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晚唐的皇帝没有能力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

亘古怀念说史


中晚唐的皇帝在中国史上可以排第二惨

因为他们陷入了强大的宦官集团不能自拨,以致有能力中兴的皇帝被杀,恶性循环,不能自拨

自保都不能,更没提其它了

而且藩镇割据军力很厉害,更加上有些互保,没有强人做不到

唐后的汉人各朝都牢记唐的安史之乱和宦官之祸,可惜走错方向,打压武将,结果北南宋明朝这些汉人皇朝都亡于异族,自从明太祖废相不久,实在熬不住的皇帝只好用太监与文官打对台,也是一步好棋,被祟祯废了,没有平衡的明朝很快灭亡,清沒用宦官参与政治,好在皇帝有军机处


大道至简T2


时局发展,饮鸩止渴不得已而为之。

藩镇割据当然不好,皇帝自然想要解决,可是到了中晚唐,地方尾大不掉,搞不好就要把自己掀翻。

相反,维持表面的平稳是大家共同的追求,而且,南北方各地藩镇情况各有不同,甚至镇压某些藩镇的不臣之举,镇压边疆少数民族的侵略问题,都要各地藩镇出兵出粮。

唐朝由盛而衰是因为安史之乱和随后到藩镇割据,但是唐朝中晚期维持如此长的时间,也同样是藩镇对中央的维持。

如此情况,那个皇帝也很难敢于去解决藩镇问题。

我是武安君学历史,请大家关注。


武安君学历史


唐朝作为历史上盛世最多的朝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唐朝疆域之广,西到咸海地区,东至高句丽。这样举足轻重,不仅体现在幅员辽阔上,还在于文化发展。尤其诗歌文化,但是最终却因为一场变乱而彻底被付之一炬。这就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拐点——安史之乱。这场变乱发生后,唐朝虽延续144年时间,却一直身处三大困局之中(“宦官之乱”、“藩镇割据”、“牛李党争”)

今天,来说说对中晚唐危害严重的弊病之一“藩镇割据”。

唐朝自从建立以来攻灭众多隋末割据势力后,扩张占剧广大疆域,还打败了吐蕃、松外诸蛮、契丹、奚等。但在唐高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至武则天、唐玄宗时期,边将无不以开疆扩土来封官发财。为了适应战争一方面,唐朝广大疆域需要在远离中央的地方作战;另一方面,唐玄宗时期府兵制以完全破坏,开始实行募兵制,这必然造成兵随将走。将领佣兵自重,为藩镇割据创造条件。


但安史之乱发生后,经过唐肃宗、代宗的平定。却无法彻底消灭安史余党,只得继续设置藩镇安置安史余党,较为典型的就是河朔三镇: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在今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地区,今河北省中部)、魏博(后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而中晚唐时期藩镇的困局又以河朔三镇较为代表性。

困局

藩镇割据为什么消灭不了呢?但凡唐朝后期出现了有作为的君主,也不是没有办法,再说唐朝中后期也确实出现了诸如唐宪宗(在位时期较为重要的就是派李愬雪夜入蔡州消灭拒绝听从朝廷命令的淮西藩镇,天下藩镇无不从服于朝廷)、唐武宗(在其手上解决了“牛李党争”)、唐宣宗(又称“小太宗”其在位时期宦官有所收敛)。

之所以消灭不了是因为藩镇是一个新的物种 藩镇他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组织,这才是真正的底层秘密。唐代初年国家实行府兵制就是百姓平时在家有房子有地,是耕地的农民,战时则自备装备上战场,打完后还是回家种地。但是安史之乱后,招募士兵,任何一个将领只要发出军饷,招募士兵,这帮士兵则是职业士兵,他们的利益只能从战场上或将领发出的军饷中获得。而此时中国人熟悉的那套逻辑已经不管用了,都讲“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于藩镇割据士兵来说,虽然表面有将军、节度使,但其实这些人是受表面底层士兵所胁迫的,很多事不跟着士兵干不行。它就想一个九头蛇一样,砍掉一个头又长出一个,之所以难以平定藩镇割据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以魏博镇为例
这个


镇人口多,经济较为发达,实力强,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长安的天子,魏府的牙兵”。魏府的牙兵就是指魏博的节度使亲兵,这两个都是爷一般的存在,按理说亲兵应该听节度使的,不然,这些亲兵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团,如果节度使不听,直接换人,甚至宰人。

例如魏博镇有这么几任节度使,如田悦朝廷说要裁兵,田悦说栽吧!前头裁兵,后头又召集起来,将自己的财产分给被裁士兵,来团结这一帮人,形成自己的班底。又比如唐德宗时期的李愬打下魏博镇后被委任为魏博节度使,李愬这个英雄到了这也发傻,发觉根本没有节度使说话的份,只能用赏赐金银满足这些人的要求。

再举一个,唐宪宗以后卢龙节度使就突然降而复叛,就是因为派去不争气的官。大诗人王维的弟弟王缙,被派去当节度使,他一看这情况就明白了将朝廷赏赐的分给底下,将权力交给副将。他也是真聪明,因为他走后没多久,这个副将因为搞不定手下人给杀掉了。后来朝廷又派了一个节度使叫张弘靖是一个书法家,他来的时候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喜欢坐轿子。幽州的士兵一看坐轿子来就看不惯,而张弘靖满脑子等级观念,觉得天下太平了我是朝廷派的大员。有一次底层一个士兵冲撞了他的队伍,张弘靖处置了这个士兵,底下的士兵怀着积压已久的怒火马上就反叛了。就这点破事,你看谁当官在藩镇看来已经不重要了,真正掌权的是当地的士兵,只要能满足他们的利益,局面就能稳定 如果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马上就是反叛,这就是藩镇割据难以平定的原因。



我们讲了这么多藩镇的事,但藩镇割据本质上又和历史上不一样,历史上军阀割据本质上是中央集权系统被打碎后变成一个个小中央集权,权力行驶是自上而下,而回到唐代藩镇,你会发现它权力结构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士兵可以胁迫长官。所以它社会结构就有一定的强韧性。而在长达150年的割据中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反叛中央的,只要有一个反叛中央的强藩就可以。不是没有而是做不到,我们来看一下唐德宗时期朱泚叛乱他攻陷长安后将德宗围困在陕西的一个叫奉天的小城,此时德宗身边仅有四千多人,而叛军几万个围困五个月都没有攻打下来。为什么,因为各处藩镇只认唐王朝为正统,只认唐王朝合法性,各地藩镇在得宗被围困时跑来勤王。

还有一点,中央主要的对头在于北方,东南财赋之地任然对中央忠心耿耿、源源不断的给中央输血。但如果要解释藩镇割据即不可能成功造反而朝廷又解决不了藩镇割据的问题。

真正原因还是要从社会结构中招,因为藩镇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结构,天然不具备侵略性,但必须承认藩镇割据是李唐王朝的肿瘤,但确实一个良性肿瘤。怎么说呢?基层士兵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他唯一的诉求就是吃饱穿暖,他们作为一种地方性力量具有一种内敛性,反而会制约那些具有雄心勃勃的节度使反抗中央。有些节度使他不见得有造反的野心反而会借助中央的权威去镇压这些士兵,任然要考朝廷的官爵威令以安军心,给士兵一个封赏一个虚衔别看这是虚的但是底层老百姓也认这一套。朝廷的官爵威令对于一个节度使来控制收下的士兵也是管用的,只要我不上交赋税,父死子继你朝廷承认节度使为什么要反叛中央呢?而朝廷此时也没有能力彻底剿灭藩镇,也乐得和藩镇保持这个一个局面,这就是在长达150年中央和藩镇割据能够相处和平的原因,其实就是一种默契的共存,不是不解决而是有心无力。


尘封瞬间


一提到唐朝,很多的人想到的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铁腕统治,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风花雪月,想到的是大唐军队追亡逐北,灭突厥,征朝鲜,扬威异域,战功赫赫。想到的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恢宏的唐诗,当然也想到了价值连城的唐三彩。总之,唐朝,给我们留下无数的辉煌的记忆。以至于我们都以唐朝为我们封建社会的最为辉煌的时期。

美丽的唐三彩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唐朝也有一大段落魄的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内有宦官专权,党派之争,外有藩镇割据,外敌入侵。大唐王朝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历史上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为中唐和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特别藩镇势力,多次反叛唐朝中央政府,或者割据一方,不听中央号令。为祸一方。甚至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自立为帝,灭亡唐朝。

那么,在中晚唐时期的皇帝,为什么没有能力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呢?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看藩镇的由来。

在唐朝前期,大唐军队所向披靡,占领了包括西域,漠北等一系列地区。之后,唐朝在这一系列边疆地区派兵驻守。为了对抗突击能力极强的游牧民族,唐朝在边境地区派驻数量众多的精锐的骑兵部队。部队的长官,称为节度使。随着战争的扩大,节度使逐渐总揽辖区内的一切军政大权。形成力量极为强大的藩镇势力。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逐渐取得唐玄宗的信任。身兼幽州。范阳、卢林节度使。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唐王朝倾尽全国之力镇压叛乱。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王朝又在内地设立一些节度使。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的设立遍布全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

那么,唐王朝政府有没有设法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呢?

有,唐王朝试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唐德宗时期。公元781年,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儿子请求承袭爵位。遭到一心想要削藩的唐德宗的拒绝。于是,联合魏博节度使和淄青节度使,举兵叛乱。

唐德宗命令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领军队镇压叛乱。但是不久,李希烈又反叛朝廷。攻打襄城。

德宗派遣哥舒曜前往镇压。又派遣泾原兵前去帮忙。泾原兵因为赏赐不周,反叛朝廷,攻入长安。唐德宗被迫逃亡奉天。命令天下各个藩镇全力镇压。

在镇压的过程中,唐将领李怀光也反叛唐朝,与叛军汇合。德宗被迫再次逃亡陕西汉中。

盛极一时的唐朝

后来,在李晟、李泌等唐将的帮助下,唐朝终于镇压了叛乱。德宗也回到长安。削藩事件草草结束。

第二次,是在唐宪宗时期。

二帝四王叛乱事件之后,唐德宗对藩镇的镇压告一段落。开始休养生息。政局平稳。到了孙子唐宪宗时期,再一次实行削藩的政策。他先派遣神策军镇压了西川节度使刘辟的叛乱。后来,又派遣彰义节度使裴度,随邓节度使李愬共同讨伐吴元济。还派遣多路藩镇,镇压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唐宪宗的削藩,取得很大的成功。

但是唐宪宗晚期,沉迷于求仙问佛,信奉宦官,最终被宦官杀死。一些已经归降的藩镇又一次叛乱。削藩之事功败垂成。

其后,藩镇势力的反叛与唐王朝的镇压反反复复,直到唐朝灭亡。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彻底镇压藩镇割据了。

通过这两次镇压藩镇的尝试,我们来看看,唐王朝政府为什么不能彻底镇压藩镇的势力。填哥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唐朝政府没有力量彻底镇压藩镇。最多只能使得他们服从统治。

这就要说说唐朝的兵役制度和税收制度了。

唐宪宗李纯

在税收方面,唐朝初年实行租庸调制度。由政府授田,农民耕田。兵役方面,则是实行府兵制度。但是,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的繁荣,唐朝没有多余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又再一次集中到地主手中。大量的无地流民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租庸调制度形同虚设。唐朝政府被迫把这些流民招进军队。这促使府兵制的瓦解。唐政府开始实行募兵制。

但是招募军队,军队的指挥权,都控制在地方军政大员,也就是藩镇的手中。因为这些招募的军队,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雇佣兵。不会听从中央政府的号令。

唐朝中央政府没有能力重新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很多的地方形同割据,不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加上战争频繁,依靠江淮的那一点赋税,勉强支撑唐朝的半壁江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我们看到,唐朝中后期的很多战争都有藩镇的参与,甚至镇压反叛的藩镇也必须一些藩镇的势力参与,就是这个原因。

二、藩镇势力也拱卫了唐朝中央政府。他们大多数并没有威胁中央政府的实力和决心。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内地设立节度使,形成藩镇,就是为了拱卫中央政府的。

夫使禄山之乱,两河、汝、雏、淮、楚之闲,有大臣屯重旅,拊其入关之背,而迫之以前却两难之势,贼其敢轻窥函谷哉!——《读通鉴论》

加上唐朝政府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在中唐时期,其实很多藩镇还是效忠唐朝政府的。

之后,无论镇压二帝四王事件,唐宪宗的削藩,还是防御外族入侵,都有藩镇势力参与其中。特别是江南诸藩镇,一直保卫着唐朝的赋税来源,江南地区,极少参与反叛。

且在中唐时期,其实很多藩镇没有威胁唐朝中央政府的野心和实力。

“ 小太宗”唐宣宗

别看二帝四王事件、唐宪宗时期的藩镇闹得轰轰烈烈,其实只不过是众多藩镇中的少数。大多数藩镇还是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即使少数不服从,他们大多数也是因为唐朝中央政府要削藩,他们才出来反抗的。只要中央政府承认他们的统治,他们其实并没有威胁中央政府的野心。

三、相对于藩镇割据,中晚唐皇帝更需要解决的是宦官专权的问题。

藩镇割据。会造成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的减弱。而宦官专权,则会威胁皇帝的性命。所以,相对藩镇割据,中晚唐的皇帝更要解决的是宦官专权的问题。

不同于明朝的宦官,就是皇帝随便拿捏的一只蚂蚁。中晚唐宦官,能够操控皇帝的废立和生死。

区区十多个帝王,两个死于宦官之手,一个被官宦废掉,一个几乎被官宦软禁,大部分由宦官拥立,这在中国的朝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宦官之横,可见一斑。

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唐代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多代皇帝试图解决宦官问题,但收效不大,直到唐亡。

四、宗教的问题牵扯唐朝皇帝多数精力,甚至使之丧命。

虽然,古代皇帝大多迷信,但是唐朝皇帝无疑是最为迷信的。大多数唐朝皇帝迷信佛教和道教。传说唐太宗就是吃仙丹而死的。

到了唐朝的中晚期,朝政混乱。使得唐朝皇帝更加的迷信。

比如削藩得力的唐宪宗,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减缓对藩镇的打击,服用仙丹,导致性情暴躁,最终被宦官杀死。

唐武宗时期,又醉心于灭佛运动。轰轰烈烈的灭佛,使得国家财政增加了,但是灭佛之后,唐武宗也开始服用仙丹了。

有着“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也不例外,这是唐朝晚期唯一的贤明的皇帝了。到了晚年也服用仙丹。终于一命呜呼了。

大唐服饰

唐懿宗时期,骄奢淫欲的皇帝唐懿宗还亲自奉迎佛骨前往法门寺。但是“佛”最终也没能保佑他,四个月后,他就驾鹤归西了。

佛骨才入于应门,龙輴已泣于苍野。——《旧唐书.唐懿宗》

总之,在中晚唐时期,对于自己一手养大的藩镇问题,中晚唐的皇帝是没有兵力解决,也没有心思去解决了。

可惜了,让人怀念的大唐王朝,在与藩镇斗了一百多年后,终于寿终正寝。朱温的一杯毒酒,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思与感慨!


填哥讲史


因为本来军政大权都在皇帝手上时,国家相当于只有老板,底下全是员工。为了抵抗番邦防范少数民族部落,中央下放权力给到地方,节度使制度成立。国家变成股份制的了,节度使全都是股东,慢慢的,董事长越来越弱,股东兵强马壮,当然就得并购重组,董事长皇帝当然也没有能力阻止。忠君爱国都是屁话,人心所向和实力才是一切。


竹杖芒鞋怕打滑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有三大原因以致藩镇尾大不掉:其一:唐朝初期姑息养“藩”,特别是唐玄宗对安禄山宠爱有加,委以其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让藩镇势力乘机坐大。其二:以藩打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朝廷主要依靠藩镇势力去平叛,胜利之后一大批功臣还有一部分投降的悍将需要安置、安抚,不得已又委任了一批节度使,至此以后藩镇势力得到进一步恢复既发展,以致后期各自为政朝廷后期根本无法节制、调动甚至于一些藩镇势力世袭罔替。其三:无英明君主,唐朝中后期君王大多都沉溺于酒色无心理政,另外处于对将领的不信任宠信宦官,渐渐让宦官集团也形成了一股新势力,以致皇权进一步削弱,甚至于后期有些宦官利用掌握的禁军可以废立皇帝,如此内忧外患确实无法解决藩镇问题。

以上自己的一点小见解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谢谢!


红尘有你17367610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藩镇问题,需要几个条件,一,钱、二军队,唐朝后期皇帝好像哪一个都没有吧?没有钱,也没用如臂指使的军队,这样条件,想削藩也不可能了


南朝居士


很简单,兵权外放,尾大不掉,各个藩镇成为国中之国,阳奉阴违,中央政府无钱无兵,哪怕秦始皇重生都解决不了。


平头哥vvip


因为外界国家已经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掌控能力,皇权又被宦官和文臣架空,内忧外患导致唐朝的皇族始终没有解决藩镇格局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