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那么聪明,为什么也难逃厄运,最后被毒死?

秋风细雨165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读一下明史刘基传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基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刘伯温有经天纬地之才,为朱元璋提出了先汉后吴,一统天下的堪比隆中对的战略大方针。时人论之皆以诸葛亮相比,老朱也常常以吾之子房相称。

刘伯温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忠心耿耿,而且刚正不阿,心系天下。但,刚则易折,他先是得罪了第一功臣李善长,又在选丞相时恶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胡惟庸骄横跋扈,当权后罗织罪名,以谋反罪诬陷刘伯温,虽然朱元璋未怪罪,但伴君如伴虎,况且还是朱元璋这样的嗜杀皇帝,刘伯温已经是战战兢兢,惶恐不安,忧心成疾,胡惟庸安排医生下毒。一代智囊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所以刘伯温被毒死,有两个原因,一是退隐后仍不忘时事,上书建言,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这样让政敌抓住了把柄。二是刚正不阿,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了不少大人物。


煮酒放歌


刘伯温的死,在于威胁到太子朱标继承皇位。

具体的事例是与朱棣走的过近。刘伯温十分喜欢朱棣,经常带年幼的朱棣一起玩,给朱棣讲知识,讲谋略,讲军事,讲历代帝王治理国政。简直就是朱棣的老师。

朱元璋意识到朱棣是朱标继承皇位的竟争人。在所有的皇子中,朱元璋最喜欢朱棣,也最器重朱棣,因为朱棣最象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希望朱棣继承皇位。他必须剪除朱棣的帮助者,越早越好。刘伯温之死成为必然。否则,以刘伯温的能力,帮助朱棣取代朱标太容易了。当然,朱元璋把这个责任推给胡惟庸了,鬼信呢。

朱棣建九龙碑的故事就是暗示纪念刘伯温。另外,朱棣与刘伯温的儿子刘璟关系十分好,两人自小在一起玩。刘璟拒绝朱棣称帝后的拉拢被下狱自我了断,法官议罪连坐其家,朱棣说看在刘伯温的面子上算了吧。

附;刘基的资料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附:明史刘璟传

璟论说英侃,喜谈兵。初,温州贼叶丁香叛,延安侯唐胜宗讨之,决策于璟。破贼还,称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温儿矣。”尝与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让耶?”璟正色曰:“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成祖默然。靖难兵起,璟随谷王归京师,献十六策,不听。令参李景隆军事。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法官希旨,缘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许。宣德二年授貊刑部照磨。




精彩网评


刘伯温大名鼎鼎,他是大明王朝的功臣,可以比肩三国时的诸葛亮,如此有智慧的人最终还是不免惨死,被胡惟庸下毒杀掉了,在这一点上看。他显然不如诸葛亮那般料事如神了。

他刚刚出山的时候,就给朱元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根据史书记载,是胡大海推荐了刘伯温,当时胡大海除了推荐刘伯温之外,还推荐了其他3个人。

朱元璋在淮西屯兵的时候就派人去招揽了这4个人。其他三个人都出山帮助朱元璋了,但是刘却拒绝了。

后来朱元璋又派人去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直接将一把宝剑扔在地上,意识非常的明显,就算杀了刘伯温,他也不会山。而朱元璋派出来的使者也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拿起宝剑,带着威胁的口吻说如果有人不听皇帝的命令。那下场就看着办。

最终在使者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刘伯温终于出山了,这件事虽然朱元璋并没有提,但是心中还是不爽快的,刘伯温朱元璋和刘备完全不是一个类别的人,他是心狠手辣的。如果刘伯温真的不出山,那么他杀掉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就是他揭穿了朱元璋的老底,这件事情怎么说起呢?当时刘刚刚出山,朱元璋还在韩林儿手底下当着将军,对着韩林儿这位顶头上司朱元璋还是尊敬有加的。于是他搬了一张椅子,让韩林儿坐在上面,所有的人都参拜韩林儿,所有的人都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参拜了,但是刘伯温却非常的高傲,于是朱元璋就找刘伯温来问明原因,这时候刘伯温就直言不讳。意思也是非常的明显,他意思是我是跟朱元璋混的,不是和韩林儿混的,所以说我不会参拜他,

当时朱元璋的确是兵强马壮,但是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因此朱元璋采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对此非常的小心谨慎,然而刘伯温对韩林儿的态度让朱元璋非常的难堪。这摆明就是不给朱元璋面子。

而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更让朱元璋暴跳如雷。等到翰林儿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这个时候又发生了意外,韩林儿被淹死了,当时人们就有谣言称他是被朱元璋害死的,这件事情朱元璋显然有些冤枉,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实力已经很强了。没有必要害死韩林儿。韩林儿其实早已经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物。而朱元璋认为是廖永忠听信的刘伯温的计策才这么做的。

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淮西派和浙东派打得不可开交,有一天朱元璋就询问刘伯温,李善长和你谁适合做宰相,而这个时候他没有正面的回答。朱元璋列举了汪广洋和胡惟庸,他认为这些人都不行,朱元璋听到这个时候就问了一句,看来只有刘先生你适合当宰相呢,而且我这个时候他却说我性格有缺陷,太嫉恶如仇。所谓的饥饿如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在嫌弃她,所以心里更加的不满了

后来,朱元璋这个时候早已经翅膀硬了,不再听刘伯温的意见了,于是他就让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做了宰相,

但杨宪这个宰相没有做的太长久。就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个时候刘伯温就非常的危险了。刘伯温落井下石举报杨宪。杨宪是刘伯温的徒弟,虽然有点大义灭亲的名头,但是这样的做法是让朱元璋很不爽的。

而杨宪被朱元璋杀掉之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虽然刘伯温逃离了政治中心,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一劫,他不但得罪了李善长,而且得罪了胡惟庸。最后被胡惟庸下药害死。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也不得善终,长子被逼跳井而亡,次子因为反对朱棣,在牢中自缢身亡都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总结

可见刘伯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神奇,它也是一个凡人。一些民间传说将刘伯温描绘的如同神仙一般,显然是太拔高刘伯温的。刘伯温不过是一个有谋略的读书人,他能算得出天下大事,却不能算得出自己的下场,也真的是相当的悲哀了。


历史新消息


刘基刘伯温,元末明初人,明朝开国元勋,以功封诚意伯。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多次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民间也将其与诸葛亮并称,即“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言语间貌似刘伯温比诸葛亮还要厉害。

就是这么厉害的刘伯温,又是神机妙算,又是功比张良,一生却相当坎坷悲凉,不仅曾经四次被罢官,最终结局也是被人下药毒死,而且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朱元璋。

刘伯温,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处州青田(今浙江温州文成县)人,元统元年(1333年),22岁的刘伯温赴京城大都参加会试,高中进士,三年后被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上任后体恤民情,打击豪强恶霸,备受百姓赞誉。但1341年,因与幕府官僚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回乡。

至正三年(1343年),刘伯温被朝廷征召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因检举监察御史失职,被朝中大臣屡次责难,只好上书再次辞职。

刘伯温在江南各地隐居数年后,至正十二年(1352年),朝廷又征辟刘伯温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负责平定浙江各处叛乱。刘伯温主张剿灭浙江最大的反叛势力方国珍,但上峰却在收到方国珍贿赂后将其招安,并授以官职。方国珍成为朝廷官员后,反过来弹劾刘伯温,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还乡。

三次罢官之后,刘伯温彻底对元朝失望,一心在家隐居,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邀请出山,开始反元。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这一年,刘伯温因得罪了李善长被罢官归家,但不久之后朱元璋就亲自写了封信,又把他请了回来。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居功至伟,但仅被封为伯爵,位列开国六公爵、二十八侯爵之后,封伯之后第二年,刘伯温也许是看透了朱元璋,也许是怕被李善长的门徒汪文洋、胡惟庸之流陷害,于是主动请辞,再次回了家乡。

这次回了老家的刘伯温,打算彻底不干了,就在家待着了,但没想到,就这样也没有躲过胡惟庸的陷害。胡惟庸上奏说刘伯温在老家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上为自己建坟,有不臣之心。朱元璋当即把刘伯温的退休金给停了。

刘伯温也立即上京请罪,结果到了南京后朱元璋不搭理他,刘伯温因此忧心忡忡,大病不起。朱元璋听说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结果刘伯温服用了御医的药后,病情加重,一个月后就病死了,终年64岁。

对于刘伯温的死因,在明朝时朝野间就已经议论纷纷了,后世史学家吴晗经过多方考证后,写道:“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其实刘伯温这时候去世未必就是不幸,他死的时候是洪武八年(1375年),算是明朝开国元勋里死的较早的,那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开始大肆屠戮功臣,明初四大案也都还没有爆发,若他当年没死,后来随便牵扯进哪一个案子,都将是抄家灭族的下场。


镜头里的童年


民间把刘基刘伯温夸赞得非常高,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称,而且他的《烧饼歌》也在民间比较有名,“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并且预言了明朝的三百年江山,如果从朱元璋定国号为明到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害一共294年,可见刘伯温预言之准。不过若是按照生平成就来看,感觉刘伯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毕竟他也只是封爵诚意伯,比不上诸葛亮的武乡侯和张良的留侯,而且下场也不如这二人。

也许可以说不是刘伯温不厉害,而是他那个时代的对手太厉害了,不论是胡惟庸还是朱元璋,尤其是朱元璋,那从乞丐到皇帝的一生,简直就是开挂的人生,所以刘伯温败在这样的对手之下也不足为奇了。

也许有人要说了,明明是胡惟庸指使医生下毒毒死的刘伯温,怎么最后矛头指向朱元璋了呢?这其实很好理解,只要看最后是谁得利就好了,正如“鹬蚌相争”一般,朱元璋最后“渔人得利”。

明朝开国时期的功臣集团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朱元璋的老乡淮西集团,淮西多武将,如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等都是淮西人,另一派就是以青田人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浙东多文臣官僚地主,这两个集团在利益上还是诉求上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于皇帝朱元璋来说,这些功臣在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已经忘记了他们打天下的初衷了,所以朱元璋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很简单,那就是逮到机会就除掉一波,明初四大案基本上就是针对这些官员的,“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胡惟庸案”前前后后杀了几十万人。

淮西集团开始是李善长后期以胡惟庸为首,他们都曾经担任过宰相,是武将在朝中的代表,所以这个组合在对阵浙东集团是占据上风的,若不是朱元璋想维持平衡不让淮西集团尾大不掉,刘基甚至都等不到胡惟庸上台就要被干掉。

刘基虽然才华过人,但是智商并不能全部转化为实力,而且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被毒杀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保全了家族,而淮西派首领李善长和胡惟庸的下场可都是夷族之祸,并且胡惟庸的罪名之一就是“谋杀诚意伯刘基”,刘基一生不但为朱元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到死还成为朱元璋整治胡惟庸的把柄,虽然债多不愁的胡惟庸也不差这一项罪名了。


飞凡看历史


订阅

刘基刘伯温,元末明初人,明朝开国元勋,以功封诚意伯。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多次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民间也将其与诸葛亮并称,即“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言语间貌似刘伯温比诸葛亮还要厉害。

就是这么厉害的刘伯温,又是神机妙算,又是功比张良,一生却相当坎坷悲凉,不仅曾经四次被罢官,最终结局也是被人下药毒死,而且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朱元璋。

刘伯温,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处州青田(今浙江温州文成县)人,元统元年(1333年),22岁的刘伯温赴京城大都参加会试,高中进士,三年后被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上任后体恤民情,打击豪强恶霸,备受百姓赞誉。但1341年,因与幕府官僚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回乡。

至正三年(1343年),刘伯温被朝廷征召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因检举监察御史失职,被朝中大臣屡次责难,只好上书再次辞职。

刘伯温在江南各地隐居数年后,至正十二年(1352年),朝廷又征辟刘伯温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负责平定浙江各处叛乱。刘伯温主张剿灭浙江最大的反叛势力方国珍,但上峰却在收到方国珍贿赂后将其招安,并授以官职。方国珍成为朝廷官员后,反过来弹劾刘伯温,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还乡。

三次罢官之后,刘伯温彻底对元朝失望,一心在家隐居,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邀请出山,开始反元。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这一年,刘伯温因得罪了李善长被罢官归家,但不久之后朱元璋就亲自写了封信,又把他请了回来。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居功至伟,但仅被封为伯爵,位列开国六公爵、二十八侯爵之后,封伯之后第二年,刘伯温也许是看透了朱元璋,也许是怕被李善长的门徒汪文洋、胡惟庸之流陷害,于是主动请辞,再次回了家乡。

这次回了老家的刘伯温,打算彻底不干了,就在家待着了,但没想到,就这样也没有躲过胡惟庸的陷害。胡惟庸上奏说刘伯温在老家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上为自己建坟,有不臣之心。朱元璋当即把刘伯温的退休金给停了。

刘伯温也立即上京请罪,结果到了南京后朱元璋不搭理他,刘伯温因此忧心忡忡,大病不起。朱元璋听说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结果刘伯温服用了御医的药后,病情加重,一个月后就病死了,终年64岁。

对于刘伯温的死因,在明朝时朝野间就已经议论纷纷了,后世史学家吴晗经过多方考证后,写道:“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其实刘伯温这时候去世未必就是不幸,他死的时候是洪武八年(1375年),算是明朝开国元勋里死的较早的,那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开始大肆屠戮功臣,明初四大案也都还没有爆发,若他当年没死,后来随便牵扯进哪一个案子,都将是抄家灭族的下场。



安徽青年小虹军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实在是太太常见了,如果你有幸遇到的唐太宗或者宋太祖,那么或许结局会好一些,如若不幸碰到了刘邦和朱元璋,那么就呵呵了。

刘伯温是个人尽皆知的传奇人物,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更是朱元璋身边如“孔明”一般的存在,一路走来,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终成就其宏图霸业。

直至大明朝建立之后,无论是宫殿的修葺还是法律的修订,刘伯温也都亲力亲为,可以说是为国为民忠心不二了,但即使如此,最终还是难逃被迫害的命运。

首先朱元璋本就生性多疑,对同他一起打天下的这一群人,从来就没有真心信任过,总怀疑别人有不臣之心。



作为朱元璋身边的军师和智囊,刘伯温自是十分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因而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刘伯温一再推却,甚至拒绝了宰相的位置,官爵和俸禄实际上都很一般。但是他的才学终究让朱元璋忌惮,最终决定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而且刘伯温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这样的性格也得罪了很多朝中的大臣,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就将刘伯温看做肉中钉、眼中刺,每每抓住把柄就要去御前中伤刘伯温。



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对朱元璋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十分不喜,为了保住刘伯温,她指示太监偷偷的去暗示刘伯温,刘伯温领会了马皇后的意图,提出告老还乡,祈求退身以自保,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也不过就是多活了几年。

洪武八年,也是辞官回到老家的第五年,由于偶感风寒,刘伯温只能卧病在床,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往探望,但是服用御医开的药方之后,刘伯温的病情反而愈发严重,不久便病死在家中。


轻侃古今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刘伯温,大明王朝初建时的大功臣,世人将其比肩三国诸葛亮,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才。可如此有智慧聪明的人,为何最后还是免不了惨死,遭胡惟庸下药毒杀。

在这,首先一点,在刘伯温出山之时,便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根据史载,是胡大海推荐刘伯温给朱元璋的,除了刘伯温,还有三人,分别是宋濂、叶琛、章溢。当时四人是同时推荐的,其他三人都痛快出山了,可唯独刘伯温拒绝了。

后来又交给孙炎来办此事,谁料刘伯温此次态度更甚,一把宝剑扔地上,不再言语。意思:就算杀了我也不出山。

孙炎捡起宝剑,半带威胁说:宝剑是皇帝斩杀不听命令之人,我哪敢用它杀人。然后孙炎好说歹说,刘伯温终于出山了。

这件事虽然朱元璋一直没提,但心里有芥蒂应该是有的。朱元璋可跟刘备不同,生杀予夺,从明朝后期残酷的刑罚可见一斑。

所以后代有人推测朱元璋见刘伯温场景:你有才适用则罢,如果于我无用,定斩不饶。此为其一。

再一件事,就是扰乱了朱元璋大计。这从何说起呢?

当时刘伯温刚出山那会,朱元璋还跟着韩林儿混,对上司领导自当尊崇有加。过年时,搬入大帐一把韩林儿椅子,令所有人参拜。

所有人都听从命令,参拜了。可唯独刘伯温傲立直视。为这事,朱元璋专门找刘伯温,问其原因。

刘伯温言语中尽是看不起韩林儿,意思很明显,在我刘伯温眼中,是跟你朱元璋混的,他韩林儿让我参拜,还不配~。

其实当时朱元璋确实兵强将勇,实力雄厚。但当时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等强敌。因此朱元璋听从了朱升的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小心谨慎施行这九字方针,减少了许多阻力,也是促成朱元璋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回头看刘伯温对韩林儿态度,让朱元璋一阵难堪。这时朱元璋命令,我都跪拜了,你竟然不拜。我面子往哪放。后又接着发生了一事,朱元璋让廖永忠去接韩林儿,又发生意外,韩林儿沉船而亡。

但当时有谣言称,韩林儿是朱元璋害死的。但这件事朱元璋是冤枉的,朱元璋当时实力已经强于韩林儿很多。朱元璋执行九字方针,完全没必要做。再说,当时只要韩林儿来到朱元璋身边,朱元璋让韩林儿心甘情愿让位的方法数不胜数,何必多此一举。

后来,朱元璋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讲廖永忠听信儒生的话,无端揣测朕意,导致了韩林儿被淹死。这里的儒生推测就是刘伯温。后朱元璋建国后又只封了他一个诚意伯,更加确认就是刘伯温。此为其二。

这第三件事,直接导致了刘伯温的死亡。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询问刘伯温,李善长之后,谁适合做宰相。刘伯温没有正面回答。朱元璋列出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刘伯温却认为这三人都不行。

朱元璋听此,问道:看来只有你适合来当了。刘伯温却说,我也不合适,性格有缺,太嫉恶如仇。

这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大肆清洗朝臣之心,对刘伯温还是相当倚重的。不料问了刘伯温一件事,刘伯温却不正面回答,连个像样的意见都没有,让朱元璋心生芥蒂。

后来朱元璋也不问刘伯温意见,让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依依做宰相。先是杨宪做的宰相,没想到杨宪一上台就对上任宰相李善长展开穷追猛打,这引起了李善长一派的反击,最后还是朱元璋给压下去了。派系争斗贯穿了整个历史,刘伯温也是有派系的,他是杨宪一派的。

后来杨宪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而刘伯温位置也危险了,因为当时杨宪被李善长一派围攻时,刘伯温落井下石,举发了杨宪。

无论此时刘伯温是出于自保还是公正廉明,但在朱元璋心中形象再毁。在杨宪被杀后,刘伯温也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虽选择了告老还乡,可还是难逃一死。他不但得罪了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还反水了跟自己一派的杨宪。刘伯温遭胡惟庸陷害,被下药惨死。朱元璋一句话没说,直到胡惟庸倒台后,朱元璋才意识到刘伯温死的很惨。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也未能善终,长子刘琏,陷入争斗,被逼跳井而亡;次子刘璟因反对朱棣篡权,在牢中自缢身亡。

有网友评论:太作~。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在江湖,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附言:刘伯温风水很是奇特,当时世传有一位赛神仙的刘神仙,让刚起兵的朱元璋很是心痒。刘伯温所学非一般风水,而是成就帝王霸业的风水。朱元璋所选的宫殿、祖坟等都是刘伯温相中的。

据传刘伯温拥有的剑为斩仙剑,可号令龙之九子,正因为这把剑和龙之九子帮助,朱元璋才能稳坐天下。


桔子剪辑


刘伯温是否被毒死,这其实是大家根据明史的片段,所揣测臆断出来的。

如果不是被毒死,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刘伯温当时已经60多岁,而且也没有啥实力,偏居乡里也不至于对朱元璋有什么威胁。

当然了,如果说朱元璋要收拾他,从主观客观上来看,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 从客观上来说。 刘伯温是聪明,但是人不可逆势而行,聪明不代表有逆天的本事,而皇帝就是天。

刘伯温这么聪明,还要被朱元璋毒杀,人们都经常说人强不过形势,天要你死,或者君要你死,你以为聪明就能躲得过去了,有些事是人力不可为的。

现在我们说一下,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这个人权力欲望极重,将要交给子孙后代的政权必须是没有任何威胁的,这一点从他对王朝内的高官猛将,进行诛杀株连,到最后全把它们清洗,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刘伯温这样类型的,虽然说他是个文人,但是,全天下普遍都认为他是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种才能的。

如果放任刘伯温继续活下去,如果有一天,朱元璋驾鹤西归的时候,这种隐患非常大。

即使刘伯温自己没有这种想法,但是,一旦被人鼓动,他出来出谋划策的时候,就是大明江山危亡的时候。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样的隐患它是不允许存在,所以,刘伯温的死,只能是一个必然,躲不过去。

除非像有些人为了躲藏或避祸,造成假死,还有装疯卖傻。 但是,刘伯温他文人出身,性格高傲。他是不会用这种手段来为自己避祸的,当朱元璋向他表现出不满,甚至漠视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件事,没有善了的结局。

也就是说如果刘伯温感受到朱元璋要杀他的时候,这个事情那就是个死局,没有破解之法。

第2点,我们来说一说刘伯温本身的问题。

刘伯温资历较浅,他跟朱元璋只有10年时间就受封,在封爵的时候,虽然可能他运筹的功劳比较巨大,但是只分了一个比较低的诚意伯。

看过胡军演的朱元璋的那个电视剧,大家都知道,胡军也说了,刘伯温不是他们一类,可以说朱元璋对他相当了解。 所以他虽然功劳较大,但是难以跟领导一条心,领导时刻在打压他。

从刘伯温本身来说,他在元朝的时候都已经是进士,可以说是在元朝做官的文化人,所以自带了一种文人的清高和官员先行者的这么一种骄傲。

所以,对于这帮土包子出身泥腿子出身的,他其实是看不上的,所以说从内心来说,其实是疏离的,尤其是跟朱元璋,从他内心他是不接受这么个粗鲁的人做皇帝。


当然,朱元璋也是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二人,从这种心理上就没有认同感,注定是要分道扬镳的,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他刘伯温,只能被朱元璋抛弃。

这也是明史里所记载的,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病重,死亡很冷漠的原因!也就是说,刘伯温不想躲,他累了!


对牛谈古今


刘伯温是很聪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朱元璋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而且这些不只有安民之计,还有权谋之策,对于朱元璋这个通过“造反”而坐上皇位的人来说神经是很敏感的,他能容许这样一个有潜在威胁的人在身边吗?这就是说,犯了猜忌了,刘伯温忽略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很难有一个好下场。

当时朝堂之上分为两党,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成员大多数是朱元璋的老乡;另一边是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成员多为言官。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朱元璋时不时的出来敲打敲打,只要你们不是一党独大,朱元璋就不会对哪一方下死手。刘基的死党兼代言人经过长期努力淮西集团被全面压制。这时,胡惟庸上台了,他指示同党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他是个什么都敢做的小人,对于小人,我们的刘伯温是斗不过的。

刘伯温虽然足智多谋,可是言语过于直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说话哏,没什么沟通技巧,这就被胡惟庸钻了空子,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问刘基谁当丞相合适,刘伯温回答李善长不行,杨宪和胡惟庸都不行,只有自己有宰相之才。朱元璋就此和基决裂,而后被炒了鱿鱼,回家养老了。可是,胡惟庸不打算放过刘基,“棒打落水狗”一直是小人的拿手好戏,胡惟庸授意随身的医生毒死了刘伯温。对于这样一个有影响的人就这样死了,朱元璋更没有深究,为什么呢?胡惟庸当了宰相,淮西一党独大,朱元璋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着胡惟庸折腾够了,朱元璋就把他给办了,还把宰相一职给撤了。真相大白了,朱元璋的目的是撤销宰相一职,这个沿袭了上千年的体制,加强皇权专政。所以说,刘伯温的死是有预谋的,是朱元璋为了撤销宰相这一庞然大物的牺牲品,他的命运已然注定,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