稍有斜坡的地方.斜坡,是鱼儿进退的通道.冷一些,沿斜坡往深水区退一点,暖一些,又沿斜坡往浅水区进一点.鱼儿究竟聚集在斜坡的哪一段,可以根据气温水温推测,并通过试钓验证.

测试深浅,勘察地势,若发现斜中有平,平中有坑,当然最好.另外,水中有种种障碍物,诸如石包、树桩等等,可以选作钓点.


野钓人老元


这个问题难度系数有点大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垂钓所选择的钓点都是以岸边有水草或者障碍物的地方为最佳钓点,此问题却恰恰相反,那么在垂钓中有没有这种题主所说的现象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有!而且也经常能遇到,下面就来说说为什么吧。

首先我们垂钓过程中来到一个新的钓点,都是以肉眼观察岸边情况来选择钓位,水下情况就很难清楚的知道,水面上方有水草的地方多在岸边,也是垃圾和浮游生物聚集的地方,长时间的垃圾沉淀会形成一定的浆层,这种浆层腐化物质多会产生一种叫做氨气的气体(也就是我们闻着发臭的气味)促使这里含氧量很低,特别是温度上来的时候更容易缺氧,不适宜鱼在此处栖息停留,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难在有水草的地方有所收获,反而是无草、干净的地方出鱼很好。遇到这种情况解决办法也是非常简单的,当我们到一个新钓点后在选择有水草的地方垂钓的同时看看水质如何,如果水质发绿或者暗红色,而且很混浊都说明邻近水草处不适宜钓鱼,尽早收竿或者另选无草处。

以上就是个人对遇到这种问题的看法,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垂钓需要做功课,做的功课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转变成经验,垂钓中的鱼获就会更多,获得的快乐也会更多。


山高我为峰1916


一、水草区存在着劣势条件

1. 地势的不同

也可以正解为亮水区存在着优势条件,什么意思呢?钓位的选择或说水里某一区域有没有鱼,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一般的规律,深度合适且有水草确实是选择钓位的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水底的某一地,到底是否适合鱼群的停留,这又不是唯一的条件。打个比方,一处长草的斜坡,往前一点是斜坡的尽头而转为平地,平地无草,那很可能这个斜坡上就不是鱼喜欢久留之地,前面的平地才是。再比如在坎位高的一侧长有水草,低的一侧没有,而多数时候,除非水温条件特别适合坎上,否则鱼多数时候还是在坎下。

总结一下,水情一样的前提下,决定钓位好坏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水底的地势。

2. 水情不同

水情有哪些?常见的有入水口、风、阳光等,入水口区的水氧含量较高,鱼在水里是选择趋氧还是趋草,多数时候还是前者,哪怕是光水区。风的因素也不难理解,很多时候,下风口出鱼较其它位置好。阳光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定的,在冷季,有可能鱼会趋温到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夏天炎热的季节,也有可能树荫下的亮暗交界区是鱼喜欢待的地方。

二、水草区的鱼被强行抢走

选择一个地方作为窝点,是基于一些自然的有利条件而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水底的某个地方是适合鱼聚集的地方,比如水草区。水草区之所以聚鱼,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水草区相当于一个有障碍的地方,相对较为安全;另一方面水草区的食物较为充足,多数鱼是以水草或水藻为食,到这些地方有东西可吃;还有一点,春天的时候,鱼游到水草区是为了产卵,水草或枯枝可以提供鱼卵附着的条件。

但是钓鱼是一个人为的活动,会对水里的鱼产生一个巨大的额外干预,那就是引诱。对于一些非常强力的诱引因素,别说是鱼,就算是人类,也会涉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描述的就是这类情形。水草区是鱼的首选地不错,但是如果在水草区之外的亮水区,有引诱力足够强的鱼饵,那鱼也是会跑到水草区之外。

这一点,我是有着深刻体会的,自十多年前接触台钓之后,我就只玩台钓。而水草区基本上算是台钓的“禁地”,但是本人曾多次导演过平常难以理解的渔事,在水草区附近的亮水作钓,而水草区的草洞里也有他人在传统钓,钓到后来传统钓停口,而亮水区上鱼却越上越多。纯商品饵作钓,钓回来的鱼宰杀的时候,发现鱼肚子里有很多的酒米。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这里钓起来的鱼是从传统钓者的窝点里过来的,因为我根本就没有用酒米打窝。这不是什么稀罕事,我相信也有其他的钓友经历过。

写在最后

水深合适且有水草,是选择钓点的常规参考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选点的时候,如果能了解水底的地势,有时就会发现,特别的水草区并不一定就是最佳钓点。“抢鱼”这个词,在钓鱼中,无论是台钓对台钓还是台钓对传统,都是存在的。两个台钓之前,高频率的会将低频率的鱼抢走,饵料引诱力强的会将饵料一般的鱼抢走,即便是水草里的鱼也不奇怪。


幸福一家X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根天气有关系,无数次钓鱼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在有所选择的范围内,缓坡是首选。我始终认为鱼也会考虑性价比,缓坡可以让鱼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体力就可以四处游动觅食,而陡坡则需要鱼不断的上升,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就是从钓鱼人的角度出发,陡坡也不利于垂钓,浮漂的目数变化太大。陡坡还会造成一个情况,就是水太深,不是说水深大鱼就一定多,水那么深,水下能有什么吃的呢?没吃的鱼在那瞎转什么呢?

我们在岸边垂钓为什么能钓到鱼,不仅仅是因为钓鱼的窝料和钓饵起到诱鱼作用,更大的作用是鱼有趋边性,岸边的食物要丰富,所以会到岸边来觅食,那么自然就会顺着窝料的味道进入窝子。如果是梯田或者陡坡,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游到窝子里面了。因此我到一个水域钓鱼,总会先观察一下地形,看一下不同位置钓友的水深情况,除非迫不得已我是不会选择陡坡和梯田的。

而远近这个问题争议也很大,我个人的看法是哪种都没错,同样跟地形和季节有关,总体原则是浅钓远,深钓近,例如武汉地区的湖泊多平滩,涨落水又比较频繁,那么钓远就是很好的选择,岸边过浅小鱼多,大鱼也不太敢靠边。此时选择长竿和岸边突出的位置就不错,这就是——要钓远。那么如果你所在地区属于锅底性质,也就是说3、4米远的距离水深就超过1米以上,那么钓近就可以了,越远越陡,同样是钓近处的缓坡是优选。

关于最后的总结归纳

钓位的选择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检验这些理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多在水边钓鱼就最好的经验获取办法。我对钓位的选择有一个归纳:有草的地方钓水草;普遍浅的地方选择深水,普遍深的地方选浅水;浅的地方钓远,深的地方钓近;最后一个就是针对武汉钓友的建议,武汉这个地方很奇怪,大多数地方浅水的效果要好于深水,甚至深秋初冬的季节,浅水的效果也不错,可能跟地形和气温有关吧。





簞蒓ズdê峩503


我们在垂钓时提及的水草,一般都泛指水生植物,比如苣草、水花生草、水浮莲草、蒲草、芦苇及其他许多草类。再者便是那种原本是在陆地上生长的杂草,却因为水位线上升导致它们被吞没之后,然后构成的“水草”地带。以上这类水草是利于鱼儿藏身跟寻食的,除了这类水草外,在自然水域中还会有一些长有倒刺、很巩固的水草,这类水草就不招鱼儿们喜爱。尽管它们也能堆集必定的食物,可是鱼儿在这种当地寻食是很简单受伤的,因此它们往往会避而远之,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在这样的当地下杆垂钓。在自然水域中,水草的分布情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有些水域水草稠密,甚至会布满整个水面,有些水域则水草稀疏。在面临水草的各种分布情况时,我们能够依据以下准则去挑选我们终究的钓点。

1、草密选草稀

当钓场水域的水草整体都比较布满的时分,我们最好能挑选在水草稀疏一些的当地下杆。这是因为当水草过于布满的时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较小,空气流通缺乏,水体中的溶氧量也缺乏。水草布满的当地光线缺乏、鱼儿游动寻食不疏通。我们在水草布满的当地下杆垂钓,费时费劲也不必定能有一个较好的渔获。

当钓场水域中大大都当地水草稀疏,而在某些当地水草较为布满时,这时分则应挑选在水草较为布满的当地下杆垂钓。因为相对于水草较淡薄的当地,这样的水域更利于食物堆集,同时利于鱼儿藏身,也能为鱼儿遮阴避阳,水中的溶氧量也相对适宜,因此不管是夏日仍是冬天都能招引鱼儿们来此调集歇息。

2、选有草与无草的结合区

若是在垂钓水域中有很多个成片的水草,而在这些水草的边缘区域,便是我们说的草与无草的结合区域。因为鱼儿们在水中巡游寻食时,不论是进入仍是离开这片水草区域时,草与无草的结合区域,都是它们的必经之路,同时这个区域光线足够、能见度高、水体中溶氧量也适宜,鱼儿们比较生动且简单发现诱饵跟诱饵,因此在这样的区域下杆是一个很不错的挑选。





野钓小袁DY


钓鱼不钓草,纯属瞎胡闹。任何说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为什么有草的钓位,钓的鱼没有光水的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本人总结了以下5点。希望有帮助。

1,用的饵料味型不对,调配垂钓鱼种喜欢吃的饵料味型,这是垂钓的基础。也是当天鱼获量的关键。

2,窝料,要想钓鱼多。必须先打窝!这句话说明了打窝诱鱼的重要性。窝子里面的鱼多,你才能钓更多的鱼。

3,入口性,没有再草中清理出一片钓点,导致鱼钩入水后挂到草上。从而影响鱼吃口。造成空杆。

4,抛竿的频率,对于钓鱼来说抛竿的频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维持一定的频率对于诱鱼非常重要。饵料不断的落入水中,提起,在这个过程中饵料充分雾化,脱落。从而起到诱鱼的作用。而再草边垂钓,是做不到抛竿频率的,在草边频繁的抛竿,可能导致鱼钩挂到草上,从而影响鱼获量。

5,惊窝,钓到鱼时未能及时将鱼拉离水面。鱼挣扎躲进草里。导致鱼钩挂到草上,这时可能就需要,人下水解开。人下水必然会将窝子里的鱼惊走。从而影响鱼获量。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喜欢的点赞评论,加个关注。谢谢大家。








ACJ野钓霍哈哈


1,用的饵料味型不对,调配垂钓鱼种喜欢吃的饵料味型,这是垂钓的基础。也是当天鱼获量的关键。

2,窝料,要想钓鱼多。必须先打窝!这句话说明了打窝诱鱼的重要性。窝子里面的鱼多,你才能钓更多的鱼。

3,入口性,没有再草中清理出一片钓点,导致鱼钩入水后挂到草上。从而影响鱼吃口。造成空杆。

4,抛竿的频率,对于钓鱼来说抛竿的频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维持一定的频率对于诱鱼非常重要。饵料不断的落入水中,提起,在这个过程中饵料充分雾化,脱落。从而起到诱鱼的作用。而再草边垂钓,是做不到抛竿频率的,在草边频繁的抛竿,可能导致鱼钩挂到草上,从而影响鱼获量。

5,惊窝,钓到鱼时未能及时将鱼拉离水面。鱼挣扎躲进草里。导致鱼钩挂到草上,这时可能就需要,人下水解开。人下水必然会将窝子里的鱼惊走。从而影响鱼获量。


野钓二哈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在水草过密的地方垂钓尽量钓水草边,没必要非要钓草里面,水草太密的地方特别容易挂钩,还容易跑鱼,鱼钩不容易到低。鱼儿也可能找不到饵料,钓水草旁边就可以了。碰到大鱼还可以牵到亮水区。

有些时候是不适合钓草的。比如温度高的小雨天气,天气闷热加上下雨水草边融氧量一般没有亮水区多,这时候在亮水区较好。

夜钓不适合在水草边,由于晚上水草边氧气稀少,晚上鱼儿天敌较少,它们晚上都在亮水区找食物。

钓场水草比较稀疏,我们要在水草区附近、且与深水交界处施钓,效果就要好一些。没有水草的区域选择钓点,要看水的深浅与远近,还要根据水底的地形而选择。冬钓虽说要钓深,但也应深浅适度,可根据最深处与最浅处的水深来选择合适的深度。如果水太深,由于水压过大,加上光线阴暗,也无食可觅,就不适合鱼儿栖息。水底有斜坡的地形是鱼进出的过道,水温稍低可从斜坡处往深水处施钓;水温稍高可靠近浅水处施钓,可以通过试钓来找到具体的钓点。如果对水底的地形比较熟悉,能找到斜坡较平、或者相对平坦处有下陷的坑则最好施钓。水底有乱石或树桩处也是好的钓点。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看似简单实则迷茫


对于钓点选择来说,钓点的水草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原因有三;1,水草附近溶氧量高,氧气充足是鱼儿生存的必要条件;2,水草能够提供各类昆虫生存,昆虫能够引来鸟类和鱼虾觅食,昆虫,鸟糞和小鱼小虾是鱼儿的天然食物,所以鱼儿喜欢在水草附近徘徊,从而形成天然鱼道鱼窝;3,水草是鱼儿躲避天敌的天然屏障;4,水草能够调节不同季节的水温,鱼儿是趋温动物,适宜的水温更容易使鱼接近。

那么水草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钓鱼时,有时找的钓位明明有水草,水深也合适,可偏偏水草区却没鱼,换个亮水钓位却能连竿不断呢?

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水草离岸距离:我们知道鱼儿天性胆小,如果水草区离岸太近,岸边的轻微动静就能使鱼受到惊吓而逃跑;所以在水草区钓鱼时宜尽量保持安静,尤其是野钓!

2,水底状态:与水底的斜滩相比,鱼儿更喜欢在水下陡坎处活动。所以垂钓之前调漂的时候最好先确认一下水下状态。

3,选钓位时,如果一处有水草,且水下状态不是太好。而另一处是光水,水面上方有树阴,那我首选钓位是树阴下的亮水区。

4,水草稀密;如果钓位的水草太过密集,鱼儿进出容易受阻,此处反而不及水草旁边的光水区鱼多。

5,水草的状态:有些水草仅仅浮于水位上层,但底下是空的,此处虽然有鱼觅食,但鱼儿不会久留。长在水底的水草才是鱼儿久留的原因。

综上所述:钓鱼需要综合各类因素考虑,不能一概而论,流于表面。

以上如能帮到你,请点点赞,关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