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要传位胤禛,谁可能是最先知道的人?为什么?

青灯问史


个人认为是图里琛最先知道传位胤禛的,理由如下:

第一、邬思道知道,但是早不过图里琛。在八爷清理刑部冤狱的时候,邬思道劝阻四爷不要搅进去,事后邬思道并不能断定康熙一定传位给老四,因为康熙派图里琛密查肖国兴这个事他和老四都不知情,而图里琛从康熙的一句:“其心可诛!”便可断定八爷党的出局,而事后他买酒孝敬十三爷也绝不仅仅是敬佩他的为人这么简单,作为内侍,他不能直接去巴结四爷,只有利用职务之便去讨好四爷的死党十三爷来为康熙百年之后作打算,就像隆科多讨好十三爷时说的那样,平日里,不会专门去讨好你,但是你到了我的地盘上,怎么也不能受半点委屈。

第二、佟国维最早也是在张五哥求情放出老十三时才判断出传位老四的。

第三、张五哥最多比佟国维早一点,就是康熙下旨释放老十三的时候知道。

第四、张廷玉最早也是在皇帝决心再废太子的时候推断出来。

所以我认为康熙之外,最早判断出传位老四的多半会是图里琛!






清秋绮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前二十集基本上是围绕着康熙朝后期的“九子夺嫡”的储君之争展开的。在诸皇子围绕储君之位的激烈甚至是惨烈的争斗当中,四阿哥胤禛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了康熙的继承者“雍正皇帝”。

很显然,四阿哥胤禛的胜出,除了其争储的方针策略上的“更胜一筹”之外,康熙的最终选择是最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说康熙在对自己的诸多很优秀的皇子进行了各方面的考量也比较之后,认为四阿哥胤禛是可以有能力有魄力来扭转自己晚期的过于宽仁和懒政给大清带来的各种积弊。

事实证明,康熙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九子夺嫡的“乱局”已经让康熙失去了“立储”的自信和环境,所以,在第二次废黜太子之后,皇子们为了储君之位争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康熙为了稳定政局,宣布不再立储,改为“遗诏传位”。这样一来皇位继承人就成了只有康熙自己心里清楚的一个秘密。除了康熙本人,没人知道那会由康熙手书,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那个诏书里写的究竟是谁。

所以,严格的讲不存在谁是“第一个知道的人”,只有“谁最先判断正确(认定而非猜测)”。从这个角度来讲,最先做出这个判断的应该就是上书房大臣张廷玉。

其实,真正的准确判断出康熙决定传位给四阿哥胤禛的人只有三个,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四阿哥胤禛的师爷邬思道和废太子胤礽的师傅王掞。其中,张廷玉是最早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而王掞最晚。

从电视剧的故事情节看,康熙最终废掉太子胤礽而选择传位四阿哥是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个培养,第二个阶段是考验和确定。这两个阶段张廷玉都是亲历者和参与者,他应该是从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直到太子被复立之后的种种迹象对康熙的选择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四阿哥胤禛在电视剧第一集当中进入观众视线的形象就完全不同于昏庸荒诞的太子和世故圆滑的八阿哥胤禩。在处理黄河水患的灾患问题上,四阿哥胤禛变现出来的务实,果敢和担当让康熙眼前一亮。同时对于四阿哥胤禛在赴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上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也感到了欣慰——自己终于看到了一个有着“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儿子。

太子的贪婪,荒诞甚至是“无德”让康熙已经非常的头疼,应该说“找备胎”的念头在康熙心里已经形成。在他的面前,有了两位“堪大任”的皇子,一位是八面玲珑,礼贤下士,温文儒雅,办事干练的八阿哥胤禩,另一位就是这位果敢,务实,坚韧甚至是刻薄的四阿哥胤禛。康熙有了选择。从电视剧的情节来看,太子从黄河水患开始一直到热河狩猎的种种表现让康熙对太子胤礽逐步的从失望到绝望。

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的,康熙就开始了对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的考察培养,可惜的是这两位皇子都没有过关,但是康熙对两位皇子的结论却完全不同。

对四阿哥胤禛的考察和培养是通过“追比国库欠款”这个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重大差事进行的,总的来讲,在这个差事面前,四阿哥胤禛的顾大局,敢担当,替君父分忧的态度领康熙赞赏,但是在具体的追缴过程中,四阿哥胤禛的刻板甚至是刻薄,处理问题的生硬以及化解矛盾的能力不足是康熙不满意的。

四阿哥胤禛是在听取了师爷邬思道的建议之后决定接下“追比国库欠款”这个十分棘手的差事的,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办好的差事,邬思道看中的是康熙在对待这个差事的态度,那就是“谁敢于担当,谁勇于做一个孤臣”。胤禛的态度让康熙很感动,至于差事最终办砸了其实事在康熙的预料之中。

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当中的态度和表现张廷玉是看在眼里的,张廷玉对四阿哥胤禛的表现应该是很钦佩,同时他可以从康熙对胤禛的批评和“处罚”当中判断出康熙对四阿哥胤禛总体上是满意的——康熙罢免了田文镜但提拔了年羹尧,其实是提醒胤禛:忠心可嘉,但手段生硬。

张廷玉也同样亲历另外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考察,刑部的“宰白鸭”大案交给了八阿哥胤禩,但和a四阿哥胤禛不一样的是,康熙派了十三阿哥胤祥“协同办理”。康熙到底还是对八阿哥不放心。事实上这位八贤王还真的不能让康熙放心。

八阿哥胤禩利用审理刑部冤案的机会,私下审问刑部侍郎肖国兴,并得到了太子是幕后主使的证据,然后这位八阿哥胤禩连夜进宫把肖国兴的口供交给了康熙。这波操作让康熙非常的尴尬和恼火。为了保全太子,也是保全“皇家的脸面”,他不得不暗示张廷玉烧掉了肖国兴的口供。

张廷玉很清楚,这位八阿哥不仅没有通过考察,而且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张廷玉的判断依然是正确的——康熙知道了八阿哥胤禩对肖国兴采取诱供的方式得到太子的把柄十分的气氛,一句“其心可诛”标志着八阿哥胤禩已经基本出局。

张廷玉自此几乎就完全站在了四阿哥胤禛的一边,当然,这是他判断准确的结果。张廷玉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康熙的态度上判断出康熙重点培养的“备胎”就是四阿哥胤禛。

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张廷玉很清楚此时的四阿哥胤禛还不具备成为储君的实力和势力,此时的八阿哥胤禩正是在朝野势力强大,人气爆棚,四阿哥胤禛还不是他的对手,康熙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其实就是想看看诸皇子究竟如何表现,也想看看皇子当中究竟谁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很强烈,更迫不及待。

八阿哥胤禩表现来的“志在必得”,以及在朝臣当中的“一呼百应”让康熙很是不安。

从康熙对公开推举太子变现出来的漠不关心和在上书房看到厚厚的举荐八阿哥意思为新太子的奏折的“视而不见”,张廷玉准确的半段康熙最终会选择“复立太子”来收场——他不可能让八阿哥胤禩如愿以偿,但同时四阿哥胤禛还不成熟,人气威望都不够,复立太子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张廷玉判断准确,他密折举荐了“复立胤礽”。四阿哥胤禛的师爷邬思道也分析的很准,他给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拟好了“复立胤礽”的折子。

其实,在这个时候,张廷玉已经基本清楚,复立太子胤礽应该是个过渡,四阿哥胤禛已经开始走向舞台中央。

复立太子之后,康熙册封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乌雅氏为皇贵妃,其实是已经开始有意的提升四阿哥胤禛灾荒资中的地位了。

而当在康熙最后一个寿辰上发生的“死鹰事件”以及康熙对次事件的“冷处理”,让张廷玉更加确认康熙心里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几乎百分之百的就是四阿哥胤禛了。

在康熙的寿宴上,远在西北的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进献的一块带有天然“寿”字的陨石,被调包换成了死鹰,这应该是一个近乎于“谋逆”的挑衅行为。康熙非常气愤,但是却强忍愤怒,宣布“不查了”!

按照邬思道的分析,那就是可能制造这个“案件”的两个当事人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都已经不在康熙的皇位继承人的范围内了。为了创造一个“和平,平稳”的传位环境,康熙选择了“一动不如一静”。

紧接着康熙罢免了所有在京皇子的差事,同时罢免了上书房大臣的职位,但是却秘密的招见张廷玉和隆科多,康熙给他们分派的差事是:隆科多负责宣读《传位诏书》,而张廷玉负责监督控制隆科多。这个时候其实康熙已经只信任张廷玉一人了。

张廷玉很清楚,如果康熙不是决定传位四阿哥胤禛的话,是不会让他来控制隆科多的。至此,张廷玉已经完全确认(而不是知道)康熙已经选定皇位继承人,《传位遗诏》中的那个名字一定是“皇四子胤禛”。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要论对康熙心思的揣摩,朝堂之上的高手是张廷玉,民间高手是邬思道。


步武堂


魏东亭,字虎臣。他的原型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

寅,在12生肖里是代表虎的,所以,东亭的字叫虎臣。
曹,三国时,曹丕建立了魏国,所以曹魏不分家,东亭的姓为魏。

我相信魏东亭是第一个看到传位诏书正本的人。大家如果不信,请看我下面细细道来:

  1.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都是二月河老师写的,这两本书在内容衔接上十分紧密。在对一些重大事情的描述上,两本书的描写互为补充。比如说这个雍正王朝种的九王夺嫡,在康熙王朝中已经有了一部分描写。所以我们在找寻康熙要传位胤祯,谁最先知道这个问题前,还要考虑到康熙王朝中的一些细节描写。
  2. 《康熙王朝》里有这样一个事,康熙举办千叟宴,千叟宴完毕后,康熙留宿魏东亭,毕竟是相识几十年的老臣子了,留宿宫中说说家常话,这个时候,康熙就把传位于谁这个机密告诉了魏东亭。拿出了传位诏书给魏东亭看,魏东亭看完之后,知道自己已经得知了皇家秘密,于是第二天就死了(魏东亭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吓死的,因为魏东亭一直保的是八王胤祀!!所以雍正即位后,马上抄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爷爷的家)。
  3. 很多人认为方苞是第一个知道的,这个也许不会假。因为康熙在选皇四子胤祯和皇十四子胤禵举棋不定的时候,方苞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二子皆好,可观圣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哪个时候雍正的儿子弘历一直在跟着康熙读书),所以方苞应该是第一个心里知道的。
  4. 很多人又认为是邬思道是第1个推测出来的,这个应该也许也是真的。邬思道通过康熙把皇十四子调到西北大营任大将军王,瓦解了八王势力,为了稳定朝局没有调查死鹰事件等种种行为推测出康熙可能要传为给雍正,但这仅仅只是推测。真正看到过正式传位诏书的第一个人除康熙外,只有魏东亭。

少校柳下惠


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就再也没有册立太子,九子夺嫡的状况也日益白热化,康熙早已焦头乱额,所以,最终,采取了秘密立储的办法,将未来大宝的继承人名字封好悬挂于“正大光明”匾额之下,待到去世后,拿出来宣读。

谁将是最终的继承人?这是朝野上下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皇子们都是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就等最后紧张的一刻。

这一刻也是十分危险的,就以胤禛而言,就和邬思道定下了计划,很有可能会以武力强行夺权。胤禛将钦差关防大印战战兢兢的交给邬思道的时候,估计心都是悬着的。老八则已经和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达成协议,随时等候指令。康熙虽然已经安排隆科多保驾护航,但是九门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旦九门被围,出入切断,就算荣登大宝也无可奈何。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大清朝的政治制度决定的,从努尔哈赤的八旗推举制度到福临议政王大臣制度,再到康熙立太子制度,清朝对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以有效的解决,皇子们为了嫡位互相攻伐戕害的事件屡屡出现。对于立太子制度缺乏经验和制度上的保障成为这些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

那么究竟有没有人知道康熙已经内定了胤禛作为继承人呢?张廷玉、隆科多、马齐、邬思道、还是佟国维?我们来推测一下。

和康熙最为紧密的人莫过于上书房的几位大臣,第一个就是首席大臣张廷玉。这位老兄自然是政治场面上的高手,对于康熙的心思,莫说十分把握,七八分应该是有的,尽管康熙撒出了不少烟雾弹,比如让十四爷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到西北平叛,不少人甚至认为老十四就是康熙铁定的继承人。张廷玉和隆科多虽然是最后的保驾人,但是康熙并没有向他们透露出任何有关继承人的事。但是张廷玉也不是傻子,从筹款赈灾,追讨国库欠款,举荐新太子,举荐大将军王,张廷玉都是看在眼里的,如果说他对这些毫无感觉,那一定大错特错,所以,张廷玉即使不确定最终的候选人,但是使用排除法,也能打个90分以上。

马齐,这个人是个实心干事的人,对于政治的把握显然还不如张廷玉,在一废太子举荐新太子的时候,就栽过一个跟头,所以,对于这样的事,他宁可高高挂起,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他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

隆科多,和佟国维相比,他的境界显然要低很多,佟国维一句:只有皇上定立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就已经昭示,连佟国维都拿不准的事儿,隆科多显然不知道。

邬思道的推测就不用说了,但也仅仅只是推测而已,如果他当真知道,就不会与胤禛商议放出老十三为他压阵的事儿了。

那么究竟有没有人知道呢?我们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圣旨,是罢免了所有皇子和能员干吏的职务,这中间有个人,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那就是王掞。废太子胤礽的师傅,几次举荐废太子的人,康熙待他礼遇有加的人。这个人,是最后走进四爷府的人。这个人的反常行为值得推敲。他的反常有这么几点:

一是屡次举荐废太子,为何最后关键时刻放弃了?他的祖上应该就是在保举明武宗的功臣,明史上著名的几次大礼仪之争何等热闹,王掞因为祖上的荣耀坚持不懈举荐胤礽大概就有祖上的基因。这时候走进四爷府,不得不令人怀疑。

二是王掞是如何得知郑春华藏在四爷府的?郑春华是老四胤禛的小辫子,八爷党瞅着就等机会打出来,除了八爷,四爷和老十三,文宝生,再就是康熙可能知道之外,没其他人知晓了。为什么说康熙知道,因为他并没有下令杀死郑春华,虽然老十三背锅了,但是出于对儿子的了解,是不会相信他真杀了郑春华的。康熙很有可能将郑春华的消息透露给了王掞。

三是王掞羞死郑春华后,为什么要喝毒酒自杀?作为一个正直一生的老臣,一生的心血都寄托在了废太子胤礽的身上,这时候却要为老四做嫁衣,在他面前,实际就意味着背叛了胤礽,虽然知道胤禛上台后会保全他,但是他没脸再见胤礽,所以只好自己一杯毒酒了断了。

所以,王掞,可能是最先知道康熙要传位于胤禛的人。


青灯问史


在原著中最先知道的是方苞,而电视剧改编中将方苞的角色删减掉,将方苞的戏份全部压在了“康熙的小棉袄”张廷玉身上。

看电视剧剧情,最先知道康熙传位胤禛的是张廷玉,其次是隆科多,凭猜测确定传位的有王掞、邬思道。

原著中写道,雍正登基后便即召见方苞,这时方苞的心理是这样的:

一层层丝萝藤缠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方苞)甚至比张廷玉还要知道得更多、更深。康熙决策这四阿哥胤禛的传位诏书,也是由他亲手封缄,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头的。一个人,知道的秘密越多,常常意味着离死亡越近。

而且对于康熙选太子时,方苞更是一言点醒了梦中人,在小说《雍正皇帝》中,雍正继位后,翻看康熙生前的御笔札记,上面明确写道:

今日征问方苞:“诸子皆佳,出类拔萃者似为四阿哥与十四阿哥。然天下惟有一主,谁可当者?”方苞答奏:“唯有一法为皇上决疑!”问:“何法?”答曰:“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朕拊掌称善:“大哉斯言!”六十年正月谷旦记。

显然二月河先生把野史中康熙与弘历的故事,编录在了书中,坊间一直有“康熙喜欢弘历,才传位雍正”的传言,实际上这个可能性很弱,康熙如何保证雍正就一定会传位弘历?何况,康熙60年,弘历方才十岁,未来变数太多,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虽然《雍正王朝》对比《雍正皇帝》的小说改动的地方很多,去掉了很多阴暗的情节,但大致情节一致,那么电视剧中作为康熙的小棉袄,张廷玉一定是最先确定康熙遗诏的传位人选。

刑部冤狱一事,太子东窗事发,康熙子夜踱步至上书房跟张廷玉谈了一番“推干就湿养育了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儿子(太子胤礽)”,太子在张廷玉心中和继位人已经无缘了。

剧中康熙但凡有事,第一个要找张廷玉商量,最后挂在正大光明匾后的遗诏,更是张廷玉手书,然后着隆科多挂在乾清宫中。

更关键的是这一幕张廷玉恐吓隆科多时说的原因是“隆科多交通皇八子和皇十四子,图谋不轨”,这就是赤裸裸的告诉隆科多:康熙选择的继位人是胤禛。

所以,这二人是最先知道的,且确定无疑。

其他人如果论及猜测的话:王掞、邬思道、图里琛,此三人应该都能猜对,包括老八,毕竟老八在剧中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佟国维久居幕后,虽然他跟隆科多讲的“皇上钦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但不能因此判断佟国维猜不出康熙的意图,只不过他不想隆科多踩空罢了。

剧中康熙、佟国维、隆科多、邬思道,这四个老头子的心思很大程度上是想通的,都可以“深不可测”形容之。


史味人生


看你们都写那么长,那我就整个的短的。

我认为在剧中最先知道的就是张廷玉、图里琛、隆科多。按顺序

1.张廷玉、图里琛都是没有介入九龙争嫡的局面中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浪子要面子为什么要重用他们的原因。

2.以当时扛着的身体,和平常的的习惯来说,书写遗诏,应该是在由张廷玉来代笔,而图里琛在旁边,由这两位大臣共同见证,同时也是告诉他们俩人拥护新皇帝。

张廷玉,掌管着政局,可以使雍正上位之后,政局稳定。

图里琛,掌管宫廷侍卫,可以保护雍正的安全,让其顺利的登上皇位,同时也是让二人互相监视。

而隆科多早已投靠了雍正、老十三。

1.隆科多在见佟国维的时候,佟国维就说了,两个人一人投靠一方,佟国维支持的老八,而隆科多则支持老四,可以保证佟家的辉煌。

2.老十三在坐牢的时候,是有隆科多照顾的,隆科多差点没把自己老婆送出去,如果隆科多支持老八的话,那他对老十三的态度就不会这样了。

而康熙在书写遗诏之后,恐吓了隆科多一翻,最后让隆科多看了遗诏,隆科多看完之后,发现上面正是自己支持的雍正,所以非常开心,这时候效忠康熙就是效忠雍正,所以心里非常爽。

而隆科多就是第三个知道遗诏的人。

至于你们猜出来的,我认为根本不成立,康熙挺自信的一个人,后面为了保护雍正,一直把老十三关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投靠老八的原因。





爱历史的小蜗牛


在《雍正王朝》里,康熙要传位给胤禛,最先知道的人是张廷玉。他在复立胤礽之前,议立太子人选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知道康熙的真实意图了。

以前炒米一直认为是邬思道是最先知道康熙意图的。

这不奇怪,因为邬思道本身就是作为解读帝王心术的角色存在,而且是绝对的麒麟才子。他进入雍王府之后,目的就非常明确,他要助胤禛一臂之力。所以不管康熙是否有意传位给胤禛,他存在的意义就是努力将胤禛推到这个位子上去。


但是很可惜作为一个足不出户的谋臣,虽然在原著小说里,和康熙有一面之缘。但是在全剧中,邬思道未曾有机会与康熙谋面。他所得到的消息都是经过第三方渠道采集,然后再通过极为缜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得出的结论。

所以最早知道康熙图的,肯定是能经常接触康熙的身边人。

排查了一下,密集集中于康熙身边。在各个重要节点都单独出现在康熙身边的人,只有一个,那人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由于记性好、水平高,成为了康熙的“大秘”;而且由于“君子不党”,张廷玉此人在众臣中,显得特别突出。所以勤奋加努力,似乎内阁值班的人总是张廷玉。

康熙在物色继位人选的同时,实际上也在物色可靠的“辅政孤臣”。由于张廷玉的高度参与,他比其他人更早看清了康熙的真实意图。

张廷玉和其他阁臣一起接受康熙“测试”,进入康熙选贤视线。


胤禛和胤祥江南筹赈归来,康熙问胤礽对胤禛的看法时,胤礽先褒后贬,向康熙展示御下之术。结果康熙拿沙琪玛作话打岔,实际上已经表现出了对胤礽的失望,同时也对胤禛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时期的张廷玉和诸位内阁大臣们一样,还是一个吃瓜群众。

但是“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张廷玉已经正式被卷入,并且接受真正考验。

对康熙而言,一时间各种势力搅弄风云,晦暗不清。所以他要立刻清除各种隐患,而在这个极端危急的时刻,康熙的身边恰巧只有张廷玉。就在康熙急火攻心的时候,张廷玉甚至打了个踉跄,差点摔倒。他不但要担心康熙气急攻心,一病不起;同时还要提醒康熙注意太子手谕的真假?这个行为彻底赢得了康熙对张廷玉的信任。

而就在康熙一口气封了4个亲王的时候,张廷玉就几乎看出来康熙的意图了。


因为在最危急的时刻,虽然张廷玉已经点破胤礽绝无胆量敢造反,而且手谕是假的。但是康熙还是义无反顾地在情况未明之际决定废掉胤礽。这说明康熙对胤礽早就失望了,即便没有“八大山庄被围”,康熙迟早要废掉胤礽。而康熙属意的人选必然在这4个“亲王“之中。这四位“亲王”分别为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

但这个情况是别人掌握不了的,因为除了张廷玉,没有其他人知道康熙已经知道“太子手谕”是假了。

当这4个亲王被“罚下”2个的时候,实际上这个目标就更加清晰了。

但是废胤礽当夜,皇长子胤禔因为要替康熙行不忍之事被被康熙直接红牌罚下;而皇三子胤祉因为公布了胤禔魇镇胤礽,同样被黄牌罚下。所以康熙的候选里实际就剩胤禛和胤禩。

而就在康熙宣布让“议立太子人选”的时候,张廷玉就非常明确知道康熙选嫡视线已经收缩到了胤禛身上。


当“八阿哥”胤禩呼声最高,即将被公推的时候,张廷玉就已经知道胤禩也到头了。因为胤禩犯了“朋党”大忌,这个历代帝王最反感的因素。

但是此刻张廷玉最担心的是两点。第一点,康熙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迫于压力让胤禩被立为太子成为现实;第二点,康熙顶住压力,但是直接把胤禛推出去,让胤禛在尚无实力的情况之下,成为众矢之的。这两种情况无论发生哪一种,朝局就会引发剧烈动荡。

于是张廷玉密折给康熙提出了另一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建议选择,那就是复立胤礽。

然而张廷玉的这个想法实际上是和康熙不谋而合。因此张廷玉自己实际上也彻底成为了康熙“选贤辅政”的人选。

因此“议立太子人选”的结果是,胤禩被点名批评;佟国维下课;马齐降级排在张廷玉之后。张廷玉一跃成为内阁首辅。

而邬思道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康熙面临的难处,拨乱反正,让胤禛和胤祥选胤礽,其实也是在给康熙提供多种选择,不至于让康熙倒向胤禩。但是暂时他们还没意识到康熙的另一重目的,借胤礽掩护胤禛。


康熙二废胤礽之前,张廷玉已经对康熙每件事所有意图都已经心领神会了,所以配合起来张弛有度。“烧奏折”这场戏,已经证明康熙已经在自己的困境上完全不避讳张廷玉,而张廷玉对康熙也是忠心耿耿,从康熙的处境出发,对整个朝局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每一件事情。

所以最终才有了压制隆科多的密旨藏于张廷玉的袖口。而这之间康熙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事件的处理方式,实际上也只有张廷玉一人读懂了主线,那就是为胤禛继位布局。


但是最终康熙替胤禛布局是一码事,胤禛自己的努力接班布局,才是成功的关键。到了最后,动荡则对八阿哥胤禩有利,而稳定则对胤禛有利。而压制隆科多的双旨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途。


炒米视角


靠猜的话,方苞第一个知道。

方苞是电视剧里没有的人物,但是原著里却举足轻重。

他给康熙的主意,如果选皇帝困难,可以眼光放远一点,选两任皇帝。

很显然皇帝有多喜欢弘历。

如果不靠猜,靠确凿明确的知道康熙选了谁的话,第一个是张廷玉。

因为:

1,历来诏书都是康熙口述张廷玉执笔,到了晚年卧床时更是如此;

2,康熙和张廷玉在恐吓隆科多时,很显然是心中有数;

3,康熙让隆科多把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到时传位给谁,如实宣读便是。然而到时康熙已经驾崩了个P的,谁知道隆科多有没有更换或者篡改诏书?能够验证和挟制隆科多的人只有张廷玉一个。




花心大辣椒


雍正王朝中,康熙是一位仁慈、睿智的帝王。但也因为太过仁慈,宽厚,反而造成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党争激烈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堂局势,康熙暗中布局,借力打力。只为了实现其最终目的——为大清选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只有如此,大清才能后继有人,康熙也才能含笑九泉。最后,康熙终于发现了合适人选,那就是雍亲王胤禛。


为了给胤禛布局,康熙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康熙竭力提拔胤禛的亲信,如年羹尧,张五哥等人。另一方面,康熙打压八爷党,将心胸狭隘的十四阿哥胤禵调离北京。最后,康熙给隆科多吃下定心丸。九门提督,执掌紫禁城禁卫军,这也是胤禛继位最为重要的保障。康熙的心思与行动,肯定会有人洞悉,那么谁可能最先知道康熙的心思呢?

最有可能的人非张廷玉莫属。张廷玉的情商一流,既会做官更会做人。

首先,我们应该先来了解胤禛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全方位理解康熙与张廷玉的想法。胤禛在江南筹款赈灾,解了朝廷燃眉之急,这是一功。追比国库欠款,胤禛甘做孤臣,这是第二功。举荐新太子,胤禛推举胤礽,在康熙看来,胤禛已经有君王气度了。随后胤禛妥善处理了刑部大案及百官行述,更让老爷子康熙刮目相看。胤禛的作风,大合君王之道。


张廷玉目睹了这一切,知道胤禛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刑部大案审结,当康熙将胤礽的罪证拿给张廷玉,张廷玉擅自作主烧了肖国兴的供词,康熙竟然也没有怪罪。以张廷玉的精明,张廷玉其实已经了然于胸了。太子无法无天,不仅卖官鬻爵,还将刑部搞的一团乱麻。康熙不可能将大清基业留给如此心术不正之人。胤礽二次被废只是迟早的事。八阿哥在举荐新太子之时,就不为康熙所喜,现在又夜审肖国兴,八爷的处心积虑昭然若揭。八阿哥必定不会是康熙的心仪之人。剩下的就是四爷胤禛与十四爷胤禵,十四阿哥冲动狭隘,又是八爷党成员,岂能为康熙看重呢。这么一分析,张廷玉恐怕已经知晓皇帝的心思了。

在这之后,第二个知道的,众所周知,就是大内侍卫图里琛了。图里琛押解肖国兴后回京复命,向康熙讲述了自己的见闻。听到了康熙皇帝的四个字——"其心可诛",所以说,八爷彻底没戏了。满朝之上,八爷党与太子党最为热门。既然八爷党已希望渺茫,太子又不堪重用,四爷,十三爷自然就是真正的种子选手。所以图里琛对十三爷一直殷勤有加。因为十三爷的后面是四爷,是最有王者之风的男人。只要烧好四爷、十三爷的热灶,自己的前途肯定不可限量。


雍正王朝,第一鬼精灵是张廷玉,第二鬼精灵是图里琛,这两人又是康熙贴身之人。最了解康熙的人,无出其右。所以,最先知道康熙心思的必定就是他们了。


风雪梦不逝


南书房大臣张廷玉

康熙吸收了顺治帝偏向汉臣的教训,他一手扶持了索额图和明珠两党来制衡满汉大臣,孝庄太后居中协调宗室勋贵与满汉蒙八旗的势力,一个前朝一个垂帘听政配合的相得益彰,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接班人人选一开始侧重感情因素,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为正宫皇后,玄烨与其感情颇深,爱屋及乌早早册立胤礽为东宫太子,胤礽本性善良能够和睦兄弟姐妹,康熙对他非常看重着力培养。



胤礽在依靠索额图党与大阿哥的明珠党对抗,索额图与明珠党的斗争从鳌拜倒台后开始萌芽,经历平三藩和收台湾及灭葛尔丹全过程,康熙无法容忍两党斗争动摇其专权统治,于是陈廷敬担任的左都御史开始收集其结党营私证据进行弹劾导致两党的垮台。胤礽没有了依靠赤裸裸摆在诸位有野心皇子的对立面,其中老八胤禩最具野心,胤禩结交内外大臣把自己包装成八贤王,康熙对自己这个儿子评价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为什么呢?

八王夺嫡

康熙以仁义治天下,对内外朝臣恩威并济,外显儒家仁义道德,内用法家和道家之术,综合用阴阳家的帝王术驾驭群臣,胤禩没有领会其中精华只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收买人心。冷面王胤禛是一个能做事肯做事的人,从江南筹款赈灾到追收国库欠款及后来保举废太子复位,这些考验一个人格局的事情上,胤禛都做到了苟利社稷而不考虑个人祸福。康熙对于这位愿做孤臣的儿子开始给予新的期望,胤礽复立纯粹出于稳定朝局考量而不是康熙个人对其有期望。



康熙开始考虑新的储君人选的时候,他身边的忠臣张廷玉起到了极大作用,作为前大学士张英之子深受康熙信任,张英曾经担任过胤禛南书房的老师,张廷玉拥有托孤之臣的所有政治优势,胤禛作为储君人选的时候张廷玉应该是第一个察觉的人,因为作为上书房大臣负责康熙重要圣旨的起草属于心腹之臣。江夏镇庄主刘八女和江淮盐道任伯年勾结向胤禩的八爷党上贡案发后,康熙任命了胤禩和胤祥处理,胤禩从太子党徒那里得到供状后第一时间封锁消息面见康熙,康熙为了避免丑闻扩散处理了刑部尚书和主事后草草了结了震惊全国的花钱替死案。胤禩顾全大局得到了郡王爵位,替死的张五哥被康熙钦点为御前侍卫,康熙看清楚胤禩的格局和期望。张廷玉在南书房看了康熙转给他的供人太子贪腐供状后果断焚毁,他的心里已经明白了康熙的心意,未来的储君应该是可以乾纲独断的人。

盛世下的暗战

张廷玉,马齐,佟国维都是上书房大臣,上承天子下连百官是他们日常工作,为了达到最佳工作效果需要揣摩上意,康熙的帝王之术是鼓励党争以便于自己来驾驭。张廷玉作为前大学士张英次子奉行明哲保身和君子不党的策略与马齐和佟国维都不发生任何政治上关联,对于朝阳内外的大臣也是保持谨慎交往,以至于京官习以为常的年敬和碳敬都让他拒之门外,年羹尧在获得提拔为四川巡抚后为了感谢张廷玉举荐也只是准备了一些土特产,作为朝廷中枢的张廷玉为了避嫌而回馈了湖州的名笔。佟国维作为领班大臣则考量的是八爷党与四爷党的力量对比,他让自己的侄儿隆科多支持冷面王胤禛,自己则扶持八贤王胤禩,总之无论哪一方胜利佟家都会四平八稳。



一场暗战开始了,八爷党凭借掌控户部优势聚集大量财富收买了大量官员的忠心,四爷党没有功名利禄可以收买人心只能靠实心用事争取康熙圣心,公卿的忠心自然无法与皇帝圣心眷顾相比,胤禛笑到最后。张廷玉和隆科多及年羹尧等成为雍正王朝的肱骨之臣,康熙在八王夺嫡的时候刻意保护了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