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洲蝗虫大量捕捉后加工成猪饲料鸡饲料不行吗?

横漂的胖子


记得小时候我们都有吃蚂蚱的习惯,也就是蝗虫,云南有些地区至今还有虫宴,很多种昆虫。那时物质还比较匮乏,蝗虫却是常吃的一道菜。一般是干的蝗虫,个体不大,用油炸熟,很香,也好吃。

那时庄稼地里,到了某个季节也常见有很多的蝗虫,啃食叶子和粮食,知道有害于粮食作物,蝗虫有很多品种,非洲蝗虫不知和小时所见的是否差距很大。

蝗虫应该是一种猪鸡饲料的好原料,蛋白质很高,富含一些微量元素、维生素。它的适口性很好,加之有小时候的印象,个人认为是可行的

还有一个记忆,小时家里养着几只鸡,我们晚上常去捉一种铁豆虫的昆虫,具体学名不知。然后拿来喂鸡,鸡真的是特别爱吃,果园里一晚上可以捉很多的铁豆虫,这个印象到现在都很深。

动物蛋白原料需要长期稳定

只是作为饲料原料,需要有长期、稳定的货源,我们知道饲料的蛋白原料分为植物和动物蛋白原料两种,鱼粉、肉粉、蚕蛹、血浆蛋白粉、蚯蚓等都属于动物蛋白原料,是配制饲料不可少的优质蛋白源。

但蚕蛹、蚯蚓毕竟量不是很大,局部地区如果量足够可以考虑,作为市场流通那就无法满足,因此饲料厂通常考虑常规的动物蛋白原料,如鱼粉,以使饲料外观和内在稳定。

动物蛋白原料注意安全性

血浆蛋白粉、肉粉原来常用,血浆蛋白粉通常用在乳猪饲料里,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因为是猪血做的,考虑是同源动物制品的某些病原传染的风险,就禁止使用,肉粉也是同理。

蝗虫从营养成分来看,是一个很好的动物蛋白原料,但是根据安全性考虑,虽然不属于同源蛋白,是属于野生昆虫,在不清楚非洲蝗虫是否会成为某种病毒携带者时,最好不要轻易考虑使用。

蝗虫现在也有人工养殖的,投入小,收获比较大,据说一斤虫卵可以繁殖出几百斤重的蝗虫,主要在大棚里养殖,主要喂草。假设真是要作为饲料原料的话,可以考虑人工养殖方式的蝗虫,但需要考虑成本。

简单核算蛋白原料的成本方式是这样,用购买的价格除以蛋白含量,所得到的就是单位蛋白的价格

非洲蝗虫属于野生,捕捉、加工和运输成本综合起来会偏高,也许还有作为病毒携带者的风险,类似的来源建议慎重使用。

草木七舍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草木七舍


将蝗虫大量捕捉后加工成猪饲料鸡饲料不成吗?

其实这个想法很不错,我想首先要满足"量"的需求这个条件,但是我们都不希望有这个“量“,如果这个"量”足了,也就是说蝗虫成灾了。

假设要做成饲料的话,最先选择的是做成鸡饲料。

记得小时候老家养鸡都是散养,当然了家庭养鸡只是小量的,也就十几二十几只。那时养的鸡是散养,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小蝗虫(俗称蚂蚱)。鸡是喜欢吃的。如果用蝗虫做成鸡饲料,销量应该不成问题。

蝗虫现在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我们在一些肉食店,超市等也经常看到。

记得小时候,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经常会做几只大些的蝗虫放在火上烤,烤好的蝗虫的肉鲜黄鲜黄的,香香的,味道好极了。


WHY勇哥


首先,我先给出答案:可以加工成猪饲料鸡饲料,但是利用目前的技术手段,加工成饲料的性价比不高。

有许多科学家尝试过将蝗虫加工成饲料,变害为宝,反哺农业。例如:

俄罗斯的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农业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就曾经发明了一种可移动机器。该机器能收集蝗虫,并将其研磨成可供家畜食用的饲料。科学家们称,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解决方案效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其主要收集的是蝗虫成虫,而此时的蝗虫已长出翅翼,大部分的营养价值都已经丧失。发明者们认为:应在蝗虫长出翅膀前就将其加工成饲料粉。这项新技术在俄罗斯南部的测试获得了相当理想的结果。

但是,请注意,捕捉蝗虫制成饲料存在许多问题。

一、捕捉成本高

蝗虫一旦成灾,满山遍野都会是虫子,虫子的范围能达到1.5到2公里宽,地面上的蝗虫厚度能达到20到25厘米。而且蝗虫是会飞行的,所以捕捉难度很大。

二、产量不稳定

每一年,全球的畜牧业所需要的饲料量非常庞大。而蝗灾出现的时刻是不固定的,将蝗虫作为饲料来源,非常的不稳定。总不能让牲口等着蝗灾出现,再制成饲料吧?而且谁也无法预测下一轮蝗灾会在哪里,运输成本可能会很高。


三、杀虫剂如何清洗?

通常情况下,一些地区发生了蝗灾,就需要喷洒杀虫剂。不少蝗虫身上势必携带杀虫剂。如果将这些蝗虫制成饲料,那么势必会影响到牲畜的健康。

所以,综上所述,蝗虫可以作为补充饲料的一种,但是大规模生产蝗虫饲料得不偿失。


探知一会


大家好,我是寻味陕西,我的答案是不行。将蝗虫(蚂蚱)喂鸡不好吗,答案是很好。那么岂不自相矛盾,其实不然,想法是好的,小时候我们家养鸡,我也常常捉蚂蚱给鸡吃。

这次为啥不行呢?因为蝗虫太多了,跟本捉不过来。非洲蝗虫一年可发生多代,遇合适气侯条件,就会成几何数字增长,一旦起飞,就会形成蝗灾,蝗虫过境,遮天蔽日,所到之处,草木无存,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多处蝗灾。


此次非洲蝗灾,已形成了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蝗虫带,如果控制不力,若干天后可扩大500倍(专业估算),啥概念,你要捉蝗虫,准备好袋子,从蝗虫来向张开,几秒钟便自动装满,然后源源不断的蝗虫前赴后继,张开袋子的人目之所见,除了蝗虫再无其它。几百亿只蝗虫,你抓多少也无所谓,但是加工运输储存却成难题,总需要晎干或晒干消毒吧,很难满足。如果在蝗虫过境的路线上埋伏几亿饥饿的椋鸟或公鸡,或许还有一战,想想而已。

消灭蝗灾,还是要科学的方法,首先再未起飞阶段就要控制,
集群起飞后,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飞机低空撒药。


寻味陕西


最近一段时间,在东非地区爆发的蝗灾,已经来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而这次蝗灾的严重程度,可谓是几十年不遇。有人更是分析,等这次蝗虫灾害过去后,东非地区将会出现饥荒现象。

有人提出建议,是否可以废物利用,把蝗虫当成猪饲料哪?想法确实是好的,但是实现起来有很多麻烦,需要明白下面的这些问题:

蝗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总感觉来无影去无踪?为何爆发的突然,消失的也突然?

蝗灾历史悠久,翻找史记可以发现,春秋时期就爆发过蝗灾。有意思的是,单个的蝗虫比较温顺。而蝗虫数量一旦聚集到100只以上,将会变得异常暴躁。

这些暴躁的蝗虫,不仅会啃食同类,而且异常饥饿,就连颜色也会从绿色变成灰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蝗灾爆发的时候,感觉蝗虫到处乱飞,根本无法控制。

不过还是没有解决蝗灾是怎么发生的,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得不解释两个知识——蝗虫的产卵以及蝗虫的适宜环境。

其实了解蝗灾的朋友会发现,蝗灾每次爆发的时候,多是在干旱或者洪涝之后。这是因为蝗灾喜欢干燥的气候,蟥虫卵也容易在水分较低时孵化成功。

一般情况下,蝗虫的寿命很短,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但是繁殖能力强,每次可以产60~90颗虫卵。虽然孵化率并不高,也足以在下次爆发的时候,让蝗灾规模呈倍数增长

刚刚孵化出来的蝗虫,还没有翅膀,可以被称作是若虫,也不喜欢群居。倘若资源匮乏,迫使这些蝗虫互相见面,会进一步刺激他们,让他们性格狂暴,长出翅膀。

随后飞向其他蝗虫的聚集地,进一步引发资源匮乏,形成蝴蝶效应。中间需要多久呢?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就能爆发一场上亿规模的蝗灾。

而这次东非地区的蝗灾,其实早在2019年上半年就已经出现端倪。只是当时没有足够重视,造成如今的彻底爆发。正是蝗虫的这种习性,也解释了蝗灾为何会突然出现。

▲消灭蝗虫卵

那又是怎么消失的呢?这也和蝗虫产卵有关。原来,雄性蝗虫在和雌性蝗虫交配之后,雄性蝗虫很快就会落地死去,而雌性蝗虫在产卵之后也会死去。

正是因为蝗虫的这种习性,给了我们一种会突然消失的感觉。是不是消失了就高枕无忧了呢?并不是的。因为没过多久,蝗灾很可能会卷土而来。

正如我上文所说,一只蝗虫的寿命普遍在两三个月左右。但是虫卵孵化时间也短,暖和的时候半个月就够了,冷的话也就一个月。

这就造成,在温暖地区,一年时间可以繁殖4代蝗虫。就算冷一点,一年也可以繁殖个两三代。随着规模的倍增,造成每次爆发都比之前还要严重。

正如这次的蝗灾,粗略估计,数量可能高达5000亿只。假设每只蝗虫每天要吃两克粮食,造成的消耗也将会是巨大的。为此,有人提出很多建议:

把蝗虫抓来吃,或者可以当成猪饲料。是否可以抓来吃呢?确实可以,但是杯水车薪。如上文所说,大量蝗虫聚集之后,将会异常暴躁,喜欢东飞西跑。

这就造成捕捉困难,就算勉强捉了一点,存下来的数量也弥补不上损失粮食的数量。是否可以当成猪饲料呢?确实可以,但是问题也和粮食一样,实在是不好捉。

除了不好捉之外,其实成年的蝗虫并不适合做饲料。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来将蝗虫当做猪饲料的想法了,并且还付出了实践。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蝗虫干当中含有75%的蛋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要比同等质量的猪肉(17%的蛋白)或者羊肉(21%的蛋白)的营养价值高。

但是这个蝗虫干有要求,一般是选择没有长出来翅膀的若虫晒成的。所以,想要抓蝗虫当猪饲料不是不可以,只是成本高收效低。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购买养殖的蝗虫。

那如何才能消灭蝗虫呢?其实一般情况下,蝗虫一旦成灾,很难通过人工的方式去扑灭。最常见的方法是撒农药,但是面对类似5000亿只蝗虫来袭的局面,到底需要多少农药才能消灭?

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尽可能地破坏蝗虫的聚集地。正如上文所说,蝗虫喜欢干旱的气候。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来改变蝗虫的栖息地,将灾难扼杀于摇篮当中。


史之策


如果非洲蝗虫大量捕捉后加工成猪饲料鸡饲料不行吗?

非洲蝗灾四处蔓延,人吃不完,大量捕捉加工成饲料不行吗?信息滞后比较严重的年代已经离大家远去,不同于以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对除了自己身处的环境比较了解之外,就连国门之外的世界也可以有所涉猎。

2019年底到2020年初,不得不说给我们留下了与众不同的记忆。澳大利亚连续烧了几个月的山火终于熄灭,非洲的蝗灾不仅造成当地过千万级的人们粮食受到影响,更开始向非洲之外的地方印巴蔓延。

很多人都将2020归为不平凡的一年,因为,似乎很多灾难都在这一年发生。但实际上,即便是这一次非洲的蝗虫爆发,其开始的时间也是2019年,只是直到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罢了。而且,虽然这一次的非洲蝗灾愈演愈烈,但这对于当地人来说也并不是首次遭遇。

比如,2004年的时候,非洲爆发了十年内的最大蝗灾;2017年的时候,非洲上百亿只得蝗虫袭击了它们的农田和城市。简而言之,对于当地人而言,蝗虫并不会引起恐慌,只是当这样的灾难到来,势必会造成一些不可避免地损失,以及他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而已。

相信很多人都对蝗虫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打小就在山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只是我们经常将其称呼为蚂蚱,一些胆量大的小伙伴还会将其用火烧烤之后吃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蝗虫本身所含有的富含营养也逐渐广为人知。

所以,不少人的餐桌上又多了以到绿色野味蝗虫。那么,非洲蝗灾已经四处蔓延,既然生活在当地的人吃不完,难道将捕捉到的大量蝗虫加工成饲料也不行吗?

通常情况下,饲料都主要是用来饲养家禽,除了营养补充之外,就是通过这样的食物增加能让动物更快的生长。并且,饲料也是多种多样,首先会根据不用的动物种类,然后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来进行制作。

具体来说,哪怕只是猪的饲料那也是有讲究的,制造饲料所选取的材料包不同,营养价值和价格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非洲之所以被蝗虫所青睐,主要也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尤其是气候条件占据了主要因素。每当蝗灾爆发的时候,人很难在它们聚集活动的区域自由行走。由于蝗虫并不怕光,所以它们的活动时间总是在白天的时间。

如果要将这些破坏农作物的蝗虫全部捕捉,这无疑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而这些蝗虫在被抓获之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将其当作食物,并且,这也不是几个人花几天时间就能全部吃掉的。

于是,有不少人料想到了饲料,比如,鸡或许就会喜欢以蝗虫为食材制成的饲料。不错,这看上去似乎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法子,但实际运作起来却又要耗费较高的制造成本。

从抓捕蝗虫,到饲料的生产,这涉及到许多人力的消耗,而饲料也不可能小批量的专门制造。试想一下,如果非洲的蝗虫都能够被批量用于饲料生产,那这将意味着有多少蝗虫在这片土地上肆虐成灾?


悟空科学


一九四三年初秋,安𡽪三河古镇有一场大的蝗灾。亲身经历之后,才体会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怖景象。蝗群蔽日,振翅为风,悉悉作响,声同狂暴。落入稻田之后,历时不久,叶片已被噬尽,植株断折,一片蒼凉败景,致使秋收绝望。农民敲锣惊嚇,毫无效果,捕捉围打也只是伤及亿一。当然,我亦见到鸡鸭捕捉,毕竟所食有限。

蝗虫迁飞,来去无定,速度很快,人工大量捕杀,实是难题。多年来,我国新疆,内蒙,山东,河北都曾有过蝗灾预警,和消灭成虫双翅未及丰满之时的报道,未及酿成大灾,这也是国家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信敏498


这个方法是可以的。有人说成本高,比起蝗虫造成的危害成本高吗?捕捉灭杀蝗虫,在蝗虫灾难面前成本不能简单的用饲料成本计算。饲料只是副产品,主要是灭杀蝗虫。记得上次中国闹过一次蝗虫,新闻报道有个人养了些鸭子,这些鸭子爱吃蝗虫,都吃的肥肥的。其实如果有必要,应该放出养鸭场或者养鸡场里面的鸡鸭,进行大面积投放。不要简单的计算成本,第二年粮食如果没了。那是多大的损失?


午睡的猫31229536


想法倒是不错的,但是基本上不能实现,大体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1、既然是蝗虫灾,数量肯定多的惊人,少则几百条一团,多则成千上万条一团,它们争先恐后的掠食,吃饱是不可能的,能吃上口就不错了,营养不良导致蝗虫们瘦骨嶙峋。即使抓住做饲料,也没什么营养价值。

2、非洲地区相对贫穷,蝗虫漫天飞舞,他们没有捕捉工具,只能用一些捡漏的工具捕捉一二,形不成捕捉规模,谈何加工成饲料?

3、非洲地区的人比较懒散,他们喜欢静静坐着,慢悠悠的干活,根本找不到工人去捉蝗虫。

以上几个原因导致蝗虫不可能被捉来做饲料的。


呆瓜搞笑联盟


欢前家里养过鸭,鹅,吃蝗虫和蛐蛐很历害,秋收后把鸭鹅赶到地里,还不够吃。那些天蛋也下的勤,比往常都多。10000只鸭,一天能消灭上千万只,就非洲那点,过来还不够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