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概 論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概 論


拳道之大,實為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

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之命脈。

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感情,改造生理,

發揮良能,使學者神明體健,利國利群,固

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則可

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概 論

大成拳祖師 王薌齋


第一節 發展概況

大成拳是中華武林中的一枝奇葩,她樸實無華,深為國內外武術愛好者所推崇。人們一提起武術,自然會想到少林、武當、內家、外家,而大成拳既非內家、外家,又莫屬少林、武當,乃是汲取眾長而又獨樹一幟的近代拳學。大成拳沒有套路和固定的招法,這是我國武林中絕無僅有的。

大成拳,為我國近代拳學宗師王薌齋(1885—1963 )所創,王老先生系河北深縣人,清光緒年間就學於形意拳大師郭雲深,由於先生穎悟聰慧,且鍛鍊刻苦,深究拳理,所以盡得郭老真傳,繼承了形意拳的精華。王薌齋先生以他獨特的遠見卓識,打破門戶之見,提出“凡符合拳理者,皆可為我所用”。1907年先生離師出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所遇名家甚多,相互切磋交流,提升拳術理解造詣,“本四十餘年習拳經驗,探其真義之所在,參以學理,證以體認,祛其弊,發其秘,棄者棄,立者立,捨短取長,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以發揚光大之”。於20世紀40年代初期,集中華武術之精華,在儒、釋、道、醫的理論基礎上創立了 “大成拳”。

大成拳以站樁為核心,以精神意念為指導,以筋骨鍛鍊為基礎,以上下相引為主軸,以螺旋、纏繞為基本運動形式,以松、輕、自然為想修平臺,採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誘導的不同手段來實現拳學目的。

大成拳由站樁、試力、走步、試聲、發力、推手、實作七步功法組成,它沒有程式化的套路和固定的招式,主張“一法不六,無法不容,拳本無法,有法也空”。它是一種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修煉的特殊拳法。有很高的養生價值、很強的實戰能力及很美的觀賞性。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被衛生部列為全民健身推廣功法。2008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3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大成拳問世後,王薌齋先生為印證拳法,在北京《實報》登報比武,歐洲拳擊冠軍,日本空手道高手,國內武術名家紛至沓來,無一是其對手。20世紀40年代末王薌齋先生髮起成立“中國拳學研究會”,並親任會長,全心傳播大成拳學,從學者百餘眾。

20世紀50年代中期王選傑先生隨王薌齋先生習拳,薌老耳提面命,傾囊相授,加之先生生性聰穎,勤奮有加,盡得大成拳之精要,薌老在晚年將其收為關門弟子,並授其衣缽,以期傳承香火。王選傑先生為發揚拳術,研究和探討拳學理論,終身未娶,習拳六十餘年,技藝精湛,名揚天下,他不但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在拳學理論方面造詣極深,使大成拳學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張禮義在北京求學期間隨大成拳名家王金銘先生學習大成拳。20世紀80年代初在王金銘先生的推薦下正式拜王選傑先生為師,系統學習大成拳。張禮義先生從小習武,對中國傳統武術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對大成,研究體認了近四十年,建立了完善的理論體系、訓練體系和競賽體系,

為傳承和推廣大成拳做出了巨大的頁獻。張禮義先生用哲學的思想、科學的態度研究傳統武術,用畢生精力體認推廣大成拳法,雖年近古稀,不斷進取的精神從未停止。在張禮義的倡導下於1984年8月成立邵陽大成舉協會,學員逾千人,1989年成立王薌齋大成拳研究會,王選傑任會長,張禮義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學員逾兩萬餘人。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大成拳發展的需要,王薌齋大成拳研究會更名為中國大成拳研究會,王選傑任名譽主席,張禮義任主席,大成拳在國內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練習大成拳者逾百萬之眾。近幾年來,大成拳分別與泰國職業拳手、韓國跆拳道高手進行了多場一對一擂臺對決,都以優異的成績戰勝了對手,展現了大成拳的威力。

大成拳由王薌齋創立,由王選傑傳授,由張禮義繼承和發展。大成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肩負者傳承祖國傳統文化之重任,在繼承發揚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概 論

大成拳“中興之王”王選傑


第二節 功法槪說

大成拳由站樁、試力、走步、推手、發力、試聲、實作七步功法組成,重在健身和技擊兩個方面,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招式,在煅練的過程屮,始終強調精神訓練與意念誘導統帥肢體同時進行,並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鬆,使身體各部連成一人“整體”,運用意念活動,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 ,並進而使身體與外界建立“爭力”,名為“渾元力”,這種在外形不動的情況下,求得“渾元力“的訓練就叫作“站樁”。

大成拳的核心主要以站樁為手段,通過精神假借與意念誘導,直接培養和掌握以致運用“渾元力”的一整套訓練方法。實踐證明這種訓練可以達到從精神到肢體、由肢體到外界形成髙度協調統一,並能在運動中發揮精神與肢體本身內在的能量和潛力這一目的。

大成挙認為,“松”和“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靈活、協調、耐力等運動素質都是由站樁派生出來的,無不受人體肌肉“鬆緊”的制約,因此就大成拳的全部訓練內容來說,就是怎樣正確掌握和運用“鬆緊”的問題。所謂.'鬆緊”既是肌肉的“鬆緊”,又是精神的“鬆緊”、心理的“鬆緊”,而首先是精神的“鬆緊”,因為任何肌肉的活動都是受神經支配的,神經又受精神意志的影響,因此,精神意志的控制是首要的。

大成拳以站樁為基本功,訓練人從精神到肢體的“鬆緊”。首先訓練放鬆,進血訓練鬆緊的相互轉換,達到鬆緊協調。這種鬆緊協調,即所謂“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可促使氣血流暢、新陳代謝旺盛,調整內臟器官的功能,使其均整平衡,從而増強體質。

站樁訓練,人體從精神到肢體的鬆緊,相互呼應,即所謂“一動無有不動”,練成自身感覺的高度靈敏協調,並通過鬆緊轉換,培養整體的彈力。要求“無點不彈簧”,為技擊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

試力是大成挙功法中最重要的一環。它是站樁在時間和空間的延續。

”力由站而得,由試而知之。”在站樁的基礎上,反覆做各種緩慢的、連續不斷的動作,細心體會在身體有位移的情況下,站樁中培養的“渾元力”,是否仍然均整得力、運用自如,為隨機隨勢任意發力創造條件。

走步是試力的繼續。主妻右摩擦步、雞行步、三角步等基本步法。摩擦步是各種步法的基礎。如果說試力是站樁的繼續(其腳是不挪動的),那麼,走步卻是在走動的情況下試力,即腳下試力。通過身體前後、左右、進退的變化轉換,檢驗身體在運動狀態中,能否保持重心的平穩和動作的協調一致,做到隨時發力。

試聲是發力的補充。初試求有聲,逐漸由有聲變無聲。要求做到“有聲如幽谷撞鐘,無聲要氣充毛髮”。《大成舉論》指出:“試聲如黃鐘大呂之本,非筆墨毫端所形容,須使學者,觀其神,度其理,聞其聲,揣其意,然後以試其聲之情態,方能有得。"

發力即能量釋放的訓練。作為一門實戰拳術,有效的打擊力量是十分重要的。站樁、試力、走步、試聲等各項功法,都是為發力創造條件。前者等於能量儲蓄,後者等於能量釋放。通過發力訓練,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隨勢發力,這是大成拳之所長。

推手是訓練懂勁的手段。運用這種方式,觀察體會對方勁力的虛實、強弱和動向,有意識地通過“點”上的接觸,即皮膚的感應與大腦建立起固定的聯繫,做出本能反應,解決運動中意識與行動脫節的矛盾,保持力量圓整、均衡,從而牽制和控制對方,使自己處於合適的發力地位,以便有效地打擊或避開有威脅的攻擊。

實作,即實際搏擊之意,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擊。可以說,它既是站樁、試力、走步、推手等各項功法訓練的總成,又是直接和最後檢驗實戰水平的唯一標準。


中國大成拳網絡課堂 概 論

大成拳掌門人張禮義


第三節 拳道總則

大成拳總則,是指導練習大成拳的綱領性要訣。闡述了習拳的意義、目的及修煉拳道的原則原理,要求大家細心體會,真正明白其內涵,引導你步入拳道正軌。

拳道 之大,實為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之命脈。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感情,改造生理,發揮良能,使學者神明體健,利國利群,固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

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煉。統而言之,使人體與大氣相接合;分而言這,以宇宙之原則原理以為體,養成神圓力方,形曲意直,虛實無定,練成觸覺活力之本能。以言其體則無力不具,以言其用則有感即應。

用力則滯,用意則靈。用力則力窮,用法則術罄。



<strong>拳 德 道 大 成!

我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